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遠不知道一個糾結症患者為了一件事可以思考多久
小友(微信號:yosumn)說:如果你是這樣的:從菜單上50選1可能要半小時;早上出門,把衣服從衣櫃拿出來排列組合比在身上,然後又一件件放回去;回到公司想著今天要做的一堆事情,過了10分鐘都決定不了先從哪一件入手;午飯時間點開外賣APP,刷了半小時還是不知道點哪家好;周末想看《盜墓筆記》,看到豆瓣評分4.9又猶豫了;小學同學聚會,在開始前半小時還在考慮要不要出席……那麼非常歡迎你加入「糾結星人俱樂部」。
寫在前面
講真,這篇以「糾結」為主題的科普文,真的寫得我無比糾結。就是那種,即使有洪荒之力都無處釋放的感覺。
一開始編輯給我這個主題的時候,我是一臉懵比的。快速掃描了一下大腦中碩果僅存的心理學知識,嗯,大學老師貌似沒有教過。再認真回想一下用「糾結」表達情緒的場景,嗯,五花八門。而最可怕的是,我連「糾結」的英文是什麼都不知道。然後才發現,自己掉進了一個無比巨大的坑之中。
接下來我開始盡拖延之能事,初稿拖,初稿拖,初稿拖完二稿拖,一直拖到所有的熱點梗都變成了不再是熱點……
在「度娘的詞典」里,「糾結」是這樣定義的:
使陷入困惑或混亂狀態。可以形容人的複雜處境或內心思緒的紛亂狀態;也指一下想起很多不好的事情,心裡感覺到浮躁煩悶;在俗語中也可表示「鬧心」的意思。
然而「糾結」也是一種跨文化的情緒,因此,我還是很努力地在英文的世界裡找到了它的表達(用了整整一周的時間……)。
Ambivalence:
內心矛盾的,是一種「內心對某樣事物同時存在兩種甚至多種互相衝突的反應、想法或感受」的情緒狀態。當我們對事情感到不確定、猶豫不決,尤其是當你對某個人、某件事物同時包含正面和負面的態度時,很有可能會出現「矛盾糾結」的情緒狀態。
從上面的定義可以看出,一樣事物要給你帶來產生這樣的「糾結」感受,必須包含兩種成分:客觀矛盾和主觀矛盾(沒錯,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繼「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後的另一對「孖兄弟」)。
客觀矛盾(Objective Ambivalence)是指,這個事物自帶「讓你歡喜讓你憂」的雙重屬性。比如想買台Macbook,身邊的人都說它好用,但是價錢又超出了你的可承受範圍,此時「買Macbook」這件事就具備「客觀矛盾」特性。
主觀矛盾(Subjective Ambivalence)是指,事物的兩面信息同時出現在你的心頭,份量相衡,給你帶來心理上的衝突感(對,就是那可惡的「兩個小人」),主觀矛盾更多的是指你的心理感受。
要想構成「糾結」的體驗,這兩種成分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客觀矛盾」成分,那麼就構不成這種「糾結」的狀態;如果缺少了「主觀矛盾」的成分,那麼事物的屬性再怎麼衝突也不會對我們的心態有什麼影響。
充其量就是這個表情: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團隊Harreveld等人曾經在2009年發表的研究探討矛盾感的源頭。他們利用皮電測量技術測量大學生們在面對矛盾糾結情境不同的環節時的情緒生理喚起程度,發現矛盾糾結情境的確會誘發負面的情緒反應。
而有趣的是,人們只有在被硬性要求對矛盾議題進行明確表態時,才有明顯的情緒生理喚起。也就是說,讓我們感到糾結矛盾最嚴重的時候,往往是必須要做決定之時(比如編輯來「關心」我什麼時候能夠交稿)。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產生糾結矛盾的情緒呢?
1. 對情況的不確定
Harreveld等人的研究也同時發現,需要對爭議話題明確表態的參與者表示,他們對所表態的選項的確定程度更低,而選擇所帶來情緒生理喚起也完全是由這種不確定感引起的。因此,我們之所以糾結/矛盾/猶豫不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對情況掌握得不夠,對選擇任何一方都沒有信心。
舉個栗子,某位友心人會員也曾問過:「為什麼那些企業家做重大決策都可以如此堅決果斷,關鍵是他們的決策很多時候又都是對的?而像我們,連買什麼樣的手機都如此地糾結許久?」
也許就是因為企業家一生都在鑽研自己的經商領域,對決策的情況相對熟悉,才不會那麼「方」吧。
2. 害怕吃後悔葯
根據費斯廷格的認知不協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人們一旦做出一種決定,就會立刻把注意力投放在已選選項的不好方面,以及放棄選項的好的方面,這很有可能會導致對選擇的「後悔」。也就是說,行動會比不行動更容易出現「後悔」的狀況。
這跟我們看待事物的「負面偏差」是一致的。我們總是對自己「選錯了的事情」印象比較深,而忽視那些「選對了的事情」。久而久之,我們就會開始質疑自己的決策,甚至覺得事情永遠和自己的想法相反(比如,自己沒看的奧運比賽的中國隊都贏了),使得在決策上更加躊躇不前。
無論是對情況的不確定,還是「認知不協調」,都會導致迴避、拖延等消極應對策略(比如寧願刷幾遍里約奧運開幕式都不動筆寫文章),直到下定決心痛定思痛,或者環境所迫不得不去做點什麼來改變這種狀態。
對於像我們這樣的「糾結(+選擇困難)星人」,到底應該如何改變這種煩人的糾結心理呢?
1. 覺察自己的糾結
我們常常不習慣覺察自己的情緒,然而了解問題才能解決問題。無論面對什麼樣的情緒,清晰地覺察它,永遠是應對和改變它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處於糾結的狀態中,知道自己在為什麼事情糾結,知道自己糾結的點是什麼……
用「正念」的方法也許能幫到你,點擊查看正念課
2. 相信deadline的生產力
這件事情有多重要或緊急,必須現在就開始思考嗎?大部分的人對於糾結矛盾的事件都有天然的迴避和拖延心理。
Nohlen等人2015年研究表明,當面對矛盾議題時,大部分人會選擇完成無意義的分心任務(畫出從家裡到學校的路線圖),而非能夠幫助梳理矛盾議題的任務(寫出議題的正反信息)。
如果事情並非重要或緊急的,那麼不妨先安心地把事情放在一邊,不要去想它,先做其他事情,等時候到了再想吧。大腦很神奇,常常會你在做別的事情時靈光一現,找到答案。
3. 不要沉浸在負面情緒中
Nohlen等人的研究同時也表明,很多人在面對糾結矛盾的問題時,會沉浸在負面情緒之中(Emotion-focused coping approach),而非理性地去解決問題(Problem-solvingcoping approach)。
當我們腦海中拚命只想著「這件事讓我很煩燥」「這件事我不喜歡」「這個問題讓我很困擾」,而不從問題本身出發去思考解決辦法,這就會陷入無休止的「糾結」。有可能只需要稍微思考一下,或者簡單的一個動作,就能「撥開雲霧見明月」了。盡量拋開情緒的影響,也許事情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複雜。
4. 選擇合適的思維方式
丹尼爾的《思考,快於慢》中提到過人類認知加工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快車道」的自動化「啟發式加工」(Heuristic processing),直覺決策不費腦子,但是容易出錯;另一種是「慢車道」的「系統化加工」(Systematic processing),深度分析需要耗費腦容量,但比較保險穩妥。
讓人糾結的事情有很多種,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必須花很大力氣去解決。如果只是像文章開頭列出的生活小事,不怎麼重要,所費無幾,那麼不妨相信自己的直覺思維,即便決定做錯了也不需要承擔很大的後果。更有甚者,交給「選擇困難終結者神器」——硬幣!
如果事情非常重要,選錯了後果不堪設想(特別是像我這種直覺一般都會錯的人),那麼就必須啟動系統加工了。但是對於大部分事情,我們沒有必要進行非常全面的系統加工,因為那樣效率太低了。我們可以進行帶有「選擇性偏見」的系統加工。
以買電腦為例,先將我們想到的評判維度列舉出來,比如品牌、價格、處理速度、便攜性、硬碟大小、外觀好看、別人推薦度……然後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對這些維度的重要性賦予權重(在計分時需要乘上權重係數),然後收集相關資料,把「候選者」在各個維度上的表現量化成數值評分(比如1~5)填充上去,最後加總一下自然就很清晰知道該選誰了。
5. 後悔無益
還記得前面提到的「認知不協調理論」嗎?世界上並沒有後悔葯,一旦做出了選擇,就接受他吧。你可以總結問題,為下一次的選擇積累經驗,但是不要過分沉浸於「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怪圈中。
大部分人都會認為「糾結」是一種負面的情緒。的確,很多的研究都支撐這一點,比如前面提到Harreveld等人的研究。最近也有肌電圖研究表明:主觀糾結矛盾感越重的人,顴部肌肉的活躍度就越低。這部分肌肉與控制微笑表情展現有關,也是某種程度上印證了糾結矛盾的負面性。
然而仍有一部分的研究在收集被試的「主觀矛盾感受」時得出了相反的結論。比如在探討某些爭議性議題時,有些人會渴望展現出這種矛盾感,因為這會給人「公平」和「博學」的印象。
像我們熱愛的辯論節目,不也正式展現著這種「矛盾的光輝」嗎?
圖片均源自網路
-end-
你可能會喜歡:
看完這部電影你就知道自己為何這麼糾結了(深度好文)
如果你是個糾結患者,我來給你 4 個心理學忠告
5個幫助你克服拖延症的APP
你為什麼總是拖延那些重要的任務?
簡里里:如果我有很多很多時間,我就……會拖延
參考文獻:
Armitage,C. J., & Conner, M. (2000). Attitudinal ambivalence: A test of three key hypotheses. 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6(11), 1421-1432.
Festinger, L. (1964). Conflict,decision, and dissonance (Vol. 3).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reveld, F. V., Nohlen, H. U., &Schneider, I. K. (2015). Chapter five – the abc of ambivalence :affective,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attitudinalconflict.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52, 285-324.
Harreveld, F. V., Pligt, J. V. D., &Yael, N. (2009). The agony of ambivalence and ways to resolve it: Introducingthe MAID model.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3(1), 45-61.
Harreveld, F.V., Rutjens, B. T.,Rotteveel, M., Nordgren, L. F., &Pligt, J. V. D. (2009). Ambivalence anddecisional conflict as a cause of psychological discomfort: Feeling tensebefore jumping off the fen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Psychology, 45(1), 167-173.
Luce,M. F., Bettman, J. R., & Payne, J. W. (1997). Choice processing inemotionally difficult decis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3(2), 384.
Newby-Clark, I. R., McGregor, I.,&Zanna, M. P. (2002). Thinking and caring about cognitive inconsistency:when and for whom does attitudinal ambivalence feeluncomfortab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2),157.
Nohlen, H. U.,Harreveld, F.V.,Pligt, J.V.D., & Rotteveel, M. (2015). A waste of time?The preval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choice delay in ambivalent decision-making. Under
review.
Pillaud, V., Cavazza, N., &Butera, F.(2013). The Social Value of Being Ambivalent Self-Presentational Concerns inthe Expression of Attitudinal Ambivalen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Bulletin, 0146167213490806
Song, H., &Ewoldsen, D. R. (2015).Metacognitive model of ambivalence: The role of multiple beliefs and metacognitionsin creating attitude ambivalence. Communication Theory, 25(1), 23-45.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轉載前請聯繫郵箱media@yoxinli.com
推薦閱讀:
※我希望你自由且快樂,所以我們需要了解控制力可能產生的影響|心理實驗室
※在群里不發言算不算是一種溝通
※愛看美女大腿的男孩,你不懂
※「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是典型的認知失調,得治
※大腦也會「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