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滴滴和 Uber 暫時還不會合併
01-28
今天下午有人傳滴滴和 Uber 中國合併的新聞,因為之前跟朋友聊天時我一直認為短期(1-2 年)滴滴和 Uber 中國不太可能合併,而且十分振振有詞,因此下午動不動就有人問我「如何看待滴滴和 Uber 中國合併?」來調戲我。還好晚間的時候雙方都駁斥了合併的傳聞,所以我「事後諸葛亮」地分析一下為什麼暫時還不會。希望他們至少 2016 年內不要真的合併,不然這篇文章作為專欄的第一篇,就要給我定個笑話的基調了。
推薦閱讀:
- Uber 中國不會賣給滴滴的原因:Uber 的高估值可能會坍塌
- Uber 一直都是打著「唯一覆蓋全球市場的出行 App」的旗號來賣的,其不可思議的高估值和「市夢率」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其全球市場的想像空間上的。想想吧,全球統一的出行 app,虐不虐!呃不,酷不酷!這也是為什麼,雖然其商業模式運營難度大、政策法規問題多、全球區域市場內競爭對手多,但它依然可以維持住這種高估值。
- 但是,一旦 Uber 中國區賣身地頭蛇滴滴,將起到一個極壞的示範效應:全球三分之一的業務量都敢賣,還有什麼不敢賣呢?世界各地的其他出行公司和投資人將信心大增,很可能追加投資繼續與 Uber 在各地開戰。本來 O2O 這個題材,對本土化運營就要求很高,因此很多人唱衰像 Uber 這樣的國際公司並不接地氣,那麼 Uber 中國一旦賣了,全球 Uber 的估值將很可能出現恐慌性坍塌。
- 與之相反,如果 Uber 做出「我們很有希望拿下中國市場」的樣子,並且假設真的拿下了(私以為概率很小),將會是非常好的示範效應——連中國這樣有特色的市場都拿下了,還有別的市場無法拿下嗎(參考某 G 和某 F 這兩個在國內不存在的公司)?而且,Uber 剛剛以中國市場為主體融了幾十億美元,如今轉瞬賣了中國區業務,你把沙特主權基金當猴耍?希拉里都不敢這麼干。
- 滴滴中國不會賣給 Uber 的原因:全國範圍內的出行市場,在當前政治環境下不可能放棄
- 在中國做生意是要講點政治的,當前的大背景是「中國夢」,中國企業通過各種政治經濟結合的路線圖在「走出去」,在世界舞台上顯示出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在推廣中國製造,在建立創新型經濟。那麼作為萬眾創新的標杆,滴滴出行背後不僅有外國資本的助力,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有深厚政府關係」的資本力量在進入滴滴,滴滴也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結盟以對抗 Uber。從這點上講,滴滴對於中國的戰略意義和政治意義都不能小看,背後的投資人不會輕易作價出售。
- 我國監管機構歷來對在中國境內產生的數據採取非常保守的態度,比如各種國際互聯網公司要把中國業務的伺服器放在國內,接受國內審查等等,凡是不接受這個條款的都被掃地出門了。如果我們認為某 B 姓公司的競爭對手被掃地出門是有意扶持的結果,那 Uber 會不會也被掃地出門呢?Uber 在多個場合都強調過中國市場是「獨立運營」的,這個「獨立」可能沒有我們想得那麼簡單。我們再陰謀論一些,如果這個市場最終無法容下兩家公司,「市場力量」會更傾向於對誰有利呢?
剩下的事情對兩家公司都差不多,兩家都十分重視技術,比如都在研究自動駕駛、都在基於出行數據做各種創新,也都十分重視市場,都在使用補貼戰術消耗競爭對手,從技術和運營的角度講,沒什麼質的差別。在融資上也是各有千秋,兩者一起在上演史無前例的融資競賽,融資額和企業估值也都節節攀升。當然,在這個時間點上,滴滴依然在中國市場份額上領先,而且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不會被超越。但這是否意味著合併就不會發生呢?
我認為合併還是有一定可能發生的,當然需要些時間,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 首先,從成本角度上看,合併之後補貼可以大幅下降,對達成盈利來說是極大利好。過去,優土合併,58 和趕集合併,美團點評合併,背後都有這個邏輯,而且很多時候是投資人從商業和資金退出角度出發,去推動的合併。比如 58 和趕集合併前,無論 58 管理層還是趕集管理層都公開宣稱不願合併,但最後資本方壓力大,還是合併了。(當然,優土合併後依然虧損,美團點評合併後也無助於改變美團外賣繼續燒錢的現狀,你或許可以期待未來繼續合併)
- 但這種合併的邏輯在於,合併後估值會升高,投資人才有合併的動力,比如說合併後盈利能力增強,對長期估值是利好,否則估值下降的時候退出,對於投資人來說就是虧本退出,那還不如熬到上市再說。從前面的分析來看,合併後對 Uber 的投資人來說顯然是不利的,滴滴投資人也未必是笑哈哈,因為今天滴滴的估值是吃掉全國市場的估值,如果滴滴以過大的代價吃掉了「本來就是自己估值一部分」的 Uber 中國,對它的估值提升也沒什麼幫助。所以今天放出來的消息,也是滴滴吃掉了 Uber 中國(當然,如果是反過來會更不合邏輯,也沒什麼人會信了)。
- 所以從目前這個時間點上來看,至少有一方投資人是不願意合併的,而且看起來也沒什麼談判空間,談判空間只可能存在於雙方形成事實上的卡特爾,即達成某種合謀來縮減補貼,以減少雙方虧損。
- 另一種合併的可能在於估值泡沫破裂。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目前一級市場的估值偏高,還發明了「市夢率」這個詞,而且近 1 年無論中國還是美國,由於「好項目」的稀缺,部分「好項目」的估值在急速膨脹,有的已經到了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ll 的地步,而 2008 年的金融危機和 2015 年的股災已經教育了我們,沒有什麼是 too big to fall 的(迷之微笑)。按說每 7 - 10 年一個經濟循環,這不是也快了嘛。
- 所以按照這個邏輯,假設全球創業估值泡沫破裂,在 Uber 和滴滴本身估值都坍塌的條件下,Uber 把中國區賣給滴滴就相對來說合理一點了——反正估值保不住了,賣了至少還能對利潤有點正影響。你可能覺得非常搞笑的一點是,我憑什麼認為泡沫破裂還要賣相對更合理,我只能耍流氓地說,反正市夢率和金融危機都不合理,置之死地沒準能後生呢(迷之微笑)?
- 至於為什麼不是滴滴賣給 Uber,我反正不希望看到人壽、平安、阿里、騰訊這些公司,作為股東,不得不拋售滴滴股份以套現的那一天。那就不是 L 型走勢的經濟了。
Update:
我已經知道被「打臉」了,請大家在評論下友善狂歡 XD
此時,一位長者的諄諄教誨迴響在耳邊……
Update 2:
感謝大家的心疼,我會努力,笑著活下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