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力量》:思維和情緒

小我:對思維上癮

我們為什麼會對思維上癮呢?

因為你認同思考,就是說,你從思考的內容和活動中獲取自我的感覺
因為你認為,如果你停止思維活動,你將不復存在。隨著你逐漸長大,在你個人和文化環境的制約下,你在腦海中勾勒出了自己的形象。我們不妨把這個虛幻的自我稱為「小我」。小我由思維活動組成,只有不斷地進行思考它才能存活。「小我」這個詞對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含義,但是在這裡,我所指的是虛假的自我,它是我們無意識地認同於思維而產生的。

註:

這裡的「小我」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唐望系列中說的「飛影」、以及《讓心自由》中說的「掠奪者」。

對於小我來說,當下時刻幾乎不存在,只有過去和未來才是重要的——完全顛倒是非。這是因為,當我們的大腦由小我掌控時,它是功能失調的。小我儘力使過去發生的事情復活,因為如果沒有過去,你將會是誰它還不斷地把自己投射到未來,以確保它能繼續存活,並且在未來尋找某種慰藉或滿足。它會說:「某天,當這個、那個或其他的事情發生時,我就會很好、很幸福,也很平和。」即使當小我看似在關切當下時,它所關切的也不是眼前的當下,因為小我看待當下的方式完全錯誤——它是以過去的眼光來看的。或者它把當下作為達成未來目的的手段,而這個目的,始終存在於思維所投射出的未來。觀察你的思維,你就會看到小我的這種運作方式。

當下時刻就是解脫的關鍵。但是,只要你與你的思維認同,你就難以找到當下

註:

「時間」的本質是哲學家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進入二十世紀,愛因斯坦揭示了時間的物理本質。

《當下的力量》中對時間有非常深刻的思考,將其分為「鐘錶時間」和「心理時間」,並且嚴謹、清晰地說明了我們擁有的只有當下,被過去和未來束縛,是人類痛苦的根源。

思維在本質上是一種求生的機器。攻擊、防範其他的思維,收集、儲藏和分析信息——這是它所擅長的,但是這些不具有創造性。所有真正的藝術家,不管他們是否知道,都是在無念的、內在寧靜的狀態下進行創作。即使最偉大的科學家都聲稱他們的創造性突破來自於無念狀態。對美國最著名的科學家(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調查令人吃驚,調查結果顯示,「在那個短暫的、決定性的創造本身的過程中,思維只起到了小部分的作用」。所以我可以說,絕大部分人不具有創造性,不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維,而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維。

在《與神為友》中,沃爾什對此有更加深入的解釋:

藉由思考,你無法很快的找到答案——任何答案。你必須脫離你的思想,將你的思想留在身後,而挪入純粹的存在。

做個天才 ,你必須離開你的頭腦!

天才並非創造答案的人,而是發現答案已然在那兒的人。一個天才並不創造答案,是發現答案。這並不真的是發現(discovery),卻是尋回(recovery)!天才並沒發現任何東西,只不過是尋回失去的。它「曾經失落,但如今被尋回」。天才是記起了你們所有人都忘懷了的東西的那個人。而你們大多數人卻忘了的一件事,就是所有一切都存在於現在這永恆的一刻。所有的解決之道、所有的答案、所有的經驗、所有的了解。事實是,你們不需要創造任何東西。你們所需要的,只是覺知你們希望和尋求的每樣事物都已然被創造了。

情緒:身體對思維的反應

情緒是什麼?我陷入情緒的時間比陷入思維的時間多。

我這裡所說的「思維」,不僅僅是指思考,還包括你的情緒以及所有無意識的心理——情緒反應模式
。情緒在思維和身體的相遇處產生。它是身體對思維的反應——或者可以說,它是思維在身體上的反映。比如,一個攻擊性的想法或敵對的想法會聚集你體內的被我們稱為憤怒的能量。這時身體準備開始戰鬥。身體上和精神上受到威脅的想法促使身體收縮,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恐懼在身體上的反映。研究顯示,強烈的情感甚至會導致身體的生理變化。這些生理變化代表著情緒的身體層面或物質層面。當然,你通常不會意識到你所有的思維模式,通常只有通過觀察你的情感,你才能對它們保持意識

註:

大師時時在定境之中,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他們能夠時刻察覺自己的思維和情緒。

從宗教的意義上說,就是要時刻有靈魂對肉體的察覺,靈魂要做真正的主人,而不是被肉體無意識的反應所束縛。

《當下的力量》對各種負面情緒都有深刻的思考並給出了絕佳的應對方式,比如恐懼、憂慮、抱怨、憤怒等等。

你被你的思維、喜好、判斷以及分析控制得越多,也就是說你的觀察者意識越少的話,你的情緒能量的負荷就會越強,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了這一點。如果你不能感受到你的情緒,或是切斷了與情緒的聯繫,那麼你最終會在純生理這一層面體驗到它們,它們會以生理問題或疾病的形式出現。近幾年來,有許多關於此方面的文章,所以在這裡我們不需要再來細說。強烈的無意識情感模式可能會顯化成發生在你身上的外部事件。比如,我觀察到那些內心充滿憤怒而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沒有表達憤怒的人,更容易從言語上或身體上遭受其他憤怒之人的莫名其妙的攻擊。這是因為他們散發著強烈的憤怒波動,被某人無意識地接收,從而引爆了這個人自己內心潛伏的憤怒

註:

如果你細心觀察,會發現你的思維和情緒常常是一種習慣性的反應,類似於條件反射。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史蒂芬·柯維提到一句話給他深刻的印象: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存在著一段距離,我們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利用這段距離。

能夠拉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距離,靠得就是察覺。

在《程序員修鍊之道》中,作者提及了「蜥蜴邏輯」:爬蟲類動物處理生活挑戰的方法。比如「戰鬥、逃跑或者恐懼」,「立即行動」,「受到傷害,憤憤不平」等等。人類雖然號稱是高等進化的生物,卻處處體現了這種所謂「低等」生物的問題……

推薦閱讀:

深析情緒:恨是動力,煩是阻力
把自己往孤家寡人的絕境里逼怎麼破?
憤怒的修行人
?如果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就別夸夸其談什麼尊重了!
Mood Board 【設計者】整理拋出來的思想情緒板

TAG:阅读 | 思维 | 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