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理論正確嗎?為什麼?
這段時間和一個新同事聊天,他今年35歲,8年前結婚,和老婆兩個人都是農村人在帝都打拚,孩子剛上小學。他老婆是全職太太,在家相夫教子。他跟我們訴苦說孩子母親逼孩子參加各種輔導班,孩子一周休息的時間只有半天不到,還要各種練習。孩子這幾天被逼得哇哇哭,不想上學。我同事十分心疼,但是孩子母親不幹,認為別人學了自己孩子不學就是輸在起跑線上。
我和同事都不認同這種理念,孩子應該有孩子的童年。我把我的想法放在一個小論壇上討論(裡面很多媽媽),她們中竟然有很多人贊同孩子母親的想法。我表示不能理解。知乎上的你們,對這件事什麼看法?-------------------------------------------
- 比賽到底是什麼?(是什麼比賽的起跑線)
- 有沒有起跑線
- 起跑線是什麼
- 起跑線的差距對比賽結果影響多大
交作業來了~~不知道大家在學校的時候跑過長跑嗎?我的印象中,跑長跑是體育課裡面最富喜劇效果的。因為很多人,尤其是男孩子,在發令槍一開始的時候就會以100米的速度在那瘋搶,我都能看到他們眼睛裡面爭先的氣焰,斜著眼看競爭者,在狹窄的跑道里互相擠兌 ,臉皮那兩塊肌肉在緊張的抖動著......大概跑到300米左右,他們就會疲軟狀態頻出,氣焰開始慢慢消退,直到進入500到600米的時候,一個個都拖著步,有如腳上系著一個秤砣,步步艱辛。跑不完的漸漸就下場了。我上初中的時候,最不害怕就是長跑。其實我身體條件並不算出眾,肺活量也不見得就比男同學要厲害,事實上短跑的時候我會輸得一敗塗地,可是我卻能在長跑的時候贏過他們。為什麼呢?因為我起跑的時候不緊張,也從不跟他們搶頭名。而是等到最後兩圈,大家都疲憊的時候,我就開始發力加速了......
還是說長跑。後來我去市裡面比賽,跑的是800米。平時我的800米一般成績是三分鐘,這次比賽我跑出了2分40秒,是我從來沒有過的成績,可我一個獎都沒有撈到。為什麼?光我所在的那個組的第一名就已經跑到了2分15!我也就不用去打聽最后冠軍是跑到什麼成績了。
我想說什麼呢?這個社會「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如果你不具備競爭的實力,是不可能有良好的發展和生存的空間的。我在班上跟不會長跑的人跑步,我勝在懂方法;而到了外面,和同樣懂方法的人競爭,比的就是實力了。 所以我們要學會的,首先是方法,然後才是提高能力。
培養孩子的能力,這沒錯,讓孩子有衝刺獲勝的資本,有什麼錯呢?但是在不懂得張弛有度的基礎上一味發力,就等於班上輸給我長跑的男生一樣。我甚至乎認為,作為家長是不能允許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只是你定的這個起跑線是什麼呢?是盲目的跟風,讓孩子的生活裡面堆滿了各種他願意或者不願意接收的知識?還是無視知識一天到晚的瞎玩?我認為這都是極端,作為家長,應當首先在全面接收知識之前,先為孩子的心理打好基礎。知識不是一個基礎題,而是一個提高題;心理才是一個人發展的基礎。沒有健康積極,有力量的心理狀態,是很難在日後承受得了惡劣的競爭的。這種心理包括抗壓能力,自主的判斷能力,這會影響到日後與人交往和逆境中的生命力。光培養心理就已經需要時間了,如果強迫堆滿的知識要學習,生活里幾乎沒有多少與人溝通和心理休息的時間,人又如何會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去迎接每一天一樣的生活呢?更別說把每一個一樣的生活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了。
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些盲目的家長存在一種落後的觀念,認為出人頭地才會有幸福。不然他們也不會一天到晚塞知識,讓他們做好資源儲備了。而當遇到矛盾學會去化解;在錯誤的時候懂得如何去面對,難道這不也是幸福的資本嗎?事實上他們往往不知道,取決於一個人的生活是否快樂,往往是一個人強悍的心態。如果一個人能在身無分文的時候仍然能夠保持勃勃生機,那麼這個人即便成為不了「成功人士」,他也必將會有滋有味的活下來。
更可悲的是,這些盲目的家長給孩子儲備的不是知識,而是題目而已~只是一道道做的題目。他們的孩子知道自己喜歡上的小花叫什麼名字嗎?他們知道不遠處停在電線杆上的鳥兒,它的家在哪裡嗎?他們知道小貓在地上打滾的時候是想讓她跟它一起玩嗎?......這些難道不也是知識嗎?父母一廂情願的希望孩子將來能成為一隻威武的獅子,但他們或許不知道的是,他的孩子有多麼想成為一隻大鼻子野豬。
把剛開始的步伐放慢一點,這樣好讓孩子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將來有力量完成最後的衝刺。把學習以外的時間交給孩子,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同時也是學習。為什麼非要跟別人學習一樣的東西?甚至乎這個東西不屬於自己的孩子。
孩子需要屬於自己的起跑線:一個健康的體魄,一個對未知世界永遠好奇的心,一個健全的人格,這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起跑線,而要在這個起跑線贏起,你才有可能贏到最後。首先我相信起跑線的存在。我相信人和人是不一樣的,一個從爺爺輩爸爸輩就有成熟的管理經驗和管理實體的富X代,那人生路和吾娃肯定是兩種。這也就好比,當年我還在為25快錢一小時的家教得瑟的時候,有些男人已經開始考慮怎麼養活幾百個人的飯碗問題了。什麼是社會責任感,那就是社會責任感!當然美好的願景是,通過九年制義務教育和類似於哈佛商學院的理論體系,總有一天吾娃也牛逼閃閃地做了富X代的甲方,躊躇滿志,把酒言歡,回來也不會寫我奮鬥了XX年不過是為了和你喝一杯咖啡。。。而我經常和別人舉的一個起跑線的例子就是,什麼叫輸在起跑線上,就是我們的祖宗還在留小辮子抽大煙的時候,夷人都寫了國富論了。我一度覺得每一個看過國富論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相信,有的時候人和人之間的區別,不管是先天造成的還是後天環境教育造成的,都有可能大於人和猴子之間的區別。
總而言之,起跑線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存在的很殘酷,殘酷到這跟線對於一般的凡人來說,別人站了,連看都看不著別人的起跑線在哪呢。
接下來,就是一句格言,我們改變我們能夠改變的,我們接受我們不能改變的,並且,我們要分清楚兩者的區別。往好處想,人生是一副有許多花色的牌,多到有許多花色我們還沒有認識清楚就掛了。一生下來,我們的牌不多,但不代表,我們就不能從多發現一些花色里發現樂趣了。我們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我們除了在餓的時候吃飽,要的時候亂搞以外,我們還能體會許多高級趣味。比如學習的趣味,比如合作的趣味,比如說發現未知的趣味,比如說兩情相悅的趣味,而且這些趣味的發掘,是一輩子也可以不用停止的。
如果我們的人生是一直往前沖的硬指標話,那麼起跑線永遠在這裡,有些人永遠被甩的家也不認識。但人生不是這樣,我們甚至可以不要鳥這跟跑道,在吃飽穿暖的前提下,到處走走逛逛,這個時候就如美國大兵有一句自嘲:我們沒有在撤退,我們不過是換個方向進攻。
我覺得就是這樣,人生根本就不是一根直線,世界很大,完全可以容的下你走你的陽光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最後我得旗幟鮮明地表態,對於那些跑不動又硬要參加比賽,參加比賽後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最後又逼著自己未成年孩子去跑步的大人們,我一般都和他們互道一聲SB而各自走開的。起跑線是存在的,只是大家理解錯了。真正的長跑不是以孩子的人生為道路的,而是以家庭為單位,整體的進步。
很多大談理想人生的人都忽略了父母的人生經歷。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往往是父母想要打造的一個全新的自己,自己的人生經歷所獲得的教訓,全部化成片面的知識傾注到孩子的教育上。根據我的觀察:
1. 父母曾失去讀書機會的,會要求兒女認真讀書;
2. 父母曾經讀死書的,會要求兒女上特長班;3. 父母在國企底層的,會要求兒女拿高學歷進國家單位;
4. 父母在國內的,會鼓勵自己出國;5. 我見過更離譜的,母親是學數學的,覺得自己太死板,於是強迫女兒學畫畫,不準碰數學書;6. 父母繼承了祖父母四合院的,基本孩子就放羊了;7. 父母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通常更會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和性格;8. 父母不是工薪階層的,通常不會強迫孩子學習「好找工作」的專業;??這類想法並非不理性,而是由父母能夠提供給孩子的社會資源和成長環境決定的。我們設想一下,如果父母處在一個子女普遍失學,輟學,大學畢業後失業在家的群體里。讓孩子成績好些幾乎是他們能夠給自己提供的唯一的幫助。這樣的家庭和親朋好友都是成功人士,能輕易供子女在海外自費讀書,孩子畢業回國立馬能夠安排在國企工作的家庭,是不在一個起跑線上的。
所幸的是一個人的人生是開放的。影響人生道路的因素太多了。對於子女來講,同學、老師、同事、戀人、甚至一些偶然的機會,都可能對改變父母對自己的人生規劃,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所以大家面對這些孩子的父母,還是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抨擊吧。父母都是竭盡所能造福子女,僅此而已。我想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想一想,「早跑」的那些人得到了什麼,他們又失去了什麼?
上邊也有人說到自己小時候學了英語,後來學習英語就變得很輕鬆;
也有人小時候學了一些樂器,長大後雖然沒有在樂器方面有什麼成就,但在一些小型活動的時候,還能拿出樂器來秀一下,至少有了一個讓不少人羨慕的」才藝「『;有些人可能小學時學了一下奧數,在中學時人家拿出幾道看起來很難的題,結果學過奧數的一下子就做出來了,於是,很有成就感;可能就會對數學更有自信,更有興趣;有些人從小就學習武術,慢慢長大後發現這是一項很難得的」技能「,很多人可能長大後想去學習,但已經很難學到那種水平了。(武術一般需要從小練起,成年之後再練,難度會變得很大)這些」早跑「的人,一般是以語言和藝術類的為主,早跑給他們的好處是有了一些」才能「;而且給了他們一定的成就感,自信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他們在某些方面的興趣,這無疑是」早跑「的功勞。
但同樣」早跑」的人,也有一些人因為小時候一直被強迫學習自己不喜歡的樂器或者是語言;後來反而對這些東西有厭惡感,從而失去了興趣,反而使這些人在這些「早跑」的項目上落後於未參與「早跑」的人。在這種「強迫性」的學習下,到底是培養了興趣,還是扼殺了興趣?我想這需要有相關的研究數據才能給有說服力的結論。有一些「早跑」的人,後來對這些項目也的確比較感興趣;比如學了奧數後,可能學校里因為在數學方面有比較優異的表現而對數學比較感興趣,他們的興趣是因為之前的「早跑」,還是他們本來在這方面就有一定的「天賦」?這個很難判斷。
對於數學方面有天賦的人,我認為不需要通過奧數來激發興趣,他們會在正常的學習中表現出自己的天賦與興趣。奧數到底能不能訓練人的思維,能不能激發興趣,這些都是不確定的;當然我傾向於持懷疑的態度;但如果有人願意去作相應的研究會更好一些。
對於藝術類的技能來說,沒有接觸過的人是不太可能很有興趣的;而且也很容易產生「距離感」;我從來沒接觸過鋼琴,我就不會想到以後要成為一名鋼琴家之類的。
所以,給他們接觸的機會,可以試著給他們報一些短期的班,嘗試一下,如果孩子喜歡學習下去,就可以讓他們繼續發展;如果孩子表現出厭惡的情緒,那就不要再強迫;或者可以讓他(她)嘗試別的項目。
雖然孩子比較小,但強迫孩子做事情總是不好的;這可能會讓孩子有心理陰影,從而厭惡這些東西;甚至會形成被動型的人格。這些可能的後果是作為父母的應該要考慮的,不能隨便抓孩子上路,這是在拿孩子的未來當賭注。能為孩子提供各種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可能性,然後一定要根據孩子的興趣有選擇地進行。
(PS:體操其實也和武術一樣,需要從小就訓練起,才比較容易取得好成績;大家都知道中國在體操和武術方面都是世界領先的,但是這是以多少孩子的「失敗」為鋪墊的呢?是人性重要還是成績重要,相信大家都懂的。)
這裡應該沒有幾個人小學數學會常常在80分以下的;但有些孩子就真的這麼差,如果對這種情況家長也聽之任之,那他以後的學習必然會很困難的。
你能想像小學數學很差的人怎麼學習初中的數學,物理,化學嗎?當你在初中遇到一些小學數學基礎都很差的學生的時候,無論你是多麼有愛心的一位老師,由於精力有限的原因,可能最後也只能放棄這種學生。不只是數學,語文也一樣,如果對一些基本的知識都理解不了;以後的學習也是很成問題的。那些孩子考不了100分就罵孩子的家長肯定是有問題的;但是那些孩子常年的成績不及格卻不聞不問的家長肯定也是不行的。
這些閱讀,說話,計算,基本的思維能力也沒有必要「早跑」去開發(當然說話和閱讀這種語言類的技能還是可以提前學習的);而理解能力,基本的思維能力卻需要在適當的年齡段才能表現出來,也只有在這個年齡段才能更好地發展,過了這個年齡段可能就很難發展了。前面也有人提到,要知道「起跑線」在哪裡,這個起步線就是每個年齡階段應該培養起來的基本的閱讀,說話,理解,計算,思維,人際交往(小學階段);如果在這些方面沒有學習好,以後的路會很難走,如果學好了,在起跑線上就沒有輸。
「不要輸在起跑線」如果理解為「不要在落後於起跑線」會更好一些;這個起跑線是指「一些基本能力」,要與「起跑線」比較,而不是與跑道上的其他人比較。這個起跑線是每個年齡階段應該培養的基本能力,而不是在這個年齡段里別人的能力。
只要不落後於「起跑線」,你就可能獲得第一名;而那些在起跑的時候「搶跑」的,他們犯規了,很可能會被取消成績的。當然,因為人與人之間有差異,有些人就在某些方面表現得比較優秀;但沒有必要所有人都比較同一個項目,你的孩子在其它方面可能也會表現得比較突出。無論哪個階段,只要你沒有落後於「起跑線」,你就沒有輸;致以是否能贏,還要看後面的表現。
(PS:其實有關教育的很多東西都缺乏相應的研究,也因為研究的難度比較大的原因,於是各種觀點很容易只是憑個人的主觀經驗作出判斷,缺乏科學性。期待有更多的教育研究者能進行一些嚴謹的學術研究。)謝邀。類似問題以前討論過: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65068再補充一些觀點:
- 跑道是一維的,只有起點到終點的一條線,人生不是。
- 每個人的終點都一樣。差異在於過程。
- 身邊的每一個跑著的人並不是我們的競爭者,大家都是互相影響,可以共生互益的。
- 早期教育對孩子的一生有重要影響,但是早期教育不等於用補課來灌輸知識。我讀了20年書,博士快畢業啦,我的認識是:單純的知識相對於思維能力來說不值一提。性格/習慣/領導力又比技術方面的能力重要得多。
- 每個人童年都不一樣,如果說「童年就該如何如何」,其實是一種變相的一元價值觀。我小時候就愛看書,喜歡畫畫,對學英語有興趣。你不能見到我天天在家看書,周末去上繪畫英語班就說我沒童年。
答案都很長,沒有完全仔細看,但感覺理論比較多。我的觀點:起跑線是有的,家長要想明白孩子的目的地是哪裡,為什麼要去那裡,還要和孩子一起跑。
來說說身邊的實例吧。
1、兒子幼兒園時我們住在郊區,同學幾乎全部是外地來杭者的子女,對待上學這件事,家長們表現出及其巨大的差異。有巨富者,最後去了家旁的鎮辦小學,媽媽說孩子開心就好,小學主要把中文掌握好,中學肯定要出國讀的。普通白領,無法邁過重點小學設立的條條門檻,也上了鎮辦小學,從幼兒園開始就進行音樂英語等特長培養。公務員或經商家庭,通過各種辦法,把孩子送進重點小學。總結一點:大富之家子女不需要靠學歷謀生所以開心就好,父母在當地有點辦法的會為孩子提供資源,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父母基本都認為自己已經輸了,於是心理有個自我暗示:至少我家寶寶能拉小提琴,別的孩子不會。我想說,這是做父母的心態沒調整好,太在乎和別人比較,把人生當做比賽,但是把別人的目的地作為自己孩子的目標。但凡是比賽,盯著對手看的基本很難贏,更何況這場人生的比賽,對手數不勝數,哪裡比得過來。2、最近媒體上都是各種「不補習愛運動興趣廣泛學習輕鬆10點睡覺家長不操心」的神一樣的高考中考狀元的採訪報道,有沒有?媒體或許有些誇大,但是我注意觀察了,確實兒子班裡學習好的同學都有以上特點。
某天放學前我站在兒子教室外面觀察,放學鈴聲響起,一半以上的小朋友立刻亟不可待站起來,說話蹦跳收拾書包等等,而班裡學習成績最優秀的同學,則繼續寫著作業,完全忽略身邊的嘈雜,幾分鐘後她寫完了,靜靜整理書包,背上書包後她開始和同學嘻哈玩鬧。基本上,優秀的同學在學校里就能把作業完成,而其他同學在學校盡情玩,回家繼續拖拉,嚴重的居然要家長恩威並施拖到10點以後。二年級就如此,可以想像高年級要多麼辛苦、如果要有起跑線,我覺得這是起跑線,一個孩子連完成學校作業的能力都沒有,當未來任務越來越多挑戰越來越大,當然是螳臂當車分身乏術。可是有幾位家長,每當孩子單元考成績不理想,或者孩子被老師批評作業沒完成,就在家長群里抱怨孩子太辛苦呼籲教育要改革。我想說,讓孩子有意願有能力跟上學校的教學節奏是一條起跑線,小學低年級就跟不上的孩子,必然是要輸的。3、兒子今年開始上繪畫班。一個班12名二年級小朋友,每周一次每堂課1個半小時,老師講解後指導大家各位完成一幅作品。12名小朋友中,幾乎每堂課都有人缺席,幾乎每堂課都有人無法在課堂時間完成作品。我在門外觀察,後半節課小朋友作畫的時間裡,那幾位都是不斷講話東張西望。課後每次老師都會把家長請到教室,給大家介紹今天教學的內容要點,點評今天孩子們的作品。每當此時,總有家長和孩子在忙著脫工作服自顧自講話,老師一講完他們就一秒不耽誤地走了。而每次老師布置的課後作業,一周時間下來,多數小朋友是不做的。
另一個奧數班也是同樣情況,兒子被班裡吵鬧的同學搞得煩不勝煩,回來請我跟老師說,能不能不要讓那些不學習光說話的小朋友去上課了。我想說,讓孩子去參加興趣班的目的是什麼這些家長真想清楚了嗎?如果孩子對你選的項目沒有興趣,為什麼要讓他去?如果你對孩子上課的成果都不關心,他為什麼要有興趣?僅僅報名參加興趣班就贏在起跑線了嗎?
始終覺得,孩子的成長背後,是家長的成長,尤其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敬畏時代,與時俱進是家長必須認可的。在此基礎上,家長才能更客觀理智地看待這個社會,從而想清楚如何培養自己的孩子,避免盲目追隨其他人。
最後一點,我們的父母與我們同齡的時候,絕想不到30多年後的中國是現在這個樣子,那麼我們又如何能確定30年後的世界是我們能想像到的?多少人當年高考選擇熱門專業,畢業後時過境遷?我們真的能為孩子設計未來嗎?
如果有起跑線,那應該就是學習意願,學習能力,學習習慣,讓孩子保持求知慾,能夠快速更新知識。沒有這些,孩子註定會被飛速變化的時代甩在身後。既然是起跑線,說明所有人都在同一個跑道上,同一個規則下,所以起跑線合不合理,首先看你是否要在起跑線的規則範圍內。像鄭淵潔培養鄭亞旗那樣,自己整天在家教育,根本不上學,那跟同齡的孩子自然沒有什麼可比性,人家走自己的路。
如果父母自己還要拚命掙錢,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沒多少功夫管,那起跑線就合理。你的孩子和全國億萬孩子每天大部分時間接受同樣體制下的教育,接觸同樣背景下的老師同學,你還想著不遵守這個大背景的規則限制,可能么?
贊同最多的@川寧 同學用自己的跑步舉例,說跟不會跑的用方法,跟會跑的拼實力,然後她的實力是800米平時3分鐘,巔峰2分40秒,我想問下,你周圍的女同學也都這個實力嗎?讓她們跟你用同樣的方法能跑贏男同學嗎?估計一上來被甩開就再也追不上了,身子再弱點的800米可能都跑不下來,這才是大多數吧。
為什麼那麼多父母拚命給自己孩子上各種班?難道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大家都庸俗,就那麼幾個人清高?在中國一切向錢看的大背景下你選擇讓孩子走慢一點,等孩子看清再加速,這個等是等多久?初中,還是高中?等別的孩子上了重點自己孩子上了本三再追還來得及嗎?如果這時候孩子自己選擇想掙錢出人頭地了,但是最好的時機和平台已經失去了,還來得及嗎?不要說個案,現在本三專科出來的學生想掙錢的多了去了,有幾個真正掙錢了?大多數不過就此混一輩子了。良好的習慣,身邊的競爭機制,人脈,都不如人。
而且按照一些人的理解,各種學習只是灌輸知識,對以後的發展益處不大。孩子們小時候掌握的知識對幾十年後的發展確實不會有什麼用,但關鍵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他們還會掌握良好的習慣和方法,這些東西才是受用一生的。
孩子們在跑道上賽的不光是他們自己,還有父母。父母能否做一個好教練,告訴孩子好的姿勢和方法,提前為孩子培育良好的「體力」,這樣的孩子自然越跑越快。如果只是周末找一堆補習班,把孩子扔過去學習,不管孩子怎麼哭鬧都只是一味強制,那跟讓未能年的小運動員每天跑馬拉松一樣,量還沒上身子先垮了,這不是起跑線的問題,是父母的問題。
我們活在中國,我們中大部分人的孩子以後也活在中國,你想讓自己的孩子在大潮流下走一條不同的路,先想想自己能不能走的通。高中輟學的只出了一個韓寒,大部分都變成小混混了。想給孩子「一個健康的體魄,一個對未知世界永遠好奇的心,一個健全的人格」,難道這些東西和現在的起跑線真的完全矛盾衝突嗎?在給孩子報班前父母有沒有提起孩子對這種班的興趣?如果父母有足夠的耐心和能力,我覺得這些並不衝突。如果父母方法得當,無論什麼跑道孩子都不會輸。
------------------------------------看到最近貌似很熱的一篇文章《我們這麼努力,也不過是為了成為一個普通人》http://www.douban.com/note/220265077/ 如果你有能力讓自己的孩子出國神馬的,中國這條跑道當然可以無視,如果自己的孩子還是要靠高考什麼的,不跑就等死吧起跑線當然有,目標不一致,路途不一致,但是總歸是有起點的。再說,對於起跑線理論的父母來說,沒想跟低的比也沒想跟高的比,是跟同等層次同目標的人比的。
重要的是下面的吐槽:
1,每個父母對兒女都是有期望的。那些期望兒女快樂就好的人,不要那麼有優越感。你並不比希望自己兒女考上復旦清華的高貴。人生觀只有不同,沒有優劣。2,每個父母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子女。
可以討論,去蕪存真。但是,請勿自以為是。可以參考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89971讀了這篇文章,發現很多前輩都用一種精英思考方式來解說這樣一類問題。當我們有能力達到我們想要的狀態時,我們自然會有閒情逸緻考慮其他各種可能的情況。可是現實基層教育大多數情況是殘酷的。首先我們要明確幾個先決條件:1、社會環境;2、教育環境;3、教育目的1、在目前我國的大環境中,貧富差距、地區差距所帶來的接受教育資源不對等的情況。2、教育不公平,河南山東和北京上海考生的考試差距,教育投資不平等。3、不同家庭或者不同階層報的教育目的不同。大多數人是為了更好的職業發展。所以我國的高等教育也更像職業教育。這個起跑線不僅僅是教育本身的,而是包括整個社會資源。而目前來看,教育是相對公平,能夠讓普通家庭孩子改變命運的機會。好的教育能夠帶來相對好的職業,不可否認,這是大多數家長對教育的認識,也是目前教育的現狀和困境。畢竟我們還沒有一個認可多元化成功價值的社會。精英們嘴裡面的理想教育,在現實中實在難以實現。對於培養孩子,按照自己多年基層教育經驗,個人建議分為以下三種:(分類只是相對的)1、富裕家庭,家長完全可以支付孩子未來不用工作的所有花銷。培養孩子哪一方面的技能即可。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孩子會自動追求精神層次,社會價值和自我實現。培養樂器,茶藝,養花什麼的無所謂!2、中產階層家長,孩子未來可以適當幫助孩子。可以為孩子制定一個明確的教育規劃,在孩子教育中有所指導。(例如選專業等等)孩子可以選擇喜歡的專業,學習喜歡的內容,未來根據需要再繼續的學習。3、工薪及以下家庭,需要孩子養老送終。建議多培養孩子生活和吃苦的能力,教育方面多聽取老師的建議,選擇更實用的科目。學習也許是這些孩子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了。也有家長有孩大自好的想法,讓孩子順其自然。但是現在教育也好像一個個關卡,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能夠給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的,還是建議多下功夫,對孩子有一個培養規劃。應試教育在中小城市依然是主流。從來不擔心起跑線落後的孩子,很多農村的孩子很刻苦,成績很優秀,生活能力也很強,但是社會給他們的機會實在太少! 目前覺得應該強烈要求實現教育資源的公平。至少高考的時候讓河南和北京的比例一樣吧!
起跑線理論的陷阱在於該理論所模擬的環境只給予所有參賽者同一個終點(人生目標)。如果大家都只有一個終點——比如找「最好」的工作,而且能給予的機會是有限的,那麼誰都得撒丫子死命跑,而且別人死一條命你就得死兩條。在這樣的環境下,起跑線理論無懈可擊——而無懈可擊就說明這個理論是錯的。因為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是價值多元的,也就是說是有多個終點的。而當每個人都在向不同的方向奔跑時,個體就會發現同一跑道上的競爭者少了很多,同時也變得能夠欣賞跑在其他跑道上的人。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個體生存的關鍵不再是跑得多快而是在更大程度上取決於有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終點。事實上,差異化對於生存絕對是更有效的策略,這在多個領域內都得到了證明。而中國當前的問題在於經歷了劇烈的價值動蕩之後,社會總體面臨一種價值空虛的狀態,其結果是陷入可悲的單一物質主義——大多數人都只會通過金錢來衡量事物的價值了。當問及那些要孩子樣樣「最好」的家長他們心目中「最好」的工作是什麼時,他們往往羅列的衡量標準是薪酬與權力,而不是工作本身對社會和個體發展帶來的價值。當這個邏輯推行到什麼是「最好」的學校時,他們也往往只關注那人云亦云的名氣而無法辨別不同學校在不同專業上的優勢。這種觀點甚至也傳染給孩子。我身邊就有明明身在專業排名全美數一數二的研究生項目,卻時常抱怨學校綜合排名不高(綜合排名其實對於要接受通識教育的本科生才重要)的同學在。而更多的同齡人則是在選擇留洋的學校時就主動放棄了專業排名更高的項目而投奔綜排更高的學校。這是很可怕的情況,因為這直接反映了學生對於自己專業的消極態度,並預示著未來專業主義意識的淡薄。總結來說,起跑線理論是社會價值觀單一的產物,而單一價值觀實際反映的是個體沒能深刻地去好好理解不同事物的運行道理及其價值。對於中國來說,改變這一現狀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在大家都活得沒有安全感的時候。===================為了補充的分割線=====================以下是對某人的回應,同時也算是觀點的總結。1. 起跑線理論適用於單一終點情況。2. 健康社會理應價值多元,因此存在多個不同終點。3. 從生物到經濟領域都已經證明,差異化才是生存之道而非純粹正面競爭。因此,對於個體來說當然無法避免與其他個體在某一跑道上直接競爭,但從社會總體而言應當鼓勵的是創新與差異化發展。多才多藝正是為了讓個體拓寬視野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差異化發展之路而非比過他人。此 外,高學歷和體面的工作受到承認竟然被你(@Angel)理解成為支持了價值單一實在是令人驚訝。我 問你,高學歷高哪門的學歷?體面體哪方面又體誰的面?我們現在對高學歷的崇拜有沒有可悲的傾向性?農大的學生是不是比讀經濟的少受很多尊敬?拿錢少的工作 是不是在很多人眼裡註定無法「體面」?這才是價值單一的體現。如果只記得「高」、「好」、「成功」,卻不去想什麼才是又為什麼是「高」、「好」、「成 功」,那麼其價值就是空虛而單一的(事實上這兩者是統一的)。對社會總體福祉沒有絲毫好處。
首先站隊,不贊同。其次對贊同者表示理解。起跑線理論的盛行是因為現在的社會的資源分配遵循弱肉強食的法則。在這個法則下,如果你不做老虎,做一隻只吃草的兔子,就會被吃掉。如果不想被吃,就要努力做老虎,去吃兔子……沒人願意做兔子了,都想往食物鏈的頂端去。我想起一則笑話:
以前,有兩個人在森林裡散步,忽然出現了一隻大老虎,一個人忙伏下身去系鞋帶。
另一個人問:「你系什麼鞋帶啊?你難道還能跑得過老虎嗎?」 這個人說:「我那能跑得過老虎啊。不過我只要跑的過你就行了!」
現在的社會充滿了競爭,在資源的爭奪戰中,規則很簡單,強者贏得一切,弱者一無所有。所以,很多時候,不一定是父母們願意讓子女從小就開始去為將來可能出現的競爭做準備,而是沒有更好的選擇啊。
一個好的社會應該是寬容的,應該給每個人以機會,讓每一個努力的人都可以有幸福的生活……每個人有權利去選擇自己喜歡的道路,不為別的,只因為喜歡。但是,沒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何談對理想興趣的追求。我們的社會還沒到這個階段,但是為了讓將來的孩子 能夠更早進入到這個階段,現在的父母們還是努力吧。起跑線理論並沒錯。不能因為有人發傻走極端,就說一個基本的道理錯了。人要吃飯,這話不錯吧。你不能因為看到有人發神經亂吃,吃出病來,就說 人要吃飯 這個基本道理錯了。回到起跑線理論,孩子從小在學習上當然不要拉下。如果學有餘力,再培養點業餘愛好也可以。為了競爭,稍做一些努力也可以。至於說苦逼程度把握到哪裡,這其實不全是教育問題,更是家長人生觀價值觀的反映。與其來懷疑起跑線理論,倒不如去看看家長的心理問題。
《今晚80後脫口秀》中,主持人王自健有個段子,大意是:現在多少家長逼著孩子學習?還說什麼是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了,我就納悶了,王思聰不去上補習班、興趣班,他就輸在起跑線上了?人家一出生就在終點線上了!
玩笑之中揭露了一個看似平常但是我們都沒有細想的問題:都說什麼「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起跑線究竟在哪裡呢?此題不清,一切爭論都是茫然與枉然的。
首先,孩子的起跑線來自家庭背景的起點。包括家庭乃至家族的城市地域、社會階層、經濟社會資源等。正如某網路漫畫所展現:富二代坐在父母開的豪車之上,與窮二代孤身拖著載滿父母的破車,同在一條起跑線上賽跑,這樣的比賽有懸念嗎?一部分人的起點,正是另一部分人夢寐一生的終點。改變出身是極其困難的,只有極少數人能超越原有社會階層,出身的起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一生的終點和底線。
其次,孩子的起跑線來自父母素質的起點。所謂父母素質的起點,包括父母個人素質、家庭教育方法、為人處世方式等。父母的個人素質和精神面貌直接決定著孩子優秀與否。父母滿腹牢騷孩子往往怨天尤人,父母嬌生慣養孩子往往恃寵而驕,父母包辦一切孩子往往懶惰無能。有的父母也許事業上很成功,孩過於強勢,控制欲強,孩子成長過程也容易痛苦,性格人格發展容易受到扭曲。總之,孩子是家長的作品,是家長所有問題及成績的投射。
第三,孩子的起跑線來自遺傳基因的起點。早有科學家研究表明,在人的畢生發展中,遺傳對人的影響佔60%,環境佔40%;遺傳決定性質,環境影響範圍。教育能夠左右種子的大小,但不可能改變種子的基因本身。每個孩子的天分興趣所在都不一樣,遺傳基因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後天更適合走哪條道路。
絕大多數父母,之所以無限認同「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觀念,不是因為對自身不滿,從而產生對孩子攀比虛榮的恐慌,就是對教育基本規律和人生長遠發展的無知。當我們明白了教育的起跑線在哪裡,就可以清晰的知道,如何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關鍵,其實在於家長自己。立足家長自己,我們該如何給孩子一個更好的起跑線?
客觀而言,家庭背景、父母素質、遺傳基因這三大方面,遺傳基因無可改變,必須遵從。尊重遺傳基因,別和自己祖上先天差異較勁,是尋找孩子起跑線的第一步。每個人的聰明與天賦都各有其方向類型,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讀書,也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學藝術,與其把家長的執念與意氣強加於孩子身上趕鴨子上架,不如好好冷靜反思家長和家庭自身的優劣勢,多抽時間陪孩子,在孩子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孩子的優點和天賦所在,從而科學權衡規劃孩子未來成長方向路徑,努力培養孩子最強成就類型。
看清家庭實際,努力改變自身家庭條件,是尋找孩子起跑線的第二步。「起跑線」理念之所以盛行,在於戳中了人們對改變自身階層現狀焦慮與無力的軟肋,因為「階級一旦形成,那麼出於各個階級的人想打破階級的鴻溝壁壘幾乎不可能」。盛行於今的各類「二代」之說,在吐槽之外,也說明了個體競爭的背後,往往離不開家族之間的比拼。這在任何國家和時代都不例外。父母的終點決定孩子的起點,沒有一個優秀的平台和起點,再優秀的人才都找不到起跑線。儘管通過個人奮鬥實現社會階層突破困難極大,但在現有階層內盡量成為精英,在正常範圍內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為子女擇校、就業等進一步奮鬥提供更好條件,也讓孩子看到父母勤奮工作、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是為人父母應盡之義務,正所謂「三代才能出貴族」。
不斷提升自我,努力做出類拔萃的家長,是尋找孩子起跑線的第三步。幾乎所有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對無知的家長,要培養出類拔萃的孩子,需要家長進行出類拔萃的付出。作為家長一定要多學習,閱讀教育類書籍,接觸高素質家長。只有家長了解教育的基本規律方法,才能按教育規律辦事。只有家長熱愛學習、以身作則,才能為孩子營造潛移默化的學習氛圍。只有家長眼界非凡、視野開闊,才能為孩子長遠發展提供有益的言傳身教。隨著孩子的年歲增大、思想意識覺醒,對父母的要求就越來越不局限於生活照顧,而是更需要一個精神導師和人生知音。
那些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要知道,幼兒園、小學學的那點東西,隨著入學時間的增加很快就會補上,這點差距根本夠不上起點,而父母輸了,就是真的輸了一輩子。對於那些天天有勁往孩子身上使,而不知道從自身開始改變的父母,在聽過王自健的段子之後,是否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呢?
個人感覺,「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其實是家長已經感覺輸了。。。
拿下棋來說,不論象棋圍棋,野路子也有高手。甚至像徐奉洙這樣的能問鼎世界冠軍。但總的來說,野路子的高手跟從小接受正規訓練或者拜名師的高手(比如李昌鎬、常昊)相比,還是差很多。我接觸過一些很聰明的業餘棋手,大多也只能達到業餘5、6段。
因此,從這個意義來說,人生如棋,要成為大高手,布局絕對重要,否則就算中後盤再強,面對真正的職業高手,是很難扳回局勢的。
當然大部分人達不到這樣的水準,布局強的會有稍優勢,但棋局漫長,如果後面鬆懈,錯誤百出足以把起跑階段的優勢都送出去。所以就算是山溝溝里出來的屌絲,也不用灰心,99.99%都是普通人,只要努力混個七八十分肯定都有希望的。起跑線的差異,不僅僅是教育和學習,還有父母能給孩子提供的捷徑。
你的朋友缺乏後者,當然只能在前者下功夫了。有一篇頗流行的文章,叫做《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主旨大約是說,應當尊重孩子的快樂和志向,不要逼迫孩子非要優秀出眾。
可惜至少在當今的中國,路邊鼓掌的人,往往意味著,看不起病的人,居無定所的人,被別人欺負的人,有更高的風險食用到有毒食品和使用偽劣產品的人??那篇散文呢,也是一個台灣人寫的。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155431/如果你覺得人生是一場賽跑的話,問問你自己,你是不是早已經輸了?——你還要再活多少輩子,才能比比爾蓋茨有錢,比老胡有權,比章子怡有名?如果你心裡,已經承認自己早就輸了,那你覺得你還有資格對「人生應該怎樣」的問題,發表評論嗎?
瀉藥。
我原來挺反對這個的,但是現在越來越覺得有道理。
理由如下:
1.
我們家孩子從二年級開始,就各種達標,期中測試,期末測試,然後出各種卷子。這樣的學校,目標就是,從小努力學習,準備各種考試。
我看到她們做很多卷子,就很欣慰。
因為我知道,有的學校,老師秉承快樂教育,上課講故事,玩遊戲,提升孩子素質。
但是,它們最後還是要考試,考的還是書本上的應試內容:四則運算,應用題海,語文背課文,英語拼寫,背誦。
在那樣的學校,老師做大好人,家長就得做大惡人。家長為了通過考試,還是得報很多課外班
美了『某而思』,它們是不是都串通好了的?
而我們學校,老師天天做卷子,做不好,老師嚴肅批評學生。那家長就好過點,家長可以做個好人,培養一下孩子的興趣。
這樣,她們就
『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3.
當我的孩子上了小學,我就越來越相信『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在她很小的時候,我其實不信的,我覺得,孩子要『長成自己的樣子』,要發現她的天賦。
我老婆說你的想法不對,然後我就舉了很多例子。
比如:玩音樂成名的,因為從小喜歡音樂;打撞球的丁俊暉,從小喜歡撞球;某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前的生活一直落魄,突然一躍成名,這些案例隨便搜一搜就一堆。
還有,我會說:有的孩子,會在初中爆發,從班上後幾名一躍到前幾名;有的會在高中爆發,從年級1500多名,一躍到考上清華。這都是因為,她們不那麼緊張,如同花朵,到了某個時段,或早或晚就自然盛開。
我老婆的一句話,把我噎了回去,雖然那時我還不認,但現在,她說的有道理。
她說:
『我不敢去賭小概率。這是我親生的孩子啊。』
好多心靈雞湯會告訴你,那些高考狀元最後都默默無名,反倒給自己當年的學渣同學打工。而恰恰是學習很爛的人,最後成了老闆,首富,以及各種奇才。
但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
如果你懂條件概率,你就知道,這有多麼的不靠譜。
你要比較的不是幾個案例,你要比較的是
概率
在此稍微普及一下條件概率:
事件A:輸在起跑線,事件A+:贏在起跑線
事件B:輸在終點線,事件B+:贏在終點線
你要比較的不是
P(A/B+)和P(A+/B)哪個大?
你要比較的是
P(A/B+)和P(A+/B+)哪個大?
我不在這裡推導了,因為推導會喪失一半閱讀。
結論是:贏在起跑線且贏在終點線的概率遠遠大於輸在起跑線且贏在終點線的概率。
那些問題少年,最終在成長之後成為傳奇的人,都是
傳奇
傳奇就意味著稀少。
如果那是別人的故事,那是勵志書,那是十萬+文章,你看著High一下,但你不要把這樣的故事往自己的孩子身上套,認為:學習不好無所謂,綻放天性最重要。
你敢拿自己親生孩子賭小概率嗎?
最近剛看了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著名的公眾號大V,參加了她們的中學聚會,她發現,她們中學的大多數人,都出落的不錯。有當高管的,有北京八套房的,有在政府幹到司局級的,……
然後這作者就總結出幾個規律:1.人生不是環環相扣,敲門磚不可靠;2.決勝千里的是,考試不考的能力;3.沒有絕對意義的成功,幸福來自參差百態。
我覺得她說的那三個觀點,都有道理,但是她從她同學聚會看到多數同學都成功幸福,就推導出這三個觀點,大大的有問題。
在她這篇文章里,有一個數據。她提到,他們是一個縣城的中學。當年她們讀大學還沒擴招,那算出年代來也就是90年代後期,因此她們多數都是70後。而她們一個班40幾人,30幾個讀到了大學。
好了,這難道還不反應點什麼問題嗎?
90年代後期,一個縣城中學,一個班40幾個人,30幾個讀了大學,還有985、211的。這個縣城中學得有多牛B!!!
她們這個班的人,都已經不輸在了起跑線。
她們已經進入了大概率事件中,而且,70後正好搭上了國家各行業大發展的大潮,補上了中層的空缺。
這反而恰恰又是一個,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例證。
4.
不輸在起跑線上,不單單僅僅是去博未來的大概率成功幸福,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價值,就是能獲得更多的其他價值。
在中小學的學生中,其實,也有『潛規則』。
一個最重要的潛規則,就是
學習好,就能得到更多價值。
學習好,你上課說話,追跑打鬧,老師就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到老師的認可;
學習好,同學們就都願意跟你玩,得到同學的認可;
學習好,學校里的評比、活動就優先傾向於你,得到社會的認可。
學習好,更重要的,是你就有自我效能。這對一個人的人生很重要。
我們總會談多元價值,多元價值。學生,可以追求很多價值,比如:同學關係、藝術價值、身體強壯、有領導力,而學習成績僅僅是其中一個。
但是,學習成績卻是最重要的『槓桿』價值。
這玩意,一俊遮百丑。
所以,有的孩子覺得沒朋友,大家都不愛跟他玩。最好的辦法,並非去弄什麼領導力,而是,把學習成績搞上去。你成績一旦排在班裡前幾名,你突然發現,那些同學們,都願意跟你聊天,願意跟你玩了。
你不承認沒關係,但環境就在這裡。
5.
有的人可能會說: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決定誰最終跑贏,不看最開始誰領跑。
說這話的人肯定沒跑過馬拉松,連看都沒看過。
恰恰是馬拉松比賽,才要,不輸在起跑線上。
如果你看馬拉松比賽的話,你會發現,他們起跑後幾公里,就馬上分出梯隊來。
第一梯隊,六七個人;其中有個人領跑,剩下的人跟跑;
然後在第一梯隊後邊幾十米,是第二梯隊。
第二梯隊,二三十人。
後邊也還有第三梯隊,第四梯隊。
我想說,最後能跑下來,有個名次的,也就是這幾個梯隊的人了。
再後邊的,要麼中途放棄,要麼大家已經不關注了。
這說明了什麼,這不恰恰說明了,如果人生是場馬拉松,你要想有個名詞,你怎麼也得在第二、第三梯隊吧,如果你想得第一,你進入第一梯隊,幾乎是必須的。
這反而,證明了,別輸在起跑線上。
再說了,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它並不是講:
一定要贏在起跑線上
你不用上來就領跑,但你總得能達到跟跑的地步吧。
所以,我對我家孩子的希望就是,不用當學霸,但總得在全班前1/3之一的位置。
6.
還有一種觀點:未來的社會不比跑步了,沒準比游泳呢?
因為人工智慧來了,那些需要考邏輯和記憶的學科不需要人了,你數學好,可是社會不需要數學了,人工智慧把需要數理邏輯這部分能力給取代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所以,你確實不輸在了起跑線上,但是人家先下水游泳了。
這話聽上去很有道理。
但是,游泳池也是比賽場啊。你可以跑輸在起跑線上,但你也不能游輸在泳池邊啊。
你不跟人家比學科學習,非去比文藝、體育,你以為那個比賽場沒人,但當你進到水裡,你突然發現,怎麼人跟煮餃子一樣多。
這世界,哪裡有什麼藍海?要麼就是紅海,大家都開始搶;要麼就是死海,根本就不是需求。
而且,更重要的是,那些在跑道上能跑到前邊的,你把他扔到游泳池,他也不會落後。
他掌握了跑到前邊的方法,和一種心理自信優勢。
比賽:人生總體的比賽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但總體而言不是人與人的比賽,而是人與某些標準或某些平均值的比賽。人如果想找到工作,他需要某些數值在所有參與找工作的人的平均值之上;高考也是比賽,但不是跟一個人比,而是與一個總體水平中所劃分的某些範圍在比。所以,單獨看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比賽是沒有意義的。除了這些絕對意義上的比賽,人生其他的大部分都是混沌的,也就是說不存在任何的比賽。如果按照統計意義上人們認為重要的指標,也許存在比賽的可能,但是人本身生存和生活是不按照統計的規律的,而是混沌的,就是大部分時候,人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可能不知道自己在比什麼,可能一會比這個,一會比那個。人生的多樣性是沒法用比賽這麼簡單的東西來衡量。起跑線:起跑線如果存在,也永遠是相對的,窮人不會與伊麗莎白女王比起跑線,因為伊麗莎白女王在他眼裡是個」怪人「,沒有可比性。窮人會與另一個同樣窮的人比;倘若他稍微富裕了,會與另一個稍微富裕的人比。但是窮人通過奮鬥獲得一定的富裕理論上比富人獲得更大的財富快樂,因為起跑線過低的原因,他們獲得財富時對自身的自信和人生前景的憧憬都會很高。起跑線的差距:起跑線的相對性決定了起跑線的差距不會太大,至少在人自我認知的牢籠中來看。正如窮人不會去比較伊麗莎白女王,有一些超出他們參照系過多的人他們是不會去比較的。所以每個人心目中理想的起跑線應該與自身真正的起跑線差距不大,但要高一些。
我越來越重視這個起跑線,家庭的優勢,父母的優勢,有可能一輩子都追不回來。
別人有可能奮鬥一輩子才能出國,而有些人就出生在國外甚至雙重國籍。 kimi四歲現在片酬15w/天,由於有一個林志穎爸爸。正常人大學畢業幾年有的都掙不到15w/年。當然這個例子很極端了。現在李湘讓女兒angela跟著李雲迪學鋼琴,這都是贏在了起跑線上。你知道哪方面影響最大嗎?就是英語,英語決定了一個人的收入(我自己的理論),如論你生在何方,小時候去過美國學了一口標準的英語,回國後各種掙錢,各種輕鬆。(代表人:查可欣)長大後再去學英語,真的比小時候學費很多勁!而且滿嘴的口音非常土。(跑題了)我的意思就是說:沒有好的開始,後期需要付出幾倍的努力去彌補,厚積薄發,與君共勉。贊成,不過起跑線不是學到多少知識,而是家教。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是成為他們童年的一部分。Jack 在平行世界裡對他的兒子真誠的說,當他小時候,父親總是告訴他「You dont have what it takes」,但是現在他只想「be part of your life」。
起跑線沒錯,難道我們每天不都站在一條新的起跑線上嗎?
生命不止,奮鬥不息。朝正確的方向走,即使走得晚一點,即使走得慢一點,一樣能有意義,有成就。
以自己的方式走適合自己的路,以這樣的心態來教育、成長。為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給一個寬鬆愉快健康的環境,善莫大焉。個人感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起跑的時候跑的好就能最後也跑的最好。如果說在開始這個跑步時應該學些什麼,那麼也應該是跑步的方法,在累的時候學會調節的方法以及樂觀的心態等等。而不是拉上去就直接猛衝。
孩子是否有起跑線?其實有的,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一個平和的母親和一個暴躁的母親,兩個孩子的起點是不同的,一個望子成龍的母親和一個讓孩子做他自己的母親,兩個孩子的起點是不同的,一個控制孩子的母親和一個尊重孩子的母親,兩個孩子的起點是不同的;一個整天玩遊戲看手機的爸爸和一個做很多親子手工閱讀運動的爸爸,兩個孩子的起點是不同的……轉發
不對。人生是長跑,重要的是不要輸在終點。
首先弄明白一點:終點在哪裏之所以有起跑線,是因爲大家跑在了一條道上。
贊同起跑線的觀點,但不贊同當下中國所風靡的起跑線理論。因為:真正的起跑線在父母,想要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首先提高父母自身修養。「修養並非官位和資產,而是觀念、見識、遠見和執行力。尤其是"言傳身教"力。」(引自新浪名博 故事媽媽渡渡鳥)「當我們的價值觀,閱歷和學習經驗內外一致,對孩子的影響是水到渠成的」(引自微博育兒名人密西根湖畔的Diana)
你要看是怎麼樣的起跑線:我覺得如果你能讓孩子在出生的一剎那就贏在了起跑線上,還是有用的;出生了以後再去爭取,那就是開跑以後的事情了。---------------簡單總結,孩子出生後別逼他做他不喜歡的事情,童年有限,長大後還有五、六十年去做那些乏味的事。想讓孩子真正的贏在起跑線上,自己多賺點錢吧,如果你把孩子生在了美利堅,那國內這些屌絲的小孩是萬萬難以趕上的。
理論本身沒有錯,而是人們在實際應用中發生了扭曲。
補充:以起跑線理論為前提,可以從博弈論的觀點來看,以兩個樣本為例:
A不補課 A補課
B不補課 A成績=B成績 A成績超過B
A和B無功無過 A佔據競爭優勢 美好的童年 A童年被毀,B挨罵B補課 B成績超過A A成績=B成績
B佔據競爭優勢 A和B壓力增大 B童年被毀,A挨罵 A和B的童年都被毀因而博弈的最終結果是A和B都選擇補課,但對於AB雙方都不是其單獨的最優解,類似於囚徒困境。當家庭擴大到整個社會時,不補課的家庭會在競爭中淘汰,以此而產生了大家都補課的行為。這種行為在經濟學上解釋是符合理性人的。
同時,從偏好選擇上分析。實際上人們不僅僅是理性人或者不完全是,人們更多地屬於複雜人,社會人。所以對於補課/童年的兩種選擇,會有不同的偏好。可以假定兒童閑暇時間包含童年和補課兩種選擇,即
童年+補課=1偏好曲線這裡假定為位於第一象限的一支向原點凹的曲線。其正常取效用最大值應該位於(童年*補課)最大值處,即童年與補課所佔比例越接近則效用越大。但同時因此由於社會風氣導致偏好曲線發生變化,使得一些父母在偏好曲線中補課趨向於較大值是取得效用最大的解。因而父母的做法無可厚非,僅僅取決於其教育孩子的理念。
另外,由於完整的公平包括起點公平、過程公平(例如9年義務教育,一視同仁)和結果公平(例如高考,按分錄取)。這應該就是起跑線理論的依據。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得知家長首先必須保證孩子的起點公平才能讓孩子發揮自己的能力,最終公平的進行優勝劣汰。但是實際中卻造成了對孩子的變相拔苗助長。可以說是教育得的一種失敗。在中國討論這種問題有什麼意義。。。首先能活下去才是正經事。。
就算一個人從小有超強的鋼琴天賦,在這裡沒有人消費古典樂。他怎麼謀生?總有一個感覺,很多80後人群經歷過殘酷的高考, 驗證過 所謂的起跑線理論中的bug,可是為什麼還是前仆後繼地繼續在下一代身上實行「起跑線理論」。首先,起跑線理論的最大問題在於「你孩子的人生又不干你的事,你憑什麼給他一個起跑線?」甚至你憑什麼還要求「你孩子不能輸在這個滑稽的起跑線上」。一人一命,一人一人生,每個人會註定過好獨屬自己的人生。這種唯一性本身沒有成功與否的判斷,那顯然更加沒有成功的準則去遵循。過好自己的人生,在你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提供給孩子物質基礎,告訴他/她責任感、踐行是什麼?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把你的人生走完,讓你的孩子去享受他自己的人生吧,都是命。and, relax。。。
起跑線當然存在,影響力也當然很大。但是,影響這個起跑線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家庭,是父母。我覺得,那些大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有必要審視一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原因是不是自己。
一直覺得蹊蹺的是。問過些家長關於所謂[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究竟是什麼意思。家長都說是為了所謂的[起點公平]。但是[不能輸]本質上就是在追求不公平的起點。邏輯混亂啊這是搞毛呢??!!
一般情況下,皇帝的兒子不是皇上就是王爺。
我的觀點是有精力逼著孩子還不如自己多想辦法呢
努力賺錢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然後讓孩子健康的按照他的興趣去成長多好。父母優秀了,孩子必然不會差,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憑什麼要求孩子。有次和朋友聊天,他算是精英吧,大公司管理層,到處飛已移民,未婚!!說起國內的教育,他就說他給自己算過,從生個孩子到讀完大學預算大概是1800萬,他已經攢夠了,這筆錢是不能動的,留著給孩子。我說你扯淡啊,怎麼可能要這麼多,他給我算了一下,還真是這個數,我說你不能把常青藤也算進去啊,而且你可以從小培養孩子,沒準你孩子可以全額獎學金什麼的呢。然後他反問我,你覺得是去攢這個錢簡單還是生一個這麼聰明這麼爭氣這麼牛逼的孩子簡單。。。曾經向朋友提出過對於現在所謂"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看法: 這個理論根本就是無視現實的,對於社會結構沒有深刻的認識,其得出的結論根本不具有可討論性.現實的社會結構是多層次的無交流的環狀結構.在這種結構下,你起跑的再早跑的再快,仍然跑不出你所在的層面.在如此.....的社會結構下,談論起跑線問題,諸君覺有何益?
事情總有兩面性 可能這句話太多被應用於商業推銷 但也並不是沒有一點道理 中國也有古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 可總會有例外 發展總有好壞 平常心 多關注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多多關愛TA 看TA需要什麼吧 是長期的事業 慢慢來~
無數次在各種場合遇到過這種問題,我的回答只有一個:失敗的父母只能教出失敗的孩子,無論父母多努力,基因里只有「不行」兩個字。
不贊成 首次答題·
個人認為 不贊成理由有以下幾點:1.理論被誇大 廣告里看到的烤翅很大,店裡買時卻。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堪稱最成功的商業忽悠「 非陰謀論,這是被誇大而已。2.成人教育盲點 你這位同事,35歲,1977年人,代表一大群人,1975~1985這一代是現在社會主力,可是他們沒有收到開放,鼓勵,有成長性的教育,他們才是社會最需要教育的,同時被教育後效果影響最大的人群。感覺有分析慾望的我在回答前,忍不住把問題改了。。。1. 比賽到底是什麼?(是什麼比賽的起跑線) 看了之前的回答,兩類: a.優秀的人(客觀物質條件層面),b.幸福的人生(整體)。兩者的差異主要存在於是否優秀=幸福。以及兩者之間有沒有關係上面。我的觀點是:兩者有關係,但並不是決定性的。而我更注重後者。優秀的人更容易獲得物質上的滿足,從而只需要嘗試解決精神需求,不夠優秀的人,則需要同時解決兩個問題來達到幸福,當然不是不能,只是有更多問題需要考慮 所以比賽一種觀點是如何更優秀,一種是如何更幸福。2. 有沒有起跑線 有了終點,自然有起跑線,3. 起跑線是什麼 起跑線就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如果具象化,我想說,從你知道你將有孩子的那一刻開始吧。所以,比賽已經開始了,不要再說起跑線了。因為已經開比了。 4.起跑線的差距對比賽結果影響多大修改 影響很大,但是你已經開始了,所以,認了吧。注重比賽過程吧5.因為起跑線已經固定了,本題目中的問題就成為了我所認為的比賽中的一環,那麼是否要一開始就加速呢,還是怎樣? 強大的內心是通向幸福人生的捷徑。而強大的內心不是靠各種知識的堆積形成的,父母的影響,環境的影響,對於個人內心的影響更大。若勝則叫敗則餒,無論小時候優秀還是失敗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勝不驕敗不餒,總會成就強大的內心。可以面對後續生活中的風風浪浪。一個能夠接受現實,面對現實,挑戰現實的人,即使不是超級優秀,但是肯定不會過的很悲慘結語: 放棄對於太多具體數字,考試,技能的比較吧。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而活。與人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無論你如何優秀,你也總有煩惱,無論你生活如何悲慘,你的心中仍然可以感受到溫暖。
自從有了女兒 我深深感覺到 起跑線 不就是我嗎
自己不夠努力造成了自己認為的落後 反而把重壓給孩子 那真是輸在家長身上
如果人生是一場比賽 我們姑且這麼假設 我寧願我和我的孩子健康並且快樂 長壽。沒命了還比個屁。你終點到了 我還有50年 誰比較高興?
起跑線差距也就是父母差距一定會影響下一代 所以父母們 你們才是應該努力的人。
屌絲父母才會把重壓留給下一代。高能預警!!本文是非常、非常功利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分析,代入人物背景為中產階層,事件為被迫進入的後代保級軍備競賽。
如果非要用起跑線這個名詞,那麼它真是有的,不過,視為漫長的長跑,或者說是家族積分接力跑更合適。得出這結論,基於孩子發展所需要素分析:
一、孩子自身的素質。
智商(運算計算力、語言組織能力、閱讀理解等),運動能力與健康(單人、多人運動技巧與能力)、情商(對情緒的調節能力)等等,刨除爹媽賦予的天賦這個不可變數外,還需要給孩子創造環境讓他可以自我培養,這就是部分可變因素,可以後天努力的。在家庭有餘力的基礎上,我並不贊同讓孩子完全浸入長期應試技巧類班級(學而思、學大、毛坦廠中學等),這是本末倒置了,目前社會選拔方式簡單粗暴,不論遴選使用考試(往往筆試為主),還是平時培養採用題海題庫訓練知識熟練度,都只是讓孩子擁有基礎生存能力,以及為社會挑出稱心如意的工具(技術員)或精英(設計師)。當家庭資源匱乏時,磨練應試技巧是不得已為之,生存永遠高於其它需求。有一定家庭條件後,讓孩子具有諸多美妙的品性與能力,有很多渠道和方式,關鍵衝刺節點去打磨技巧,當然可以有,但是具有良好的個人素養,那才是一力降十會。好比說人很窮很窮時,有兩饅頭+一包鹹菜就能活命,雖然營養成分不足,但凡有錢可以吃好點,是選擇牛肉等更優質的蛋白質,新鮮蔬菜等更充足的維生素,還是因為這人有了錢而執拗的固守低層基礎材料,選擇每頓加量二十個饅頭+十包鹹菜,來獲取足額蛋白質和維生素??
各類興趣班對個人素養,以及通過應試的益處:
樂器--有助於記憶力、語文、意志力;管樂、弦樂尤其好,可以加入樂團練習團隊協作。聲樂--性格開朗、善於表達、演講;棋類--邏輯,數理化不會差;繪畫--空間想像力;運動--身體素質,意志力,有時身體好,意志力強,有助於高考突擊時有體力採用窮舉苦熬法做題拿高分。如果是團隊性運動一員,有利於引導協作力。如果目標是人中龍鳳,那還得加強地理+歷史+心理的巧妙引導。
等等等
不管美術、音樂、機器人、還是棋類等;要麼花錢,要麼父母如果有能力、有耐心,手把手自己教也行。考慮到資源的局限性,需要考慮的問題有:
1、孩子自身的特性,以及成長過程中的細微變化,他喜歡什麼?缺點是什麼?2、每個孩子時間精力都有限,時間有多少?3、孩子成長的短期目標什麼?長期目標什麼?理想狀態當然是快樂、健康、聰明、自信和溫和,無明顯短板,門門優良,同時具有出眾的優勢。4、家裡能拿出的資源:能支付的費用有多少?誰負責接送?需不需要陪學陪練?家長時間夠不夠用?父母自己的天賦是什麼?有沒有耐心自己教育孩子學特長?等等等等。家長心裡有本帳。即使送培訓班,不是光掏些培訓費就夠,也要權衡和比較,要做很多的策劃與考量。目前存在幾類行為不可取:
問題1、比如放羊,呵呵!別逗了,不要拿你輩成長經歷振振有詞,當前各類快銷文化盛行,田野炊煙牧歌早不見蹤跡,如果孩子放羊,往往是把孩子拱手讓給了電視和電腦遊戲,他們的文化觀、價值觀、消費觀植入孩子的腦瓜子後,想拔出來可比拔1000顆釘子難多了,孩子熱愛不費力的快餐文化後,哪有精力苦哈哈的逐字逐句苦讀學習,更別提將來面對工作中的各種困難時,組織資源攻堅克難了。
而且,在很多機構(政府、國企、外企、甚至軍隊),很多優秀的小夥子、小姑娘展露頭角,不都是在年會上,在比賽中露了手才藝,例如組織公司或部門合唱團訓練或者伴奏個鋼琴,或者在運動賽事上拿個小名次,比做業務容易引人關注多了,所以市儈的說,對孩子適度早期投入,從孩未來收穫的回報上來說,很豐厚啊!問題2、比如孩子不走專業音體路線,但非要找名師,跑到很遠的地方上培訓班,光路上就花幾個小時,把孩子累個半死還得不償失,把孩子僅有的興趣都磨滅了。為什麼不放棄、或者搬家住近點,或者就近找個還行的。這不好很多嗎?
問題3、有些家庭並不富裕,生活壓力大,孩子也坐不住,為了攀比,非得學鋼琴、小提琴,學費貴,每天練習時間長,苦不堪言。其實,非要提高音樂素養,吉他、古箏、聲樂會不會好點?再或者,一家人自己圍坐電視旁,看看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其樂融融,也不錯啊!
問題4、光上興趣班,不給孩子充分玩耍的時間,不關注孩子玩耍時的為人處事,不刻意培訓他接人待物、團隊合作的方法,那這對將來更加不利。
問題5、體育,可以花錢上個網球、羽毛球、高爾夫興趣班,也可以和小夥伴一起玩,也可以和家長一起切磋幾下,都可以,效果雖有差距,但是都是強身健體的本質。
二、父母資源所提供的教育和事業平台。
比如上名校(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以及可能的化,更好的大學)、更好的工作、實習機會,以及教改後國內大學的牛推薦信,國外留學遊學等,行業資深前輩指導,這項基本上與父母錢權成正比。。。就要求父母更專註於工作與事業開拓,積累更厲害的資金和人脈。你跑步速度快,但是人家身後掛了個噴氣推動裝置,而且進入vip室,提前跑。。。到底初試教育是起跑線,還是家長才是孩子起跑線?為什麼難兩全,就在於除了少數開掛人物,父母的精力和資源也有限啊!
一方面,孩子的成長除了類工業產品生產的學校教育外,還需要個性化的、vip式、更注重綜合素質和情緒控制教育的家庭教育,這裡面需要陪伴觀察、需要分析策劃、需要監控反饋,需要柔性調整,這麼難的全流程項目管理,除了親爹娘,少有人能代替啊!可是分心管孩子去了,佔用人精力,影響人賺錢和掙地位。父母事業平庸了,那麼將來,少了原生家庭提供的事業資源支撐,孩子即使學業優秀,仍然會在事業起步初期十分辛苦,或者掙扎半天仍然是loser;另一方面,光顧賺錢,孩子發育中的重點事項被耽誤了,性格逐步定式後,可就難改了,父母再有通天的能耐,面對扶不起的阿斗也無能為力啊,而且,覬覦權力和金錢的牛鬼蛇神會尋味聚集過來,還有什麼比引誘驕橫的小傻子下流化而更容易的搞錢方式呢!?沒有父母從小給予的愛和教育,哪來篤定的心,強大的黑洞會一步步吞噬孩子。例子太多,不忍讀。。。所以,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需要更有智慧和實力的父母。說起跑線的話...先看看是不是在一條跑道上吧...
你的跑道是5000m上下坡路,人家二代是100m衝刺,而山村孩子跑的是馬拉松...起跑線就算相同又如何?說句噁心的話吧,「和老婆兩個人都是農村人,在帝都打拚,逼著孩子上各種輔導班」,這個起跑線就已經輸很多了。苦逼的家長強烈的希望孩子有某種能力特別出眾,和已經很出眾的家長很有時間和金錢和交際圈去培養孩子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起跑線。
比方說,我上個學期找工作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有多慘,雖然這主要歸咎於自己的四年頹廢過活,沒有認真去學自己的課業,努力積累社會經歷,但那時看著有些成績比自己還爛,又沒有社團經歷的家裡有關係的人都開始陸續接到offer了,就覺得自己快完了。開始時是咒罵萬惡的關係啊~~但是過了很久後想了想,其實或者除了一些內幕關係的因素外,別人掌握的資源會比自己多很多,他們的家裡有關係,首先他們就對這個行業的結構還有就業前景、就業要求等就有了較為清晰的理解;其次,當我還大一的暑假在無聊頹廢或者兼職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在實習了,自己是完全沒有什麼實習的概念,覺得是大三再算吧;還有一些職位崗位並不是大規模地去招人,或者一些單位或小企業對招人這種事比較煩(但事實上單位還是需要那樣的職位),那他們的機會就會多很多。
好像回答得有點遠了,不過其實我想說的是家庭背景也是起跑線的一個因素,不是報個什麼班就好像起跑線比別人高了,雖然我是從一年級就開始學鋼琴,的確它對我幫助很大,它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但這並不是說就給我帶來多大的優越感,甚至很多朋友也不是很了解我會彈琴。我沒有選擇和它相關的道路,當然今後也不會對我的工作有多大的幫助。我其實吐槽那麼多是因為這些強迫孩子報班會讓我聯想到某些成功學的東西。完全沒有注意到細節(不同的老師會對結果造成截然相反的效果,我假期看到某些琴童用些很糟糕的手型和完全錯誤的節奏在演奏時讓我覺得那些學習班就是在害人),只是用些指標(抱過幾個班,會彈幾首歌)去衡量的話,這會是個很糟糕的情況。我們一路狂奔,卻忘了哪條才是自己的路。
看到答者一般都扯什麼長跑中能堅持到最後的往往不是開始的時候領先的人,人生是一場很長的長跑,耐力最重要神馬的,想說兩句首先我先就長跑這件事說說我的看法,就我長跑和觀看長跑比賽的經驗來說,堅持到最後的往往開始的時候是領先的,為什麼?如果你跑過長跑,你就會知道,三千米以上,或者五千米以上的長跑,對於普通人來說跑完全程的難度就已經很大了,需要一定的意志力,意志力的根源是什麼?是堅信你能跑完全程,成功需要的不僅僅是為之拼搏,而是一顆願意拼搏的心,而事實上,那些起跑的時候就想到要保留實力的人,跑到一千米左右就會發現自己和第一梯隊已經拉開差距,然後垂頭喪氣地說:算了吧,體力上我就根本跟不上,所以,任何時候,都呆在第一梯隊是最重要的,中學的時候我參加三千米長跑的時候,校隊的童鞋就對我說:你要拚命跟住第一,緊跟第一,咬死他,一直到你實在跟不上為止,然後跟緊第二,一直這樣下去,絕對不要有任何一點點時間脫離第一梯隊,不然你永遠都別想再追回來,事實就是這樣,如果你有能力跑完全程,那麼你就有能力在終點前百米衝刺,無論賽程多長,只在於你願不願意相信,開始就落後的人,我不相信他願意相信自己有這個實力上面只說長跑,就事論事,沒有探討所謂的孩子的教育問題,下面說說這個「起跑線理論」,記得初中的時候寫過一篇作文,題目是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實驗,用兩個試管分別裝一隻蒼蠅和一隻蜜蜂,然後向下傾斜,讓試管底部對著陽光,試管口對著黑暗,起初,兩個昆蟲都向著陽光去撞試管底部,過了一會,蒼蠅不撞了,放棄了,然後從試管口的黑暗裡得到了自由,而蜜蜂一直到撞死了」,這個題目一般來說就是寫議論文嘛,兩種答法,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話說這個作文就是葉挺的《囚歌》那篇課文之後的一篇作文,印象比較深,所以這個題目應該是主流打法),或者說「換一種思路,就可以獲得自由」,嗯,一直都不明白,人為什麼總是喜歡去牽強附會很多大道理,既然是實驗,那麼是幾月幾日什麼時間什麼天氣什麼情況下做的實驗,只有一隻蒼蠅一隻蜜蜂能說明什麼?是這一隻蒼蠅一隻蜜蜂的個體因素導致了實驗結果還是所有蒼蠅所有蜜蜂都會出現這個結果?試管底部透光率是否一樣,試管內部是否有物質殘留?退一萬步講,為什麼要用一個實驗的結果去影射一個不著邊際的大道理?小白鼠怎麼著了和人有屁的關係嗎?同樣,家長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反對者說「長跑中跑完全程的不是開始的領先者」,試問這個結果是從哪裡得到的?況且,孩子的教育問題和長跑的策略有一毛錢關係嗎?
看後宮動漫就懂了,人家什麼青梅竹馬,親妹妹,表妹妹。。不光是輸在起跑線,是我們根本沒有起跑線 T-T
起跑線是有的,但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起跑線跟孩子無關,而是:1.來自父母的基因2.來自父母的教育3.來自父母的社會關係
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父母的這些努力短期來看可能是有些用處的,但長遠來看,也只是徒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富不過三代,窮也不過三代;即便你費盡心血培養出了一個全新的完美的相當有競爭力的自己,又如何呢,早晚出來一個敗家子把這個家給敗掉,後代知恥而後勇,再次振興,歷史就是這樣輪迴的,大自然也就是這樣走的,所謂的這些努力其實不過是既定的道路,偶然中的必然。順其自然就好了,孩子喜歡了就讓他去做,不喜歡了就拉倒
理論本身沒有錯,有錯的是家人過分的期望。凡事量力而行,做好該做的事情,剩下的時間適當的培養些技能,無可厚非。社會本來就是這樣,充滿競爭和挑戰,把握好度就行了。至於有人說起跑線不公平的問題,真沒有談論的必要,從你沒出生,就註定了你和別人的差異,這差異在一些人的觀點中就是不公平,死命的抱著不公平,才是悲劇。。。
就我自己來說,可能不如樓上各位大哥大姐那麼科學。我從小就很少參加過補習班,放學了可以玩一玩好玩的,放假了可以隨意放鬆。我這個年齡層次的童年應該都是這樣,沒有太多的課業壓力,但生活得也不錯。現在好多課外補習班,把孩子們的課餘時間都搶佔了。先說開補習班的動機,大部分都是為了掙錢而開補習班,壓力這回事兒也是補習班老師群體灌輸的。磨掉孩子們的靈魂換來不一定好的成績,值得么?所以語數外這種課程我不贊成課外還來補,因為目的純粹是升學,又有什麼營養呢?升學之後呢?怎麼發展?所以陶冶情操的藝術方面的課程還是可以引導孩子學一學的,至少,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很喜歡這些東西。長大之後,也遺憾當時沒能學。
起跑線更多的是指你接觸的人和事,而不是你做了多少事,在中國這點尤其明顯。
農村娃和官二代,前者可能學的東西更多,但是起跑線相差卻是十萬八千里光注意跑的快不快,也不想想往哪個方向跑呢?
在叢林社會裡,這個理論即使不說多麼正確,也是一個局部最優解,你不做,早早的就輸了。我用盡所有的力量掙扎著來到文明社會,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夠自由健康的成長。看看這些家長,哄著逼著的給孩子吃下各種毒藥,他們只知道那個幸運的變得百毒不侵的小孩以後天下無敵受人尊重,從沒想過那些被毒殘毒死的比例會有多高。忘了說了,他們把這些毒藥叫補藥。
起跑線的前提是他一生都在跑。與其犧牲童年拉開少許距離,不如一個美好的童年和勇往直前的動力、決心
這真是個典型的「問題本身帶著強烈的價值觀和思考框架」的問題。首先人生不是一場競賽,第二,就算是場競賽,是馬拉松而不是短跑,第三,姑且是馬拉松的話,問題暗含的情景是,大家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父母的階層極大地決定了孩子的階層,不同階層的孩子從一出生就已相差十萬八千里,一輩子都追趕不上才是大概率事件。
認同起跑線理論。有起跑線,但這孩子不是和政府高官,企業高管,書香世家等祖上或父母有基業的孩子同一個起跑線,而是和他相似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水平的孩子在賽跑。這條起跑線也是起跑線,也不甘於輸掉。階層固化也有可能打破,從小努力,有起跑線意識至少還有一線希望,不努力就啥都別想了。問題在於,這樣的教育方式孩子能不能接受,有沒有用。你讓他站在起跑線上,他就會往前跑了嗎?
不少人就是因為這麼急功近利的觀念而輸在終點線上=======回頭補充原因
只是想到一首歌。
想不到為什麼會在這裡
又想去哪裡越懂得多越不滿意 越喜歡回憶看到了背影 看不到自己路牌也都懷疑一直走千萬公里 忘記了目的想不到為什麼會在這裡又想去哪裡越懂得多 越不滿意 越喜歡回憶看到了路燈 看不到自己一直到司機說 他老了 忘了問我你想去哪裡——《月黑風高》
扯蛋理論!中國古代早有成語叫『拔苗助長』,『起跑線理論』只是這個成語的翻版和現實版而已。和很多謬論一樣,一些人為牟利大肆渲染這一概念,矇騙本就缺乏辯證思維的中國家長。很多東西到了一定年齡,由於閱歷的增長和大腦的發育,理解力較之幼時能實現非線性的提高。有些小孩大腦發育比較早,有些稍遲,但絕大部分人最終達到相似的水平。不否認有少量的天才和少量的蠢貨,但總體分布基本服從正態。若不信,舉個簡單的例子,小學二年級學習基本加減乘除,有些小朋友能輕易獲得滿分,有些80,有些60,但到了五年級,幾乎不用額外的訓練,幾乎100%小孩都能做到完全正確。試問有何必要強求在二年級的時候通過高強訓練求得都要達到滿分?還有識字,也是個早晚的問題。有些家長以自己小孩3歲會認字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到了小學6年級,幾乎全班學生都能認識全部的常用漢字。所以我認為,接受正常的學校教育,順其自然則好,搞』拔苗助長『的起跑線理論,實在是沒有必要,而且摧殘兒童身心。
起跑線理論沒有意義,因為「標準」就是很可笑的,中國人喜歡把什麼都當成一場遊戲,說到底不過是一個圈子裡無意識的攀比罷了,和社會的普遍狀態如出一轍,即發展「舶來」之方法卻又從不認真思索其本質以致只好用自己骨子裡的本能(或許是一種愚昧的民族習性)來玩一套遊戲規則,這種教育方式是培養「社會零件」的方式,而沒有推進文明的自由,可惜在社會大環境下教育方法的革新是不現實的,因為大眾的心智是「現實」的而不是「有智慧」的,而教育工作者們則是低智商的典型代表,和一些領導沒什麼分別。所以這只是一個東方民族打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旗號而進行的無聊的自尊心攀比罷了。
推薦閱讀:
※小孩子撒謊且死不承認,暴戾而且極具攻擊性應該怎麼辦?
※家庭教育沒有綵排
※夾心餅乾長大的孩子:為什麼父母一生謹慎卻丟了她?
※缺乏性教育的我們都有怎樣的奇葩經歷……|牢記孩子性教育的五個「黃金時刻」
※大人的快樂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