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逛西雅圖活電腦博物館(四)

摩托還要騾拉

似乎在大多數中文媒體的語境中,個人電腦發展史似乎就是這樣的:

70年代:Apple II

80年代,IBM大戰蘋果,IBM勝

90年代,Wintel帝國

00年代,蘋果靠iPhone逆襲成功

但事實上,個人電腦的發展史遠不是如此單薄,從Apple II的那個時代起,個人電腦大戰一直都是圍繞著兩大微處理器供應商——Intel和Motorola展開的,從今天看來,IBM當年選擇開放的PC架構是Intel陣營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為在當時僅以IBM一己之力,是幾乎不可能戰勝Motorola陣營的精兵強將的。

Motorola 68000,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m68k處理器,要到比Intel 8086處理器晚兩年的1979年才出現,這也讓它未能成為IBM PC的心臟。為了不落後於8086,m68k在設計上使用了32位寄存器和內部匯流排,成為一款16/32-Bit混合型CPU,性能也較8086更強,所以80年代的主流的家用電腦為了實現圖形界面和多媒體功能,都採用了m68k處理器。

Apple Lisa被認為是消費市場上第一款採用了GUI的個人電腦產品,而展出的這台則是Lisa於1984年的改進版Lisa 2,相比初代的Lisa,第二代產品還用了和Macintosh電腦上類似的3.5寸軟碟機。

雖然很多人認為Macintosh是Lisa的替代品,但實際上這兩款產品的開發卻幾乎是並行的。Lisa被設計為高端的Apple III的繼承者,而Macintosh則被設計用來替代Apple II。相比Macintosh,Lisa被設計為「開放系統」,具備可以安裝擴展卡的插槽。

Apple Lisa 2

CPU:Motorola 68000/5MHz

內存:512KB~2MB(標配1MB)

顯示:12英寸灰度顯示器,t720x364解析度

軟碟機:索尼3.5寸軟碟機,400KB SSDD

硬碟:5MB/10MB,外置式(照片中沒有安裝)

系統:Lisa OS

Macintosh最初設計為使用Motorola 6809E處理器的8-Bit電腦,不過在1980年,融合了部分Lisa開發成果(包括68000處理器,以及基於Lisa圖形功能開發的QuickDraw)的Macintosh使蘋果的整個產品線都遷移到68000處理器上來。

1984年上市的Macintosh有著比Lisa更快的8KB CPU,不過相比起面向高端市場的Lisa,Macintosh只配置了較少的128KB內存,不過無論是Macintosh(US$2495)還是Lisa($9995),在當年都是相當昂貴的產品,對於他們來說,8-Bit家用電腦仍是較為可以承受的選擇。

Apple Macintosh

CPU:Motorola 68000/7.83MHz

內存:128KB/512KB

顯示:9英寸灰度顯示器, 512x342解析度

軟碟機:索尼3.5寸軟碟機,400KB SSDD

系統:System 1.0

在Macintosh剛剛問世的那段時間,大多數的軟體開發者對於開發圖形界面的軟體仍然相當的陌生,隨著1984年的Multiplan(Excel的前身)和1985年的Word陸續登陸Macintosh平台,微軟是當時Macintosh平台上最重要的軟體開發商之一。

1984年,Commodore的創始人Jack Tramiel由於和Commodore的早期投資人Irving Gould在經營理念上的衝突,離開了自己一手創建的Commodore,與追隨自己的一批老員工一起創辦的Tramel Technology,開始設計基於Motorola 68000處理器的新型電腦。而此時的Atari,正深陷1983年「Atari危機」所帶來的電子遊戲大崩潰當中難以自拔,此時Jack Tramiel看好Atari遍布世界的製造與銷售網路,將Atari的消費電子部門收入囊中,並於Tramel Technology合併成為新的Atari Corp.(之前的Atari全名為Atari Inc.)

Atari ST的操作系統Atari TOS使用了由tDigital Research開發的GEM圖形界面,是當時市面上能買到的少數幾款預裝有圖形界面的個人電腦之一,加上使用了與Macintosh相同的Motorola 68000處理器,被當時的許多媒體稱為「Jackintosh」。

在MIDI音樂的歷史上,Atari ST電腦也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與其他電腦需要額外的介面板、介面箱不同,Atari ST內置了MIDI輸入輸出介面,使其成為當時最適合MIDI創作的電腦,著名的音頻軟體Cubase以及Notator(Logic Pro的前身)都出現在這一平台上。

Atari ST

CPU:Motorola 68000/8MHz

內存:512KB~4MB(圖中的1040ST預裝1MB)

顯示:600x200 4色,320x200 16色

聲音:Yamaha YM2149 PSG,MIDI輸入/輸出

軟碟機:3.5寸軟碟機,360KB SSDD

系統:TOS

實際上,早在Jack Tramiel收購Atari消費產品部門之前,Atari內部就有技術人員開始了對Motorola 68000處理器的研究,曾經主持Atari 800晶元組中ANTIC晶元設計的Jay Miner就是其中之一。只是當時的Atari並沒有開發新型電腦架構的意願,使Jay Miner不得不另外找機會實現自己的新型電腦,這就是後來Atari ST最大的競爭者——Amiga。Amiga電腦傳奇(一)

Amiga以其強大的圖像和聲音處理功能著稱,其三晶元的晶元組設計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Atari 400/800中三晶元結構的延續,其顯示部分支持非常超前的4096色顯示,而聲音部分則可以支持立體聲8-Bit PCM,並同時支持播放四個獨立的音軌。

得益於強大的圖像和聲音處理功能,Amiga上出現了一大批面向數字內容創作的軟體,這其中就包括了成為90年代遊戲圖形標準的Deluxe Paint 寫給程序員的美術創作指南,著名的三維繪圖軟體LightWave,而Tracker music這種電腦音樂類別也出現在Amiga平台上。

這台1987年的Amiga 500是Amiga面向家庭用戶的低端產品,同時期的,還有1985年上市的「原版」Amiga 1000和高端型號Amiga 2000,不過Amiga 500的處理器和內存並沒有因此而縮水,只是少了高端用戶所需的擴展插槽。

Amiga 500

CPU:Motorola 68000/7.14MHz

內存:512KB~8MB(預裝512KB)

顯示:600x400 16色,320x200 4096色

聲音:Amiga Paula,8-Bit立體聲

軟碟機:3.5寸軟碟機,880KB

系統:AmigaDOS+ Amiga Workbench GUI

1982年,曾經喊出「網路就是計算機」,並發明了Java語言的太陽計算機系統(Sun)公司開始開發他們的Unix工作站產品,最初的產品線從Sun-1(68000)到Sun-3x(68020)都是基於Motorola 68000系列微處理器開發的。博物館裡展示的,是1986年的Sun-3/160,這台Unix工作站使用了16.67Mhz的Motorola 68020處理器,並配備4MB~16MB的內存。操作系統則是基於BSD的SunOS,同樣得益於Unix體系良好的延續性,今天的Linux用戶使用這台機器並不會感到太難上手。

這台工作站最引人注目的,使其解析度高達1152x900的19英寸顯示器,想一下現在市面上那些解析度只有1366x768的筆記本電腦,就知道這台當年只有灰度顯示的顯示器是多麼的超前了。

Sun-3/160

CPU:Motorola 68020/16.67MHz

內存:4MB~16MB

顯示:1152x900 灰度

系統:SunOS

擴展槽:12個VME擴展槽

當年SunOS上面的窗口系統並非是現在在類Unix系統上流行的X-Window,而是自行開發的NeWS(Network extensible Window System - 網路可擴展窗口系統),NeWS採用PostScript解釋器來驅動其界面顯示,這一點非常類似於後來在NeXT上使用的Display PostScript。而NeWS的許多界面元素,後來也影響到OPEN LOOK和Motif中(看到那個熟悉的小掛鐘了嗎?)。

1985年,離開蘋果的史蒂夫·喬布斯希望設計一款面向高等教育的「3M電腦」(megabyte,megapixel ,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 百萬位元組內存,百萬像素顯示器,百萬指令每秒)。1989年,喬布斯帶來了這款名為NeXT的電腦,它裝備有25Mhz的Motorola 68030處理器,8MB內存,256MB MO驅動器,40MB~330MB的硬碟,10Mbps乙太網,以及17寸1120x832高解析度顯示器。

雖然高昂的售價$6500(約合現在$13000)未能讓NeXT電腦在普通用戶中取得成功,但在高校、政府和科研機構相當受歡迎,世界上第一台Web伺服器就是架設在CERN(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一台NeXT電腦上的。

NeXT Computer

CPU:Motorola 68030/25MHz

FPU:Motorola 68882/25Mhz

DSP:Motorola XSP56001

內存:8MB~16MB

顯示:1120x832 灰度

系統:NeXTSTEP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能在蘋果的macOS和iOS上找到許多當年NeXT電腦的痕迹,最新版本的XCode的界面設計器就是當年NeXTSTEP系統的界面設計器Interface Builder的後裔。

Project Builder(在Mac OS X 10.3中改名為XCode)和Objective-C代碼,至今仍然是蘋果平台上的主力開發環境。

NeXT上的國際象棋遊戲,20多年來幾乎沒有明顯的變化。

這一張圖中,運行的是1995年的瀏覽器OmniWeb,The Omni Group從1989年成立以來一直專註於NeXTSTEP和後續的Mac OS X以及iOS的開發,也是最早應用Cocoa框架的應用程序開發商之一。macOS和iOS上流行的OmniFocus也是他們的產品之一。

Wintel帝國

相比Motorola的68000系列(1979),Intel進入32位時代整整晚了7年,不過在IBM開放架構的支撐下,一批實力雄厚的PC兼容機廠商湧現出來。1987年,康柏電腦搶先發布了自家的Deskpro 386電腦,比老大哥IBM領先了整整七個月。

這台出廠於1989年的Compaq Deskpro 386S是使用Intel 386SX處理器的低端型號,其管腳兼容286主板,所以只能算是一部16/32位混合型處理器,但在當時這樣的電腦仍然是非常昂貴的,1MB內存,5.25寸軟碟機,不帶硬碟的最低配置也要$3799,如果加上40M硬碟和彩色VGA顯示器的話,價格則要$5018。

Compaq Deskpro 386S

CPU:Intel 80386SX/16Mhz

內存:1MB~13MB

顯示:VGA

系統:DOS 3.31

軟碟機:5.25寸1.2MB或3.5寸1.44MB

1990年,微軟推出了兩個重量級的產品:Windows 3.0以及從Forethought收購而來的PowerPoint,Windows 3.0添加了386增強模式,支持32位內存定址,並在一年之後加入了Windows多媒體擴展,將PC帶入多媒體時代。而PowerPoint則創造了PPT這一大家耳熟能詳的新名詞,改變了商務展示的模式。

1989年,Intel的486處理器進一步強化了32位x86處理器的性能,整合了FPU和8KB片上L1-Cache的486DX最高主頻可達50Mhz,同時具有50MIPS的峰值性能,而它的前輩386 33Mhz只有11.4 MIPS,而其競爭對手Motorola 68030在50Mhz下也只有18 MIPS,微處理器大戰的天平開始倒向Intel一方。

這台Gateway 2000 4DX/33推出於1992年,此時486電腦逐漸開始成為商用市場的主流,這台電腦裝備有8MB內存和212MB硬碟,帶有1MB顯存的Cirrus Logic顯卡(集成在主板上),並可以擴展到64MB內存。

Gateway 2000 4DX/33

CPU:Intel 80486DX/33Mhz

內存:8MB~64MB

顯示:Cirrus Logic 1MB

系統:DOS 5.0+Windows 3.1

軟碟機:3.5寸1.44MB

1995年,在滾石樂隊Start me Up的節奏中,劃時代的Windows 95上市,正式拉開Wintel王朝的序幕,486處理器的主頻一路狂飆至100Mhz,而Motorola 68000系列的最後一款產品68060則永遠的停在了66Mhz。

微軟為了儘可能的展示Windows 95系統的強大功能,開發了一系列配套的應用軟體,其中就包括這款把「擬物化」發揮到極致的Microsoft Bob。雖然Bob被PC World評為25款最差的科技產品中的第七名,但卻啟發了聯想「幸福之家」系列的開發,而屏幕上那隻小黃狗,也作為「Office助手」一直被保留到Office 2003中。

世紀末的1999年,Wintel帝國正處於其鼎盛時期,雖然微軟仍然面對反壟斷調查的困擾,但事實上已經沒有對手,8-Bit時代的諸侯Apple、Commodore、Tandy和Atari中只剩下Apple還在勉力支撐,而x86處理器的頻率也在此時突破1Ghz,不僅把老對手68000遠遠甩在後面,許多高性能的RISC處理器也感到巨大的壓力。

這一年,以廉價的直銷模式運營的戴爾電腦超過康柏成為世界第一大PC製造商,這台Dimension XPS B733具備超越其前輩的許多特徵,800Mhz Rambus高速內存匯流排、AGP 4X高速顯卡介面,高性能的SoundBlaster Live! Value音效卡,以及純32位的Windows 2000操作系統。

Dimension XPS B733

CPU:Intel Pentium III/733Mhz

內存:128MB RDRAM

顯示:TNT2 M64 32MB,AGP 4X

聲音:SoundBlaster Live! Value

軟碟機:3.5寸1.44MB

硬碟:30GB 7200RPM,ATA66

顯示器:Dell UltraScan P780 17寸特麗瓏

系統: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

這一時期,IBM兼容機成為家用電腦遊戲的主流平台,在之後的語境中,「PC遊戲」這一概念,往往特指IBM兼容機上的遊戲了。

記得90年代中期筆者第一次進學校的電腦房的時候,仍然是需要穿鞋套的~( ╯□╰ ),在活電腦博物館中,有一個被稱作「conditioned room - 空調房」的區域,不過別緊張,不需要穿鞋套就可以進,下一期帶你逛西雅圖活電腦博物館(五)我們將帶你走進空調房,看一看那些曾經「養尊處優」的大型主機們。


推薦閱讀:

可彎可直,體驗風靡矽谷的辦公方式 | Mind 周榜 #第 6 期
Syscan360會議胸牌破解揭秘
能獨立設計編寫一個加減乘除計算器屬於什麼編程水平?
手機硬體升級一樣會重蹈PC覆轍,無力挽救的「負優化」是行業潛規則

TAG:计算机历史 | 个人电脑 | 硬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