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綜述 | 光明日報推出「中國話語 傳薪絕學」系列文章

〇、「中國話語 傳薪絕學」介紹

2016年6月2日,光明日報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習近平指出,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開設《中國話語 傳薪絕學》專欄,邀請「絕學」的學科帶頭人、研究專家,述析「絕學」的傳承現狀和發展困境,關注新時期復興「絕學」的探索與思考。迄今已經發表8篇文章,均是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撰寫,很有參考價值,值得一讀。從既有的發表的八篇文章來看,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題目的選擇具有代表性

從既有的文章來看,選題側重具有重大學術和文化意義的古代學科。比如甲骨學、金石學、簡帛學、敦煌學都是20世紀以來均有重大考古發現的新銳學科,至今仍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熱門學科。最近江西南昌發現的海昏侯墓也出土了大量的竹簡,必將引起新一輪的簡帛研究熱潮。

而梵文、契丹文、西夏學都是可以真正稱為「絕學」的學科,雖然比較小眾,卻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傳承,其中梵文與印度學、佛學密切相關,西夏學、契丹文以及所謂的突厥學則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民族文化,這些均與漢文化研究相輔相成。而歷史地理學近些年來以GIS為基礎,探索文理交叉的研究方法,很有創新意識。

二、文章的撰寫者均是各領域的專家

從既有文章的作者來看,王宇信、朱鳳瀚、劉國忠、李學勤都是出土文獻的資深研究者,有著眾多和重要的研究成果,他們供職的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都是出土文獻研究的重要學術機構。

而樊錦詩則也是敦煌學的資深研究者,其與丈夫、也是著名學者的彭金章研究員參與創建的敦煌研究院是敦煌學研究的重鎮。

王寧則是陸宗達的學生,與其師一起在訓詁方法論和科學化方面卓有建樹,而且他們都自稱為章太炎、黃侃後學,有著深厚的小學傳統。

其他如劉鳳翥、黃寶生、杜建錄、張曉虹個人之前並不是很了解。但通過檢索也得知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是資深的研究者,有著不凡的建樹,不過多贅述。

三、文章兼具科普性和學術性

從既有文章的內容來看,無疑,這些文章都關注了不為眾人所熟知的古代學科。即使有些人有所了解,相比也是淺嘗輒止,知道個大概而已。

而此次撰寫者主要側重的是某學科的歷史與發展,也就是說,作者既簡單回顧了學科的發展史,有高屋建瓴地指出本學科在當代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正因為撰寫者都是本領域的資深研究者,往往能從宏觀視野上審視本學科,並展望未來的發展,很有參考價值,值得一讀。

四、已發表文章目錄(以發表時間排序):

  1. 杜偉生(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古籍修復技藝的傳與承(2016.07.14)

  2. 劉培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因明研究的可喜進展(2016.07.13)

  3. 鄭張尚芳(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音韻學的重要作用與新進展(2016.07.12)

  4. 朱鳳瀚(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教授):金石學的興衰與傳承創新(2016.7.5)

  5. 劉鳳翥(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讓「死」文字復「生」——契丹文字專業的形成和發展(2016.7.4)

  6. 王寧(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訓詁學及其在當代的發展(2016.6.30)

  7. 劉國忠 李學勤(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簡帛學:古代文史研究的新增長點(2016.6.29)

  8. 樊錦詩(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敦煌學的歷史、傳承和突破發展(2016.6.28)

  9. 黃寶生(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梵文傳承的關鍵在培養後繼人才(2016.6.16)

  10. 杜建錄(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其言已逝 其學不絕——西夏學的傳承與創新(2016.6.15)

  11. 張曉虹(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教授):跨越「楚河漢界」——歷史地理學的傳承與創新(2016.6.12)

  12. 王宇信(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北京師範大學「985」特聘教授):「冷門」甲骨學代有傳承(2016.6.2)

附錄:更新記錄

  1. 2016年8月25日,更新「四、已發表文章目錄」,添加三篇後續文章的目錄,目前共有12篇文章。

推薦閱讀:

四張圖讀《道德經》15-20章
日用生活—街坊鄰里
參觀古建時遇見的楹聯哪些令你印象深刻?
成語中譯英,每個都是神來之筆!
一張思維導圖看懂國學體系

TAG:出土文献 | 中国文化 | 汉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