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大部分鞋的主體和鞋墊都是分開的,因為鞋墊是易耗品?那麼為什麼獨立出售鞋墊的商家非常少?如果故意不獨立出售令顧客不得不因為鞋墊磨損買新鞋,那為什麼不幹脆把鞋墊和中底做成一體?


這個涉及到製鞋的整個流程問題,第一,中底(midsole)和外底(outsole)的材料通常都很硬,直接穿會很不舒服,所以有必要在中底上再加一層insole, 就是我們常見的鞋墊。

鞋墊一般就是由比較柔軟,回彈性比較好的材料製成,便宜低端的比如EVA材料上面貼一層布料,高級一點的比如Tods Gucci這種的鞋墊,就是一塊一次成型的灌注成型 PU,上面再貼一層真皮。

比較高級的鞋墊是 open cell foam, 就是開放式高分子泡棉,壽命長而且透氣,還可以添加抑菌添加劑防止真菌生長,例如 Ortholite 鞋墊。但open cell foam成本太高,一般出口價格 FOB 20 美金以下的鞋子基本沒有成本空間採用。

現在不用鞋墊的鞋款也很多了,比如很多高級品牌, 比如Tods出的某些的豆豆鞋Driver/Loafer, 連midsole 都沒有了,直接就一塊,上層粘合一層伸縮性能好的材料在貼合一層皮就直接穿了。輕便合腳,適合上班坐辦公室等室內等走路不多時的穿著。

至於為什麼很少有獨立出售鞋墊,這個除了形狀size合適等等這個問題以外(鞋墊厚度直接影響成品鞋的 wear/fit test,各大品牌的鞋墊加/減一毫米就要全部重做,運動鞋的鞋墊差一毫米就能差半個碼),還涉及到一些商業壁壘和歷史遺留問題,容我下次再廢話。


@張菁華 回答的幾乎不靠譜,當然不否認你所說的因素存在,只是存在佔比很小。

題主最後的假設是可能的:有鞋墊和鞋是一體的,但其實是和鞋面一體,而不是和中底一體。

其實這不算是問題,經濟學上自有其合理解釋,我不太懂,這裡不亂說。

而產生這個所謂的問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製造方式的問題:

首先說明一點,製鞋是一項古老的技術活,從古至今雖然技術日益革新,但本質沒什麼變化。

一般而言,製造鞋需要楦頭,將縫製好的鞋面套楦進行定型。而固定在楦頭上的方式,主流方式有三種:拉幫、攀幫、半拉半攀。決定了鞋墊的存在必要性。

而決定用哪種套楦方法則和鞋面材料,鞋底結構有關係。

拉幫離不開中底布;攀幫離不開中底板。顧名思義:中底布軟,中底板硬。

這是中底布(其實有更典型的,但為了不牽扯利益,搜尋了一張無logo的)

這是中底板,上面的是改進型,前半掌舒適了一些。下面則是全硬的中底板。

半拉半攀則更複雜一點。

前面所說鞋墊可以和鞋面成為一體,只能是在拉幫方式上出現,也就是說用鞋墊代替中底布進行縫製。so easy~~媽媽再也不用為我的鞋墊擔心了!~~

只是如此楦頭需要將原先預留給填充鞋墊的空間體積削減,這是上一流程中的事情,設計楦頭啊設計師的想法啊吧啦吧啦吧啦。。。

鞋墊的獨立除了製造流程的原因以外,@Dave Geng提到的提升舒適性是對的。

剛才說了,中底板材質較硬,有個軟軟的鞋墊可以提高舒適性。

最後一個小趣聞:我聽有人講過學生時代有人會將衛生巾墊在鞋裡以追求舒適性,據說汗腳們也再也不用擔心了~~學生時代的黑科技那真是層出不窮啊。。。。


鞋墊相對鞋本體來說損耗肯定是更大的。通常兩者的更換頻率不同,而且鞋墊很大的功效是吸汗除臭,這也使得它清潔的頻率比較高。分離後鞋墊也容易清洗得更乾淨。

至於獨立賣鞋墊,賣鞋的公司應該認為這個市場空間利潤太小不值得量產,而且為自己的所有鞋類型配鞋墊也是很麻煩的。但是現在有比較多的功能鞋墊商家,例如竹炭鞋墊、增高鞋墊。

最後一點,從消費者角度而言。像我家鄉老一輩人都習慣了自己縫鞋墊,客觀上使得這種需求難以被商業化。


賣鞋墊的其實不少,包括各種運動鞋墊,只不過鞋墊壓平了基本上也再換新鞋了。


推薦閱讀:

前衛是把雙刃劍——也談我的鞋子收納觀,以及收納神器
不來雙萬能的牛津鞋過秋天嗎?
怎麼把牛津鞋帶系成這個樣子?
Tods(豆豆鞋)反皮的鞋被雨水淋濕了如何保養?
我想要的只是一種輕浪漫

TAG:鞋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