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奧羽戰國史(四)——中奧爭亂

不懂戰國的前言: 說起陸奧中部的最強勢力,毫無疑問是伊達氏,而其後來也是整個奧羽甚至全日本排的上號的強大勢力。但國內關於伊達氏的文章已相對不少,且本系列的最後一篇也是專門概述伊達氏四代崛起過程的,所以本文重點不在於伊達氏,而在於與其同在陸奧中部的大崎氏和葛西氏這對「好敵手」、「難兄難弟」、「兩弱雞」。雖然兩家祖上系出名門,但是越到戰國時代實力越弱,無法擺平頻繁爆發的家中內亂,再加上常被伊達氏橫加干涉,終不免在奧羽仕置後被改易的命運。圍繞這兩家外,還有對規模更小的留守氏、國分氏等勢力的簡介,目前國內尚無專文,所以各位同好們可一併進行簡單了解。

第一章 中奧諸家的出身及十六世紀初的動向

現在日本宮城縣中部至岩手縣南部的地區正好處於中世陸奧國的中央位置,故稱中奧。十五世紀前期,受室町幕府委任支配奧州的奧州探題大崎氏在此構築據點,曾擁有盛極一時的權力。但到了十五世紀後期,大崎氏的權威便日漸衰落,變成一介地區性勢力。此外,中奧還盤踞著與大崎氏匹敵的葛西氏及留守氏、國分氏等中小規模的在地勢力。本文簡單介紹一下各家的出身及在伊達天文之亂時的動向,最終迎來奧州戰國時代結束的標誌——奧羽仕置。

首先來看大崎氏。大崎氏是以足利氏一門斯波家兼為家祖的名門,自應永七年(1400)家兼之孫詮持被任命為奧州探題以來,大崎(斯波)氏一直世襲此職。下向奧州的斯波氏一族分立,在大崎地區建立勢力,戰國時代以中新田城和名生城為據點。

下向至奧州的斯波氏在寶德二年(1450)被尊稱為「大崎殿樣」(《醍醐寺文書》);文正元年(1466)被尊稱為「奧州大崎御所」(《米良文書》),可見在十五世紀中期,斯波氏開始稱大崎之苗字。斯波氏改稱大崎氏的理由有多種說法,其中按照地名取自於古川大崎的說法最為有力。關於其役職奧州探題的權責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對於奧州諸勢力的指揮權;二是段錢等諸稅的徵收權;三是向幕府推薦奧州諸勢力的就任官途的權力。但這些權力的實效性是否能夠覆蓋整個奧州自然是要打個問號,所以奧州探題也並非處於奧州諸勢力的絕對上位,只不過作為其代表與中央幕府進行交涉,發揮著紐帶的作用罷了。

十五世紀末期,大崎氏的勢力日趨衰落,其原因就是一族和家臣屢次叛亂。寬正六年(1465),大崎氏與葛西氏的一族富澤氏產生摩擦(《角田石川文書》、《薄衣申狀》),大崎氏家臣中甚至出現了屈從於葛西氏之人,當然,葛西氏家臣中也有投靠大崎氏的;長享二年(1488),大崎義兼苦於領內頻發的叛亂,甚至逃到了伊達氏的本城梁川城避難(《伊達正統世次考》),後在伊達尚宗的支援下才好不容易回到本領。雖然史料中並未詳細記載上述兩事件的細節,但卻是大崎氏權力一蹶不振的重要標誌。

大崎義兼於享祿二年(1529)死亡,其子高兼繼位。但高兼在位僅一年也追隨父親而去,其弟義直便繼承了大崎氏的當主之位。天文三年(1534),大崎氏重臣新田賴遠反叛,大崎氏一族古川、高泉、一迫諸家及執事氏家氏都站在了新田賴遠一方,勢單力孤的義直只能逃往伊達稙宗的本城西山城請求庇護。天文五年(1536),伊達稙宗出兵幫助大崎義直平定了叛亂。作為報償,尚無子嗣的大崎義直將亡兄高兼之女嫁給了伊達稙宗次子小僧丸義宣,並以其為養子,計劃未來出繼大崎氏。但此後的大崎氏內部仍不太平(《蜷川親俊日記》),伊達稙宗再次出兵助其平亂(《宮澤文書》)。從推定為天文十年(1541)的伊達晴宗書狀中仍有「大崎再亂」一事來看,天文五年(1536)暫時被鎮壓的叛亂仍在斷斷續續的爆發。這也說明了十五世紀末期至十六世紀大崎氏權力的脆弱性。

再來看葛西氏。文治五年(1189),源賴朝攻滅奧州藤原氏。以下總葛西御廚為據點的葛西清重在奧州合戰中立下赫赫戰功而獲得了奧州五郡二保(膽澤、磐井、江刺、氣仙、牡鹿五郡和黃海、興田二保)的封賞,此為奧州葛西氏的起源。但關於葛西氏各代的系譜卻滿含謎團,因為在奧州葛西氏滅亡後,其大部分家臣分別出仕與南部氏和伊達氏,因此經由這兩系家臣之手所作成的葛西氏系譜的內容也有很大出入。其中雙方的系譜在葛西氏第十四代當主以後為晴重、晴胤、義重和晴信這點上是相同的,但關於第十三代當主,伊達系舊臣認為是伊達成宗之子伊達宗清,而南部系舊臣則認為應是葛西政信;關於第十五代當主葛西晴胤,伊達系舊臣認為其是伊達稙宗之子牛猿丸,而南部系舊臣認為晴胤為晴重的親生兒子。如果基於同時代的史料來分析一下的話,戰國時代能夠確認的葛西氏最早的人物是葛西宗清,在南部系舊臣作成的史料中雖然沒有出現此人,但在明應七年(1495)興田神社營造的棟札中有「大旦那平宗清」之名,而且在其他史料中也有散見,因此在伊達系舊臣所作成的系譜中出現的「葛西宗清」,確實是實際存在的。而南部系舊臣的系譜中的出現的「葛西政信」卻沒有任何其他史料可以佐證。

葛西宗清最為著名的事迹就是在永正合戰中攻滅桃生的山內首藤氏。奧州合戰後,山內首藤氏獲得了與葛西氏領地相鄰的桃生領的支配權,後成為葛西氏的從屬勢力,但仍然保有相當的獨立性。根據後來編纂的史料《永正合戰記》所載,葛西宗清在永正八年(1511)至十二年間三次進攻山內首藤氏。葛西軍先從石卷通過海路經遠島至本吉登陸,再南下進攻,最終將其趕出桃生領。葛西宗清的本城起初在石卷的日和山城,處於北上川的出海口位置,是為扼守北上川船運及海運交匯點的要害。直至天文年間,將本城遷至溯北上川而上的寺池城。

葛西宗清之後第二個能夠從史料上確認履歷的是葛西晴重。在永正十八年(1521)細川伊賢給「葛西三郎」的書信中提及關於葛西三郎拜領將軍足利義晴的「晴」字偏諱一事(《盛岡浜田文書》);次年的《歷名土代》中也有坂東葛西三郎「平晴重」的記載,可知葛西三郎晴重為當時葛西氏的當主。另據《會津塔寺八幡宮長帳》的記載,大永八年(1528),居於「りんこうの館」的「葛西殿」病死,隨後「りんこうの館」被伊達·蘆名聯軍攻落。從之前提到的《歷名土代》中大永二年(1522)的「平晴重」的記載來看,「葛西殿」當是葛西晴重;至於這個「りんこうの館」指的是日和山城還是寺池城抑或是伊達氏領內的梨鄉,也是存在多種說法。不管如何,隨著大永八年(1528)葛西晴重死亡,葛西氏迎來了新當主。

從伊達系舊臣作成的系譜中來看,伊達稙宗之子牛猿丸為葛西晴重的女婿,繼承了葛西氏的當主之位。從一份被推定為天文十年(1541)的伊達稙宗書信中有「與葛西尚未和解,牛猿丸還不能回城,但應該問題不大,馬上就能解決了」的敘述來看(《首藤石川文書》),葛西氏內部的政情仍不穩定,牛猿丸也處於進退不得的境地。但從後來伊達氏家臣富塚仲綱的文書中可知,「葛西殿已於八月二十七日回城,末永一族已按照稙宗大人的意思予以流放」(《首藤石川文書》)。也就是說在流放了末永氏後,牛猿丸繼承了葛西氏的當主之位。從天文十五年(1546)「葛西三郎」自將軍足利義晴那裡獲得「晴」字偏諱稱晴胤來看(《盛岡葛西文書》),當是牛猿丸繼任葛西氏當主之位後使用了葛西氏「三郎」的通稱,最終取名葛西晴胤。但從大永八年(1528)以來關於葛西氏的事迹,不明之處還有很多。本文原作者佐藤貴浩認為伊達系舊臣作成的系譜當是正確的,可並不是說南部系舊臣作成的系譜就一無是處。著名的葛西氏歷史研究學者紫桃正隆就提出了石卷城和寺池城兩系葛西氏並存的見解,留待日後的深入研究。

最後來看留守氏和國分氏。留守氏是在奧州合戰之後被源賴朝任命為陸奧留守所的伊澤家景的後代,本城是高森(岩切)城。同時,留守氏還是其領內塩灶神社的神主,其歷代當主需於每月的一日和十五日參詣塩灶神社。

十五世紀時,留守氏被奧州探題大崎氏所左右,並從大崎氏那裡過繼養子直兼,試圖藉助大崎氏之力與宿敵國分氏對抗。沒想到直兼并沒有攻擊國分氏的意思,導致留守氏家臣不滿,最終將其流放,之後留守氏便倒向了伊達氏(《奧州余目記錄》)。十五世紀中期,留守氏內部爆發了繼位之爭,兩名有力競爭者留守持家和留守三郎次郎分別以伊達氏和大崎氏為後盾,抗爭了三年,最終留守持家勝利,自此伊達氏對於留守氏的影響力佔了上風。之後留守持家收伊達持宗之子郡宗為養子,繼承了當主之位,因其子早夭,郡宗便收了伊達稙宗之弟景宗為養子,就任留守氏當主。自留守持家以後的幾代當主,已經捨棄了留守氏歷代的通字「家」字,而使用伊達氏的「宗」字,所以留守郡宗入繼之後的留守氏又稱伊達系留守氏。

而留守氏的宿敵國分氏與葛西氏和留守氏一樣,其家祖國分胤通因在奧州合戰中的戰功而獲封國分寺鄉。關於戰國時期的國分氏當主的情況還有很多不明之處,根據國分領內諏訪神社保留下來的棟札記錄來看,當是國分廣政、宗政的順序(《風土記御用書出》),其中宗政在天文十一年(1542)還給領民下發了參詣高野山時在寺內住宿地點的有關規定(《國分文書》)。同時,國分宗政還廣與周邊的天童、秋保、懸田、亘理諸家聯姻,表現較為活躍。但從伊達氏方面的史料記載來看,與國分宗政同期的當主是一個叫國分宗綱的人物,在大崎氏爆發天文內亂之時還隨伊達稙宗一同出陣,伊達天文之亂時站也在了伊達稙宗一方與伊達晴宗方的留守景宗交戰,如此來看,國分宗政和國分宗綱似是同一人物。關於國分氏與留守氏的宿敵關係還要追溯到觀應二年(1351),據《奧州余目記錄》所載,觀應擾亂之際,吉良貞家和畠山國氏(觀應擾亂中足利直義與兄長尊氏對立,吉良貞家為直義方,畠山高國、國氏父子為尊氏方——不懂戰國注)在留守氏的本城岩切城下交戰,留守氏站在了畠山氏一方,國分氏站在了吉良氏一方。後畠山國氏戰敗自殺,留守氏的大片領地被國分氏所侵佔。直至戰國時期,雙方仍交戰不休。

第二章 伊達天文之亂時期的中奧

天文三年(1534)爆發的大崎氏內亂的硝煙尚未散盡,天文十一年(1542)在伊達氏內部也出現了動亂,這就是在伊達稙宗、晴宗父子之間爆發的幾乎將奧羽分成兩大陣營的「伊達天文之亂」。

在此過程中,大崎義直站在了伊達晴宗方,而其養子義宣則站在了親生父親伊達稙宗方,因此養父子之間對立,大崎義直出兵攻擊義宣方的不動堂城。但隨著天文十七年(1548)伊達晴宗方在天文之亂中獲勝,大崎義宣的立場就變得十分微妙了。

關於大崎氏的系譜也與之前提到的葛西氏一樣,大致分為兩個體系,分別通過伊達氏及大崎氏的一族最上氏流傳下來。在伊達系的大崎氏系譜中,大崎義宣是大崎高兼的女婿,為大崎氏的當主;而在最上系的大崎氏系譜中,並沒有大崎義宣的名字。

在天文之亂結束後僅兩年的天文十九年(1550),大崎義宣被養父大崎義直暗殺。由於義宣出自於伊達氏,因此從義直的角度來看,名門大崎氏混入了伊達氏的血統,當是從心裡不願意接受之事吧,而義宣正成了大亂後的陪葬品。從大崎氏一族最上系的大崎氏系譜中未見義宣之名來看,或許也多少從側面印證了義直的名門和血緣意識。

而作為大崎氏「難兄難弟」的葛西氏在天文之亂時,葛西晴胤站在了親父伊達稙宗方,與留守氏交戰(《伊達正統世次考》),並聯合親兄大崎義宣殺入名取和柴田兩郡(《古案記錄草案所收色部文書》),但在天文之亂的後期,晴胤轉投到了晴宗方(《盛岡葛西文書》、《寶瀚類聚》)。

天文之亂平息後,大崎義宣在被養父義直暗殺前,先是逃入了葛西領。從葛西晴胤的書信中有「眾所周知大崎乃是我葛西之宿敵」、「長年的怨恨」等表述和進攻大崎方的西野城等行為來看,似乎也與義直暗殺葛西晴胤的親兄大崎義宣有關。此後的元龜二年(1571)和天正五年(1577),兩家間又爆發了兩次較為激烈的戰鬥,這也是領地相接的兩家的宿命吧

順帶一提的是,葛西氏內部有不少獨立性較強的一族和領主,對於葛西晴胤來說,如何較好的統御他們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和難題。膽澤郡的柏山氏、磐井郡的薄衣氏、氣仙郡的浜田氏、本吉郡的本吉氏和熊谷氏等,都是鎌倉時代以來就紮根於此的在地勢力,與其說是葛西氏的家臣,不如說是以葛西氏為盟主的大聯合更為恰當。葛西氏對於這些獨立性較強的領主的統御力不高,家臣間的對立也是頻發,這也是制約葛西氏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文時期留守氏的當主留守景宗,乃是伊達稙宗的親弟弟。在大崎氏爆發內亂時,隨同稙宗一同出兵。到了伊達天文之亂時,站在了侄子伊達晴宗一方,與站在了稙宗一方的宿敵國分氏交戰。天文之亂平息後,伊達晴宗曾有「聽從了景宗的建議」而避免了一場合戰的表述(《秋田藩家藏文書》),可見對於留守景宗的意見,伊達晴宗還是較為重視的。

天文十七年(1548),在天文之亂剛剛平息後,留守景宗建立了記錄家臣姓名及其知行貫高的帳簿《留守分限帳》,分為記錄重臣和譜代的《御館之人數》、記錄塩灶神社神官的《宮人之人數》和記錄在村地侍的《里之人數》三冊,收錄了家臣151人,總貫高1427貫950文,其中還不包括留守氏的直轄領。以此《分限帳》為基準制定對家臣的軍役賦課。在《分限帳》中,佐藤氏知行為259貫,為留守氏家臣團中的最高知行,而位居第二的高橋右衛門尉的知行只有81貫800文,與佐藤氏的差距極大。因佐藤氏是自留守氏家祖伊澤家景以來的老臣,擔任留守氏的執事,被稱為「御父」(《奧州余目記錄》),可見其地位之重。在《宮人之人數》中,記載了如新大夫、安大夫等塩灶神社神官之名,再加上留守氏本是該神社的神官,所以可以說其他神官也是留守氏家臣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伊達氏的著名歷史學者小林清治指出,留守景宗在伊達天文之亂後制定《留守分限帳》是為了重新梳理並確定家臣的知行關係,並與伊達氏採用基本相同的賦課換算基準,可見其受到伊達氏的影響之強。

天文二十三年(1554),留守景宗歿,其子顯宗繼承了當主之位。但因為顯宗能力有限,無法很好的統御家臣,因此在永祿十年(1567)收伊達晴宗之子政景為養子,試圖藉助伊達氏的力量維持留守氏家中的穩定,相當於把家臣統御的這個包袱扔給了政景。而最先發起反抗的就是留守氏的一族村岡氏。永祿十二年(1569),村岡氏在村岡城籠城,公然與留守政景對立。政景出兵攻落了村岡城,並將本城遷移至此,改名利府城。次年,余目氏被改易。余目氏的家祖是留守氏第三代當主留守家廣的次子家政,被鎌倉幕府任命為地頭,曾有著與留守氏本家相匹敵的實力。本文多處所引用的《奧州余目記錄》就是余目氏站在親大崎氏的立場上所作成的古記錄,因此對於伊達氏的勢力在留守氏家內滲透,親大崎氏的余目氏必定持反對態度,所以留守政景在坐穩當主之位後將其改易也實屬正常。元龜三年(1572),留守政景終於對歷來被尊為「御父」的佐藤氏下手。在此前奉納給塩灶神社的願文中政景起誓:「兩年間禁絕女色」、「一日、七日參詣時奉納神馬」、「若能擊敗敵人,將奉納太刀」等(《塩灶神社文書》),誓詞里所稱的敵人自是指佐藤氏。後佐藤氏的駒犬城被攻落,政景成功流放了佐藤氏。

至此,留守政景相繼消滅了留守氏的譜代重臣和一族等反對勢力,對於家臣的統御日趨安穩,當然這也肯定離不開政景的實家伊達氏的支援。留守氏也由獨立勢力逐漸轉變為伊達氏的一門大名了。

第三章 奧羽仕置

從以上的介紹可以看出,自伊達天文之亂後,中奧一直持續在戰亂中,直至天正十年左右才出現了新的局面,出羽的最上義光的勢力開始向中奧滲透。本來最上氏的家祖是斯波家兼的次子斯波兼賴,也就是大崎氏初代大崎直持的弟弟,因此最上氏系出自於大崎氏一門。在最上義光平定出羽庄內地區的過程中,頻繁與大崎氏聯絡。

此時的大崎氏已由大崎義直之子義隆繼位。天正八年(1580),織田信長曾給大崎義隆發布朱印狀,命其進獻奧州的良馬(《寶翰類聚》)。而大崎義隆也想上洛參詣京都的愛宕神社(《性山公治家記錄》),並希望借道伊達領而與伊達輝宗交涉。此時擔當大崎氏和伊達氏交涉中間人的是最上氏的從屬國眾白鳥長久。

天正十年(1582),最上義光曾邀請大崎義直出兵,計劃與其會合後一同進攻出羽的庄內地區(《鈴木總榮門氏所藏文書》)。雖然大崎氏實際並未出兵助陣,但應該注意到的是最上義光邀請大崎義隆一事的意義,再加上最上義光也開始與葛西氏互通往來(《別集奧羽文書纂所收文書》),可見最上氏開始著力開展與中奧勢力的交涉,出羽和中奧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密。

天正十四年(1586),由大崎義隆的小姓新田隆景和伊場野總八郎之間的紛爭引發了義隆與其執事氏家吉繼的對立。氏家吉繼以岩出山城為本城,乃是大崎家中的第一重臣。在爭亂過程中,吉繼向伊達政宗求援,而大崎義隆則倒向最上義光,大崎氏的內亂把伊達氏和最上氏也卷了進來。天正十六年(1588),為了支援氏家吉繼,伊達政宗以留守政景和泉田重光兩人為大將,出兵大崎領,大崎合戰爆發。因為當時伊達政宗正在領國南部與蘆名氏、佐竹氏等勢力對陣,北方的兵力則略顯單薄,再加上留守政景、泉田重光二人無法默契配合,最終導致伊達軍的敗北,泉田重光被俘,並被送至最上義光那裡。之後由伊達政宗之母·最上義光之妹保春院(即義姬)出面斡旋,大崎氏和伊達氏於七月達成和睦,泉田重光也被釋放。

天正十七年(1589)二月,大崎義隆宣布與最上義光斷交,成為伊達氏的從屬(《伊達家文書》)。因為在前一年八月,最上軍在庄內十五里原之戰中大敗於本庄繁長和大寶寺義勝父子的聯軍,而且伊達政宗在南方戰線中也逐漸佔據了上風,所以處於劣勢的大崎義隆只得暫時投靠伊達政宗麾下。但好景不長,同年年末,大崎義隆便與伊達政宗反目,雙方再次進入敵對狀態。

除了大崎氏外,從元龜至天正年間,伊達氏對於國分氏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強。在國分宗政晚年,也將國分氏的當主之位交給了伊達氏。在元龜三年(1572)伊達輝宗給國分彈正忠(即國分盛氏)的信中提到「要是宗政能將國分氏的家督之位讓給彈正忠,那麼以後即便有人反對,也能任你處置」(《個人所藏文書》)。作為庶流的國分彈正忠盛氏在伊達氏的支援下,就任了國分氏當主。本來國分宗政有一子宗元,由其繼位再正常不過了,但由於國分盛氏繼位,宗元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最後其下落不明。國分盛氏有盛廉和盛顯兩個兒子,盛廉在元龜元年(1570)戰死,盛顯也在天正四年(1576)或天正六年病死,盛氏則在天正五年(1577)至九年之間死亡。而從天正五年開始,國分氏家臣堀江掃部尉便內通伊達輝宗,並為了擁立輝宗的次子出任國分氏的當主而四處奔走。雖然最後輝宗的次子未能成功入嗣,但取而代之的是輝宗之弟盛重繼承了國分氏的當主之位。

天正十五年(1587)四月末,國分氏內部爆發了內亂,主謀是其家臣堀江長門守。次月,國分盛重在其親兄留守政景的幫助下將堀江長門守流放。但到了十月初,堀江長門守捲土重來再次發動叛亂,最終於十一月中旬由伊達政宗出面調解才得以解決。至於這個堀江長門守是之前堀江掃部尉的兒子?還是一族?抑或是同一人物不得而知,而且其叛亂的理由也並不明確,推測其對國分盛重繼承當主一事不滿。因為本來堀江氏是計劃擁立伊達輝宗次子的,並以此與伊達氏結成了很緊密的關係,其發動叛亂只是反盛重而並非反政宗,所以伊達政宗將叔父國分盛重召回米澤城,國分領委任給堀江長門守管理。因國分氏當主離開本領,其家臣直接從伊達政宗那裡獲得了領地安堵。而政宗也將多名家臣部署於國分領的各處,在豐臣秀吉的奧羽仕置之前,國分領可以說完全被伊達政宗所吞併。

值得補充說明的是,在國分氏內亂之際,最上義光也與堀江長門守取得聯繫(《堀江文書》),了解內亂的情況並表示希望與堀江長門守合作的意思,以期給伊達政宗造成一定麻煩。

天正十八年(1590),豐臣秀吉出兵攻擊相模小田原城的北條氏,並向奧羽諸勢力發出了參陣的要求,實際上就是讓奧羽諸勢力對其表示臣從,以此為條件安堵其領地。

在豐臣秀吉征伐小田原城之前,大崎義隆就曾從上杉景勝那裡獲得催促其趕緊上洛的書信(《志賀楨太郎氏所藏文書》);最上義光也向大崎義隆表示「大崎、葛西、最上作為近鄰關係還算不錯,應該三家一起上洛」(《別集奧羽文書纂所收文書》),而實際上大崎、葛西兩家乃是敵對關係。

天正十一年(1583),葛西氏家臣本吉氏反叛;次年,家臣柏山氏和薄衣氏反目,後柏山氏又與熊谷氏對立,葛西氏內部混亂不堪。而大崎氏也尚未平息之前大崎合戰前家臣對立的影響,可以說兩家的統治幾乎搖搖欲墜,當主在這種情況下上洛幾乎是不可能的。

直到豐臣秀吉攻落小田原城並進至宇都宮後,大崎義隆才派遣家臣作為自己的代表前去謁見。雖然起初獲得了本領三分之一的安堵,但最終由於義隆沒有親自出面,所以還是被改易,其領地併入了伊達領和蒲生領。葛西晴信也是如此,因其未能抽身謁見秀吉,和大崎氏一樣遭到了改易的下場。但對於此處置結果有所激憤的大崎、葛西氏的舊臣於十月發動一揆,這就是有名的「大崎·葛西一揆」。但在次年便被伊達政宗所討平。

早已成為伊達氏一門大名的留守政景也因未能直接謁見秀吉而被改易,成為了伊達氏的家臣。

支配中奧幾百年的大崎、葛西、留守諸家因為豐臣秀吉的奧羽仕置而滅亡,他們的地盤大部分成為了伊達氏和的領地,大部分家臣也成為了伊達氏的家臣而迎來了新的歷史時代。

原作者 佐藤貴浩

原文出自《東北中世史4·伊達氏與戰國爭亂》第三章(吉川弘文館、2015)

不懂戰國 編譯

推薦閱讀:

2025東京房價會被中國人拖垮嗎?
日本改革開放三十年,做了這三件事,大清就敗了
來日本泡溫泉,需要知道些什麼
為什麼過去的日本人自殺時喜歡採取剖腹?
這是我眼中,全日本最黑科技的東西,每次去我都會直接買夠一年的量

TAG:日本 | 日本战国 | 日本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