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周,文圖選座的隊伍去哪兒了

文 / 張凝果

人文社科圖書館,俗稱「文圖」,以環境優美、設施完善而成為「自習必爭之地」。文圖雖好,座位卻屬於稀缺資源,選座機前更是常常排起長隊。然而,選座的隊伍在考試周期間卻大大縮水,難道是慘絕人寰的考試讓同學們都放棄自習、自暴自棄?透過小A的故事,我們將探討這一現象背後的經濟學原理。

  • 決策一:排隊or離開

1.非考試周

小A喜歡課後到圖書館或教室自習。為簡化分析,假設他有兩種選擇:文圖與六教,小A對前者評價為50,後者為30。到達文圖後,小A發現座位已經被佔滿,他不得不做出決策:在文圖排隊選座,還是離開去六教?

小A開始了成本收益分析:選擇文圖,排隊的機會成本是a1/分鐘,包括時間、將排隊時間用於自習的收益及等待的不耐煩;選擇六教,可確保立即獲取座位,但自習的效益降低了,並需支付從文圖騎車到六教的5單位交通成本。

因為選座者只能觀測空位狀態,無法準確獲知排隊人數及等候時間,小A的決策還取決於預期等待時間t1。只要排隊收益(50-a1t1)大於投奔六教的(30-5),即t1<25/a1,他就應對文圖不離不棄。在非考試周,座位更替速度快,選座者預期等待時間相對較短,大家紛紛選擇排隊,很少直接離開。

2.考試周

考試周來襲,設小A對文圖與六教的評價不變,由於考試周期間學生往往花一整天自習,中途「臨時離開」不會釋放空位,座位流動性差,小A的預期等待時間增至t2;大波考試重壓之下,時間就是學分績,排隊的機會成本上升到a2 ,不等式t2<25/a2成立概率下降,更多學生選擇放棄排隊。

誠然,空位的出現具有隨機性,排隊時間並非一定在考試周延長,但既定時間內選到座位的風險上升,大多數人會偏好確定性選擇來規避風險。事實上,預料到放棄排隊的決策後,許多人根本不會去文圖,而是直接選擇其他自習地點。

  • 決策二:繼續排隊or中途放棄

即使小A選擇排隊,一旦遲遲等不到空位,他在考試周會更快地放棄排隊。

調查發現,選座者的邊際預期等待時間遞減:如果初始預期等待時間為t0,t0之後沒有空位,小A接著預期空位出現的時間間隔(tn)會少於t0。若小A完全理性,不計沉沒成本,且等待機會成本不變,因tn<t0<25/a恆成立,他將繼續排隊直到獲取座位,這顯然有悖現實。除去決策非理性外,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隨著等待時間增加,選座者對自習的評價上升;而且排隊時間越長,單位等待時間造成的心理漫長感和焦慮度遞增。等待機會成本a增至一定程度,不等式方向變化,放棄排隊就成為最優策略。由於預期錯誤和機會成本低估,這部分人並未實現個人效益最大化。

而在考試周,機會成本的遞增速度快於平時。試想經原考試在即,小A尚未複習,隨著複習時間壓縮,他將剩餘時間用於學習的邊際效益飛漲,從而傾向於更快放棄排隊。

由此可見,考試周期間文圖選座的隊伍縮水其實是權衡決策的表現。不過,排隊人數減少同時減小了長時間選不到空位的風險,但是否完全抵消卻難下定論。而對於酷愛文圖又厭惡風險的人而言,最好還是早睡早起,爭取一開館就佔領文圖吧。

(Picture Source: 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圖書館)

>返回專欄目錄<


推薦閱讀:

電影院為什麼不像演唱會那樣分座次區域售票?
如何理解曼昆經濟學原理第一章中的原則8?
勞動一定有價值嗎?
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點都是最有效率的嗎?
如何評價張維迎的新書《經濟學原理》?

TAG:经济学 | 经济学常识 | 《经济学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