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到底應該奮鬥還是安逸?

我的工作確實一般,一個月將將2K,男朋友還行吧,可是他就會很在意我的工作,我在學校上班,外聘的,只能說穩定吧,有時候覺得這個年紀(25)應該去奮鬥個啥,可以又覺得安逸沒什麼不好,努力去改變,卻又覺得不知道圖了個啥,各位,如何看待我這個懶蛋呢?


這個答案還不停的會有人看到,最初寫的時候已經是一年半以前了,難免有點過時,有些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不斷的變化,所以很抱歉大家,我刪掉了之前的文字,以免誤導到別人,罪過不小。

奮鬥和安逸,更準確的說取決於你的年齡。年輕的時候,確實是要努力的(我不相信從小玩到老能讓你活得更好),到了一定年齡,如果你覺得累了,想安逸了,那麼說明你該安逸了。與此同時,也許你也會面臨家庭和孩子的生活壓力,那個時候不用我說,也許你都忙得不可開交,也不會跑到知乎來尋求答案了吧(對事論事,不針對任何人)。

另一方面,我們活著,不只是為了奮鬥,而是為了生活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不一定就要奮鬥,也許你不那麼渴望飛黃騰達,只是想要一個安定的生活,那麼飛黃騰達不一定就能讓你更幸福。我們可以對自己的小生活,修修剪剪,用一份從容的心態來面對。

既然你覺得自己懶,覺得自己有很多時間卻無事可做,要麼是該成家了,要麼就是還年輕,還需要努努力。不努力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麼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你一定要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自己。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往往都是知之甚少:給自己定了個計劃,執行不下去;給自己買了個東西,結果不喜歡;給自己找了個男朋友,發現不是一類人。這都是不夠了解自己,當你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才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所以我覺得,糾結於這個問題的人,往往是還不了解自己,處於迷茫中。不知道該不該努力,其實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選擇奮鬥,安逸的後果這張照片形象詮釋。

當米缸里都是米的時候,我們很安逸

當有一天米缸見底,才發現想跳出去已無能為力。

? 謹記:別在最能拼搏的年紀選擇安逸。混下去很容易,混上去卻太難了。


博士就是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去。。。讀了這麼多年的書,一直在期待畢業,可真正的畢業了卻發現迷茫了。。。是時候投入工作了,帶著複雜的心情找工作上班,卻發現活了這麼多年還真的是頭一次工作 ...


我一直都是支持要奮鬥的。

但是我發現奮鬥了以後,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然後我就有點自暴自棄了。

我很討厭現在的自己,也知道也改變這種安逸的現狀。否則以後一定會死的很慘。其實,人本性里都想偷懶,都想錢多事情少離家近。可是這種狀況真的太少太少了,還是要靠自己的個人奮鬥。

不要想那麼多吧,還是去奮鬥吧,這樣才不會被淘汰。太安逸了,就跟青蛙一樣,就被煮死了。


華為34歲裁員、幹掉中層,細想的確是激活組織的良藥苦口,信息的流動以及市場需求更新頻率的加快,使中層這一原先用作既有產品或服務生產管理控制的程序,在一個產品服務需要即時反饋更新的環境下則變成了梗阻。對普通員工而言,原先的職業天花板的中層,也被清理而天花板更低了,更是戳破了大多體制內工作人士的安逸的幻覺。看此類新聞引發了兔死狐悲之感的同時,更需要未雨綢繆,多感受這種危機。

特別是體制內的工作者,可以想像自己是拿著社保安全墊,而後清零的狀態,拿出當即行動的執行力,主動學習並使用之,在現有的工作崗位上,開拓新的業務,賦予自己新的角色及任務。

具體而言有兩方面的提升,一是與自己競爭,以看得見成效的具體成果,每天進步一天天,複合疊加出跨界優勢;二是與機器競爭與協作,想想哪些不能被機器替代的活計,並利用機器的複製性為我所用,勤查互聯網這個助手,借用互聯網的素材準備、自動處理、統計檢查,藉此讓自己做單獨做不到的更優質的產品。


推薦閱讀:

一張紙條救了一條命,現實可以有多美好
你真實見到的一個人從弱到強最終成為人生贏家的崛起之路?
拒絕富家女的追求,想靠自己努力奮鬥買房買車做一番事業,娶一個互相相知相愛的人,這種想法很蠢么?
你身邊有哪些屌絲逆襲的故事?
說一件你努力了很久終於實現了的事?

TAG:奮鬥 | 安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