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英雄——《孫悟空》

《大話西遊3》定檔中秋。

如果你已經看過它的劇照和預告片,相信心情應該與我相似。

不會對它抱有太大期望。

看這造型,足以見其尿性。

我並非黑唐嫣,她的乖覺模樣,演鄰家小妹是很不錯的。

比如這樣——

但她的身上,卻少靈性。

並不足以扮演從天而降的,如來的燈芯。

再艷的色彩,也改變不了俗塵的臉型。

這不是先入為主。

朱茵的紫霞,是真正的仙。

一張圖片,高下立判。

恕我直言,從已掌握的信息來看,《大話3》多半是毀了。

但我相信,有些東西,就算明知無味,你也還是會看。

至少,是窩在沙發里用手機看。

因為《大話西遊》是一塊金字招牌。

即使有一天它被砸得稀爛,上面也會閃耀出金燦燦的光。

一個多月後,這塊金字招牌被砸爛的概率,幾近必然。

而在這之前,我想為它寫點東西。

從古至今,「西遊文化」其實有很多種概念。

例如元代的雜劇、吳承恩的小說、六小齡童的電視劇,以及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西行之路。

「孫悟空」這一角色也形態各異。

在元代楊景賢的《西遊記》雜劇劇本里,孫悟空不但有妻子,還專門偷取仙桃仙衣取悅夫人。

(建於元代的齊天大聖、通天大聖墓)

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小說里,孫悟空長相醜陋凶煞,殺人如麻。

胡適先生曾考證過孫悟空的來歷,他推測孫悟空的原型,可能源自於印度神猴哈奴曼,其形象並不同於我們今天印象中的猴,而更似於猿。

到了今天,對於《西遊記》,人們已不太在意歷史考究。

因為,它早成了我們這個民族獨特的文化符號。

作為我們銀幕上唯一的國產超級英雄,齊天大聖不比復仇者聯盟遜色半分。

但是,雖然當今大眾對元雜劇知之甚少,也沒多少人讀過吳承恩的小說。

「孫悟空」這一形象卻也分裂出了兩種,並且都深深刻在我們心中。

第一種形象,是以六小齡童為代表的「靈猴」。

第二種形象,是以周星馳為代表的「妖猴」。

六小齡童出身於猴戲世家,他的精湛表演固然如神。

但我這篇主要想談談與「正統」無關的,屬於我們青年人的另一種「西遊文化」。

這種「西遊文化」的開創者是周星馳,而後繼者,其實無數。

(張衛健——齊天大聖孫悟空)

(陳浩民——天地爭霸美猴王)

這兩個版本都陪我度過了童年時期(年齡暴露)。

其中張衛健版本在演技上確實可圈可點。

但這兩個後繼者,其實都「形像而神不似」。

他們成功借鑒了周星馳的表面,卻忽略了《大話西遊》的內核。

只有一個後繼者極為成功,我甚至認為,它之於《大話西遊》,有過之而無不及。

它是一部小說,由它改編的電影正在拍攝,將於明年上映——

《悟空傳》

《悟空傳》首版印於2000年,比《大話》晚5年,被譽為「網路第一書」。

王家衛讀過之後,向劉鎮偉極力推薦。

於是《悟空傳》的作者今何在,擔任起劉鎮偉電影《天下無雙》的編劇。

劉鎮偉:我非常喜歡《悟空傳》。這個年輕人真的很有才華,而且很有創意。我覺得我們兩個人有很多思想是共通的。

前天,我重讀《悟空傳》。

它的情節,我早已爛熟於心。

對我來說,它此刻更像是一部詩集、語錄。

如果從中選出一句,以表達我寫這篇時的心情,我選這句——

也許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以為這世界都是為他一個人而存在的,當他發現自己錯的時候,他便開始長大。

如果說,《大話西遊》開闢了一種「另類」的「西遊文化」,而周星馳是這文化的奠基者。

那麼,今何在就好比繼承四代的漩渦鳴人,把火影(西遊)意志加以傳承,並加以發揚光大。

《悟空傳》所講述的,是一部悲哀深入骨髓的西遊。

這裡的孫悟空,是妖族的救世主。

他被眾妖寄以厚望,企圖顛覆天庭的獨裁。

最後,革命失敗了。

孫悟空被套上緊箍,花果山被盡皆蕩平。

曾經的自然仙境,淪為人間地獄。

今何在在《悟空傳》的序言中寫道:

「有人說《悟空傳》顛覆西遊,其實我一點兒沒覺得顛覆,我覺得我寫的就是那個最真實的西遊,西遊就是一個很悲壯的故事,是一個關於一群人在路上想尋找當年失去的理想的故事,而不是我們一些改編作品裡面表現的那樣,就是打打妖怪說說笑話那樣一個平庸的故事。 」

(《暗黑西遊記》系列插畫)

對此,我並不完全認同。

《悟空傳》和吳承恩的《西遊記》是兩回事兒。

但這不重要。

正如同,六小齡童的孫悟空和《西遊記》里的孫悟空是兩回事兒,但並不妨礙他美猴王角色的成功塑造。

我認為《大話西遊》《悟空傳》《大聖歸來》這三部作品,之所以能成功,不是因為它符合原著,也不是因為顛覆西遊。

它們能成功,是因為,讓人感覺到悲哀。

而這悲哀,都是由一種原因所起:

無力,現實的無力。

《大話西遊》里,至尊寶必須得做出抉擇——

1:親眼看著愛人被殺死,自己無能為力。

2:戴上緊箍,立地成佛。從此不能再愛。

想得到嗎?先放下吧,放下所有。

《悟空傳》里,這個抉擇更為殘酷:

1:親眼看著愛人被殺死,理想被破滅,花果山被盡皆蕩平。

2:戴上緊箍,忘記一切,成為沒有靈魂的佛像。

就如同叔本華的那句悲觀主義——

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和倦怠之間徘徊。

無論你選擇任何路途,終會游向同一個宿命。

而在《大聖歸來》里,孫悟空壓根沒有選擇權。

他像只廢物,只能眼睜睜看著江流兒被殺死。

《大聖歸來》和《大話西遊》的結尾簡直如出一轍。

江流兒/紫霞仙子被妖怪殺死,於是孫悟空在悲憤中歇斯底里,把妖怪撕成碎片。

《西遊降魔篇》也是如此。

段小姐被孫悟空殺死,於是玄奘變身成佛,秒殺孫悟空。

化悲憤為查克拉,是戲劇創作中的慣用技巧。

每到此刻,我們都會產生強烈共鳴。

為什麼?

每一部成功大賣的作品,普遍都有一個共性——

表達人類的內心愿望。

生活中,我們習慣並厭倦了自己的無能為力,總幻想能有那麼一瞬間,自己突然獲得超能力把一切都改變了。

漫威電影,就是把這幻想搬到銀幕上。

超級英雄無所不能,分分鐘改變世界。

而更深層次的超級英雄角色塑造,是把幻想和現實結合起來,讓超級英雄身上烙有真實的人性印記。

他們如同我們般愛恨痴嗔,對許多事情力不能及。

這就是為什麼,諾蘭版蝙蝠俠能讓我們產生強烈共鳴,而超人和美隊看過就忘的原因。

對於這一點,我覺得亞洲人做得比歐美人要好些。

這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宗教。

我們的神和藹可親,經常下凡享受人間煙火,充滿了人性。

玉皇大帝高高在上,卻也被孫悟空鬧得頭昏腦脹。

孔子是至聖先師,同時也是人類。釋迦牟尼也是人類。

我們有祭祖的習慣,但鮮有人去崇拜耶穌和安拉。

所以我們的「超級英雄」在本質上,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而非無所不能的神。

《大話西遊》《悟空傳》里所講述的孫悟空,其實就是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

五百年前,孫悟空是一隻無法無天的小猴子。他與天斗,與地斗,棒指蒼穹。

多像我們的少年時代,有理想,有追求,滿腔抱負,常為世俗不平而憤怒。

「大鬧天宮」就是我們的叛逆期,也是我們的黃金時代。

那時候我們狂傲極了。

想吃,想愛,想天下無我戰不勝之物。

五百年後,孫悟空漸漸長大,才發現,一個人無論有多強大,很多事情終究不能左右,甚至無法逃脫。

五行山下的刻骨歲月將一切狂傲都磨平、碾碎。

我們中的大多數,由於各種原因,成為了社會上平庸的人,甚至成為自己曾討厭的人。

每天忙忙碌碌,卻早已忘記理想為何物。

孫悟空從一代憤青領袖,淪為他曾反抗的上天的公務員,護送領導的專職保鏢。

在必須作出抉擇的時刻,孫悟空決定放下所有,以為這樣至少能保護一些東西。

可在《大話西遊》里,紫霞還是死了,孫悟空的愛情和理想也同時死了。

而《悟空傳》的結局,就如同戴荃那句歌詞:

誰叫我身手不凡t

誰讓我愛恨兩難t

到後來

肝腸寸斷

這隻小猴子,曾以為自己能戰勝一切,可到頭來,他戰勝不了如來,也拯救不了一生所愛。

每當我們在電影里看到正派把反派擊敗,心情一般都是激動和歡喜。

而當孫悟空發瘋般把牛魔王撕碎,我們只感到無奈和悲哀。

因為我們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隻被命運無情蹂躪的,跳不出如來掌心的小猴子。

《大聖歸來》上映時,很多小孩子問道:「為什麼這麼多大人也來看動畫片?」

小孩子喜歡孫悟空,是因為看到他上天入地無所不能。

而成年人喜歡孫悟空,更多是因為,看到他的無能為力。

如果說,六小齡童、郭富城打造的孫悟空,是超人式的「正義英雄」。

那麼,《大話西遊》《悟空傳》《大聖歸來》里的孫悟空,則是具有現實色彩的「悲情英雄」。

藝術高於生活,但最好不要脫離人性。

這是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

而孫悟空這一「超級英雄」「超級IP」越來越成功,就是因為,它越來越充滿人味兒。

結尾再抄一段《悟空傳》里的文字——

也許曾有過那樣一個我,那樣的生活過。他的身影印在這個時代里。

我看見他的傳說。

關注微信公眾號: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獨立思考的電影類原創文章

PS:本人長期為毒舌、獨立魚電影等媒體撰寫影評,所有文章均屬原創,請勿誹謗。


推薦閱讀:

網易對我的一篇專訪
在風景如畫的牛津里,有位探長在等你
如何評價大疆發布禪思 Zenmuse X7雲台相機?
《生活大爆炸》里,Leonard 和 Sheldon 公寓窗外的風景究竟是哪裡?
重磅獨家 | 2017年娛樂法白皮書之理論研究現狀

TAG:电影 | 影视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