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力量》:思維空白
01-28
思維空白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只有當感受到極大美感、極度恐懼或體力受到極度挑戰時,才能引起思維的暫時失語,這時,思維空白才會產生。當這種思維空白產生時,突然,你就會感受到你內心的寧靜,在這種寧靜狀態中,有一種微妙卻很強烈的喜悅、愛與平和。
註:在唐望系列中提到了「恐懼」對學習的促進作用。(「戰士生命中的最大力量之一便是恐懼」,唐望說,「恐懼使戰士積極學習。」)
禪宗的一些祖師用類似的方式(如「臨濟喝」)來幫助弟子體驗「無念」的境界(思維空白)。通常,這種時刻是很短暫的,因為大腦很快就會恢復它嘈雜的、被我們稱為思維的狀態。除非你將自己從思維中解放出來,否則愛、喜悅以及平和不會持久。但是它們不是我所謂的情緒。它們處在一個比情緒更深的層面。所以你需要完全地意識到你的情緒,才能感受到它們。「情緒」字面上的意思是「干擾」。這個詞源於拉丁文「emovere」,是騷擾的意思。註:
剛開始接觸佛法的時候,聽說修行高深的人能夠行住坐卧都處在定境中,就不太能理解。後來才明白,所謂「時時在定境中」,並不是沒有念頭,而是能夠時刻察覺(念頭、情緒)。南師有段關於「無念」的解釋,不妨放在這裡:有許多人基於對禪宗不正確的認識,引述六祖所說「無念為宗」,就以為禪宗目的在求無念;又以為打坐時,什麼都不知道就是入定了,其實那是大昏沉現象。這樣子的誤解不但嚴重,而且危險!六祖在《壇經》中明白說過,「無者無妄想」,等於是教理說的無分別心;「念者念真如」,六祖所講的無念決不是昏沉!
到了無礙境界之時,好像都感覺不到身體了,大家可千萬不要以為是像睡著一樣的,後者是昏沉。打坐時覺得昏昏沉沉似睡非睡,不要以為這是清凈,小心這樣坐久了以後腦子就退化了,記性、悟力越來越差。
愛、喜悅與平和是深刻的本體狀態,或是內心與本體聯結時的三個方面。在這種狀態下,它們沒有對立,這是因為它們都源自於思維之外。但情緒則不同,它屬於二元思維的一部分,受制於對立法則。簡而言之,就是有好必有壞。所以在未開悟的、與大腦認同的狀態下,我們稱為「喜悅」的東西,只不過是痛苦和歡樂輪流交替時短暫的歡樂而已。歡樂總是衍生於你之外的事物,而喜悅是由內而生的。今天讓你歡樂的事情,明天可能會讓你痛苦,或者它將會離你而去,所以一旦失去它,你將會感到痛苦。註:在《與神為友》中,尼爾講述了「神聖的五種態度」:全然的喜悅、愛、接受、祝福與感恩。並且講述了它們如何環環相扣,非常有洞見。許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對立法則」,但是,它可以說是這個世界最本質的規律之一。一個例子是當你發朋友圈的時候,如果有許多人評論和點贊(大部分人髮狀態都有這樣的期待),你會很高興。但是,當沒有人理會你的時候,你就會有些失望。
「沒有期望,就不會有失望」就有道理,《與神為友》對「期望」有非常深刻的分析,並且揭示了接受與感恩的本質:
人生的秘密不是有你想要的每樣東西,卻是要你有的每樣東西。
要有意圖,但別有預期,並且決不要有要求。別執著於一個特定的結果。甚至不要偏愛一個特定的結果。將你的執著提升成偏好,將你的偏好提升成接受。這是心靈平靜之道。這是成大師之道。這叫作「放下而順神」( letting go and letting God)。
推薦閱讀:
※為什麼長大後就再沒看完過一本書? | 培養專註力你需要知道大腦的獎勵機制(一)
※書單〡輕芒雜誌讀者都在「馬克」的 10 本好書
※凌叔華的《酒後》講的是什麼呢?
※我們為什麼要拆書?
※課文里隱藏的愛情故事,遠不止李雷和韓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