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半途而廢,都是因為根本沒有終點--創造模式(1/5)
01-28
你是否清楚的知道,今天要做到什麼,工作才算有所成效?你是否清楚的知道,這一個月要達成哪些成果,才算沒有白費?你是否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運動和飲食,距離自己的理想身材還有多遠?
很遺憾,我們大多數情況下並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能有什麼樣的意義和結果。
大多數人,對於「事情」,可能都會想到這樣的一些事情:上班,工作,寫作,健身,看電影,吃飯,學習。以上概念,都是簡單通用,卻不費腦子的概念。當我們這樣來規劃自己的生活時,我們所做的事情大多是無意義的,甚至是一種浪費,為什麼呢? 因為,以上行動,並不直接指向結果。人的行為分為兩類:1、為了起到心理安慰、緩解焦慮作用而做出的行為。2、為了達到特定目標,取得特定結果而採取的行為。
我們再認真看看這兩類行為的區別:第一類行為,是為了做事情本身而做事情,你有很多方法可以去形容它: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人在心不在,做掉就好,結果我連看都不想去看,以及,因為不得不做某事,我才會去做。如果你是個第一類行為較多的人,也不必責怪自己,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模式,必定將我們塑造成這樣。想一想,從小到大,我們做的核心事情,就是學習和考試。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被威逼利誘著去學習的,例如,考不好你就會挨打,考好了之後就會有獎勵。我們在內心中放大考試帶來的壓力,然後驅策著自己去做學習這件事情。因此,我們內心深處的模式是:通過學習,來緩解考試帶來的心理壓力。類似的,第二類行為讓我們必須指向更清晰的目標和結果,我做這件事情,就一定要達到應有的結果和目標,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裡,我看中事情的意義和結果,我能夠為了達到這個意義和結果,去忍受過程中的心理壓力和落差,而不是想要自己時時刻刻都處在虛幻的安全感和確定感中。從而,我們進入了創造模式:為了創造想要的結果,我需要做ABCD四件事情。當然,你會發現ABCD四件事情中,有可能對要達到既定結果是不夠的,在這個狀況下,你只需不斷地改進自己做ABCD四件事情的方法即可。那麼,今天的任務很簡單,請你羅列一下在過去的3天之中:你做出的第一類行為由哪些?
你的第二類行為又有哪些?
請在留言中回復,我會挑選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行回復,這個系列我會每天更新,我們明天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