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文大燜鍋:NBER論文速遞?用田野實驗(Field Experiments)方法研究歧視問題

這幅照片表現了一種近乎原始的、極度的悲痛:發狂的寡婦趴在一個塑料袋上嚎哭。袋子里是丈夫的屍體,他在1968年美軍發動的「春季攻勢」中被打死,不久前被發現在萬人坑裡(文字來自《目擊者》,中國攝影出版社)。

拍攝下這張照片的是英國人拉里·伯羅斯(1926-1971),他被公認為這個星球上最偉大的戰爭攝影家,生前供職於美國《生活》雜誌。

圖片來源:pinstake.com/

論文鏈接:Field Experiments on Discrimination

這是論文大燜鍋的一篇推送

由芝加哥Booth商學院的Marianne Bertrand教授和MIT的Esther Duflo教授合作撰寫的NBER最新工作論文」Field Experiments on Discrimination」綜述了關於歧視的既有田野實驗文獻。作者將歧視定義為「來自少數群體的成員與來自多數群體的且具有相似特徵的成員相比在相同情境下得到區別對待」。利用傳統的回歸分析和觀測數據難以提供歧視現象存在的有力證據。近幾十年來各個社會科學領域則越來越多地運用田野實驗方法來證明其存在的普遍性。本文首先綜述了各種測量歧視的實驗方法,隨後探究了歧視帶來的代價,最後討論降低歧視程度的可能途徑。

常見的田野實驗有兩種。第一種是審計研究(Audit Studies):研究者將除了一個會引起歧視的特徵以外、在其他所有個人特徵方面都相同的兩個參與者(auditors or testers)進行匹配,讓其申請同一份工作或者執行同一項市場交易行為。通過觀察兩類參與者受到的對待以及最終結果來分析是否存在歧視行為。例如,在Ayres and Siegelman(1995)的經典研究中,一名白人男性和另一位匹配的參與者經培訓後以一套同樣的討價還價說辭向交易商購買汽車。實驗發現交易商給白人男性的報價要比白人女性和黑人更低,從而證明歧視行為的存在。第二種是通訊研究(Correspondence Studies)。區別於前一種研究方法,該方法通過虛構人物並編製假簡歷的形式來觀察招聘單位的反饋情況。通常研究者會通過操縱申請者的姓名來暗示申請者的少數群體身份,並且以回信率來衡量歧視程度。相比於前一種方法,通訊研究能盡量控制同一組申請者的特徵,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而且能以極低成本擴大樣本容量,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接下來,作者在兩種不同理論視角下探究了歧視可能帶來的損失。第一種理論為「基於偏好的歧視」(taste-based discrimination):當來自少數群體的個人與來自多數群體的個人生產力相當時,僱主不願意招聘少數群體或者給少數群體開出更低的工資。這種對人才資源的錯配顯然會降低社會的生產效率。另一種理論為「統計性歧視」(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當僱主根據求職者的各方面信息來推斷其生產力,而來自求職者個人層面的信息又不完善時,僱主就會根據求職者所屬群體的屬性來對其進行生產力評估。因而只要僱主認為少數群體的生產力平均而言更低時,工作機會就將被分配給多數群體。這種歧視在理論上是有效的並且更能夠在道德上站住腳。但是當來自少數群體的求職者感到自己可能被「有色眼鏡」看待時,該群體就易產生焦慮,從而降低工作表現並造成效率上的損失。此外,歧視也會通過降低社會多元化對社會整體的效率造成損失。

最後,作者討論了降低歧視的可能途徑。首先可以通過提高被歧視群體在領導層中的佔比來減弱多數群體對他們的成見,這可以通過強制性配額制度來實現。另外,可以通過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互動來降低偏見。特別是當兩個群體處於平等地位、有共同目標、有群體間的合作以及有來自權威或習俗的支持時,群體間互動對降低歧視的效果最佳。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通過對大學室友的隨機分配來考察不同寢室組成對大學生關於平權法案態度的影響。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田野實驗方法在檢測歧視現象存在方面已獲得充分的應用,但在理解歧視帶來的社會損失以及如何降低歧視程度方面,田野實驗方法仍然大有可為。

廣受歡迎的知乎專欄「論文大燜鍋」每日推送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及自然科學期刊最新內容。本帳號由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陳碩副教授及其團隊負責。歡迎媒體及學界與我們展開內容合作,聯繫郵箱paperexpress@sina.cn。


推薦閱讀:

【化妝品小實驗】變廢為寶系列之眼影用不完怎麼辦?
最殘忍動物實驗:奪走母愛、長期囚禁,只因想看孤兒小猴有多慘?
【唇膏BBQ】這次真的豁出去了~!
在這裡除了躺著什麼都不用干,就能賺到幾十萬?

TAG:实验 | 歧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