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牛逼頓遇到李嘉圖---物理模型能否去薅經濟學
作者:常易
(常公子是巡洋艦的老朋友,本文首發於混沌巡洋艦微信公眾號chaoscruiser,轉載需聯繫作者)
擦,最近畫風太飄,打算洗心革面重新做狗,把以前論文翻譯成人話,不知能否扳回一城……那會兒搗鼓數學模型,就發現數學、物理、經濟學、計算機,是可以玩一塊兒的。當時還沒有複雜系統的概念,朦朧中跨界了,也明白了兩句話:
對不懂的領域持恭敬態,但別怕,去試試;
對前人的成就裝看不懂,要理性,不迷信。
好了來介紹今天的CP:引力模型,國際貿易。
去薅的叫引力模型,是萬有引力那個,牛逼頓整的,不是愛因斯坦炸毛的引力波。就是姑娘遇到心儀的少(gong)年(zi),會在本來平坦的路上,遠距離摔進少(gong)年(zi)懷裡那個吸引力。
被薅的對象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簡稱CAFTA,要洋氣),該社團共有10+1個國家,10是指東南亞國家聯盟(AESAN),1是指天朝,10+1貿易協議於2002年啟動。別的不啰嗦,就醬。
然後,怎麼薅?
先講高中物理:牛逼頓他老人家發現,世間一切東西都有引力。好比說地球吸引著你,但地球好重,所以你無法6到飛起,你要是遠出大氣層,就可以6到飛起了;又好比說太陽就很遠,但太陽更重,所以地球也無法6到飛起。
歸納一下,引力跟質量成正比,跟距離成反比:
十年浩劫期間,有倆歪果仁(Tinbergen和Poyhonen)發現了個事兒:兩國的貿易關係,可以用引力模型來描述:A國和B國的貿易額(Trade),跟它們的經濟體量(GDP)成正比,跟距離成反比。這裡偷換了兩個概念:引力F,變成了貿易額T;物體質量M,變成了經濟體量GDP。距離保持不變。
用人話很好港:比如中國跟美國就經常做大生意,因為兩邊都壕。但我們的鄰居寮國,抱歉好窮啊……它跟美國就搞不了大新聞,因為購買力太弱了。那中國跟寮國呢?也挺抱歉的……但至少比美國強,因為離得近啊!貨物貿易的運輸成本是用距離算的,為什麼江滬浙能包郵,邊疆地區要加價,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我們已經明白,怎樣用最基本的模型去薅貿易關係。再進一步:如果影響貿易的不只有經濟和距離呢?及,如果要描述國家不止兩個呢?
好辦。第一個問題,先把模型取對數,分號就變成了加號,變數前面還有了係數,還可以在後面添加解釋變數(別問為什麼說了你也不懂)。於是我們又塞了幾個變數:人口密度DEN(驗證赫克歇爾-俄林理論中的資源稟賦問題);共同邊疆(兩國是否接壤);該國是否為亞太經合組織成員(社團之間會不會火拚);該國是否有優惠貿易安排(廢話)。
第二個問題嘛,sounds like I care,愛幾個幾個,全部放資料庫里丟給電腦算,不然要Eview和SPSS幹個卵?
妥了,現在隆重推出引力模型正式版:
之後就是面板數據回歸分析的事兒了,總之都通過了假設檢驗,顯著性杠杠的,出了幾張下面醬紫的表,我們來說結論。
結論就是:引力模型不一定靠譜,別亂用,它會出幾個弔詭(這個詞出自莊子謝謝):
(1)GDP有時呈負相關。港人話,就是貿易額跟經濟增長成反比。這不科學是么?看圖說話:04到09年階段,全球金融危機爆發(2008年),一路凱歌的亞洲貿易哐當!跌了!但經濟還蠻堅挺,09年的數據並沒有哐當,所以我們看見了經濟上漲貿易下跌的現象。一旦黑天鵝到來,一切自嗨的模型都是紙老虎。
另外一個問題,中國方面的GDP顯著性很弱。看右邊這張圖,我們的GDP全面碾壓東盟10國總和,就是說他們加起來團購都買不動啥……總體來說,CAFTA的貿易額主要取決於對方的經濟體量。天朝比較壕,物產豐富,我們想買1萬噸,對方不一定拿得出手;我們想賣1萬噸,對方不一定買得起。這就很尷尬了,直接導致模型中我方的GDP顯著性很弱,因為買什麼、買多少,主要看對方吃不吃得消。
(2)距離經常呈正相關。這又不科學了……不是說江滬浙包郵的么,怎麼越遠的反而越買的越多?但這是真的,CAFTA在總體分布上,有錢的成員國普遍比較遠,窮的比較近,尤其寮國緬甸柬埔寨這幾個。
是的,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但國內不少學者做東盟的引力模型,距離都是負相關,我很想知道睜眼說瞎話怎麼寫,而且那些論文居然能發表,也是迷之審稿。
(3)李嘉圖還是闊以的。比較優勢理論很經典,classic is classic。港人話,就是買賣行為=缺啥買啥,不缺啥賣啥。不管個體交易還是國際貿易,都是這樣。比如新加坡巴掌大個地方,就得進口資源密集型產品;越南倒是大,但智商略捉急,就經常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阿迪達斯什麼的就是在那造的。這裡交易的生產要素,叫做資源稟賦,源自赫克歇爾-俄林理論。所以你看,真正經典管用的理論,都能用人話很通俗的港出來,而且百試不爽。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數據靠譜的前提下,數字是不會說假話的,但是模型和演算法會。真正會玩的人應該去看原始資料庫,而不是權威解讀,參見《大空頭》里發財的幾位爺。因為信息的解碼再編碼過程中,總會出現誤差和失真,尤其是黑天鵝事件會讓模型徹底垮塌。而這年頭,黑天鵝真是滿天飛。不幸的是,我翻過的很多文獻中,都鮮見「質疑」的態度,總覺得歪果仁的模型就是好的,迷信高大上的量化分析,然後拚命調整演算法,去獲得一個「看上去很理想」的回歸結果。可這種結果基本沒有蛋用。
真正引人入勝的,是那些誤差、矛盾和不對勁的地方。只有發現經典與事實相悖的地方,窮追猛打死磕到底,勇敢喊出皇帝沒穿衣服,世界才會進步,才會有更新、更好的東西被創造出來。我覺得,這是做學問最基本的態度。不管別人怎麼逼逼,腦子長在你頭上,聽笛卡爾的一句話:
懷疑一切,然後在懷疑中發現一切。
P.S. 其實還有番外篇,是在引力模型的基礎上,我用圖論嘗試了修正和拓展,發現圖論蠻好用的,下次有機會再寫一篇。這次沒用皮卡丘和大頭阿狸,因為語氣已經很不嚴肅了,配圖就規矩一些(分割線是我專用的),諸君見諒。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中國靠 RCEP 和其他幾個 FTA 就能打破 TPP 帶來的不利影響?
※德國人喜歡吃香蕉?
※信用證使用流程是怎樣的?
以及即期信用證的意思是?
※貨幣貶值疑問?
※明明中國是美國的頭號債權國,為何感覺欠錢的成了大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