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蘇聯預見到冷戰會輸給美國,會不會發動與美國的戰爭,會的話結果會是什麼樣?

冷戰以蘇聯的解體結束,美國取得了真正的勝利。如果蘇聯領導人預見到這個結果,會不會發動對美國的戰爭,以爭奪世界領導權?如果會的話,將有可能出現什麼結果?


應該是不會的。

當然這取決於誰看到了具體什麼樣的結果。

冷戰是輸了,但是,至少沒怎麼流血。最重要的,是幾位國家首腦,都安然無恙,沒有被認作賣國賊,千古罪人,戈爾巴喬夫還拿了諾貝爾和平獎,像西方政治家一樣可以安享晚年。

打仗,則極有可能是一個雙輸的結果,而且,自己的命還可能搭上去。

現在的結果,比發動戰爭,極有可能玉石俱焚的結局好太多了,作為玩家,如果沒有更好的玩法,這個也能接受。

如果說,真得能洞見未來的話,那蘇聯或許會從中吸取教訓,可能不會打輸這場冷戰(雖然不見得能贏)。

但前提是,你真的能夠從未來中,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冷戰結束這麼多年了,其實大家對冷戰為什麼會結束,也一直沒有達成共識。這個沒有搞明白,也很難預測如果預見未來了,會怎麼樣。

所以,這裡只能給出一些關於冷戰為何結束的普遍看法,各位自己去琢磨吧。

先說冷戰的基本問題。

題主說的,蘇聯為什麼不發動戰爭,其實是個很關鍵的因素,尤其是有核武器在那裡。

論常規軍,美國和蘇聯是不可比的,兵力擺在那裡。這個美國清楚。能拼的,只有核武器。但是核武器是一個用出來大家都完蛋的傢伙,所以,只能做威懾。

常規軍的弱勢,和核武的威懾作用,就決定了,冷戰是一個長期的,有限度的衝突,美國要在衝突和緩和之間作出平衡。

一種方法,就是強調衝突,於是大搞軍備競賽。這也是第一個關於冷戰為什麼結束的觀點,就是蘇聯被美國拖垮了。

這個拖當然不只是一天兩天。在 50 - 60 年代,美國主要是以這種軍備競賽為主。

於是,就出現了很多關於核武器的怪現像。比如大家都不發展防禦系統。因為核武是威懾用的,所以要保證不會先使出來。所以大家不能搞防禦,因為一旦有了防禦系統,就有了發動第一次打擊的能力,威懾就不再是威懾。所以雙方都拚命囤積核彈頭,所謂 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MAD)。

但是,對於美國,這樣還是有個嚴肅的問題,就是,如果蘇聯不管這套呢?如果蘇聯利用自己的優勢兵力,閃電式的佔領一個西歐國家,然後,在既成事實下,你打,還是不打?(就比如最近的克里米亞)

這時,摧毀人類文明的球,就被拋給了美國及其盟軍。

古巴危機表明,威懾是有意義的,但是,大家真經不起這種心驚肉跳:「在核武時代,國家間打仗就像豪豬在做愛。」

肯尼迪在這事過後,本來是想轉入緩和的,但是他被幹掉了。這事,就一直拖到了尼克松上台。

尼克松是務實的,因為他極想干出點事迹來。他明白蘇聯,中國,都是有著實實在在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尼克松以為,你們別的影響力沒有,對越南總有吧,讓我體面的撤出吧)。

同時,歐洲也有點壓得受不了了。最明顯的,是德國。德國人知道,真打起來,美國本土不見得怎麼樣,自己肯定是完蛋了。要麼被蘇聯人佔領,要麼被美國炸成焦土,反正沒得好。

於是,美國進入戰略緩和階段。

這是第二個關於冷戰為什麼被拖垮的觀點,就是所謂的大緩和(Detante),欲擒故縱,讓蘇聯放下了戒心,和平演變成為可能。

Detante 的標誌,是彈道導彈協議的簽屬,和赫爾辛基協定。

赫爾辛基協定是一個巨大的妥協,等於是西方承認了蘇聯對東歐的佔領。尤其是西方第一次承議了東德的合法性。這樣,讓蘇聯人終於可以踏實的擁有一個緩衝帶了。

換來的,是蘇聯原則上承認了對人權的遵重。

美國國內對此極其不滿,認為對人權要求無法具體執行,等於是把東歐白送。卡特上台後,就開始重啟軍備競賽,美國又向強調衝突方向轉。到里根,更是前所未有的開始星球大戰這樣的防禦機制。

但蘇聯那邊,因為 Detante,獲得了安全保證,卻意想不到的,放鬆的下來,以至於做出了入侵阿富汗這樣本來相當艱苦的決定。一時間,讓國內本來就不輕鬆的經濟體系承載過大的壓力。讓蘇聯國內,出現了改革的聲音。

這又是第三個重要的認為冷戰為什結束的觀點,就是蘇聯的制度,決定了其經濟體系無法跟上社會發展,倒下是遲早的事。

蘇聯和東歐在戰後雖然經歷了高速的經濟發展,但到 50 年代末就開始放緩,以至於蘇聯不得不砌起柏林牆,把西柏林給分開。但是封閉,反而更不利於市場化的經濟改革。布拉格之春,把很多人的心情都搞沒了。

這時候,戈爾巴喬夫上台了。新思維出現了。

戈爾巴喬夫想改革,但改革的阻力很大。尤其是在內部,各種關係和體制盤根錯節,難以撼動。

結果,他選擇了靈活性更大的外交改革,並主動開始和西方改善關係,載軍,消減軍備競賽的壓力,為國內改革造條件。

這個,從很大程度上,是他沒有以前領導人的德國情節。因為,他是第一個沒有打過二戰的蘇聯領導人。他不像以前的人那樣,無論如何都要擁有一個東部的緩衝帶。(這點的確搞不懂,看看歷史也知道,德國給俄國找過多少次麻煩啊)。

一種觀點認為,因為 Detante,給了戈爾巴喬夫一種安全感,就是對東歐放鬆一點,也沒有關係,反正西方已經認同了蘇聯對東歐的控制權。

戈爾巴喬夫的關鍵敗招,是1988 年 12 月 7 日在聯合國的講話,他說,「Freedom of choice is a universal principle to which there should be no exceptions. 」

在這句話里,他實質上在說,民族自決,是普世原則。

二十世紀,有兩個統治性的外交理論。

一個就是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民族自決:民主的國家,才值得信賴,發展出可靠的外交關係。

一個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全世界無產階級團結起來。

這兩個理論,要說有什麼共同點的話,就是都把外交和內政給統一了起來:沒有什麼所謂的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外交關係。

像赫爾辛基協定里承認了東德,就是西方承認了蘇聯可以在東歐使用自己外交原則:必要時,可以用武力來保衛無產階級政權的安全。(反過來,美國也有很多不講自己原則的時候。畢竟,外交關係是多重原則利益平衡的結果。)

現在戈爾巴喬夫用了威爾遜的話,等於就在說,好啊,你不是說 Detante 里人權是虛的么,那咱們來真的,用你們規則玩一玩,看誰打得過誰(我就不信我們真的會輸)。

這就叫戰略性錯誤。戰術錯誤可以輸掉一場戰鬥,戰略錯誤斷送的是整個戰爭。

第二年,東德人民用腳投票,跑路了。沒有危機感的戈爾巴喬夫,就讓東德這麼散掉了(但凡有點危機感也不敢這麼干啊,這是拿自己的命來玩)

然後東歐人都用腳投票,兵敗如山倒。

好了,上面提到了三個冷戰結束的原因,其實都有道理,也很大程度上相互影響。

至於說如果再來一次會怎麼樣,大家自己琢磨吧。

----

又,今天聽到普京的一句話,感覺不錯,大意是:

不會為蘇聯解體而傷感的,都是無情之人;

幻想著恢復甦聯之榮光的,都是無腦之人。


蘇聯要是個人,或許還可以假設下:老子橫豎都是死,拉著大家一起死!

可惜,就算把蘇聯人格化,他也沒low到這個份上。人家也是正經八本和美國展開和平競賽的社會主義陣營老大,三個自信哦。

話說回來,阻止蘇聯解體根本犯不上發動核戰,只需要在8月19號下午,那個坦克營參謀長正確的執行逮捕葉利欽的命令,繼續效忠蘇共中央,只需要後續進入莫斯科的幾隻小小的部隊維持住對於蘇共中央的忠誠和對於蘇維埃制度的信心,蘇聯就能像之前歷次不成功的政變一樣存活下去。

關於819的敘述特別多,不論是親歷者(葉利欽)還是旁觀者(美國大使)都有特別詳盡的描述。

反正我看完的感覺是,解體還真是人民的選擇哎。當然肯定有毛粉說蘇聯老百姓都被美帝忽悠了。唉,手握世界上最優越的制度,兼以70餘年國家宣傳機器的灌輸,到頭來還要怪5年自由化的惡果。


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制度,很好地保證了蘇聯集團在經濟實力遠不如美國的情況下,長期維持了與美國大體均衡的核力量,以及一支遠超西歐各國的常規力量。作為超級大國之一,蘇聯長期保持一種咄咄逼人的進攻姿態(哪怕是在國力衰退的1980年代初期)。1969年美國高層對其評價是:「我們能夠毀滅世界,他們卻敢於毀滅世界。」

在蘇聯內部,尤其是高層領導人,何嘗不知道這樣的軍備態勢會破快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但是國際形勢如此,不可不為。破壞力極大的現代化武器將短期內摧毀一個國家的軍工目標,因此像二戰美國那樣在戰爭爆發後方才大造軍火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因此在和平時期維持強大的軍事力量成為保障國家安全的不二選擇。其實蘇聯的態勢本身便是以攻為守,利用軍備的高壓阻止美國乃至西歐的政治滲透。蘇聯長期視東歐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二戰後期策劃分裂中國的蒙古地區,表現出對西方以及中國長期的不信任。這樣的做法將蘇聯集團隔離在鐵幕之內,與主流世界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應當說,除了戈尓巴喬夫,蘇聯領導人對自己的國家都是有信心的,尤其是赫魯曉夫。這信心首先便體現在軍事、政治上,蘇聯保持了自己超級大國的地位幾十年,但是他們也清楚在核陰影之下的大國戰爭沒有贏家,甚至沒有人能夠存活。「誰第一個動手,誰第二個死」,相互確保摧毀戰略長期維持了世界的一種冷和平。這又何必充當人類歷史的罪人呢?所以冷戰成為了蘇聯應對美國的最強硬方式。

但蘇聯的經濟和文化軟實力長期是其弱點。在美國為首的西方普世價值的思想武器下,這方面的短板成為國家解體的導火線。長期的封閉體制換來長期的盲目自信,對西方的思想滲透不屑一顧;偏偏是預料到冷戰會輸的那位,主動放下了武器,改變了國家的意識形態,而不是選擇竭盡全力與之熱戰。


我感覺大家都討論偏了

冷戰是武力做後備,經濟為輔助,思想為主導的戰爭,蘇聯冷戰失敗,既不是武力問題也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思想上的全面潰敗,這個時候的蘇聯領導層想的根本就不是打贏冷戰,而是怎麼給自己撈取更多的好處……所以動武是不可能的。


蘇聯一直都能意識到很可能要輸給美國,只是沒想到自己的國家會解體。赫魯曉夫是最後一個相信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蘇聯領導人,雖然他很粗魯且粗神經。你看他的回憶錄,他對蘇聯農民的困境,消費品生產的不足,官員中出現的特權主義,極權主義的弊端都是有深刻理解。但是他本人的礦工出身,到莫斯科冶金工業學院還沒來得及認真讀一年書就被斯大林的妻子看中,抽調團中央做政治工作了。跟聯共(布)第一代黨員布哈林托洛茨基相比,文化水平差距太大,對蘇聯工業建設成就的自豪感讓他不能意識到改革的正確方向。而且他在希望改革並有能力支持改革的知識界、學生中缺乏號召力(雖然他儘力對知識界很友善,可是知識界就是要看逼格)。當年斯大林(30年之前)和列寧,那都是頻繁去學校演講,口若懸河,列寧自不必說,你們以為斯大林一開始就是暴君形象?真是不得不佩服斯大林後天學習理論的決心。

所以赫魯曉夫對準官員開刀,搞頻繁調動防止地方主義官僚主義,批判斯大林搞思想解放,讓他同中上層黨員利益衝突。宮廷政變發生的時候,上層無人支持,下層無心反對。

赫魯曉夫下台,意味著蘇聯不可能再有真正的改革。因為新上台的三駕馬車最後脫穎而出的是勃列日涅夫,這貨的政策就是多給幹部一些特權,和地方大員搞好關係,又趕上石油價格飆升,蘇聯確實過了幾年好日子,就是得過且過的主。柯西金懂經濟,本來搞了一些改革,在遠東搞了一點權力下方。後來慢慢都停掉了。他和安德羅波夫(這是蘇聯-俄羅斯長期以來存在的兩種路線,蓋達爾丘拜斯那批人輸掉市場經濟改革之後,葉利欽只能啟用普京,實際上繼承了安德羅波夫主義),是最後兩個想讓蘇聯避免輸掉冷戰的人,其他的人,大多數都是混日子的老人。

所以戈爾巴喬夫是從邊疆區調進來的,朝中實在無人啊!他已經知道國家病入膏肓了,輸掉冷戰是一定的。但他天真地以為自己認輸,要求西方援助改革,允許拆掉柏林牆,允許東歐自決之後,美國和西歐會真心幫助蘇聯。

實際上,歐盟關心的是歐洲一體化,美國關心的是北約東擴。最後讓美國人到烏克蘭和喬治亞來敲門。普京大帝強烈反彈,兩次都直接武力解決。俄羅斯這個國家的安全觀是非常落後的,他們對文化輸出經濟控制貨幣戰爭都沒有興趣,有興趣的就是我的履帶碾壓過的土地都是我的。但是說句實話,普京手裡除了石油天然氣,還有別的牌嗎?

說這麼多,實際上想要給出的結論是,赫魯曉夫之後,蘇聯-俄羅斯人就知道冷戰很可能要輸,到快要輸掉的時候他們只求擁有一定的戰略空間。俄羅斯現在的底線是獨聯體。美國人也是清楚的,但是偶爾想試試這個底線是不是鬆動了,所以才要在烏克蘭喬治亞走兩步。感謝美國人,天朝在中亞的步步滲透老毛子是顧不上了。

最終,俄羅斯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只是90年代那群敗家子大大加速了這一進程。能源和坦克,是普京手裡的五十K和炸彈,別的牌他也不會打,歐洲人出對十,他出五十K,美國人出三帶一,他出炸彈。手裡的五十K和炸彈總有出完的一天吧,心疼他下一任。


謝邀!

我覺得其實大部分前蘇聯官員,都覺得冷戰失敗的可能性更大(其實頭腦清楚一點的都會這麼認為),只是在一個必然僵化的官僚體制下,小車不倒就只管推,大家都在設法讓這個體制多苟延殘喘一陣兒,盡量別在自己手裡砸了而已。

發動戰爭不是沒有可能,但是相對來說,在和平環境下,狂人還是較少的,少到不足以能發動起戰爭而已。


簡單一句話來說吧,就共產主義陣營那鳥樣(不僅僅是蘇聯),冷戰是遲早敗,熱戰是更早敗


冷戰完全是兩國國力競賽,蘇聯解體並不意味美國完全勝利,根本也不可能發生流血戰爭,雙方毫無利益可取


戈爾巴喬夫政權之後,俄羅斯也正式退出共產主義,而我認識的幾乎所有的俄羅斯人對共產主義絲毫沒有懷念,有的話就是免費教育這方面吧,認為當時是一個非常童話的時代,但是這也側面反映出這種社會制度的天真。冷戰的失敗,不是一種偶然結果,而是如此的社會制度,如此的局勢所導致的必然結局,再來一萬次,結果不會變化的。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如果再來一次可以改變什麼,那麼這種相似性就不會出現了,因為誰也不會選擇不好的結果,而事實是他們總是在重複。


我讀的書少,只說個人看法,我一直不認為蘇聯解體是社會主義制度敗給了資本主義制度,蘇聯與美國冷戰競賽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水平線上。

二戰後,滿目瘡痍的蘇聯與悶聲發大財的美國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如果不是美國自己瞎搞,完全不會讓蘇聯形成反美陣營,尤其是蘇聯,中國,南美等國家的加入,才有了美蘇爭霸。但是冷戰後,美國的地理優勢又太明顯了,本土可以說幾乎沒有任何威脅,而歐洲暴露在蘇聯的坦克軍團的威脅之下,加入美國陣營。中美建交導致蘇聯又一次被孤立,可以說只是表面上形成了美蘇爭霸,但事實上美國從始至終一直牢牢的掌握著主動權。

話說回來蘇聯並非沒有意識到冷戰的失敗,起碼赫魯曉夫意識到了,雖然說取消對中國的援助不好評價其是否正確,但其農業改革等一系列經濟改革,如果沒有後來的政變的話,冷戰失敗後的蘇聯也不會像如今解體的蘇聯那樣是一場政治與經濟的災難,說會樓主說的發動戰爭。可以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我並不認為在外交經濟又問題的時候,戰爭能帶來什麼好處,難道就只是為了我不好,你們也別想好受這種幼稚的事情。


蘇軍連葉利欽都搞不定,怎麼搞的定美國~~


不會。蘇聯要取勝的目的是未來世界制霸,輸了也沒啥,但是撕破臉皮發動世界大戰後美國怎樣他不知道他知道自己死定了,共產主義不是多值得送命。


1.冷戰不是蘇聯對美國,是所謂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的鬥爭。體量上來看,社會主義陣營敗北市早晚的;除了中蘇其他小弟都可以算打醬油了。

2. 沒打起熱戰的原因是核武的存在,美蘇都明白真的打起來雙方都是loser。所以「冷戰」這詞,真是傳神阿。

3. 所以蘇聯知道自己快玩完了理論上會狗急跳牆,要真惱了拿出核流氓的氣概,美帝以及歐日小夥伴也就嚇尿了。

4. 只可惜冷戰的效果已經體現:

a. 經濟實力本來就不如對手的蘇聯,在軍備競賽的壓力下,長期剝削人民,經濟結構不合理,民眾體驗不高

b. 西方長期灌輸「自由好,資本主義好」,並以強大的「專家」團隊將其理論華,這也算冷戰的內容吧;毛子被忽悠幾次,結果就是很多黨內人士都覺得非休克改革不能救蘇聯了

c. 各種派遣間諜,各種培養代理人

其實美國真的要硬幹死蘇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可惜蘇聯被冷戰折騰得從內部崩潰了。

說實話,沒人能預知未來,作為蘇聯,越往後肯定覺得勝算越小,但熱戰基本等於自爆,只能用來震懾對手,基本策略也就是也只能慢慢耗,尋找破綻了!只可惜被美帝找了一身破綻,給拆了。這不就是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 不戰而曲人之兵嘛!


冷戰不是蘇聯人發起的,馬歇爾計劃把蘇聯排除在外,而且西歐人排斥蘇俄不是一天兩天了,蘇聯二戰損失太大先天不足是失敗的重要原因,體制的原因導致進化能力太弱,領導人一代不如一代,如果斯大林不死,蘇俄應該不會輸給美國


會著力於解決國內的經濟問題和階級族群矛盾,而不是意識形態鬥爭


中蘇交惡的時候,我們也預見到了,然後就有了早打、大打、打核戰爭。


蘇聯如果不大冷戰估計金融經濟軍事等不會有能力和美國佬抗衡。同樣也不會造成戈爾巴喬夫蘇聯解體


那要看誰了,事業心強的不會妥協,事業心沒有的自保的是考慮怎麼舒服地下台


不會,古巴導彈危機就已經說明了沒有人會為了同歸於盡而發動核戰爭


如果蘇聯預見到冷戰失敗的話,一定會走類似中國的半資本主義的。真知道比不過怎麼可能還會繼續去比。


推薦閱讀:

一份隨時都有可能掉腦袋的工作
如何評價神風特攻的精神,這和董存瑞炸碉堡的精神有何異同?
以解放軍目前的兩棲戰艦實力是否足夠登台?
你心目中的上將許世友是怎麼一個人?

TAG:歷史 | 美國 | 戰爭 | 蘇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