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生產和供港品一樣安全的農產品,可你願意多付多少錢?

近日,供港生鮮開始進入內地鋪設門店,首店落戶北京朝陽區,引起業界熱議。有文章提出質問,供港生鮮的安全標準和內地的綠色食品標準差不多,為何進入供港平台就能確保99.999%的安全,並得到消費者的充分信任,而內地卻食安事件頻發,消費者普遍對農產品的安全性不信任呢?

有評論將此歸結為食品安全監管水平與投入的差距,認為只要提高監管水平,內地農產品的安全性就會相應提高,甚至有文章宣稱「安全的食品是監管出來的,不是生產出來的」,「內地監管部門只要權責明確、機製得當、認真負責工作是完全能夠監管好的。」

那麼,供港生鮮的生產和內地常規生鮮生產有何不同,為了保證產品安全、完善監管,要付出多少成本?內地監管部門只要「認真負責工作」,農產品就會得到消費者的信任了嗎?

安全源於生產的標準化控制

此前不少報道都將注意力放在供港生鮮監管方式與內地食安監管的不同方面。確實,香港方面對供港生鮮的監管體系嚴密,安全標準較高,與內地的分段管理不同,採取的是一整個監管鏈條。從生產廠商的資格審查與准入,到生產過程的嚴格監管、出現違規後的從重處罰,供港生鮮從產前到餐桌,均處於可追溯監管鏈條中。

供港農產品不僅做到終端品質安全,在生產規模化和標準化方面的表現也很突出。

以河南的一家供港註冊豬場為例,這家養豬場有統一規格,出欄生豬的體重必須在90-110公斤之間,因為在這個體重區間才可以保證豬的肥瘦肉均衡。豬場場長還會為香港考察團展示挑選鑒別生豬的方法:「看豬的雙脊背:豬背上放一杯水,豬走水不灑的,就是上品!」

而供港雞肉的體重需在1.2-1.5公斤/只之間,飼養天數必須達到90天,甚至可以達到150天,遠超過內地常規的48天。

生產供港蔬菜的種植基地,均需根據自身的地理與氣候特性報備生產計劃,不在此種植計劃的品種即使從此基地出品也不允許出口香港。對種植也有標準要求,例如一株茄子只允許生長3根茄子,多出的就要打掉,確保長出的茄子尺寸大小均勻,採摘也需嚴格的施藥期控制,所用農資均需符合相當高的安全標準,並嚴格合理施用。

如此嚴格的生產供應標準,一般散戶是很難達到的,所以供港生鮮的生產主體多為大型種養殖企業或規模化種植、養殖戶,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流程式控制制,形成高度一致、安全的產品品質。

「供港生產」要增加多少成本?

高標準的生產方式帶來更高的生產投入。比如,更優性狀的品種需要購買更貴的種子,安全低毒的農藥價格更貴,疏果和不可避免的蟲害都會降低產量,更長的種養殖時間都意味著更高的飼料、農資、管護成本。

不僅在生產環節的成本更高,生產供港生鮮「更費錢」還體現在更多的安全檢測和監管成本。

2014年,香港特區政府歷時5年制定《食物內除害劑殘餘規例》,其部分標準比一向以嚴苛著稱的《日本肯定列表制度》還要嚴,對584種(類)食品農產品中的360種農藥制定了7083項殘留限量標準,意味著更多的檢測費用和相應的通關成本。

據媒體報道,以茶葉為例,每批茶葉出口前至少做兩次檢測,一次樣品,一次大貨。每次檢測費用在1000元左右,這樣,就是至少2000元/次。標準增加到46項後,也就意味著不同類別的農藥檢測次數增加了。46項內容中可能就不只兩個類別,每增加一類就要多掏1000元。

種植成本、規格質量,挑選損耗成本,以及質量安全監管成本共同作用,使得供港生鮮的總成本比內地常規種養殖的生產成本要多20-40%左右,這部分多出來的成本如果不能在價格上得到體現,不能為生產者提供更高的收益,則很難在商業上可持續。

華南農業大學蔬菜栽培技術專家楊暹教授擔任了多家供港蔬菜生產者的技術顧問。在接受農場君採訪時,楊暹教授表示,供港蔬菜的生產成本確實要比內地常規種植方式要高三成左右,其中各項檢測費用,會對每斤蔬菜增加約0.1元的成本。

而在銷售價格方面,供港蔬菜的零售價格主要由市場供求決定。以菜心為例,供求平衡時,內地賣3元一斤的菜心,在香港能賣到4-5元一斤,而在春節等需求旺季,香港市面上的菜心甚至一度可以達到30元/斤,是同時期內地菜心價格的三倍。

此前有報道稱,供港食品價格雖然高於內地一般超市的價格,但與內地電商平台的同類商品價格基本持平。然而經農場君調查,北京的首家供港生鮮店中的生鮮蔬果售價不菲,如清遠雞每份68-108元,內地電商價格則為44-96元;紅櫻桃番茄200g售價30元,內地電商的櫻桃番茄350g裝售價9.9-17.8元,還有20元一盒的黃瓜,35元一個的紅椒,目前看來,供港生鮮店商品的價格比國內主流電商的價格還是貴了不少。

可見,供港蔬菜的價格和內地蔬菜相比,至少貴三成,基本可以覆蓋掉多出的生產成本。

我願意安全生產,你願意多付錢嗎?

內地為香港、澳門地區提供生鮮產品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中葉。經過五十餘年的發展,目前內地供港農產品已在香港生鮮市場上佔據絕對優勢。據統計,香港市場92%的新鮮蔬菜和80%以上的活畜禽均來自內地,由香港本地供應的新鮮蔬菜僅佔全港所需蔬菜總量的3%。

即便如此,內地供港蔬菜仍然呈供過於求狀態,香港方面對內地供應商的可選擇空間較大,所以才有可能實行嚴格的「黑名單」制度,對出現違規行為的供應商即時剔除。

高標準的生產流程式控制制和嚴格的監管體系共同形成了民眾對供港農產品安全性的信任,也才由此形成了更高的品質溢價,使得花費更多投入精心種養殖出來的產品,能夠優品優價,實現其應有的市場價值。

那麼,內地消費者願意為更安全的農產品多付多少錢呢?

據華南農業大學姜百臣等人對供港豬肉消費意願的調研發現,內地消費者對供港豬肉的安全性和品質的信任程度很高,有88.1%的受訪消費者認為供港豬肉和內地豬肉在品質上存在差異,並願意為了這種差異,支付高達44%的溢價。

談及供港農產品價格時,楊暹指出,供港農產品價格比內地常規生產的農產品價格貴三成是完全合理的,甚至還應該更貴些。

如果高標準的、安全的生產方式必然要付出更多的成本,那麼就意味著並不是供港農產品的價格太高,而是內地農產品的價格太低,現有的價格,無法支撐為了確保安全和高品質,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然而,為什麼內地的農業生產,鮮能跳出信任缺失,低質低價的陷阱呢,這種現狀,僅靠監管部門「更認真負責地工作」,就可以扭轉了嗎?


推薦閱讀:

酸爽多汁的西紅柿為什麼沒有了?市場上到處賣的都沒有一點味道,硬梆梆,吃起來像木頭一樣
先平台後種植基地的「輕模式」運營,85後美女這樣玩有戲嗎?
8年賣蟹,他找到破解公共品牌危機的密碼後,年均銷售額突破2000萬
套路 | 乾貨推薦:油脂油料品種季節性及套利機會分析
呂不白說 | 素食館+農產品=農創新思路!

TAG:农产品 | 食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