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的天台宗、華嚴宗、禪宗這三個宗派有什麼區別?現在的發展情況是怎樣的?


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眾二十部派爭執;大乘有中觀、瑜伽空、有二宗。 佛教傳入中國後,起初沒有區分大小乘經典,立宗立派也沒有區別,成型的有:律宗、成實宗、俱舍宗、三論宗、涅磐宗、地論宗、禪宗、攝論宗、天台宗、凈宗、唯識宗、華嚴宗、密宗這十三宗派。 這十三宗中,涅般磐歸入天台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攝論宗歸入唯識宗。流傳迄今者,實唯十宗。 後來科判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實宗列屬小乘經典。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響的、現今仍流行的實屬八大宗派: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律宗、禪宗、凈土宗。密宗。

  • 1. 禪宗——又稱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台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以求達到這種境界,這又稱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實踐,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後達到真正認識自我。可以說是無相門,禪師一句話就讓你當下頓悟心性,但是前題條件是禪師必須是開悟者,而你又必須是大根器。一般人修個數十年都無果。

  • 2.律宗——從戒律中體會佛陀的智慧,產生正定、空慧,定慧均等入佛智見。 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實際創始人為唐代道宣。因依據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稱四分律宗。復因道宣住終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稱。

  • 3.三論宗——三論宗是中國隋唐時代佛教宗派。因據印度龍樹 《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 《百論》三部論典創宗而得名。又因其闡揚「一切皆空」、「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後秦鳩摩羅什傳譯《三論》,盛倡龍樹、提婆之學,為創立三論宗奠定了理論基礎。後來,南朝劉宋時僧朗將鳩摩羅什、僧肇的學說傳入江南。僧朗弟子僧詮,僧詮門人法朗,數代相傳,教義漸趨成熟。法朗門人吉藏集鳩摩羅什、僧肇、僧詮、法朗等人的三論學說的大成,創立三論宗。

  • 4.天台宗——一念心具足體、相、用三大,用止觀法趣入真如本體。天台宗採納三論宗的一些思想,加上如來藏心性的思想。此宗是以鳩摩羅什譯的《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為依據,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因為創始人智顗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義以五時八教為總綱,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

  • 5.唯識宗——又作慈恩宗(唐僧回來做主持出家的地方就叫大慈恩寺)、瑜伽宗、應理圓實宗、普為乘教宗、唯識中道宗、唯識宗、法相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廣義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識宗等以分別判決諸法性相為教義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識宗,或以之為唯識宗之代稱。為中國佛教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即以唐代玄奘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別有為、無為之諸法,主張一切唯識之旨之宗派。

  • 6. 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法界宗、圓明具德宗。為中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本宗依《大方廣佛華嚴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的妙旨,以隋代杜順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年,即法順)為初祖。本宗依《華嚴經》立名,故稱華嚴宗。

  • 7.密宗——八世紀時印度的密教,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祖師傳入中國,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經》、《金剛頂經》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 密宗,又稱為真言宗、金剛頂宗、毗盧遮那宗、秘密乘、金剛乘。綜合各國的傳承,統稱為"密教"。

  • 8.凈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的念佛法門,故名。該法門以信願念佛為正行,凈業三福、五戒十善為輔助資糧。凈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凈土為歸。佛法西來,東晉,慧遠大師廬山東林寺建立蓮社,提倡專修該往生凈土的念佛法門,又稱蓮宗。唐代善導大師也是凈宗重要倡導與推動者,被奉為凈宗第二代祖師。凈宗歷代祖師並無傳承法統,很多還是宗門教下的大祖師,均為後人據弘揚凈土貢獻推戴而來。 其實大家一定都聽說過白蓮教就是這個了,因為該宗侍奉的是彌勒佛就是掌管未來的佛,崇尚蓮花的乾淨,被人成為彌勒教或者白蓮宗,不過後來被人利用了,組成了白蓮教(絕對的邪教),被歷代政府鎮壓。(這可不是清代才開始的, 明朝就有記載的。《電影黃飛鴻》里寫的好像是他們只是沒有接受科學世界規則的愛國者,其實那都是假象。教民都是被那些為了滿足私慾的人利用的工具而已。他們只是利用愛國者的形象來滿足、擴大清末的排外情緒的宣洩,製造矛盾與混亂。)後來,沒辦法,只能改名了。

概括而論,大乘無論那一宗都離不開六度萬行,六度統攝一切法門。以前看過一本書,是一個禪師寫的,中國流派,他寫了比較詳細的流行區域。不過,我不是事佛之人,只是因為紅塵俗世煩惱太多,以求佛光開解而已。有些地方也不一定對,就是這些老師寫的書也不都一樣。畢竟佛說,不可著相,了解一下就好了。


天台宗與華嚴宗實際上是演教弘宗。禪宗只弘宗不演教。弘宗基本上就是具體怎麼修行,禪宗不大講教理。但是不代表禪宗祖師不懂教理不是的。天台是釋迦摩尼佛一代時教的總結。華嚴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的總結。大乘佛法教理有個很重要的證量比喻。因陀羅網。天台是因陀羅網上其中一個摩尼珠。華嚴是全部的。禪宗是證入因陀羅網境界具體方法。永嘉大師。一性圓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因陀羅網境界。禪宗祖師 心月孤圓 光吞萬象。


1.天台宗 又名法華宗

六朝時此土所立,以《法華經》為正依。至隋智者大師時極盛。其教義,較前二宗為玄妙。

隋唐時盛,至今不衰。

2.華嚴宗 又名賢首宗

唐初此時所立,以《華嚴經》為依。至唐賢首國師時而盛,至清涼大師時而大備。此京最為廣博,在一切經法中稱為教誨。

宋以後衰,今怠有學者,至可惜也。

3.禪宗

梁武帝時,由印度達摩尊者傳至此土。斯宗雖不立文字,直明實相之理體。而有時卻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剛》《楞伽》二經,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時甚盛,今衰。

以上來自 弘一法師(李舒同)所著《說佛》上,第一篇:執象而求,第三小節:佛法宗派大概。


禪宗研究文集第10篇:「醬油禪」版李白《俠客行》,破解宗門三關見地悟境!

(節選與問題有關的華嚴宗、天台宗與禪宗在實修過程中的異同部分)

  初關破本參——參禪悟般若性「空」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二關透重關——習定轉唯識相「能」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三關出牢關——了習得如來藏「凈」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宗門三關直指者,悟空悟能更悟凈,三位一體悟自性,「悟般若性空、轉唯識相能、得如來藏凈」,此乃末學多年研修禪宗和丹道之「醬油心法」,不但與佛學演變歷史和丹道修鍊方法(恕不能透漏)相應,而且與天台宗「一心三觀」「三止三觀」修法和華嚴宗「四法界」「三重觀門」義理相應。因為漢傳禪宗不僅有「教外別傳」的一面,還有「借教悟宗」的一面,以參禪者的證悟心法融匯佛陀的真實教理,在佛陀出世說法的本懷言教上達到「禪教一致」。

比如說禪宗三關和華嚴教觀的相通之處,根據華嚴學者的深入研究,華嚴有「五教止觀」者,以「法界三觀」為修習要領。故杜順和尚說「法界三觀」,名「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其所以言「觀」不言「止」者,是因為止攝於觀內故。然華嚴法界三觀,亦以教理為勝,少言於修習方法。華嚴宗在修法上有「法界三重觀」,一為真空絕相觀,二為理事無礙觀,三為周遍含容觀。修真空觀成就小教及大乘始教,修理事無礙觀成就終教頓教,修周遍含容觀成就圓教位。故五教止觀,以修「法界三觀」為要領。華嚴宗」法界三觀「,與天台宗「三止三觀」,實屬相同。華嚴之真空觀,大略同於天台宗「入空觀體真止」。華嚴之理事無礙觀,大略同於天台宗「入假觀方便隨緣止」。華嚴之周遍含容觀,大略同天台宗於「中道觀離兩邊分別止」。如是三觀,為佛所說,見於《仁王般若經》,不過華嚴宗與天台宗二家,各有不同闡釋發揮而已。

根據個人研修經驗,末學覺得華嚴宗教觀法門裡能夠與「宗門三關」對應的應是「法界三觀」的「四法界」「三重觀」,參禪未悟前是處在「事(現象)法界」,差別事法各各分齊,眼裡儘是矛盾分別。參禪「破本參」是處在「理(本體)法界」,無窮盡的事法都同一體性,以「理法界」立「真空觀」,觀諸法無性當體即空,識得本心悟般若性「空」,入空觀體真止;參禪「透重關」是處在「理事無礙法界」,體性與差別的事法不相妨礙,以「理事無礙法界」立「理事無礙觀」,觀理遺於事,事法無不是真理,禪定除習轉唯識相「能」,入假觀方便隨緣止;參禪「出牢關」是處在「事事無礙」法界,事法不壞本相而互相涉入無礙,以「事事無礙法界」立「周遍含容觀」,真理遍在事相上,事相與真理無礙,了脫生死得如來藏「凈」,中道觀離兩邊分別止。宗門三關「悟般若性空、轉唯識相能、得如來藏凈」與華嚴教觀「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同入一真法界,同證緣起性空,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

不過歷史上和現實中的禪宗,則是側重「教外別傳」的「行門」,主要靠參禪者在切實修行中破關證悟,與擅長名相說理的「教下」學派還是差異頗大。在唐宋時代的禪門,漢傳禪宗只渡上乘根器和大修行者,若無「定慧等持」的實修體會和「見性成佛」的決定見地是不能向禪師問禪學修的,如同梁武帝積累福德向達摩祖師問法而不契,面壁九年只為等待機緣渡化二祖慧可一人,「眾生無邊誓願度」,多少自誤又誤人?誰人留下禪空話,留取僧尼化飯糧!普渡眾生的只是世俗佛教宗派的名相佛學,單傳法脈的則是教外別傳直指的佛陀心印,須知慈悲也是貪,禪者隨緣即了緣。參禪更要知時節因緣,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因此每個參禪者的根器不同因緣不同,在修證過程中證悟的境界也不同,宗門三關也很難與華嚴經「十地菩薩」的神話境界完全對應。

禪宗心法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上等根器者一悟即了不立階梯,「三關」之說則是後來禪宗祖師接引知障深重的「文字禪」者的方便施設。比如同樣是修「參話頭」法門,有的參禪者根器一般、定力不足,「起疑情」爆破的力量較大,只能勉強破本參識得本心;有的參禪者根器較利、定力堅固,「起疑情」爆破的力量很大,就能夠透重關轉身了習;有的參禪者根器鋒利、定力堅固,「起疑情」爆破的力量超大,就有可能「一簇破三關」當下頓悟見性。宗門三關者,初關破本參;二關透重關,三關出牢關(末後關)。初關「破本參」當是入般若空性、得無所得之般若無漏慧;第二「透重關」即以無漏慧對治伏滅煩惱、所知二障,待二障伏滅,無需功用、而任運自如於塵世,此即踏入「末後牢關」。而唐宋時代「祖師禪」所特彆強調的「頓悟成佛」說,當是極少數大根器者和大修行者因為自身智慧功德深厚「頓修頓悟」,可以不歷三關次第的情形,稱為「一簇破三關」。但是對於大部分一般根器者和修行較差者,還是要努力積累智慧功德資糧「漸修頓悟」。此等建立在參禪者不同禪修境界上的自家風光,佛佛授手,祖祖相傳,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確實很難與傳統佛教宗派的名相說理和修行次第以及果位神話一一對應。

《楞嚴經》說:理可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圓覺經》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醬油禪」說:能所雙泯,身心脫落,一行三昧,如如不動。其實對於古今大多數禪修者來說,解悟正法尚且不易,悟後起修更是艱難,之後的破關升階持久戰最是磨鍊身心,古代大德就有「不破初關不閉關(禪修),不破重關不住山(弘法)」的禪訓,蒲團坐破了無數個,悟境堪破了幾十次,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主要依據的經典不同,修行方法不一樣;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響的、現今仍流行的實屬八大宗派: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律宗、禪宗、凈土宗。密宗。大乘無論那一宗都離不開六度萬行,六度統攝一切法門。


這個不用長篇大論。簡而言之吧,天台重內修。著名的童蒙止觀,也就是小止觀就是天台的。天台智者大師人稱東土小釋迦。華嚴重理,在世界觀方面較為練達。學者要有邏輯學基礎,能夠較易通達。禪宗重心悟。輕經論,輕內修。雖然禪宗初祖達摩十年面壁,但是禪家認為靜坐是坐鬼窟。一句話形式主義要不得。

現在發展……這怎麼說……俱往矣。


頓除妄念,悟無所得。


所主要依據的經典不同,修行方法不一樣;現在的情況是都很糟糕,法脈幾斷。


正宗的都變質了,現在是念佛和雜密的天下。


推薦閱讀:

旁遮普人和錫克人是什麼關係?
如何看待「墮女嬰,嬰靈轉世為男嬰,導致葯娘」的說法?
藏傳佛教的四皈依如法嗎?
這部神奇的電影用機器人描繪了觀音和釋迦牟尼日常生活
萬物丟失了各種條件就不存在了,故萬物是空的,但萬物無法丟失各種條件,」萬事萬物都是空的「也就不成立了?

TAG:歷史 | 佛教 | 宗教 | 佛教分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