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拓寬的馬路1:溧陽路 | 城志
在車水馬龍的四平路和熱鬧喧囂的四川北路之間,有一段幽靜而美麗的馬路,這便是溧陽路的北段。春末的午後,陽光透過密密的梧桐樹葉,撒在兩旁灰磚紅瓦的一排排老洋房上,如果不細看,頗有一種走在老上海的感覺。然而,只要稍稍走近一點,就會發現這些老洋房大多已經破敗不堪,如同沒落的貴族,雖有光鮮的歷史,如今卻已敗落。
溧陽路,原名狄思威路, 1943年租界收歸國有後更名為溧陽路。它南起黃浦江畔虹口港,北迄四川北路,中間一段被後建的四平路「拿走」,結果被分為了不相交的兩段。在四平路和四川北路之間的這段長約600米,聚集了48幢民國時期建造的花園洋房,也曾是不少名人的故居聚集地。
48幢花園洋房
這些老式洋房始建於1913年,為租界高級職員的獨立式雙拼住宅,具有維多利亞時代紅磚建築的特徵,代表了早期上海近代居住建築的典型風格。
洋房的正立面採用拱劵式外廊,四坡歇山式屋頂,紅瓦屋面上設雙坡老虎窗,清水青磚牆面嵌紅磚帶飾,磚工考究,每扇窗還有木製的百葉窗,十足英倫范兒。整棟花園別墅的面積大約700平方米,光花園面積就有近400平方米。整棟樓上下2層,加上屋頂閣樓也可以算作3層。從花園小鐵門進入後,首先看見的是內陽台,現在大多已被改為「陽台間」(解放後由於住戶數量增加,內陽台的門洞被填封起來形成一間房間)。「陽台間」再往裡就是客堂間,面積50多平方米,大多被分為前後兩間客廳。客廳後面是廚房間,廚房間有北窗。經過客堂間旁邊的過道通過木樓梯來到二樓,看到的就是正房寢室,又被稱為前樓,加上過道面積總共有70多平方米。朝北二樓半的亭子間為傭人房,面積也有近30平方米。二樓再上去就是閣樓,閣樓有「老虎窗」。
溧陽路老洋房大多外表破敗
溧陽路花園洋房最初的住戶大多是貴族後裔、文士達人、商紳白領,曾是鬧中取靜、頗為體面的安穩居處。解放後,幹部、平民、工人替代了一部分失勢舊族,成套洋房也被分拆、隔阻,擁塞進了最多的房客,內部早成了72家房客。改革開放後,社會發展了,小輩們長大飛走了一批,改善住房條件又走了一批,於是花園荒蕪了、房子破敗了,溧陽路也沉寂下來。這些洋房,房齡最長的已有百年,短的也有近90年。如今如蒙塵的珍珠,早已失去了當年的光鮮亮麗。因為保護不善,原本以磚木結構為主的建築大多損壞嚴重,屋面普遍滲漏水,外立面失去原有風貌。斑駁的外牆、生鏽的鐵門、堆滿雜物的花園和樓道、內里被分隔得支離破碎的房間、踩上去咯吱作響的樓梯、昏暗潮濕的房間,無一不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溧陽路老洋房內如同72家房客
走進溧陽路邊的一家房產中介公司,聽員工介紹說,這裡的房子目前沒有出售的,一來,早就有傳聞政府要改造這些老洋房,大多數業主等著拆遷;二來,房屋內部確實破舊,很少有人願意購買,因為如果不是整棟出售就只能購買其中某間的居住權,這就意味著無法對房屋外表做出任何整修。而租借的話,這裡的價格倒是不算太高,一間朝南正房大約3000元左右,但需煤衛合用。
隱藏著眾多名人故居
魯迅藏書室(溧陽路1359號)
魯迅藏書樓外觀
這是一幢紅瓦灰磚木結構、坐北朝南的三層樓房。1933年至1936年間,魯迅曾以內山書店店員鐮田誠一的名義租下此屋,藏書約6000冊,其中包括瞿秋白文稿、柔石的遺著及紀念物等。1936年魯迅逝世後,許廣平遷居,藏書室的藏書也一同搬走。建國後,魯迅絕大部分藏書由北京魯迅故居保存,故上海魯迅藏書室未曾恢復。藏書室現為民居,外觀已有改變。
郭沫若舊居(溧陽路1269號)
1946年5月至1947年11月,郭沫若居住在此。1946年8月,鄧穎超等曾在此招待文化界人士;11月,進步文化人士曾在此為朱德同志60壽辰舉行慶祝會。該樓現為民居,外觀如舊。賀子珍舊居(溧陽路1267號)
這座樓房,正是當年賀子珍來上海後的第一個落腳點。解放後,毛澤東曾托陳毅照顧賀子珍;在賀子珍搬進湖南路市委招待所之前,就住在這裡。金仲華舊居(溧陽路1156弄10號)
著名報刊編輯金仲華,浙江桐鄉人,畢業於浙江大學,先後在上海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任職。曾協助胡適之主編《東方雜誌》。1934年任《世界知識》半月刊總編輯,參與創辦《大眾生活》、《生活日報》,《永生》、《抗戰》、《全民抗戰》等報刊。後任香港《星島日報》主編,並加入保衛中國同盟。抗戰勝利後,任上海《新聞報》總編輯。解放後任《文匯報》社社長、上海市副市長,兼上海市首任體委主任。曹聚仁舊居(溧陽路1335弄5號):該樓為坐北朝南二層樓石庫門裡弄房,建築面積232平方米。抗戰勝利後至1950年8月,曹聚仁居住在此,從事新聞、教育工作。期間,他在此樓里先後編寫了反映抗戰歷史的《大江南線》和《中國抗戰畫史》,後者出版後引起轟動,後來成為東京審判日本戰犯的重要物證之一。此樓現為民居,外觀如舊。
陶希聖故居(溧陽路1084弄4號):一直有資料記載,陶希聖曾居住在溧陽路上——當年的狄思威路1084弄4號。他的外孫女沈寧對此有過這樣的文字描述:「我的父親沈蘇儒,是浙江嘉興沈家後輩、沈鈞儒先生的堂弟;我的母親陶琴熏,是當時委員長侍從室陶希聖先生的長女......抗戰勝利後,父親母親回到上海,住在虹口狄思威路(現溧陽路)1084弄4號。」如今此樓也為民居。
關紫蘭舊居(溧陽路1333弄1號)
關紫蘭(1903-1986)出生於上海,廣東省南海人。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畫壇頗富才氣的女畫家之一,我國早期傑出的油畫家,著名雜誌《良友》稱她為油畫家中的「佼佼者」。沿路不時偶遇的有趣小店
整條溧陽路上,在其北側的大部分路段,是虹口文化名人牆,分別刻錄了魯迅、郭沫若、丁玲、馮雪峰等歷史文化名人名言錄,再現了歲月的足跡,勾勒出進步文化的不朽和珍貴。
而在馬路的南側和溧陽路靠近四川北路的那頭,則有一些有意思的小店。
開在魯迅藏書樓的小店
在魯迅藏書樓所在的溧陽路1359號一樓,如今開了一家小店,賣來自世界各地的小商品,比如化妝品、燭台、坐墊、香料包、花瓶……東西看上去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當然,你也可以坐在院子里,要一杯老闆親自製作的咖啡或飲料,價格不貴,味道卻真心不錯。老闆姓佘,看起來四十多歲。他八年前就租下這裡開店了,如今來光顧的大多來是住在附近的老客人,據說,昨晚就有一批客人在這裡聚會,一直弄到凌晨1點才結束。
聊起來,他居然對民國歷史如數家珍。他說,這裡就是當年魯迅的藏書室,但並非以魯迅的名義租的,而是以內山書店一個日本職員的名義租的。而且,並非只租了二樓一間,而是整棟樓都被魯迅租下來了,他還常常帶著兒子周海嬰到這裡看書,有時還住在這裡的三樓。說實話,對這點我還真是第一次聽說。
他還說,魯迅當年收入其實頗高,在幾家大學兼任教授,稿費也數目可觀。只不過,魯迅為人低調,衣食住都比較簡樸。魯迅最捨得花錢的,除了買書,就是花在出行上。據他說,魯迅出門幾乎從不走路,要麼叫黃包車,要麼叫計程車,日常用品也喜歡使用日本貨,還常常叫車帶許廣平去看電影。
有院子的咖啡店
在溧陽路1208弄5號,前幾年開了一家名為溧園的餐飲店,店的前門在溧陽路上,後面則在1208弄的弄堂里。不過一年多以前改為了如今這家咖啡店。店主是一位北方大姐,她說自己一直對研究吃、喝感興趣。聽說原來的老闆不打算做了,就把這裡盤了下來。從溧陽路上開門進入小店,是一長溜的吧台和店主的操作台,穿過吧台旁的走廊,可以來到後院,那裡被店主布置得挺有情調:三四張木桌,一間小包房,外面還有一座假山和一個魚塘。坐在院子里,聽著音樂喝杯茶,別有一番感覺。
名字特別的理髮店
這家理髮店叫「這廂有理」,裡面沒進去,但覺得這個名字挺特別。開在沿馬路某幢洋房的一樓。立新油醬商店
這家店位於溧陽路1382號,據說這是上海灘現存最老的油醬店,還保留著零拷的傳統,甚至還可以看到老上海拷油的「油坦克」。前幾年曾經有不少老上海人特意來這裡買油,就是為了重溫小時候拿著空瓶打醬油、提著空袋子裝米的記憶。然而這次去晚了,店已經關門。聽旁邊店裡的人介紹,這裡如今已經不再賣零拷油了,而成了「無碘鹽專賣店」。看來,上海最後一家零拷油醬店也消失了。推薦閱讀:
※桂花即將開放,上海姓「桂」的6條馬路有誰飄香?
※如何看待「環青海湖自行車賽」 衝刺階段,行人橫穿馬路導致大面積摔車?
※如何看待「日本警視廳交通巡查長超速駕駛撞死中國學生,目擊者:學生曾闖紅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