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知道與懂得、誠實與善思)
電影《後會無期》里有句台詞:「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更加精鍊、幽默的描述是:「理都懂,然並卵」),相信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無奈。
我就有過許多這樣的經歷,比如讀了篇不錯的文章,或者聽了個勵志的演講,心潮澎湃,覺得自己領悟了某種真理,後悔自己怎麼才領悟。結果,幾天之後,又回到了原先的狀態,跟什麼都沒有領悟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明明知道了,卻做不到呢?我很長一段時間都懷有這樣的疑問,直到在希米的《讓死活下去》中讀到了下面這段對話,才有了新的領悟:希米問史鐵生:「這些道理,難道沒有懂過嗎?」
史鐵生回答:「那知道過的,必得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知道;懂得過的,還要再來一次,才能真地接近懂。」
如果我們有所經歷、善於反思、喜歡思考,也許就能有所領悟。然而,這種領悟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要一次次接近,這也就是成長的過程。(在輪迴的說法中,這種領悟是要經生累世來追求的。)
俗話說「知易行難」,類似於「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裡的「知」應該是「知道」的意思。王陽明強調的「知行合一」中的「知」則更接近於「懂得」。「知行合一」之所以難以做到,正是因為真正「懂得」是非常困難的。而不能真正懂,就不能行。不能行,也就說明沒有真正懂。比如大家都「知道」應該堅持鍛煉身體,也基本都嘗試過,但是,大部分人都難以堅持,也就是不能「行」。而不能堅持的真正原因,其實是沒有真正「懂得」鍛煉身體的重要性。因為沒有真正「知」(懂得),所以,會因為一些事情中斷、放棄。如果真正「懂得」鍛煉身體的重要性的話,就不必強迫自己堅持,也不會因為中斷而放棄。大部分人的問題都在於「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於是,糾結於為什麼「知道」卻「做不到」。因此,區分開「知道」和「懂得」是非常有意義的,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做到誠實。如果「不能行」,就說明我們沒有真正「知」(懂得)。《一步之遙》里武大帥家吃飯前會唱一首歌:「我們知道就是知道,絕對不能裝,不能裝。我們不知道就不知道,也是不能裝,不能裝。」
可以說《後會無期》中的「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非常精鍊揭示了「不能知,不能行」的問題。《一步之遙》則給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誠實。本質上就是孔夫子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再進一步就是蘇格拉底說的「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一無所知」。在史鐵生的《誠實與善思》中,有一段關於誠實與善思的思考,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希米在《讓死活下去》中,描述過史鐵生讀書的習慣:讀書也是一樣,不要多,要誠實;不在乎多,在乎善思。孩提之時,多被教導說,要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近老之時才知,若非善思,這習慣實在也算不得太好。讀而不思,自然省得出去惹事,卻容易養成夸夸其談的毛病,說了一大片話而後不知所云。國人似乎更看重滿腹經書,但有奇思異想,卻多搖頭——對未知之物寧可認其沒有,對不懂之事總好斥為胡說。現在思想開放,常聽人笑某些「知識分子」是「知道分子』;雖褒貶明確,卻似乎位置顛倒。「道可道,非常道」,「君子之財,取之有道」,「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讀書所求莫過知「道」。而知也知之,識也識之,偏不入道者,真是「白瞎了你這個人兒」。
真正的領悟(懂得),還是要靠自己的思考,而思考的基礎就是誠實。達到懂得(開悟)絕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在這方面,史鐵生也許是一個不錯的榜樣。你說為什麼寫作,就是為了不自殺。你真的自殺過,真的因為寫作而活下來,你的結論和加繆一模一樣——那時候你還沒有讀過加繆呢。你就是因為這樣想啊想,使勁地想,才把好多問題真正想透了,真的是融會貫通,像你這樣的傻人總是用傻勁。我曾經嘲笑你看書慢,好幾次,我發現你在前一頁書邊上寫的話,正好是作者下一頁寫出的,我說你幹嘛不往下看,結論就在下面,幹嘛停下來自己想,非這樣事倍功半——其實那恰恰是事半功倍,那些由親歷悟出的,那些經歷了苦苦的思索悟出的,融在血液里,不光更豐富更有力,而且還會生長,成為經久的營養。你知道這才是傻子最聰明的地方,傻子就是這樣超過聰明人的。
推薦閱讀:
※單立人的閱讀課——原子能評《叫魂》
※新書《宛如昨日》連載九:黑色石頭
※30天瘋狂讀書報告
※《西遊記》與孫悟空的前世今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