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的《風中的紙屑》:生活與愛情

李笑來老師發起了「十分鐘讀完一本好書」活動,最初的靈感是:

若是有人把一本書的精華提取出來,十分鐘給我講完,我應該給他錢的,而且那錢數肯定應該比那本書的定價高出許多倍,因為他幫我省了時間……

這確實是個好主意,就藉此機會,系統回顧一下我讀過的書吧。一方面是給大家介紹一些自己喜歡的書,一方面也是激勵自己閱讀與思考

引言

高二的時候,偶然間在學校的書店裡發現了周國平的《風中的紙屑》,很喜歡,就買了下來。現在回頭看,這本書對我來說意義重大,使得我的閱讀喜好有了第一次轉變。在此之前,我像當時的許多中學生一樣,喜歡所謂的「青春文學」(受當時暗戀女生的影響,我讀了郭敬明的所有書,深受感動)。

在讀完《風中的紙屑》後,我又讀了周國平的許多書,以及他提到的一些書(比如在讀了《歲月與性情》後,買了盧梭的《懺悔錄》)。漸漸地,我開始喜歡上另一類更成熟一些的作家,比如王小波、史鐵生、昆德拉、尼采等等。

大一的時候,我對周國平的興趣慢慢減弱了,開始熱愛史鐵生和昆德拉。一方面是因為我的喜好從散文到小說的轉變;另一方面是因為我覺得周國平的作品只是講些大道理、表達一些自己的感受,不夠有深度。於是,之後的許多年,我都很少再讀他的書(雖然也有買,但基本都放在女友那裡了,我一般只會簡單翻一下)。

最近,因為寫這個「十分鐘」系列,我重新回顧了周國平的書和自己的讀書筆記。令我意外的是,我開始真正體會到周國平作品的意義以及他對我的影響:

在我十七八歲的時候,通過讀周國平的書,建立了許多正確的價值觀,成為一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這給了我非常好的心態,使得我在高中以及本科的時候沒怎麼感受到學業和生活的壓力,非常單純地學習、閱讀、思考、成長。

大約十年之後,二十七歲的我已經不再有那種簡單的好心態,而是面臨許多壓力和困惑(比如科研和生活的壓力,對親人和自己的責任)。在有過十年的經歷和成長後,現在重新看周國平的書,不再是年少時的激情與欽佩,更多是成年人間的理解與欣賞。

就像我之前一樣,許多人對周國平都是有偏見的,這很可能是因為我們還不夠成熟或者已經太過世故。也有人覺得周國平的書都是一些心靈雞湯,並沒有多大意義,在關於稻盛和夫的文章中,我有過一點對「雞湯」的思考,不妨放在這裡:

很多人厭惡雞湯,我覺得這不一定是好現象。確實有害人的雞湯,但是,也有雞湯是真正有營養的,應該學會如何辨別兩者的。

至於是否能找到喝湯的勺子,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的。從本質上來說,沒有人能夠給你這樣的勺子的(即使看起來給你了),這把勺子需要你自己來尋找、來創造。

「知道」與「懂得」有著巨大的距離,「懂得」也是有不同的境界。「突然的領悟」一般都是不靠譜的,很容易遺忘,不會有真正的改變。這也許就是「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

也許,你可以嘗試不帶偏見地閱讀一下周國平的文字,相信你也會喜歡的。

《風中的紙屑》

作者: 周國平

出版社:北嶽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2006-2

ISBN:9787537828376

購買鏈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66236/

作者簡介

周國平

周國平(1945年7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是中國研究哲學家尼採的著名學者之一。1945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

著有:《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偶爾遠行》、《寶貝,寶貝》,隨感集《人與永恆》、《風中的紙屑》、《碎句與短章》,詩集《憂傷的情慾》,以及《人生哲思錄》、《周國平人文講演錄》等,譯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偶像的黃昏》等。(摘自百度百科)

享受生命本身

人生有許多出於自然的享受,例如愛情、友誼、欣賞大自然、藝術創造等等,其快樂遠非虛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們也並不需要太多的物質條件。我把這類享受稱作對生命本身的享受

在五光十色的現代世界中,讓我們記住一個古老的真理: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

天地悠悠,生命短促,一個人一生的確做不成多少事。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善待自己,不必活得那麼緊張匆忙了。但是,也正因為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不抱野心,只為自己高興而好好做成幾件事了

命運結伴而行

"願意的人,命運領著走。不願意的人,命運拖著走。"太簡單一些了吧?活生生的人總是被領著也被拖著,抗爭著但終於不得不屈服

人活世上,第一重要的還是做人,懂得自愛自尊,使自己有一顆坦蕩又充實的靈魂,足以承受得住命運的打擊,也配得上命運的賜予。倘能這樣,也就算得上做命運的主人了。

事情對人的影響是與距離成反比的,離得越近,就越能支配我們的心情。因此,減輕和擺脫其影響的辦法就是尋找一個立足點,那個立足點可以使我們拉開與事情之間的距離。如果那個立足點仍在人世間,與事情拉開了一個有限的距離,我們便會獲得一種明智的態度。如果那個立足點被安置在人世之外,與事情隔開了一個無限的距離,我們便會獲得一種超脫的態度

困惑與覺悟

應該怎麼生活?這是一個會令一切智者狼狽的問題。也許,一個人能夠明白不應該怎麼生活,他就可以算得上是一個智者了

他們到了四十歲,於是學著孔夫子的口吻談論起"不惑"之年來。可是,他們連惑也不曾有過,又如何能不惑呢

厭世棄俗者和嫉世憤俗者都悲觀,但原因不同。前者對整個人生失望,通過否定世界來否定人生,是哲學性的。後者僅對世道人心失望,通過否定世界來肯定自己,是社會性的

親近自然

在大海邊,在高山上,在大自然之中,遠離人寰,方知一切世俗功利的渺小,包括"文章千秋事"和千秋的名聲。

愛與孤獨

孤獨中有大快樂,溝通中也有大快樂,兩者都屬於靈魂。一顆靈魂發現、欣賞、享受自己所擁有的財富,這是孤獨的快樂如果這財富也被另一顆靈魂發現了,便有了溝通的快樂。所以,前提是靈魂的富有。對於靈魂空虛之輩,不足以言這兩種快樂。

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無聊是一顆空虛的心靈尋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劇性的。寂寞是尋求普通的人間溫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們往往將它們混淆,甚至以無聊冒充孤獨……

人在世上是需要有一個伴的。有人在生活上疼你,終歸比沒有好。至於精神上的幸福,這隻能靠你自己,——永遠如此。只要你心中的那個美好的天地完好無損,那塊新大陸常新,就沒有人能奪走你的幸福。

幸福和苦難都屬於靈魂

快感和痛感是肉體感覺,快樂和痛苦是心理現象,而幸福和苦難則僅僅屬於靈魂。幸福是靈魂的嘆息和歌唱,苦難是靈魂的呻吟和抗議,在兩者中凸現的是對生命意義的或正或負的強烈體驗。

"幸福"這個概念的確切含義:"活得有意義"的鮮明感覺。它必須通過反思,所以會有"身在福中不知福"之說。幸福只是靈魂的事,肉體只會有快感,不會有幸福感。

如同肉體的痛苦一樣,精神的痛苦也是無法分擔的。別人的關愛至多只能轉移你對痛苦的注意力,卻不能改變痛苦的實質。甚至在一場共同承受的苦難中,每人也必須獨自承擔自己的那一份痛苦,這痛苦並不因為有一個難友而有所減輕。

尋常的苦難

我們總是想,今天如此,明天也會如此,生活將照常進行下去。然而,事實上遲早會有意外事件發生,打斷我們業已習慣的生活,總有一天我們的列車會突然翻出軌道。"天有不測風雲"——不測風雲乃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禍福"——旦夕禍福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任何人不可心存僥倖,把自己獨獨看做例外

幸運者對別人的不幸或者同情,或者隔膜,但是,比兩者更強烈的也許是僥倖:幸虧遭災的不是我!不幸者對別人的幸運或者羨慕,或者冷淡,但是,比兩者更強烈的也許是委屈:為何遭災的偏是我!

人得救靠本能

人都是得過且過,事到臨頭才真急。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上,仍然不知道疼。砍下來,只要不死,好了傷疤又忘疼。最拗不過的是生存本能以及由之產生的日常生活瑣事,正是這些瑣事分散了人對苦難的注意,使苦難者得以休養生息,走出淚谷。

身處一種曠日持久的災難之中,為了同這災難拉開一個心理距離,可以有種種辦法。樂觀者會盡量"朝前看",把眼光投向雨過天晴的未來,看到災難的暫時性,從而懷抱一種希望悲觀者會盡量居高臨下地"俯視"災難,把它放在人生虛無的大背景下來看,看破人間禍福的無謂,從而產生一種超脫的心境

倘若我們既非樂觀的詩人,亦非悲觀的哲人,而只是得過且過的普通人,我們仍然可以甚至必然有意無意地掉頭不看眼前的災難,盡量把注意力放在生活中尚存的別的歡樂上,哪怕是些極瑣屑的歡樂,只要我們還活著,這類歡樂是任何災難都不能把它們徹底消滅掉的。所有這些辦法,實質上都是逃避,而逃避常常是必要的。

如果我們驕傲得不肯逃避,或者沉重得不能逃避,怎麼辦呢?剩下的唯一辦法是忍。我們終於發現,忍受不可忍受的災難是人類的命運。接著我們又發現,只要咬牙忍受,世上並無不可忍受的災難。古人曾云:忍為眾妙之門。事實上,對於人生種種不可躲避的災禍和不可改變的苦難,除了忍,別無他法

自我和他人

獨特,然後才有溝通。毫無特色的平庸之輩廝混在一起,只有委瑣,豈可與語溝通。每人都展現出自己獨特的美,開放出自己的奇花異卉,每人也都欣賞其他一切人的美,人人都是美的創造者和欣賞者,這樣的世界才是賞心悅目的人類家園

一個人之所以不愛自己,甚至厭煩自己,是因為缺乏靈性即精神性。這樣的人不夠有靈性以自娛,於是感到無聊,希望在瑣碎的日常勞作——所謂為他人生活——中忘掉這個空虛的自我。

孤獨與創造,孰為因果?也許是互為因果。一個疏於交往的人會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個人專註於創造也會導致人際關係的疏遠

愛情的容量

初戀的感情最單純也最強烈,但同時也最缺乏內涵,幾乎一切初戀都是十分相像的。因此,儘管人們難以忘懷自己的初戀經歷,卻又往往發現可供回憶的東西很少。我相信成熟的愛情是更有價值的,因為它是全部人生經歷發出的呼喚

有無愛的慾望,能否感受生的樂趣,歸根到底是一個內在的生命力的問題

心靈相通,在實際生活中又保持距離,最能使彼此的吸引力耐久

性愛哲學

只愛自己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愛,只有驕橫的佔有。不愛自己的人也不會有真正的愛,只有謙卑的奉獻。

如果說愛是一門藝術,那麼,恰如其分的自愛便是一種素質,唯有具備這種素質的人才能成為愛的藝術家

性愛倫理學

愛就是心疼。可以喜歡許多人,但真正心疼的只有一個。

可以不愛,不可無情。

情人間的盟誓不可輕信,夫妻間的是非不可妄斷。

性愛心理學

關漢卿《一半兒.題情》:"罵你個俏冤家,一半兒難當一半兒耍。""雖是我話兒嗔,一半兒推辭一半兒肯。"

男女風情,妙在一半兒一半兒的。琢磨透了,哪裡還有俏冤家?想明白了,如何還會荒心亂?

有時候,女人的猶豫乃至抗拒是一種期望,期望你來攻破她的堡壘。當然,前提是"意思兒真,心腸兒順",她的確愛上了你。她不肯投降,是因為她盼望你作為英雄去輝煌地征服她,把她變成你的光榮的戰俘。

性愛美學

看見一個美麗的女人,你怦然心動。你目送她楚楚動人地走出你的視野,她不知道你的心動,你也沒有想要讓她知道。你覺得這是最好的:把歡喜留在心中,讓女人成為你的人生中的一種風景

戀愛,人生中美麗的時刻。如同黎明和黃昏,沐浴在柔和金光中的一切景物都變美了,包括那個美人兒。戀愛中的人以為那個美人兒是光源,其實她也是被照的景物

兩性之間

吸引異性的兩種方式:一、顯示風趣、智慧、活力,勾起對方的好奇心;二、顯示憂愁、傷痛、深度,勾起對方的同情心。活力和深度的統一,吸引力達於極致。可是,顯示畢竟是表演,在口味更天然或更精緻的對手那裡就只能引起反感了。

拜倫說:"誰寫詩不是為了取悅女人?"寫信何嘗不是如此。文采是男人引誘女人的一種方式。不過,最好的信往往是一個天才男人寫給另一個天才男人的。

婚姻與愛情

愛情不風流,它是兩性之間最嚴肅的一件事。風流韻事頻繁之處,往往沒有愛情。愛情也未必浪漫,浪漫只是愛情的早期形態。在浪漫結束之後,一個愛情是隨之結束,還是推進為親密持久的伴侶之情,最能見出這個愛情的質量的高低

"看來,要使丈夫品行端正,必須家有悍妻才行。""那隻會使丈夫在別的壞品行之外,再加上一個壞品行:撒謊。"

"我們兩人都變傻了。""這是我們婚姻美滿的可靠標誌。"

親子之愛

凡真正美好的人生體驗都是特殊的,若非親身經歷就不可能憑理解力或想像力加以猜度。為人父母便是其中之一。

我以前認為,人一旦做了父母就意味著老了,不再是孩子了。現在我才知道,人唯有自己做了父母,才能最大限度地回到孩子的世界。

為人父母提供了一個機會,使我們有可能更新對於世界的感覺。用你的孩子的目光看世界,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
推薦閱讀:

《理想國》——兩千年的正義為你註腳
等等,你是要清蒸紅燒水煮燜炸香煎麻辣酸菜美人魚嗎?
從這本書開始,村上春樹陪跑諾貝爾獎7年

TAG:周国平 | 阅读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