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願意說話怎麼辦?
「不願意」是信息量很大的三個字。在我們回答「怎麼辦」之前,先要分析是「不太會」、「不需要」,還是真的「不願意」。
關於【不太會】
門診遇到家長主訴「孩子不願意說話」,評估後的大多數結果其實是「孩子還不太會說話」——其語言發展可能落後於同齡人(甚至可能存在語言障礙或其他發育障礙)。得知結果後,有的家長卻認為孩子的語言能力應該是正常的,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家長通常不太清楚語言發育的里程碑,因此當自己的孩子說「媽媽抱抱」、「我想吃糖」的時候,可能大多數同齡兒童已經會說「這隻兔子比烏龜跑得快」、「我昨天買的玩具不見了」等複雜很多的句子了。其次,家長在對照里程碑的時候,可能會誤認為「重複他人說的話」和「背誦一些聽過的語句」都屬於兒童自發的「語言表達能力」,其實會造成高估。言語治療師在評估時更看重的是孩子自己獨立組織的語言達到了什麼程度,比如有哪些辭彙、哪些語法結構、句子平均有多長等等。這就好比一個連速食麵還不會煮的人天天看網上「紅燒肉烹飪方法」的視頻練習,總有一天他能把這道菜做出來,但你現在讓他不看視頻自己做個黃瓜炒蛋,這才是在真正考驗本事。
第三,家長比較了解孩子的現狀,因此交流時也往往會不自覺地根據孩子的能力做出了調整,卻以為孩子可以獨立完成某些任務。比如我在初診中讓孩子「把猴子放在盒子上」的時候,通常要靜默觀察孩子5秒鐘左右。但家長有時在旁邊很著急,不但馬上就重複了指令(這已經降低了任務難度),並且說「猴子」的時候用手去指猴子,說「盒子」的時候拍了拍盒子——您這屬於考試作弊啊!如果孩子的語言發展疑似不如同齡人,需要及時到發育行為兒科醫生處問診並查明成因,然後在語言、交流等方面再由言語治療師進行干預。關於【不需要】
還有一種說法是「孩子不需要說話,因為家長在其說話前就理解並滿足了孩子的需求」。 舉例來說,當孩子想要桌子上的玩具車,他朝桌子的方向一指,家長就把車拿過來了,因此孩子沒必要用說話的方式來表達需求。好像我們在坐飛機時有事會按頭上方的按鈕,很少有人會大聲喊「空姐你好!麻煩來一下31號A!」。這種「環境過度滿足而造成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情況的確可能發生,但是比較少見。如果孩子的其他方面發育正常,過度滿足可能會讓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一些遲緩(干預後的效果通常很好),但不太可能嚴重限制兒童的整體語言發展。如果孩子的確已經具備適齡的認知、語音模仿、語言理解等能力,只是很少主動說話(語言表達能力差),有時我們會採用一些促進口語發展的策略,比如:1.給予選擇:孩子往桌子上指,家長雖然已經知道他想要玩具車,但可以把玩具車及水瓶拿過來,問他:「你要水杯還是車?」 說到水杯和車的時候,可以各在手裡晃一晃。孩子指車的時候,家長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繼續進行語言輸入:「你要車嗎?車?」孩子如果伸手來抓車,可以說:「哦!你要車啊,給你車,車。」輸入次數達到一定數量後,孩子會更容易將實物和對應的語音聯繫到一起,也就會有更多的能力和自信將「車」說出來。2.設置障礙:將孩子想要的東西放到他伸手夠不著的地方,哪怕孩子用手指,家長也可以假裝自己不明白他想要什麼,從而讓其只能用說話的方式來索取。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對孩子的基礎能力要求更高,只有孩子真的是「懶得說」的時候才管用。如果孩子從來沒有說過這個事物的名稱,我們希望憑藉設置障礙就讓他說出來,通常很難實現。另外,該方法也減少了很多語言輸入的機會,從這點來說不如「給予選擇」。3.暫停活動:如果孩子喜歡某個固定程式化的活動,我們可以在某一個孩子喜歡的步驟前暫停,當孩子說出來相應的詞語後再繼續。比如,我們喊「1,2,3……飛!」,說到「飛」的時候把孩子舉起來。如果孩子已經很熟悉並喜歡這個活動了,現在我們可以喊完「1,2,3」後暫停一下,只發出/f/的聲音並誇張地做出/f/的口型,用滿懷期待的表情看著孩子,這時孩子會比較容易說出「飛」,然後我們要馬上按照慣例繼續這項活動。
當然,如果孩子缺少剛才提到的幾項基礎能力,上述這些方法是很難奏效的,需要在問診並了解成因後,在言語治療師的直接干預及家庭指導下先有針對性地提高基礎能力,然後再關注真正的語言表達。也有家長好奇:孩子有沒有可能因為懶,而一直停留在用手指東西的階段?其實,當兒童的認知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他會了解更多的抽象概念以及事物之間的關係,自身的社交需求也不會僅限於索取成人注意力以及索要物品等等,而會產生表達情緒/感受、回答問題、詢問信息、發表意見/協商規則等需要,而這些複雜概念非要兒童自己主動使用語言這種抽象符號系統才能夠實現,只靠咿咿呀呀和用手指是做不到的。因此如果兒童真的具備適齡的能力和需求,不太可能僅僅因為「懶」而不去表達的。關於【不願意】
為什麼有人願意加班?有人願意工作時無所事事?所謂的「願意」,通常是獲得了某些「好處」。哪怕是做義工,也會得到幫助別人的成就感和價值感,從而以後更願意做。孩子和大人一樣。要想讓他們願意說話,你需要給他們說話的「好處」——像剛才提到的三個活動,都能讓孩子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得不到好處,甚至常常因為「說話」這件事得到壞處,那麼幾次之後孩子就失去了想要說話的興趣和動機了,這就是「經歷塑造」的結果。有些孩子不怎麼說話,家長其實很有挫敗感,並且心裡對孩子產生擔憂,因而容易將自己的焦慮情緒不知不覺地投射給孩子,比如用命令的口吻讓孩子「快說啊!」「你說話啊!」,嚇得孩子不敢吱聲,害怕說錯。哪怕孩子說出來,家長有時也會帶著埋怨的語氣說「你可終於知道說話了!」、 「這還差不多」,甚至讓孩子「再說一遍!」,讓孩子覺得說話也無法取悅家長、無法得到獎勵。這不但會讓孩子更加缺乏說話的動機,而且對其心理健康和親子關係的影響較大。提到家長的挫敗感,還要說到孩子的表現對家長的行為具有反向調節的作用。比如,如果孩子的語言發育較慢,可能會較少向家長發起互動,家長也會不自覺地減少和孩子的互動(以為孩子不需要),從而讓孩子得到的語言和社交輸入更少,導致惡性循環。希望所有覺得「孩子不願意說話」的家長都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和孩子進行更多的1對1直接互動。【結語】
孩子「不願意說話」的潛在因素複雜、因人而異,更不存在普適的干預方法。當務之急是求助發育行為方向的兒科醫生去進行評估和診斷,家長千萬不要自己盲目地將重點放在試圖讓孩子馬上多說話上面。【常見問題】
1.兒童存在語言障礙的紅燈信號有哪些?
可參照張明紅老師所著的《0-3歲兒童語言發展與教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若孩子疑似有語言障礙,家長應如何做?
應先及時到正規醫院問診。若孩子的確被診斷為語言障礙(或伴有語言障礙的其他情況),會由言語語言治療師進行干預。3.言語治療師如何進行干預?
首先進行評估,了解孩子在語言和相關方面的發育現狀及強弱項,從而制定干預目標和計劃。「干預」並非是打針吃藥,而是促進語言能力提高的遊戲——通常以1對1的形式進行,有時也採用小組形式。遊戲中的語言任務既符合孩子的實際接受能力,同時也能夠挖掘孩子的發展潛力。遊戲過程中,治療師通常會提供大量的示範以及動態調整對孩子的輔助和提示,讓孩子盡量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不知不覺地進步。4.家長可以參與干預嗎?
非常鼓勵家長的參與,非常需要家長的參與,否則干預效果會比較有限。實際上,言語治療師的工作之一就是培訓家長如何在平時生活中進行干預。同時在此預告廣大家長,由加拿大資深華人言語語言治療師姚利群老師和趙晶老師所著的《爸媽帶我學說話——兒童語言發展家長指導手冊》將於2018年在國內出版發售。此外,我的在線知乎講座:言語治療師 Siyang 的 Live——怎樣促進 0-3 歲孩子的語言發展 也會對家長們有一定的幫助。5.在哪裡能找到言語語言治療師?
在大城市的三甲兒童醫院或綜合醫院中通常能找到,比如深圳市兒童醫院專門有言語治療科。也有很多言語治療師工作在殘聯、特教機構等單位。----------------------------------------------------
本文回應的問題是門診中常常遇到的、也是「言語治療師 Siyang 的 Live——怎樣促進 0-3 歲孩子的語言發展」中家長們問的最多的問題。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起到一點幫助。
特別感謝美國資深言語語言病理學家劉雪曼老師對本文的指導和建議。
推薦閱讀:
※老媽為什麼心疼我花錢?
※一枚銅錢一句話,讓她記恨父母一輩子
※我恨我自己的媽媽,怎麼辦?
※父母的貧窮思維:萬般皆下品,唯有便宜好
※孩子為什麼愛說謊?|面對說謊的寶寶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