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圖書館自習」的一些想法
這是本專欄的第 1 篇日記
今天發了韋景元同學的《為什麼有人會去圖書館睡覺?》這篇小論文,因為他是我所在的經原小班上的,所以在寫小論文之前和他討論過一些想法,和最後的論文有一定的相似度=o=不過我覺得這個想法還是蠻好玩的,所以在這裡發一下。
北館是今年校慶期間(4月底)開放的,我當時就想,這是一個很好的event study的機會;有些結果是顯然的,比如會有更多人去圖書館,更多人選擇去北館而不去文圖或者老館(北館更新而且更近),這裡面就沒有什麼文章可做。
那麼有沒有什麼不那麼intuitive的事情,或者說「可能發生」的事情呢?我當時就設想了這樣一個場景:
由於北館是一個很好的圖書館,也許有些同學可能會決定不再宅在宿舍而是去北館自習,然而這樣一來可能有太多的人去北館自習,導致北館爆滿,部分同學只能重新回到宿舍或者選擇去文圖等其它圖書館(視此時的偏好而定),進入北館的同學獲得了收益,而沒進入北館的同學則遭受了效用損失(由於他們在出門時有一個錯誤的預測的緣故),然後我們可以比較收益和損失之間的大小,如果我們發現在路上和尋找位置時損失的時間機會成本很高(也許呢?),加總之後超過了去北館的同學所獲得的收益,那麼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很有趣的結論:
提供一個「更好」的選擇未必提高了總福利。
(「更好」打引號是因為並不總是更好,否則的話就不會對總福利有損失了,實際上這個「更好」的選擇伴隨著不完全信息的隱患)
注意這裡有一個小問題,就是同學們應該合理預期到可能會爆滿,所以選擇來北館自習並不是嚴格佔優的,那麼結果是他們可能會達成一個對稱的混合策略均衡,而一旦採取混合策略均衡,由對手無差異性,出門去北館的收益應當和不出門宅在宿舍的收益相等,所以一定不會worse off。但是這裡我們暫時假定,這一點並不成立,原因可以是非理性(比如Time Inconsistency),也可以是對博弈結構並不完全了解(也即對於在北館自習的收益和找不到位置的幾率/成本沒有正確的認識)。
這裡可以舉一個現實生活中的Analogy,那就是節假日高速免費後的擁堵問題,如果上高速的司機是理性的,那麼他們應該預期到節假日會有如此嚴重的擁堵(以至於他們不應該為了省過路費而上高速),最終他們應當以一定概率選擇上高速,一定概率選擇其它option,然而我看不出來他們有怎樣的option能糟糕到和他們堵在高架上過小長假一樣嚴重。究其原因,就是司機們對於上高速而被堵在上面的幾率/成本沒有正確認識,導致他們在一開始做決定時,即使我們假定是理性的,也作出了錯誤的決定,結果造成了節假日的擁堵問題。
當然這裡也可以進一步考慮learning的情況,比如是否第二次節假日高速免費的時候,選擇高速的司機就減少了?相應的,考試周第二天北館的擁堵程度是否比考試周第一天要更低呢?
最後這個想法並沒有付諸實踐,如何衡量效用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困難,而且小論文也不可能等到考試周之後再寫(起碼我一直在催促小班上的同學不要拖到那麼晚……),然而,最最最最嚴重的問題在於……
北館的位置是如此之多,以至於考試周的時候據說也沒有坐滿。
(Picture Source: "Clementinum Library" By BrunoDelzant (Flickr: [1]) (CC BY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推薦閱讀:
※理解Aumann的論文 Agreeing to disagree
※[博弈論]2.混合策略
※[博弈論]1.納什均衡與理性化集
※論文大燜鍋:JEP 博弈論未來發展(三)
※論文大燜鍋:JEP 博弈論在經濟科學中的應用 回顧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