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基辛格

先想吐槽一下這書名起的,要不是細看了作者是基辛格博士,我肯定不會買(粗看還以為是和《中國不高興》一個檔次的書)。一個國家的組成何其複雜——歷史、文化、地理等等——寫幾本書也論不完,更何況我們這樣一個擁有燦若星河的歷史的老國家。所以,雖然書名起的很宏大,但是基辛格還是緊緊圍繞他的老本行來論述中國——外交(我一直覺得書名改成「論新中國外交」之類可能更貼切)。

全書的結構非常清晰。第一章總論中國的獨特性,從地理、文化、歷史等幾個方面來概括中國的特點,這些特點會從各個方面影響中國的外交決策,具體的影響之處和方式,都會在接下各章中體現。從第二章開始,按時間順序論述中國的外交發展進程,從鴉片戰爭開始,到千禧年結束,介紹了每個歷史大事件下,中國外交政策的博弈與變革。(包括:鴉片戰爭,社會主義革命,朝鮮戰爭,冷戰,中美建交,對越自衛還擊戰,中印戰爭,改革開放。基辛格博士更是親歷了毛鄧江胡四代領導人,也總結了對他們各自的印象和評價。)

註:之所以從鴉片戰爭開始,是因為到第一次鴉片戰爭為止,中國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外交,這之前與其他國家都是主臣關係。

本書最突出的兩個優點是:

  1. 歷史場景感和事件參與感。
  2. 全局視角,解構中國外交政策。

關於第一個優點。基辛格作為中美外交破冰的歷史見證者,前美國國務卿,美國總統國務安全顧問,擁有第一手的歷史體驗與記憶,所以他的表述很有親臨的場景感和參與感。

比如,同樣是記述中蘇衝突中美國的態度,其他作者估計只能寫美國經過多方權衡之後宣布保持中立,而基辛格可以詳細地講述他和總統是如何協商的;他是如何親口告訴外交官:保持中立,但在允許範圍內儘可能地向中國傾斜;這一有利中國的態度是如何自上而下地給美國政界帶來心理衝擊的。

再比如,同時是記述中美建交,其他作者估計只能寫基辛格秘密訪華之後尼克松訪華之後上海聯合公報之後正式建交,而基辛格可以詳細地講述他是如何在一間屋子裡同時面對毛和周兩個人;毛是如何地天馬行空,話題大開大合;周是如何地溫文儒雅,理性務實;兩國如何在聯合公報上一個字一個字地摳,一個字一個字地互相讓步和妥協。

關於第二個優點。基辛格站在前美國國務卿的視角,來解讀中國外交政策,並試圖從意識形態、歷史、文化和地緣等多角度解構這些外交政策,他提供的這種「局外人」視角,能看到很多我們難以自知的死角(因為我們從小受特定意識形態和歷史觀的教育長大,潛移默化過程中會不自知地放大某些因素的影響,同樣的也會忽略另一些因素的影響,從而產生偏見)。

同時,他作為「局外人」和專業人士,對中國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解讀,不說完全正確,起碼可以跳脫開政治思想教育和各種極端主義,立場更加中立。

本文餘下部分,是我整理的《論中國》一書的書摘。為了避免太枯燥,我將其做成一問一答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基辛格對一些歷史事件的評價是集中在外交層面的,僅是一個切面的解讀,不可概全。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國際關係觀念和西方有何不同?

中國與西方形成鮮明對比,它從未長期地與另一個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交往過。原因很簡單,中國從未遇到過與中國文化類似或大如中國的社會。中國皇帝君臨天下被視為自然法則。(Lin註:中國的統治階層長期自認為天下,當國門被打開之後所受到的文化衝擊也是巨大的)

中國對周邊其他國家長期保持的態度:王者不治夷狄,錄戎來者不拒,去者不返也。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歷史文化觀和西方有何不同?

西方人認為,歷史是走向近代化的過程,是戰勝邪惡與落後的過程。而中國人的歷史觀強調的是衰弱與復興的周期,在這一過程中,人可以認識自然與世界,卻不能完全主宰,最佳結果是與之融為一體。

中國古聖賢認為,世界永不可征服,明君只可希冀順應世界潮流,沒有可供移民的新大陸,天涯海角也沒有人等待人類救贖。中國是片福地,中國人在這片樂土上生息繁衍。從理論上講,中國文化或許可以惠及周邊鄰國,然而漂洋過海迫使異族人皈依中國文化,對中國人沒有榮耀可言。天朝禮儀因而無法向遙遠的異域傳播。這也許是中國人遺棄航海傳統的深層含義。

中國被打開國門後,對統治階級最大的衝擊是什麼?

英國要求與中國在形式上享受與天朝主權平等,在鴉片戰爭的所有條款中爭論最激烈的是要求外交禮儀和形式上的地位平等:

兩國的統治者都知道,爭端的重大意義遠遠超過禮儀或鴉片問題。清廷願意用錢和通商許可安撫貪婪的夷人。然而蠻夷在天朝享有政治平等的原則一旦建立,將會撼動中國的整個世界秩序,朝廷有可能會喪失天命。

如果毛的確默許了金日成出兵南朝鮮,那原因是什麼?

毛澤東很可能在考慮他默許征服南朝鮮也許能成為一個潛在條件,即以後中國收復台灣時,可據此得到蘇聯的軍事援助。

中國的威懾外交手法是什麼?

突然實施軍事打擊,馬上繼之以政治層面上的動作。在中國人眼裡,恢復了心裡上的對等就是實現了真正的威懾。(Lin註:這一點在抗美援朝和對越自衛還擊戰中都得到了體現)

朝鮮戰爭對中國有什麼意義?

它確立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軍事強國和亞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還建立了中國作為一個令人敬畏的對手的軍事威信,在以後的幾十年中,這一威信始終不墜。

朝鮮戰爭誰是輸家?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斯大林可能成了朝鮮戰爭的最大輸家:

  1. 沒能統一朝鮮半島
  2. 沒能讓中國進一步依靠蘇聯

他准許金日成開戰,並且催促毛澤東出兵。他看到美國對共產黨在中國取得勝利未作出反應而受到鼓舞,以為金日成在朝鮮也可以如法炮製。美國的插手使得這個目標的實現化為泡影。(Lin註:意圖將朝鮮半島統一在社會主義版圖內)

他支持毛澤東出兵,料想這麼一來就會使中美兩國結下深仇,因而增加中國對蘇聯的依賴。(Lin註:意圖控制中國,避免毛成為第二個鐵托,中國成為第二個南斯拉夫)

斯大林的戰略預測是對的,但他對結果的估計卻大錯特錯。中國對蘇聯的依賴是一把雙刃劍。蘇聯給中國提供的軍備最終加快了中國的自立。斯大林促成的中美之間的不和並未導致中蘇關係的改善,也未降低中國走鐵托道路的可能性。正相反,毛澤東認為他可以同時對兩個超級大國都不買賬。美蘇之間的衝突至深至廣,所以毛澤東判斷他在冷戰中盡可利用蘇聯的支持而無須作出回報,甚至可以在蘇聯沒有許諾支持的時候就打出蘇聯支持的旗號作為威脅,他在後來的幾次危機中就是這樣做的。朝鮮戰爭剛結束,中蘇關係就開始惡化。

中國在冷戰時的外交政策是怎麼樣的?

中國處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按照傳統的均勢理論,他該尋求其中一個超級大國的保護,但他卻特立獨行,利用美蘇彼此的戒懼來同時反抗它們兩國。(Lin註:間於齊楚)

中國敢於這麼做是因為他估計兩個超級大國都不會允許對方把他打敗。

「大躍進」有什麼外交意義?

「大躍進」若成功,則能駁倒莫斯科的漸進主義,把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中心真正搬到中國。(Lin註:1.對全世界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2.對共產世界體現中國才是共產制度的最優越代表,更加強對蘇聯修正的批判)

美國對中蘇衝突的態度是怎麼樣的?

若蘇中發生衝突,美國將持中立態度,但在此範圍內應儘可能向中國傾斜。

毛和周的區別,以及他們如何合作互補?

兩位領導人的個性大不相同。在任何聚會中,毛澤東總是以其其實令舉座注目,而周恩來則給人帶來光明和溫暖。

毛澤東的滿腔豪情會讓反對者懾服,而周恩來會以其智慧力求以理服人或以智取勝。毛澤東說話尖銳犀利,周恩來說話則鞭辟入裡。毛澤東喜歡將自己看作哲學家,周恩來則自認擅長行政管理或談判。毛澤東致力於加快歷史前進的速度,周恩來則善於乘時乘勢。他常說,舵手必須懂得該怎樣駕馭風浪。

兩人在一起的時候,各自的身份令人一目了然,不僅是因為級別的高低,更是因為周恩來對毛澤東總是恭恭敬敬。

毛和鄧的區別?

在習慣了毛澤東的哲學宏論和形象比喻,以及周恩來儒雅莊重的職業精神之後,面對鄧小平言語辛辣、單刀直入的作風,偶爾犀利反諷的插畫,不喜歡空談理論而喜歡著眼於極度實際問題……毛澤東凡事都上綱上線,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而鄧小平則認為意識形態應該為「專」服務。

毛澤東治理國家靠的是中國人民的耐受力,他們要承受他的個人願景帶給他們的苦楚;鄧小平則仰賴解放中國人民的創造力,實現他們自己理想的未來。

毛澤東相信中國「人民群眾」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純粹憑藉意志力和意識形態能克服一切障礙,推進經濟發展;鄧小平對中國的貧窮及其與發達世界在生活水平方面的巨大鴻溝直言不諱,他宣布「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中國需要獲得外國技術、專長和資本來補救缺失。

如何評價中國對越作戰?

保證柬埔寨的獨立以制衡越南是中國的主要目標。

實際戰事非常慘烈,中國軍隊傷亡嚴重,但是,兩次干預都達到了重要的戰略目標。在冷戰的兩個關鍵時刻,北京成功地實施了它進攻性威懾的理念。在越南,中國使河內看到了蘇聯協防承諾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中國暴露了蘇聯整體整體戰略涵蓋能力的局限性。

中美的外交風格有何差異?

中方:中方談判代表用外交手段把政治、軍事和心理因素融入一個大的戰略計劃。對他們來說,外交就是制定戰略原則。他們並不特別重視談判本身的進程,也不認為開啟一項談判時什麼會改天換地的大事。在他們看來,個人關係不會影響他們的判斷,雖然他們也許會利用個人關係以圖方便。談判陷入僵局不會影響他們的情緒,他們把僵局視為外交上不可避免的一種機制。若對方的友好態度能達到明確的目標或是一種戰術,他們才會表示讚賞。他們也很耐心,用長遠觀點來對付急躁的談判對手,認為時間對他們有利。

美方:美國政界普遍認為,軍事力量和外交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軍事行動有時能為談判創造條件,但一旦談判開始後,應該按談判本身的邏輯來推動談判的進程。所以談判伊始,美方就減少了在朝鮮的軍事行動,同意暫停轟炸越南,用安撫取代施壓,減少實質性的措施,以增加無形的籌碼。美國外交政策一般來說願談細節,不願泛泛而談,願談實際內容,不願談抽象概念。談判代表被要求採取「靈活」態度,並覺得有義務提出新建設以打破僵局。其實這樣做會始料未及地造成新的僵局,於是又需提出新的建議。談判對手若是決心拖延時間,往往就會採用這樣的戰術。

歡迎同時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LinTalk。


推薦閱讀:

《查令十字街84號》
11月優秀筆記_DONT_微習慣
百讀不厭回味無窮n——「投行小兵」經典作品讀後隨想
幻影|通天葯
Uber:顛覆之前,情懷之後

TAG:中国历史 | 阅读分享 | 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