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教給我的啟示:寫作是可教授的
版權聲明 作者:師北宸 本文發自微信公共帳號:digital_meme (數字彌母) 無需授權即可轉載,轉載請保留以上版權聲明
過去一年,在「在行」上有將近100人約我「如何通過寫作打造個人品牌」的話題,即使我現在已經將價格上調到1999元/小時來調節需求,每周仍有幾位學員來約。
不少來約見的學員已經好幾年沒有寫過超過一千字的文章——我說的文章,不包括給領導寫的講話稿,工作郵件或者各種內部報告之類的工作材料——但是竟然有不少人在約完之後給我寫了上千字的評價,而這個話題也保持著9.8(滿分10分)的高分。
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一位很能說的人,但從一開始就獲得如此高質量的反饋,我得出的結論並不是我講得有多好,我更願意相信這背後的原因是這個話題需求太大、能滿足大家需求的內容太稀缺所致。我並不是多著名的作家,我總結的東西無非是稀鬆平常的寫作心得和技巧。
「在行」在2015年年初剛剛上線的時候,在行的一位朋友來找我當行家。當時我覺得我並沒有多專業的東西可以跟人分享,我只覺得我或許能教人怎麼成為一位專欄作家,可是專欄作家這個行業已經死掉了,報紙雜誌一張接一張、一本接一本地倒掉,已經沒有人讀專欄了。社交媒體興起之後,在微博當段子手或運營一個微信公號比寫專欄賺錢得多,不舉羅輯思維、papi醬這種自媒體大號,這些離大家或許有點遙遠;以我身邊的媒體朋友舉例,自己運營一個微信公號半年就賣了60萬,另一個能賣100萬,在決定賣之前因為發了一篇敏感信息被封了。這些是身邊的例子,有幾年積累,努努力踮踮腳都能夠著。
而我又不想做一個自媒體人,雖然很多時候被「自媒體」了。
想來想去,沒有值得分享的。這個事情一放就放了兩三個月。? 讓我決定去當行家的動因是我請了健身教練。我有兩三年的運動習慣,此前一直屬於微胖界人士(據說是數量最多的一類人群),一直想把體重減下去,但都沒有做得很好。請私教才兩個半月,成功減了20斤。這件事情給了我非常大的震撼——真的,我的預期是三個月能減重10斤就不錯了,最後的效果好得令人意外。
在信息與知識扁平化的今天,每個人都可以通過Google或買書去學習,信息與知識是免費或至少是接近免費的。通過免費的方式可以習得一門技能,可是作為一名新手,在陌生的領域,面臨的不確定性實在是太大,哪些資料是好的、哪些環節最為關鍵、哪些彎路本可以避免……全都無從判斷。更糟糕的後果是,如果一開始就學錯了怎麼辦?健過身的人都知道,如果你因為看健身房裡別人舉啞鈴的姿勢那麼輕巧從容,就認為動作很簡單易學……一旦動作做錯成了習慣,就要付出n倍的時間才能糾正回來
私教帶給我的體會是,新手如果學習一門新的技能,如果找一位導師,可以學得更快,尤其是在日常工作本來就非常忙的情況下,如果想從零或接近零的基礎學習一門新技能,自制力很容易會敗給惰性。面對非常重要但是不緊急的事情時,人的天性就是告訴自己「今天太累了,先放著,明天再弄吧」,然後第二天回來依然還是很累,事情遲遲沒有起步,一直拖下去,時間也就那麼白白的溜走了。
這時候如果請一位教練,ta給你安排訓練計劃,每周給你布置作業,現場監督你的運動強度,給你的動作提出反饋,那麼這時候你要做的事情就簡單許多:只需要身體跟著執行。沒錯,就這麼簡單,你不需要知道「Why」,只需要知道「How」就可以了。因為我知道,只需要把自己當白痴,聽教練的建議認真去做,一定能達到目的。找教練的好處在於,大方向大致是正確的。如果自己去訓練,很有可能做錯動作,或者把握不好運動強度,說白了就是「分寸感」的拿捏。「分寸感」是Google無法解答的,只有有經驗的人根據你的表現才能把握拿捏到位。
請了教練之後,事情就簡單了。所有腦子需要想的事情都可以扔給教練,我只需要像白痴一樣,根據教練的意見執行。關於教練的價值,總結起來有這幾點好處:? 1. 平時看起來特別簡單的動作,如果沒學過,自己去做很容易出錯。做錯動作的後果是輕則練習效果不明顯,比如練習腹部力量的仰卧起坐,很多人都會藉助背部和頭部力量,其實根本練不到腹部;做錯動作更嚴重的後果是會傷到身體,比如看起來很簡單的深蹲,不認真糾動作就會傷膝蓋,更不用說需要用到啞鈴、杠鈴等對控制力要求更強以及更複雜的動作;私教的第一個好處是:保證動作標準,運動安全。
? 2. 健身新手很難把握多強的運動強度是合適的。自己練習的時候,身體第二天只有很輕微的疼痛感。和教練上完一次課之後,身體疼了四五天,以前自己練習的強度簡直不值一提。我現在仍在請私教,身體狀態好的時候加大強度後,練的部位仍會疼上四五天,根據疼痛的程度判斷自己就可以大致判斷鍛煉效果。所以私教的第二個好處是:單位時間運動效率提升。?
3. 除了基礎技能上的學習,教練在精神上提供的作用更大。對於沒有養成健身習慣的人而言,健身是一項需要消耗意志力的事情**,如果平時事情很多,在面對一個有挑戰的事情(高強度運動)的時候,人往往非常容易鬆懈。有一位教練的好處是,你完全不用去計劃你今天要練習什麼,你只需要按照約定的時間走到健身房,去執行教練讓你做的動作。當你做不動的時候、想放棄的時候,教練給你的鼓勵和施壓,這些行為都會激勵著你突破極限。你不需要自己去激勵自己,只需把注意力放在身體上努力去達到要求。《自控力》這本書里做過研究,研究表明人一天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從有限的意志力中既要用來激勵自己,又要用來實現動作,不如讓教練來激勵罷。?
4. 設定目標,驗收與反饋。當你再下一次去健身的時候,教練起的作用是給你布置任務(設定目標),檢驗你是否達標,並且對你的成果提出反饋。假設你並不每次都跟著教練練習,如果每周請教練輔導一次,自己練習兩次,為了讓下一次再找教練的時候達到對方的要求,自己勢必需要有一定的訓練量。對於新手來說,其實是不太會為自己布置合理的任務,也很難相對客觀和合理地評估自己的進展的。?
5. 一個人健身其實是很孤獨的,教練帶著一起練,會有趣很多。這裡談的是陪伴感。有一次我舉著一根空桿練肱二頭肌,做到後面做不動,我開始表情抽搐,動作變形,剛好旁邊有一個女孩走過,教練開玩笑說:你表情要不要這麼痛苦,這就是一根空桿,你看旁邊姑娘看著呢。這就是一根空桿啊。然後我們都哈哈大笑,一下子放鬆了下來。有那麼幾次,一邊聊,一邊練,一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當然,實際上沒那麼輕鬆,但有一個人陪伴,整個過程會好很多。
健身教練給了我啟示,我覺得每個人都需要一位教練,甚至很多位教練。我曾寫過一篇我自己的健身故事,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另外,前LinkedIn商業分析部高級總監張溪夢寫過一篇從LinkedIn CEO學到的最重要啟迪也提到LinkedIn CEO Jeff Weiner的一個保持精力充沛的建議也是「找一個健身教練,然後持續健身」。
小結一下我從健身中所學到的啟示:
- 保證動作標準,練習安全可靠;
- 單位時間內訓練效率提升;
- 把有限的意志力放在最重要的環節:練習技能;
- 請專家幫自己設定合理目標、驗收並給予反饋;
- 陪伴感讓你練習的過程更有樂趣,走得更遠;
是不是同樣也適用於學習其它技能?比如學英語、學游泳、學程序以及我即將要展開的學寫作……
我之前所工作的LinkedIn是一個幫助用戶打造個人品牌的平台。個人品牌既是我感興趣、也是我比較擅長的話題,那麼自然而然的,我在「在行」的話題就是「如何通過寫作打造個人品牌」,所以我並不是僅僅是分享我的經驗告訴大家怎麼寫。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過在實際執行中,我更多的還是教大家怎麼寫。因為堅持長期寫是更難的,寫是那個1,如何傳播是後面的0。沒有內容,一切都是白搭。
從國內主流社交網路的發展趨勢來看,原創正越來越被重視。從三代社交網站的發展可以看出原創被鼓勵的趨勢: - 開心網時代流行的是「轉帖」,那是一個官方鼓勵、支持「盜版」的年代;開心網及之前的中文互聯網是盜版佔據主流的時期; - 從微博時代開始好了很多,雖然很多然搬運別人的段子和內容,至少微博這個平台開始湧現了很多的原創段子手,段子手本身是一批有很強的原創能力的人;微博開始成為從盜版到原創的過渡時期; - 而微信公號則直接通過「原創」標籤以及轉載時強制性註明首發原創的機制,來給原創的公號鼓勵,緊接著,豆瓣也開始給作者加上原創標。從微信開始,原創穫得認可並收穫主要價值,進入主流。
如果說微博之前是渠道紅利,微信之後則是原創紅利。羅輯思維推出的「得到」App上的單款付費訂閱產品《李翔商業內參》推出一個月內獲得超過1000萬的收入,也已經說明原創穫得認可的時代已經到來了。原創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
再回來說說開頭我去「在行」當行家的目的。
可能跟很多行家所不一樣的是。從一開始,我去在行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在行這個平台找到希望能建立長期關係的學員,就像健身教練一樣。學會寫作並不是一兩個小時內就可以解決的,而是需要長期的訓練才可以習得的一門技能。
我很好奇,能不能通過在行找到長期關係的學員。你每周擬幾個話題,我來幫你判斷,然後寫完之後,我幫你審閱文章,給出建議和反饋,幫助你優化文章。如此反覆八次、十次之後,你或許就可以自己上路了。剩下的,就靠自己給自己制訂計劃並堅持寫下去。——如果實在不行,可能還需要再找教練督促一段時間,讓自己養成寫作的習慣。習慣養成之後,就不再需要「堅持」,因為習慣本身和寫完之後的成就感以及文章發表出去的獲得的正反饋會激勵你做下去。比如因為平時很少有整塊的時間,我這篇文章大部分文字都是在飛機上完成。一旦有整塊的時間,我就會利用起來。這就是習慣的力量在起作用。
一年過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寫了起來,有幾位甚至寫得還不錯,在主流的媒體里開始發表文章。這個話題我也做過多次線上和線下的分享,講完之後大家的反饋是:我怎麼沒想到,原來寫作還可以這樣練習?
這樣的反饋多了之後,我的信心也越足。我認為「專業寫作」這個領域是遠遠沒有得到滿足,大家仔細想想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律師、醫生、會計師、產品經理、程序員、遊戲設計師、建築師、畫家……每個領域,你能想起幾個名字?甚至是我所在的市場營銷和公關領域,能自如運用寫作這個工具表達的人,也屈指可數。而每個領域,都是數百萬、甚至千萬級的從業人員。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或許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可是卻因為沒有足夠的寫作能力,而喪失了讓這個世界了解一個專家的機會。非常遺憾。私教給我的啟示是,寫作是可以教授的,就像教練那麼教。這個方法起碼在不小的樣本里得到了驗證。
市面上關於寫作的書,要麼過於功利化:比如文案、微信公號運營等等;或者過於窄眾:要麼是教你如何文學創作,要麼教你新聞報道;少數知名作家寫的寫作書,比如史蒂芬?金的《寫作這回事》,挺有趣的,可是讀者可借鑒的寫作方法卻是少之又少。《經濟學人》出過一篇長文經濟學人寫作法,原文叫Style Guide - The Bestselling Guide to English Usage,過於專業,對大眾而言可參考性又很弱。
所以,我嘗試通過一系列文章來寫寫這個話題,這是第一篇。
推薦閱讀:
※《尋妖記》:相忘江湖(四)
※《尋妖記》:訶梨鬼母(二)
※一句話最多能立幾個flag?
TAG: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