「安全感」究竟為何物?

1

安全感,從字面上看,即感到安全。此時,情緒平和或開心,沒有不安和焦慮,認為當時的環境是安全的,以及,對未來保持期待。參考下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屬於基本高級情感的概念定義,故而,安全感也屬於人類高級情感的範疇。

作為一種高級情感,安全感包含多種情緒反應,與認知過程密切相關。參考沙赫特的情緒認知理論,即情緒的產生由外界刺激、生理反應及認知過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與安全感相對的是不安、焦慮,細化其情緒組成,恐懼佔主要,但有憤怒的參與,也會級聯引發悲傷。同時這種焦慮狀態,有交感神經的興奮,有心慌、出汗等生理反應。同時,會有「擔心」的認知過程,擔心「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擔心「自己的病能否治好」,「擔心會再次遇到當時的窘境」等都屬於認知過程。

另一方面,參考情緒的動機—分化理論,安全感,是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後的情緒反應與情感體驗。這裡的「安全需求」即馬斯洛需求模型中的「安全需求」,底層是生理需求,然後是安全需求,再上面是愛與歸屬的需求,進而再上面是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在這裡,安全需求,是個體對於環境是否存在威脅的確認,是個體生存和成長中自我保護的本能。動機—分化理論強調情緒的動力性,這也能夠解釋,某些焦慮的表現和行為的產生,也是因為個體為了獲得安全需求的滿足,獲得安全感。

2

現在,我們追根溯源,尋找下安全感的產生。人類以外的動物其實也會有安全感,對於危險的本能的警覺與逃離。古老的實驗中,對電擊及關聯的條件刺激物產生恐懼的羊,作為驚恐發作及條件反射的典型,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其泛化的恐懼反應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而在人類,一生下來,嬰兒與撫養者間的社會性聯結,被艾斯沃斯劃分出了三種類型的依戀:安全型、迴避型和反抗型。看吧,這貨也提到「安全」了。嗯,安全型依戀說的是母親在就有安全感。那麼此時,嬰兒的認知估計是這樣的「有媽在,有奶吃,有人給換尿片,有人保護我。」此時,嬰兒的安全感既包含了生理需求的滿足,也包含了對安全需求「有人保護我」的滿足。

也就是說,與母親的依戀,成為我們最初安全感的來源。而在之後的成長過程中,每一次面對應激事件,雖然會有緊張、恐懼的情緒和發抖、心慌的軀體表現,但對於應激的認知,卻在認知層面,不斷積累,不斷更新重構與安全感相關的認知網路。當然,這些關於情緒的記憶,也會存儲下來,並影響我們的認知。

而由這些認知網路神經系統構成的整個人腦狀態的個體差異,也導致了不同個體對於安全感的具體描述和情感反應的差別。如果對著一個廣泛焦慮障礙的患者說「哦你要接納隨機性,你要正視不確定性」,估計他會把你暴打一頓:「尼瑪不理解我瞎逼逼毛線」。如果對著一個說「親愛的你多給我點安全感」的妹子只會說:「安全感來自於自我認知的豐富,主要靠自己」,那麼恭喜你離吃狗糧的日子不遠了。在不同語境下的「安全感」實在有太多含義。

對於焦慮症患者來說,需要的是放鬆訓練,是「放心,你很安全,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安慰;對於上文中的「給點安全感」,翻譯一下的意思是「如果你多關注下我多打電話給我不要和別的女生曖昧我會感到比較安心不用擔心你不愛我」。

還有與創傷事件關聯的安全感,與父母的親密關係存在某些尚未痊癒的創傷時,在處理與戀人的親密關係時更容易感到不安,會害怕自己哪點做得不對被拋棄,會害怕自己不被喜歡,會害怕對方不愛自己,害怕自己被拋棄。而這些害怕擔心的情緒,是基於對過往創傷事件的認知,如「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爸爸才會不愛我,是不是因為我不值得愛所以媽媽才會離開我」。

還有從小在物質匱乏環境成長起來的小孩,對於金錢容易產生不安和焦慮,會害怕自己錢不夠多又過那種窘迫的日子,會更容易在這種金錢焦慮下做出可能短視的選擇。而這些焦慮與不安,既會影響他們的自我評價自信心,也會影響他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對他人的信任。

所以我們看到,在實際生活中,安全感已經並不局限於某種心理學定義,也確實沒有特別準確和精確的邊界。物質匱乏威脅生理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也會表現為「沒有安全感」。安全感,廣義上,似乎不僅僅是對於環境的不被威脅沒有傷害的感知,也包含了物質需求和親密情感需求的滿足。

3

看到這裡,我的心裡響起另外一個聲音:「醫生,別廢話了,怎麼提升安全感?」

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嘛,機器學習咯,遍歷的經驗數據越多,對於隨機性的處理就越有信心咯。

——反對。那麼如果一個人各種凄慘的事情都經歷了什麼老婆殺人兒子流亡自己坐牢還高血壓他對未來還有信心嗎?

——額,這個,就算是這麼凄慘,只要他還活著,他也會經歷抗拒接受到妥協接納的過程。或許仍然無法完全消除不安等負面情緒,但是這些東西會慢慢局限在小部分腦區,減少外界關聯刺激時,他會獲得相對的平靜。其實,認知的重點,不在於數據的量,而在於對數據的處理和解釋。

對。你如何解釋你所經歷的不開心,當你面對那些應激場景時你會如何反應如何處理以及你解決問題的結果如何,這些信息都會重構你的認知情緒網路。而你的處理這個行為,作為系統輸出,既強化了你的處理能力,同時其作用於環境獲得的反饋,也會進一步調整你的處理函數。當你面對既往反應強烈的回憶時不再那麼不安緊張恐懼,你已經獲得了新的認知情緒網路體系。

——「我總是害怕男朋友離開我,只是因為我怕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如果這段感情中確實出現了問題,不管結果如何,只要我們努力了彼此都能獲得成長。而成長了的我,是可愛的,值得愛的,也能夠更好的愛別人的。」

——「爸爸離開我是因為他不負責任,也給了我自己重新選擇的機會,我仍然愛自己,仍然會給自己找到對於權威的依靠,我已經長大了,能夠保護好自己。」

——「媽媽總是如此嚴苛,並不是因為我很笨不值得愛,這不過是她的表達方式罷了,雖然這種方式對我有傷害。但是我會好好愛自己,鼓勵自己,不會那麼苛求刻薄自己。這件事做得挺好,表揚一下,我會更自信。」

——「我對金錢特別在意,因為我害怕自己再次回到當年的窘迫境遇。其實我現在的收入已經能夠很好的養活自己和家人,我不會再回到當年的那種情景。放鬆一點,好好享受金錢帶來的愉悅,用金錢獲得更好的生活。」

對於不確定信息的合理處理帶來的滿足感,才會進一步激勵個體的認知系統接納隨機性。我們的學習,也是在條件反射之上的擴展。而在思維邏輯層面,分清事物間的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的區別與聯繫,才能更好地形成合理的認知。所以,從某方面來說,安全感,也與個人處理應激事件的能力密切相關。

最後,祝我們都能擁有穩定的安全感,在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上,獲得愛與歸屬需求的滿足。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混沌巡洋艦。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你是那個心裡苦悶的老好人嗎?
于飛心理:提升自信心和安全感
從小父母不在身邊,是怎樣失去安全感的?這隻孤兒小猴子或許能告訴你!(上)
DPC美容儀和雅萌誰會讓你的臉更有安全感?

TAG:安全感 | 焦虑 | 认知行为治疗CB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