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還是不割?這是一個問題!

前些天讀到孫熊者兄的一篇妙文,文章的名字叫《窮則獨騸其身 達則兼妓天下》,不禁引發了我的惡趣味,讓我一時腦洞大開,也想寫一寫關於宦官、太監及獨騸其身的故事。

說起宦官與太監,難免讓人產生不好的聯想——在電視劇中,他們往往面白無須,嗓音尖細,通常還會加上一些女性化特徵與不良性取向,再翹起蘭花指,光是想想都讓人起一身雞皮疙瘩,寒毛直豎!

這種形象的始作俑者,約莫是清初的唐大陶。在所著的《潛書》中,他為太監們畫了一副肖像:「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聽之不似人聲,察之不近人情。」

不過,這形象多少帶著些偏見。如果多讀兩本書,你就會發現,宦官與太監這種形象的形成實在是電視劇所產生的一種誤解——他們在開始時甚至都不是一回事。啥,宦官和太監不是一回事?老張告訴你:真不是!

在最開始的時候,宦官只是職業劃分,意思是「做官的人」,主要負責宮廷內的各種雜事,而並非是歧視性的稱呼。因為在東漢之前,宦官不一定割掉小弟弟——比如讓秦朝崩潰的趙高,就未必割了小弟弟,他的女兒嫁給了將軍閻樂。

割掉小弟弟的,是有歧視的「宦閹」這個稱呼。在甲骨文里,這部分人據說被叫做凸刀,地位比奴隸還低。在《周禮》等典籍里,則叫「閹人」和「寺人」,與固定印象有所不同的是,他們服務和防守王宮,多少有點像大內侍衛,想不到吧?

孫兄所提到的豎刁,大概是史有明文的第一個影響歷史發展的閹人。正所謂「男人就要對自己狠一點」,他割了小弟弟來服侍齊桓公,一時備受重用。最後,他聯手烹了兒子的易牙與放棄君位的開方,將齊桓公餓死了。

宦官的歷史彷彿從豎刁開始就定下了基調,逐漸走上了一條灰暗之路。當然,積極的例子也不是沒有:比如戰國時秦孝公的寵臣景監。他大概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第二個閹人,因為他向孝公介紹了商鞅。

在《大秦帝國》里,景監不是閹人,而是官拜上大夫的文武雙全的棟樑人物,是商鞅推行變法的左右手。不得不說,這是錯的!真心說,孫皓暉教授小說寫得還行,但談到歷史總有那麼點兒不讓人放心。

在司馬遷《報任安書》中,身受宮刑的太史公滿懷憤慨,他指出自己和景監一樣讓人詬病:

……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昔衛靈公與雍渠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袁絲變色:自古而恥之。夫中材之人,事關於宦豎,莫不傷氣,況慷慨之士乎?

漢武帝對太史公施以宮刑,又讓他掌管私人文書,結果就悲劇了:漢武帝極力塑造自己的偉光正形象,全被司馬先生泄了老底。

學過歷史的怕是都知道,東漢末年十常侍權傾天下,不僅與外戚爭權,還開啟了黨錮之禍,他們是宦官,還是宦閹呢?

先來看看常侍的由來:西漢年間先後設置了「常侍」和「中常侍」,主要是賞給皇帝近臣,正常男人也能擔任,比如班固的爺爺班稚,就當過黃門郎中常侍。這一切,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開國才發生了變化。

在《後漢書》中,范曄寫了《宦者列傳》,在其序言中:「中興之初,宦者悉用閹人,不複雜調他士。」在劉秀之前,宦官是職業稱謂,正常的士人也可以服務於宮廷;而在他之後,宦官成了專屬稱謂,只代表著一群沒有小雞雞的可憐人了。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劉秀禁絕士人服務宮廷呢?史書上沒說。不過,我們可以展開適度聯想:劉秀的皇后是絕世美女陰麗華——這位陰女士是兩漢鼎革之際名副其實的大眾情人,劉秀還是平民時,就發出過感嘆:娶妻當得陰麗華。

劉秀有這麼一位名滿天下的麗人在後宮,如果繼續用士人充當宦官,心裡怕是多少有些不太放心,索性就直接用了閹人。這大概就如同近日王馬宋事件,明明是直男的宋氏將自己偽裝成GAY的真意所在了。

可惜,裝GAY畢竟不是真GAY,假太監也通常都是嫪毐或韋小寶,東漢也因為閹人亂政而漸趨滅亡。難怪范曄以「君以此始,必以此終」來做結案陳詞,實在是一語中的。

其實,我們沒必要帶著有色眼鏡,宦官中同樣不缺乏擁有聰明才智之士。

比如眾所周知的《葵花寶典》,便是一位前朝無名老太監的心血之作。與這位無名老太監的作品揭示人性的陰暗面相比,另一位要光芒萬丈許多——他推動了歷史進程,讓人類文明社會至今都在享受著他的恩澤。

沒錯,我說的是發明造紙術的蔡倫。史書上沒說蔡倫為什麼去當宦官,大抵逃不過生活艱辛或犯罪被刑、戰敗被俘等幾種原因。他進宮的時候還年輕,一步一個腳印兒地在皇宮大內攀爬,積极參与宮廷事務,最終受封為龍亭侯。

在東漢無數宦官中,蔡倫算是出類拔萃的人物,不僅匡弼得失,還有著技術狂人的嚴謹:

永元九年,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不過,皇宮裡的風雲變幻來得快,蔡倫也沒有倖免。等竇太后駕崩,漢安帝親政,便打算翻一翻當年逼死奶奶宋貴人的舊賬,蔡倫恥於受辱,選擇了喝毒藥而死。

蔡倫有士人節操的情況只是個例,更多的人指望著這條捷徑。漢末袁紹盡誅宦官時,殺了兩千多人,也沒有殺掉這股歪風邪氣。

中國的文字與辭彙往往具有內在聯繫,很有意思:凈身這種引刀成一快的舉動,被稱為:去勢;手握大權、動輒決人生死,被稱為:權勢;得到權勢的那種得意,被稱作:得勢。

身體失去某些部分,在其他一方面,就會拚命著補償。這種情況除了東漢,在《笑傲江湖》發生的明朝,有名的太監極多:先後有下南洋的三寶太監鄭和、導致土木堡之變的王振及擅權亂政的劉瑾和九千歲魏忠賢。

不單是廟堂,江湖上也所在所有。廟堂上爭奪的是政權,江湖上爭奪的同樣也差不多。自從《葵花寶典》與《辟邪劍法》流傳江湖,先後引刀自宮的人物同樣不勝枚舉,如早期的林遠圖,如東方不敗,當然還有岳不群與林平之。

凈身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兒,江湖高手們就是不一樣,他們引刀自宮竟然都成功了!想想當年,太平軍大肆搜羅少年,想製造一批太監,可技術不行,割一批,死一批,最後只得放棄,而用客家女人代替。

這不能不讓人慨嘆,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沒有!

如果從隱喻角度,《笑傲江湖》無疑寫盡了天朝三千年的政治內涵;但如果從江湖年代史俯瞰則會發現,岳不群、東方不敗等人的集體墮落,不僅是一個個個體的癔症,更導致了武林大衰退,從此拉開了江湖常人時代的序幕。

唉,沒有皇帝的日子,已有上百年,按說太監這個物種早該滅絕了。但現實的情況剛好相反,在以權力為後盾的閹割威脅下,肉體上的引刀自宮少了,精神上的引刀自宮卻越來越多了。

也許,割還是不割,從來都不是問題。孫兄說:「聖上會替你出手的!」其實,聖上早就出手了……


推薦閱讀:

岳不群和左冷禪我都不想選,怎麼辦?
跨越時空的波斯明教,金老爺子無心之筆還是有意為之?
金庸武俠南海征服簡史:原來某國自古是中國領土! | 林屋讀書
黃藥師的鳥籠
金庸武俠小說中哪位男子最適合做 CEO?

TAG:社会问题 | 金庸 | 武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