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之所屬,才是歸處

很多人都會希望有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那個地方,通常被稱為家。

這個可以回去的地方,可是一個處所,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種信念,所以在這裡我不稱它為家,而是叫它「歸處」。

給它一個定義:

歸處——心之所屬之處。

我們一生的追求,都可以濃縮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提到的金字塔:

生存之上,才是生活。

茹毛飲血、饑寒交迫、活過此時未必活到下一刻的狀態,源動力就只能是生存,不死,即可。

在保證了不死之後,源動力就擴展到了生存之上,而對於生存之上的生活而言,最重要的是安全感。

安全感的範圍很廣,就像歸處的範圍很廣一樣。歸處可以帶給我們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不止是防火防盜,不止是銅牆鐵壁,不止是衣食無憂。這種被我們稱為安全感的東西,跨在那個金字塔上面的四層之間,干涉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的複雜程度遠大於生存,因為覆蓋的東西太多,也因為我們想要的東西太多,人嘛,是難以知足的動物。因此徘徊在金字塔上面四層時,我們有時會覺得困惑,有時會覺得恍惚,有時會覺得脊背發涼,有時會覺得眼前發黑。這麼多種情形,有一些就是與安全感相關的。

當一個孩子缺少陪伴、缺少關懷、缺少溝通、缺少認同,都可能會缺少安全感。這可能使他變成一個謹小慎微的大人、一個欲求不滿的大人、一個野心勃勃的大人、一個物慾橫流的大人、一個難以親近的大人、一個敏感多疑的大人……

很多人一生的追求,都可以概括為安全感三個字。有了錢又想要更多錢,有了朋友想要生死之交,有了老公老婆想要孩子,有了孩子想要更多孩子,孩子長大了也不想讓他們離開自己,也許,都是安全感在作祟。

歸處,也許是生物。

有的人的歸處,也許是愛人;有的人的歸處,也許是朋友;有的人的歸處,也許是親人;有的人的歸處,也許是孩子;有的人的歸處,也許是寵物。

歸處,也許是死物。

有的人的歸處,也許是故鄉;有的人的歸處,也許是房子;有的人的歸處,也許是錢;有的人的歸處,也許是車;有的人的歸處,也許是夢想。

我們一生中,不是身在歸處,就是在尋找歸處的路上。

就像斯嘉麗的夢中迷霧,我們知道目的地就是心之所屬,找到了就能獲得安寧,身在歸處,就不再恐慌不再畏懼。但,那是個什麼,是活的還是死的,我們都不知道。這是一個沒有攻略也沒有官方結局的解謎遊戲,每一步探索,都受我們自己的行為所驅使,在找到它之前,誰也不會知道答案。

不過,這才是人生最有趣的地方。

Im only human

And I bleed when I fall down

Im only human

And I crash and I break down

I can take so much

Until Ive had enough

Im only human

Just a little human

【注】本文中漢語角色名對應的英文名:

斯嘉麗·奧哈拉 (Scarlett OHara)

瑞德·巴特勒 (Rhett Butler)

梅拉妮·漢密爾頓·維爾克斯 (Melanie Hamilton Wilkes)

阿什利·維爾克斯 (Ashley Wilkes)

這其實是一篇《GONE WITH THE WIND》的讀後感,這一次,只寫關於安全感。

本文微信版點這裡:

心之所屬,才是歸處

【微信公眾號:子瞳。同步更新,歡迎關注,下圖可掃碼】


推薦閱讀:

《全局光照技術》在摩點網開啟正式預定!
紙質書或者電子書?這是我四年的體驗心得。
有沒有書籍可以系統教學「順頌春祉」這樣的套話?
這個春天裡的兒童讀物
編輯推薦:扶我起來,讓我再讀一本書

TAG:阅读 | 名著 | 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