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數據時代,每家公司都要有大數據部門嗎?

作者:桑文鋒,神策數據創始人兼 CEO,前百度大數據部技術經理

如果這個問題換做是:在電氣時代,每家公司都要有個發電廠嗎?是不是會更好回答一些?事實上每一種重大技術的出現,都會對產業產生大的變化。在蒸汽時代,採礦機採用蒸汽機後,會帶來生產效率的極大提升,而輪船加上蒸汽機,再也不需要靠風才能航海了。在電氣時代,電燈代替了蠟燭,電報代替了快馬送信,而報紙也被廣播和電視所侵蝕。可以說是現有產業加上新技術,形成了新產業。

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兩次工業革命,生產蒸汽機的企業只有少量幾家,而發電的企業在美國也只有通用電氣和西屋電氣。並不是每家企業都要從事這些基礎設施的研發和生產,更多的是對新技術加以應用,發揮新技術帶來的價值。

在 IT 領域,軟體剛出來時,可以說是計算和存儲完全混雜在一起。有人嘗試將計算硬體進行分離,歪打正著成就了 Intel。有人嘗試將存儲系統分離,因而有了 Oracle。Intel 和 Oracle 固然偉大,但它們的價值更多的還在於有廣大的企業採用了這些新的技術,在具體的行業中,產生了更大的價值。同樣,雲計算這種理念固然是好,但如果每家企業都建立自己的雲計算中心,從資金和人力投入上,一定是不划算的,更嚴重的問題是做不到最優。相反,有了 AWS 和阿里雲這樣的雲計算提供商,讓中小企業更便捷的進行創新應用。

回到題目中的問題,在大數據時代,每家公司都要有自己的大數據部門嗎?結論也不能下的太武斷。早在 2008 年,雲計算的概念剛剛興起,百度內部出現了兩撥勢力。一撥要從零開始打造自己的大數據底層技術,把 MapReduce、GFS、BigTable 這些組件都要實現一遍,結果花了兩三年時間,也沒能穩定運行。而另外一撥勢力,直接採納開源的 Hadoop 生態,很快在公司內應用起來。而我當時做的日誌統計平台,也是採用了 Hadoop。但百度的數據規模畢竟太大了,所需的集群規模,開源版本根本撐不住,於是不得不改寫 Hadoop,這樣就和開源的版本漸行漸遠,等到後來再也合不到一起了。曾經有一年多的時間,我們部門新設計和實現和底層的存儲及計算系統,結果發現開源的版本也差不多實現到了同樣效果。雖然許多內部的人覺得我們怎麼總重複造輪子,但我明白還是需求使然,你面臨的需求相對領先,但也沒有領先到像 Google 那樣提早 5 年。但對於小公司來說,則完全沒必要從零開始做,還是要盡量用開源的產品。

整個 Hadoop 生態,要比我 2008 年剛用的時候,要成熟很多。那個時候我們去拿開源的版本,編譯部署,一個新手可能兩周都不一定能正常的運轉起來。而現在下載一個 Cloudera 發行版,兩個小時就可以正常跑任務了。與此同時,又面臨了新的問題,因為大數據平台牽涉到數據的採集、傳輸、建模存儲、查詢分析、可視化等多個環節,而開源領域只是一些組件,於是各家公司都在紛紛打造自己的大數據平台,這就像 Oracle 之前,各家都在打造自己的存儲系統。這顯然不是一件性價比高的事情。

有市場需求,就會有滿足相應需求的公司誕生,於是就誕生了一堆提供大數據服務的公司。由於這一新領域還處於早期,這些創業公司所能提供的服務並不會特別的完善,要麼是以項目制的方式運轉,要麼是提供專門應用場景的服務。這樣,對於一些企業來說,這些創業公司提供的服務,似乎自己也能實現,那何不幹脆自己做?這創業一年多以來,我看到了太多的公司在打造自己的數據平台,但做的還不夠完善。不管是技術實力還是人力投入上,都有點力不從心。如果選用了這些第三方數據服務,那豈不飯碗被搶了?可我要說的是,飯碗早晚都會被搶,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這裡只需要問一個問題:我所做的數據平台,是不是其他公司也是類似的需求?如果是的話,那肯定也有其他公司做著類似的事情,做的東西會大同小異。

那麼,就會出現專門的公司,來解決這種通用的需求。因為這些公司專註於解決這一塊問題,所以會更加專業,並且捨得投入。而對於需求公司來說,除非自己轉型去專門做大數據平台,不然在投入上,肯定不是一件性價比很高的事情。與其如此,不如及早側重於自己的核心業務,關注應用需求本身。

那對於企業來說,在大數據時代,應該怎麼做呢?我的建議是三點:

首先,要擁抱大數據技術。

新的重大技術出現,都帶有顛覆性。一不小心,就會被革命。但也不是說企業已有的業務不用搞了,都來搞大數據吧。在大數據這件事上,還是要從需求出發,而不是從大數據出發。有人會問我,我有了一些數據,給我講講怎麼能發揮更大的價值。坦率來說,許多時候不了解業務場景,很難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的。相反,我們要先看在企業滿足客戶需求的時候,還有哪些重大問題沒有解決好,如果採用了大數據技術,是不是可以更好的解決?如果有這樣的點,那非常好,就勇於去嘗試。如果沒有,那就繼續學習大數據的知識,再等待這樣的場景出現。

其次,企業要有懂大數據的人。

這種人不一定是全職的,但至少是可以將企業的業務和大數據技術結合起來的人。這種人不一定對大數據技術本身很懂,但善於使用新技術。如果企業現在還沒有,並且還沒招到。可以去培養一個頭腦靈活,樂於學習新技術的人。如果拋開大數據系統的實現挑戰,理解大數據的應用場景,那難度會降低不少。

最後,要善於利用第三方服務。

能用第三方服務解決的,就儘快去嘗試。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通過採用新技術,獲得技術紅利,跑的更快。就像愛迪生當年發明白熾燈後,那些更早將白熾燈用於工廠的企業家,更有可能提升工人的工作效率。

這篇文章的內容,主要參考了吳軍的新書《智能時代》。對大數據和機器智能感興趣的讀者,強烈推薦這本書。
推薦閱讀:

手把手|教你打造一個曲風分類機器人
民法通則和大寶劍的故事
遙感小衛星扎堆發射,預示空間數據流化時代即將到來
金融需要 hadoop、spark 等這些大數據分析工具嗎?使用場景是怎樣的?
爬蟲數據分析【旅遊篇】

TAG:大数据 | 书籍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