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交互設計師開始挑需求了

工作中產品經理與交互設計師往往相愛相殺,如果交互設計師沒有多大的主見與思考能力,就會逐漸變為線框仔,這時候你感覺自己的價值被低估,工作熱情被消磨殆盡,在被動中錯誤百出,以至於降低大家的工作效率。最近剛好接觸了產品經理的工作,我希望寫一些關於需求的心得,與大家共同探討,幫助大家系統性地思考分析,建立自己對產品的理解,若有不足,敬請指正。

我成為交互設計師也有一段時間了,在工作中交互師往往會遇到很多需求,大部分來自產品經理,也有一些是用戶的直接反饋(用戶和我認識,直接和我吐槽)。按照正常的工作程序,需求會經過產品經理轉化成具體的信息。然而事實上並不如此,產品經理這個崗位不是一個專業性崗位,而是工作性崗位,即大學裡沒有產品經理這個專業,現在的產品經理都是從別的崗位轉過來的,所以各人的工作風格迥異,工作水平也參差不齊。遇到不專業的產品經理,直接拋給交互設計師一個需求,沒有過多的解釋,只給出相應做法,那麼交互設計師就懵了。這時候我建議大家能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需求做一個分析,了解其背後的真實情況。遇到需求不要馬上思考如何解決,而是學會思考。

一、需求的背景與目的

一個新的需求的產生自然有它的原因,產品經理拋給你一個需求,自然是在某個方面有這樣的改動意義。在交互設計中,你可以與需求的來源討論研究,結合宏觀的產品背景,研究其背後的意義。比如某天產品對你說這裡要加一個即時通訊的功能,那麼你就需要找到pm,這個IM的功能,對於產品的意義是什麼?產品可能會告訴你為了加強用戶之間的聯繫,強化產品的社交屬性,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在戰略里,該產品可能從以前的業務型向社交型的轉變。在市場運營方面,加入IM就需要建立用戶組群,社區化的產品會衍生出新的運營策略,整一個側重點也可能隨之改變。在技術方面,會涉及數據的時效性與儲存要求以及監管要求。牽一髮而動全身。

順著需求的目的,可以梳理出這個需求未來的形態與發展潛力。對交互的設計也有著強大的指導意義,而不至於漫無目的的畫圖。

二、需求的合理性

並不是每個需求都是合理的,作為交互設計師需要有辨別需求合適與否的能力。本著事物都有兩方面的哲學觀,可以從全方面的角度來思考。產品策略、商業價值、市場預期、技術難度、用戶體驗,這幾大方面構成了一個權重。一個需求如果滿足了商業價值,但是和技術難度與用戶體驗明顯是相悖的,那麼就要綜合思考其得失,權衡哪一個更符合未來的發展方向。以百度搜索的競價來說,明顯是有著極強的商業價值的,但是嚴重破壞了用戶體驗與市場口碑,然而百度搜索還是選擇了使用這種競價體系,這就是綜合考慮的結果(我個人極不贊同)。

所以當你對一個需求分析過後認為這個需求弊大於利,則需要與pm溝通,有理有據地說服他,這就是一個交互設計師的重要價值,而不是畫圖的工具。

三、需求的直接表現與間接表現

直接間接這種說法其實是指需求的直接功能點和附加功能點。直接需求就是產品經理提給交互設計師的需求,比如某個頁面加上一個商品評論的功能。經過交互設計師的思考與解讀後,會發現這個看似簡單的需求背後附帶了許多新的功能。商品的評論有很多的方式與可能,星級打分、評論編輯、圖片上傳、轉發、@人這些都是能馬上想到的,除此之外,還有其它用戶對此評論的評論、對此評論的回復、點贊、反對,本用戶對此評論的編輯、刪除、其餘界面與評論的聯動、評論的排序、違規評論的系統反饋等。對於後台與商家的管理平台來說,評論刪除許可權、敏感辭彙的過濾屏蔽、評論的回復界面也是附帶的新功能。可以說一個c端的商品評論這個需求背後,連帶的是一套完整的交互邏輯與功能鏈路。因為通過解讀,評論這個需求其實是想增加產品用戶的互動性與產品內容的社區性,提升用戶的留存率。這就是需求的間接表現,至於功能的完整性與剋制性這一方面,則需要與產品經理一起討論。

四、需求與現有邏輯的處理

往往新項目參與機會較少,在常見的迭代項目中,交互設計師在遇到新的需求時,就需要考慮新需求與現有邏輯以及產品信息架構之間的協調性。並不是每個需求都是可以直接加上去而不會對其它功能產生影響的。比如搜索功能中加入了標籤(tag)的功能,那麼這個新需求其實改變了整個產品的分類方式以及用戶對產品的交互方式。假設因為產品的目標有所變化,產品經理提了這麼一個需求,那我們就需要結合標籤的常見使用方法,建立標籤添加的行為模式與同一標籤的用戶列表,加強信息的個性化與社交性。對於整一個原有的交互邏輯,就可能在用戶使用流程與產品信息架構上有了新的調整。

五、總結

需求往往說來就來,作為交互設計師不能不假思索地做設計也不能過於質疑產品經理,說話有理有據,做事有條不紊,建立有邏輯的思考方式,做一個有想法的設計師。
推薦閱讀:

這樣,就好
UI 設計師的進階離不開哪些方向?
【設計師百人百天】總結分享(01)
普通用戶與你之間的差距

TAG:交互设计 | 产品需求 | 交互设计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