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性別如何影響參政?
圖片來源:Benstead , Jamal and Lust,2015
突尼西亞復興運動黨領袖拉希德·加努希。
圖片來源:Wikipedia
目前對於造成針對性別和宗教身份的政治偏見的機制主要有兩大理論解釋。主流的現代化理論認為更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教育程度讓人更傾向於支持女性平權和參政,同時會越發降低宗教在政治事務中的作用。具體到中東地區,尤其是國家體制有著足夠的財富來支撐傳統的男權社會結構,女性即使不參與工作而依賴國家福利也能維持家庭較高的生活水平,由此而來的較低的女性勞動力市場參與度導致了女性相對較低的政治影響能力。與此同時,宗教文化往往被這類學者認為是另一個導致政治偏見的主要原因。雖然很多宗教都存在更為支持性別不平等的可能性,伊斯蘭教尤其被認為具有男權傾向。這種觀點依然存在較多爭議,一些學者認為伊斯蘭文化在不同的地區表現不同,而在阿拉伯國家的男權傾向可能和阿拉伯社會自身的某些文化而不僅僅是伊斯蘭教有關。直至今日,「阿拉伯例外主義」依然為不少學界人士所採納,但是近年的社科研究卻在不斷反駁這種觀點。 另一種對於政治偏見的解釋來自於社會認同理論,它認為人們傾向於支持那些屬於自身社會團體內的個人。例如,宗教團體人士傾向於支持具有宗教傾向的候選人,而世俗化的選民等更傾向於支持世俗化的候選人等。同理,男性宗教化的選民也應該更為支持男性宗教化候選人,而女性宗教化選民則更可能支持女性宗教化的候選人。該理論認為對候選人的支持度可以反映這些候選人代表的社會群體在人口中所佔的相對比重,即女性和伊斯蘭主義的獲選者比重應該和女性以及伊斯蘭主義者各自在社會中的人口比重近似。
直到2006年6月,科威特婦女才首次參選議會,圖為科威特城,一位婦女向票箱內投票。圖片來源:新華社Benstead 、Jamal和Lust通過在突尼西亞進行的一項實驗研究針對這兩種競爭理論提出了質疑,並且發展出了新的角色一致性理論解釋。角色一致性理論認為選民期望理想候選人應具有的素質特點和實際候選人被認為具有的特點之間的重合度決定了選民是否會支持該候選人,而這些對於素質特點的固有觀感則形成於以往歷史經驗。女性候選人往往首先被從一個女性在社會中該扮演的角色來考慮,她們在傳統社會中一般被認為更適合養育子女和處理家庭事務,並且具有男性所不及的善良和誠實的特點。然而,女性往往並不被認為具有優秀領導者所必備的素質,例如決斷力和力量等。選民是否會支持女性或者伊斯蘭主義候選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社會中過去是否有這類領導人參政,這些對於過去參政者的記憶決定了選民是否認為這些缺乏代表的候選人群體也有能力成為好的領導人。 突尼西亞為驗證這種理論的實驗研究提供了極佳條件。按照現代化理論,它作為一個中等收入國家應該有著較為明顯的社會經濟差異,讓研究者能夠觀察到不同階層群體的具體政治觀感差異。突尼西亞還有著較為長時期的政教分離傳統和女性平權歷史,該國從第一任總統哈比卜·布爾吉巴到2011年被推翻的本·阿里一直執行嚴格的世俗化政策和婦女平權政策。布爾吉巴打壓了伊斯蘭教育、禁止女性在公共場所佩戴面紗等服飾並禁止公司僱傭伊斯蘭主義者。他甚至認為齋戒不利於國家進經濟,鼓勵公司在齋月期間營業和在電視上喝酒。本·阿里時期除了繼續打壓宗教機構,還通過法令把穆斯林頭巾作為「極端主義」的標誌加以限制並且禁止男性留鬍子。突尼西亞的這種歷史遺產帶來了世俗和宗教兩大群體清晰分野的可能性,讓研究者得以驗證社會認同理論。此外,該國在1956年就廢止了一夫多妻制、賦予女性離婚權利,並且設置了最低法定結婚年齡。執政黨還為女性設置了議會專屬份額,婦女參政亦得以獲得了高速發展,到2009年時女性議員已佔到百分之二十八。突尼西亞社會的性別地位差異因此並不是很突出,當選的候選人更可能是因為被認為具備較強的領導人素質,選舉結果可能應用角色一致性理論進行解釋。 作者們同時相信,突尼西亞2011年之後的政治轉型時期讓選民對政治不確定性有較強觀感,他們更可能支持自己真心支持的候選人,因此可以排除選民出於策略考慮的配票行為。研究使用了2012年一項包括1202名成年突尼西亞公民參與的面對面家庭問卷調查展開,當時的突尼西亞已經經歷過了2011年的立憲會議選舉,社會上充滿了對於出台新憲法和新議會大選的期待。問卷對象被按照宗教和世俗身份劃分為了各佔百分之五十的兩組,而研究人員用男性是否帶帽子和女性是否帶頭巾判斷對象是否屬於宗教人群。問卷對象會被出示如下照片,並被問及支持圖中的哪位候選人。受調查對象會被展示這些照片,分別代表了男性世俗化候選人(左上),男性宗教化候選人(右上),女性世俗化候選人(左下)和女性宗教化候選人(右下)。圖片來源:Benstead , Jamal and Lust,2015結果顯示圖中的世俗男性候選人獲得了最多的支持,緊隨其後的是世俗女性候選人,宗教化男性候選人則排名最後,這點和現代化理論的假設相衝突。用角色一致性理論解釋則是由於突尼西亞以往的政治領導人往往是世俗化男性,因此選民對於世俗化男性領導人可能具有的素質更加肯定。通過進一步控制問卷對象的教育背景、城市化水平和經濟收入因素進行比較發現,這些因素的結果並不支持現代化理論。然而,結果也並沒有給予社會身份理論和角色一致性理論以顯著支持。
為了驗證社會認同理論,研究者將受調查對象按照片中候選人相應分為了四組:男性世俗化選民、男性宗教化選民、女性世俗化選民和女性宗教化選民。受調查對象的宗教傾向程度則由從1到5的進行宗教活動的頻率程度劃分,1至3被編碼為「世俗化」,而4和5被編碼為「宗教化」。結果顯示同性別的選民並不會更支持自己性別的候選人,將宗教認同和性別認同結合後的結果也並沒有支持社會認同理論的假設。相反的情況則出現在宗教和世俗身份分野的群體中。儘管對於世俗候選人的支持並不受到選民身份的影響,宗教身份卻和宗教候選人的支持度顯著相關,男性宗教化選民和女性宗教化選民都比其他群體更可能支持同性的宗教化候選人。這個結果說明社會認同理論僅在解釋宗教化選民的政治偏見中有作用,而它無法解釋世俗化選民以及基於性別身份的政治偏見機制。 角色一致性理論假設那些對於性別角色的社會定位更靈活同時有著更廣泛領導力特點定義的人群更可能支持女性和宗教化候選人。當選民傾向於認為女性候選人的素質特點和領導力特點可以契合時,則女性候選人當選的機會會更大。同理,那些被認為具有匹配領導力特點的宗教化候選人更有可能被宗教背景的選民支持。另一方面,由於歷史記憶提供的優勢,世俗化男性候選人的支持者應和性別以及宗教背景無關。 研究者首先讓將受調查對象回答一系列預設的統一問題,衡量他們關於兩性候選人各自特點以及宗教候選人特點與理想領導者能力聯繫的觀感。然後再根據他們觀感得出的角色一致性程度將他們重新分為四組:宗教化不一致和性別不一致、宗教化不一致和性別一致、宗教化一致和性別不一致、宗教化一致和性別一致。需要驗證的假設是宗教化不一致和性別一致與宗教化一致和性別一致的選民更容易支持女性候選人,而宗教化一致和性別不一致與宗教化一致和性別一致的選民更可能支持宗教化的候選人。為驗證以上符合性別角色一致性理論假設的兩組選民對於女性候選人的支持度,這兩組受調查對象們需要在是否減少、維持不變和增加女性議員數量中做出一個選擇。結果顯示僅有百分之二十三的人選擇了減少,而百分之七十七的人選擇需要維持不變和增加女性議員。作者們進一步用比例調整了角色一致性理論的相關變數,用排序性邏輯回歸對支持四種候選人的結果做了穩健性檢驗。在控制了婚姻狀態、性別、調查者自身性別等變數後結果依然顯著。 對宗教角色一致性的兩組實驗結果顯示,角色一致理論與社會認同理論類似地對宗教角色認知和支持宗教候選人之間的緊密關聯提供了證據。那些認為伊斯蘭主義政黨的政策更符合自身立場和伊斯蘭主義議員工作更為努力的選民更容易支持宗教化候選人。此外,雖然對性別角色認知一致的選民對世俗化女性候選人有顯著支持,但對於宗教化女性候選人的支持卻主要來自宗教領袖的支持者們,這可能說明了宗教角色認知的一致性比性別角色認知的一致性更能影響選民對女性候選人的態度。 這項研究提出了突尼西亞選民的政治偏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過去的歷史經驗。世俗化男性由於長期把持重要政治職務,因此被認為是領導力的代表,他們也獲得了跨階層、性別和宗教背景的支持。宗教化的女性候選人更容易克服政治偏見對選舉結果的影響,而世俗化的女性候選人則要付出更多努力。這個發現也較為符合實際情況,中東國家女性政客參加的黨派團體往往是屬於伊斯蘭主義的,她們通過選民對宗教角色一致性的肯定來獲取更多支持。角色一致性理論相對某些強調伊斯蘭和文化因素的理論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政治發展圖景,基於該理論的研究發現,突尼西亞的女性參政落後很大程度上恰恰來源於世俗化的威權國家結構,而同時不同群體女性所面對的政治偏見挑戰又顯然是不同的。 三位作者相信該研究為政治偏見的形成機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理論視角,這種機制理論在中東以外地區同樣適用。例如,對於美國參議院選舉中女性候選人的研究。在相關研究中首先需要明確選民大眾對於缺乏代表群體的固有觀念的特點如何與領導素質特點相關聯,然後探究這些特點如何對當選產生影響。 從這項研究所能得出的政策結論是,改變針對女性的政治偏見不能僅依靠發展經濟和教育事業,更要有系統化改變公眾對於女性既有刻板印象的制度設計。作者們認為中東國家需要進一步完善女性議員專屬配額制度,讓更多的女性政客的表現能夠進入公眾視野內,以此培養選民對於好領導人更多元的定義。參考資料Lindsay J. Benstead, Amaney A. Jamal, and Ellen Lust (2015), Is It Gender, Religiosity or Both? A Role Congruity Theory of Candidate Electability in Transitional Tunisia,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13(01):74-94.
今日主筆 / 高駿
註:本文首發於頭條號中東研究通訊,中東研究通訊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推薦閱讀:
※土耳其政府為何要處心積慮控制土敘邊界?
※開啟了土耳其輝煌歷史的戰役,也是十字軍東征的根源
※戰敗前的日本到底怎麼看待猶太人?
※為實現「2030願景」,沙特在日本收穫了什麼?
TAG: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