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差距究竟有多大–#19.三維(3D)石墨烯有何特別之處嗎?
2016-09-04
照理說,石墨烯被定義為:一種由碳原子以 sp2 雜化軌道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平面薄膜,只有一個碳原子厚度的二維材料。但為何還有所謂的三維(3D)石墨烯呢?最近在一場演講中聽到全國納米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指出:石墨烯是「結構」的總稱,而石墨烯「材料」包括:單層、雙層、多層及量子點等,這樣就可以擴大解釋三維(3D)石墨烯是屬於石墨烯「材料」,可以不用「結構」的角度去從嚴解讀。不過,每位學者都說自己的三維(3D)石墨烯具備:具有非常高的表面積,同時保有二維石墨烯之特性,其超輕薄、高導電性、卓越機械強度、柔韌性與彈性。這點我倒不以為然,除了比表面積的確比較高以外,其他表現都比二維(2D)石墨烯差很多。
石墨烯是具有蜂窩狀晶格結構的平面2D 層狀材料。3D 石墨烯則由2D 石墨烯片整合而成,具有特定的3D 微/納米結構。迄今為止,研究者已建立了製備3Dn石墨烯的多種方法,例如:
(1)定向流動組裝法:將氧化石墨烯(GO)溶液通過多孔膜抽濾後,用化學法對其進行還原得到無支載3D rGO 紙;
(2)溶劑/ 水熱法:如對 GO 薄膜進行水熱還原時,利用添加物質產生的 CO2 和 H2O 致使 rGO 的體積膨脹得到3D 多孔材料;
(3)模板界面組裝法:如以 GO 溶液表面凝結的水滴為模板誘導 GO 自組裝,經後續乾燥及薄膜高溫分解促使 GO 熱還原,形成彈性疏水的3DnrGO 薄膜;
nn(4)化學氣相沉積法(CVD):如以三維多孔鎳膜為模板,高溫分解甲烷生長石墨烯,用鹽酸或 FeCl3 蝕刻掉模板鎳得到具有貫穿式孔結構的三維石墨烯泡沫。
三維(3D)石墨烯通常是指具有3D結構的二維(2D)石墨烯組裝體,是近年來石墨烯化學領域的新型功能性材料。3D 石墨烯材料還具有層壓式或多孔結構,在能量存儲、催化、環境修復、感測器和超級電容器等方面展現了獨特的性能,並有望作為柔性、可伸縮材料使用。在應用方面,3Dn石墨烯在高強度材料、高導熱材料方面的潛在應用有待於進一步拓展。目前對3D 石墨烯的應用研究大多仍著眼於對小分子的檢測、生物感測器的製備、超級電容器、環境修復、儲氫方面,而3Dn石墨烯在製備高強度材料、高導熱、柔韌性材料方面的應用進展較慢。
nn目前仍少有具有納米尺度孔結構3D石墨烯的研究成果,但3D石墨烯材料的孔通常是在幾百納米到幾十微米之間。多孔結構增大了體積,但減弱了材料的機械性能。而3D石墨烯材料的製備大多仍以由機械剝離法、外延生長法、化學剝離法製備所得還原 rGO 及其功能化衍生物為原料,除直接複製模板結構外,3D石墨烯材料的微觀孔結構大多通過2D石墨烯整合過程中隨機出現或致孔產生,孔結構可控性及重複性差。因此,在寬孔徑範圍內實現3D石墨烯孔尺寸可控仍是難點。其次,如何有效防止石墨烯納米片在形成3D結構過程中的重新堆積、完好保持石墨烯片層性質仍是難點。另外,3D石墨烯材料的微觀結構有序控制技術仍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那3D石墨烯在導電率的表現又如何呢?話不多說,直接列表給各位比較,某些學者還是喜歡掩蓋事實,只想把他想傳達給你的數據呈現,卻不見通盤去還原事實。
其實3D石墨烯的機械性能並不佳,像我們原本想以石墨烯氣凝膠做油水分離膜,後來就是因為吸附及機械性不滿意而改成「疏水親油」PP 紡紗替代。另外再跟各位說個事實,3D石墨烯不過是用「以數量換取空間」,沒甚麼特別之處!怎麼說呢?3D石墨烯可以看成很多二維(2D)石墨烯組裝體,若每層比表面積有個 500 m2╱g,那動輒超過 2000 m2╱g 也是正常的。不過,天生我材必有用,管他是不是石墨烯,只要能解決技術問題就是好東西,我還是看好3Dn石墨烯在檢測、生物感測器的製備、超級電容器、環境修復、儲氫方面的應用研究。
推薦閱讀:
※打破砂鍋問到底–#11.石墨烯不能做甚麼?
※打破砂鍋問到底-#28.石墨烯潤滑油業者還是得用良心做事
TAG:石墨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