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文道:永不失敗的愛——電影《終極勝利》
永不失敗的愛——電影《終極勝利》和奧運冠軍李愛銳
作者:文道
(轉自《境界》微信公共號: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gzNTAzMQ==&mid=2651073490&idx=2&sn=dae451415ec10704f119ddf62bbc9b04&scene=2&srcid=07054pT4i2dgWAPWQLi7IFhU&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7月1日,由著名導演冼杞然執導的國際史詩影片《終極勝利》,在國內各大影院上映。有不少專業人士稱其為「近年來最有良心的國產戰爭大片」。冼杞然表示,花十年時間籌備這部電影,不是為了拿獎,而是被李愛銳的故事深深打動,他坦言:「李愛銳的故事曾打動我至深,令我哭泣5小時。」他說:「我很希望能把一部好的電影帶給全世界,讓大家坐到電影院看這部影片時,能喚醒對生命的反思。」
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冼杞然曾就讀具有基督教背景的香港慈幼英文學校以及浸信會書院,後來成為一名基督徒,開始拍攝信仰題材電影,於2002年執導福音電影《源來是愛》。在《終極勝利》中扮演宣教士李愛銳的演員是好萊塢影星約瑟夫·費因斯,他也是2003年福音電影《路德》中的馬丁路德扮演者,也是今年復活節電影《復活》中羅馬護民官的扮演者。
奧斯卡獲獎電影《烈火戰車》( Chariots of Fire)講述的是李愛銳獲得奧運冠軍的故事,但那隻講述了他43年短暫人生的上半場,而《終極勝利》便為我們呈現了李愛銳在中國的人生下半場。
電影《終極勝利》以二戰期間日本在中國設立的最大集中營濰縣集中營為背景,講述了宣教士李愛銳與一個叫徐牛的中國人頑強對抗侵略者,救護被日軍關押在集中營的各國僑民戰俘的故事。
「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
故事的主人翁中文名叫李愛銳,原名埃里克·亨利·利迪爾(Eric Henry Liddell),1902年李愛銳出生在天津,他的父親於 19世紀末從蘇格蘭來到中國傳道,包括他的母親、哥哥、姐姐,他們全家都是忠心侍主的傳道人。李愛銳一直在中國生活到五歲,身為牧師的父親才把他送回了英國讀書。
來自蘇格蘭的李愛銳,極具跑步天賦,但是他只為神而跑。1923年,倫敦舉行全國性運動會,李愛銳獲得冠軍,1924 年第8屆奧運會在巴黎舉行。英國隊趕赴法國時,李愛銳才知道百米預賽將在星期天主日舉行,而他認為主日要歸給神,不能參加任何比賽。李愛銳的百米成績,曾以少於十秒的速度快過世界最高紀錄,可以使英國穩得金牌。
然而最有獲獎希望的百米選手李愛銳卻臨時放棄了比賽,領隊懇切要求他為國王的榮譽參加比賽,李愛銳卻有力回答道:「國家、國王也都是神所造。」就連英國的報紙,也開始指責李愛銳「不愛國」的行為,說他「背叛蘇格蘭的體育精神。」一名英國的貴族說:「參加奧運競賽是唯一要緊的事。」英國王子威爾斯親王也親赴巴黎督戰,但是李愛銳絲毫不妥協。
正在雙方相持不下之際,英國代表隊400米選手林西勛爵主動把自己參加400米賽跑的權利讓給了李愛銳,因為那場比賽不在星期日舉行。李愛銳在最短時間內刻苦鍛煉耐力,最終得到冠軍並打破世界紀錄。
其中,李愛銳在奧運比賽中拒絕主日參賽的舉動,成了很多基督徒的美談。記得萊爾說過:「不要為了一份好工作,出賣了主日。」當信仰面臨威脅時,我們該如何抉擇,李愛銳沒有與世界妥協,而是選擇了順服神。
在1924年參加奧運會比賽當中,由於連續幾天的初賽和練習,讓李愛銳筋疲力盡。正當他在旅館前等候其他隊員同往賽場時,忽然,曾替他按摩過的英國代表團按摩師,跑過來與李愛銳交談幾句後,把一張小紙條遞在他手裡,想傳遞給他一些信息。
李愛銳向那人表示謝意,隨手把紙條放在口袋裡說:「我將在賽場中讀。」在更衣室里,李愛銳想起那張紙,於是便拿出來讀,上面寫著:「『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祝你勝利成功!」這節出自《撒母耳記上》第2章30節的經文,大大鼓舞了李愛銳的鬥志,因此他帶著榮耀神的目標,帶著神的應許,頓時重新得力,以全新的姿態出現在賽道上。
當四百米比賽開始後,蘇格蘭的李愛銳,第一個衝破終點線,以46.7秒的世界紀錄,奪得1924年奧林匹克四百米賽跑金牌,超出第二名5米以上。李愛銳在跑步時的奇怪戰術引起注意:賽跑時,他高昂頭顱,滿臉喜樂,眼睛甚至不看跑道,正如他所說:「我跑步的時候感覺到主的喜悅。」
在勇奪第8屆奧運會400米金牌後,李愛銳在英國備受愛戴。前程似錦的未來正等待著他,此時他也拿到了愛丁堡大學的化學學位,成為英國不少公司爭相聘用的對象。然而,李愛銳卻婉拒了所有邀請。1925年6月27日,愛銳在格拉斯高的 AAA 業餘運動會中,贏得了最後的競賽,在頒獎儀式上李愛銳卻選擇了告別四年的徑賽。
「他去中國跑另一個賽程」
懷著對中國的那份愛,他於 1925 年夏,他毅然地選擇回到他的出生地——天津。當他乘船出發來中國時,格拉斯高的報紙,刊出了一幅漫畫:李愛銳身穿運動背心短褲,牧師硬領,下面四句短詩:他去中國跑另一個賽程/像奧林匹克一樣勇往直前而且堅定/如果終點一時還難以知明/以他特有的速度/我們裁判他必勝
在上火車前,人們請他致辭,他說:「我往中國去是要盡一己之力,叫世界各族歸於基督的名下。」他勸留在英國的人也要盡自己的本份。他最後發出的挑戰是:「向世界傳揚基督,因為世界需要基督」。
李愛銳來到天津後,在英國倫敦會創辦的教會學校新學書院(現天津第17中學)做了一名中學教師,立志服務於中國,服侍於神。他說這是神給他的夢想之地,他愛這個國家。新學書院對教師有一套嚴格的任用標準。李愛銳是經過考試,並寫下一份決心書,才被校方錄用。他到比較貧困的山東山村地區實習後通過了答辯,又到北京燕京大學學習一年中文,才登上了講壇。
此後,李愛銳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培養人才上,他衷心地期盼貧窮落後的中國,儘快發展起來。李愛銳當時是高中班理工科的主要教師之一,他的學生經他推薦,被送往英國倫敦大學學習。學校的體育活動都由他統籌安排,他要求學生體學並進,不但學習好,身體也要強健。
他還以倫敦史達姆福德橋運動場為設計藍圖,為該校規划了標準化的運動場,使天津成為當時遠東擁有最好運動跑道的地區之一。他曾培養出不少中國青年運動員,比如後來定居美國的全能跳高選手吳必顯,就成為當時舊中國很少能參加奧運會比賽的中國選手。
李愛銳在新學中學執教期間,對中國學生充滿關愛,對教學認真負責。他擔任學校的理科及體育教師,每次講課後,從不率先離開教室,而是禮貌地讓學生們先走。他從不固守陳規,不願扮演權威刻板的老師角色,學生總是圍在他身邊嬉笑,他還常帶學生到自己家裡或者家門前的網球場打球。即便僅有一個學生聽不懂他講的課,他都會毫不猶豫地重講一遍。
不過,他很快就失去了內心的平靜,他覺得神呼召他到中國,絕不是為了舒適的城市生活,更不是為了在外國人和富貴人中間轉圈子。不久,他辭去教職,深入河北、山西及河南省邊區,尤其是在河北省境內的農村傳播福音。
在天津宣教集團里,李愛銳受到每個人的敬愛。他參加聯會教會的許多事奉工作,還擔任主日學校長。1934 年,李愛銳在天津聯合教會與他的司琴弗洛倫斯(Florence McKenzie)結婚。他們後來生了兩個女兒:百麗沙(Patricia)和希黛(Heather),帶給他們很大的喜樂。
李愛銳和妻子集中營最黑暗處的愛之光
1932年被正式按立為牧師的他,在1937 年日軍空襲珍珠港前幾個星期,形勢急轉直下,李愛銳安排妻子和兩個孩子離開中國,自己也計劃幾個月後離開。佛洛倫斯回到加拿大後生下了第三個女兒慕蓮(Maureen),小家庭盼望著父親的歸來。
可是珍珠港事件後,李愛銳立即被監禁,1943 年 3月被囚禁在山東濰縣(今濰坊市)集中營,從而與家庭失去聯繫,直到他病死營中,至終都未能見過最小的女兒一面。
在3年的集中營囚禁生活中,李愛銳從未被恐怖的日軍行為所征服。他充滿愛心和喜樂,對邪惡勢力毫不妥協。他身兼營區里康樂小組的主席,安排營區所有年輕人的活動,他對生命的那份追求和熱愛,使大家適應了那段苦難的日子。
在集中營里,他經常為老人背負重物,或與年青小夥子漫步,在囚禁生涯的絕境中安慰他們。他回答人們的問題,引領他們轉向對神的信念和盼望,有一天必然重獲自由,重新有機會受教育,建立事業、婚姻和過正常的生活。
他還將那雙系著至高榮譽的運動鞋,送給一個同被關押的普通中國少年。可想而知,他看重一位赤著腳的囚徒,遠超過金牌的榮耀,他以愛,讓生命超越了榮譽。
他猶如一盞明燈給集中營的人帶來了盼望,將最黑暗的集中營轉化為神聖的大禮拜堂,常常與別人分享福音與信仰,甚至為抓捕他的日軍禱告。
本來,集中營中的李愛銳有機會與妻女見面,因為日本提出用集中營關押的僑民與英美等國交換戰俘,於是英國方面就將李愛銳列入了第一批交換名單之中,據說是首相丘吉爾親自將他排在了第一個,但李愛銳把逃出苦海的機會讓給了別人,主動選擇留在集中營。
一個為主擺上的人,走到哪裡都是以生命影響生命。在囚禁生活中,李愛銳不為艱難的環境所屈服,他的基督之愛和幽默開朗的性格,給黑暗的集中營帶來平安、盼望和喜樂。他對那些與父母分離的孩子們,就像一位叔叔那樣,照顧他們,成為他們的精神導師。他教孩子們學知識,在教化學課時,手邊沒有教科書,他就憑著記憶自編教材,孩子們都親切地叫他「埃里克叔叔」(Uncle Eric)。
戴德生的曾孫戴紹曾牧師(中華神學院原院長)當年也被關在這個集中營里,而他的父母則不在營內。他和李愛銳情同父子,李愛銳的言傳身教成為他一生事奉的楷模。
戴紹曾說:「回想我在日本集中營的時候,李愛銳成為我們這些小毛頭的『洋娃娃』,那時我只有十四、五歲,但印象仍很深很深。我想,我今天能站在大家面前,也是因為李愛銳在那個非常困難的時候,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同樣,被李愛銳的見證所影響的還有一個叫米大衛的人。出生於1933年的海外基督使團宣教士米切爾大衛(David Michell),是曾經親歷那場磨難的見證者,大衛是一位澳大利亞宣教士的兒子,父親在中國內地會侍奉。
二戰期間,年僅11歲的大衛曾一度和1000多名囚犯(包括500名兒童)被日本人囚禁在李愛銳所在的集中營里達三年之久。當大衛與家人失去聯繫,心裡承受如此大的災難時,正是同在集中營里的李愛銳給了小小的大衛莫大的安慰和鼓勵。大衛後來所寫的著作《戰火童心》( A Boys War)記載了他在集中營里的遭遇,感動了千千萬萬人。
大衛說,他幼年心靈的盼望,來自堅定的信念,和神無比的恩助,使最黑暗的遭遇顯出意義來。正是他看到李愛銳如火的服侍熱情,深深地感染了大衛,戰後他相繼回到英國倫敦聖經學院和倫敦大學攻讀,完成學業後的他,立定心志,選擇饒恕那些曾經逼迫殘害宣教士的敵人,勇敢地踏上到日本宣教的旅程,其後他在海外基督使團服侍長達18年之久。
長期的囚禁生活和營養不良,使李愛銳的健康大受虧損。1945年1月初,李愛銳感染了流行性感冒和鼻竇炎,在醫生治療後,病情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重了,經常頭痛、身體麻痹,甚至昏迷。有時說話時斷時續,右腿麻痹幾至不能走路。
由於醫療條件有限,醫生也無能為力。但李愛銳仍然勉勵關心、探訪別人,在他去世前幾天晚上,還為兩名死去的修女禱告。
最後的遺言:完全順服
1945年2月21日傍晚,他又去探訪病人,突然間咳嗽而又嗆氣,呼吸也滯重起來。被人送到房間後,他一會兒清醒,一會兒昏迷,最後開始痙攣,護士安妮把他抱在懷裡,他最後輕聲說了句:「完全降服」,就再度陷入昏迷。當夜9點20分,李愛銳跑完了他43年短暫的人生路,安息主懷。世界上偉大的運動員跑完了他人生的賽程,來到終點。
李愛銳,一個信心堅強的人,任何監獄的高牆,任何殘暴的景況,都不能把他征服。就是在他彌留的時刻他還寫下了自己喜愛的詩句,他也曾把這詩句送給因兒子觸電而死的母親。
詩歌寫道:「我靈鎮靜,我主與你同在,十架道路,你要忍耐奔跑,信靠我主為你所有安排,雖然艱難,有祂何必驚慌,經過荊棘,引到歡樂地方。」他去世的那一夜,輕雪飄拂著,在戰火的愁苦悲楚之中,一個安靜的靈魂息去了世上的勞苦。六個月後二戰宣告結束。
想起他最後的遺言:「完全順服」。他竭誠愛主的一生正是他完全順服的體現,李愛銳曾在他編寫的《每日禱告手冊》中寫道:「你要認識神、要有他的平安和把握在心中,關鍵在於一個特殊的名詞『順服』。順服神的旨意,是擁有屬靈知識和屬靈見識的秘訣。
不只是願意去『知道』,乃是願意去『遵行』順服神的旨意,才會帶來確信。順服是得到神引導的秘訣,每位基督徒都應該活出有神引導的生活。如果你沒有受聖靈引導,就會受其他的事物引導。
李愛銳在集中營最後一段日子裡,曾經寫過一首詩,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感慨:「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雖然都象是站在同一條跑道上,但每個人所做的事又是不同的,因此,生命的意義也便有所不同。」誠然,李愛銳一生效法耶穌基督,向著標竿直跑,他的人生如烈火一樣,盡情為主燃燒。他的生命雖然只有短短的43年,但他生命所發出的光輝卻成為世人的祝福!
中國人沒有忘記李愛銳,稱他為「奧運冠軍李愛銳:生在天津懷著中國心的蘇格蘭人」、「體育白求恩」。二戰後,李愛銳被安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的華北烈士陵園內,那裡還長眠著白求恩、柯棣華等國際友人。
他生於中國,葬於中國,他的軀體融入了中國土地。就如他的傳記作者所說:「23歲的李愛銳在運動生涯的巔峰,天地在腳下任他奔跑的當兒,卻轉換了跑道,面向中國。」
他把哥林多前書13章這段「愛的真諦」改寫了一下。他寫道:「愛是極有耐心,也極其恩慈;愛是不知嫉妒,也不知羨慕;愛是不會魯莽,也不會專斷;愛是不去自誇,也不去逞能;愛是不擺架子,也不裝氣派。愛絕不粗暴、絕不自私,絕不惱怒;愛是不去細算冤屈;也不思想邪惡;愛是別人出了差錯,絕不落井下石;愛是不去喜歡不義,乃是喜歡真理,愛是不會急於揭發,也知如何緘默;愛是樂意相信人最好的一面;愛是充滿盼望,也充滿耐性,愛是永不止息,也永不失敗。」
本來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天國與地獄》,後來改成《終極勝利》。對於基督徒來說,我們相信,那終極的愛便是基督,他為了愛我們,已經打敗了仇敵,完勝了世界、死亡和陰間的權柄,這就是終極的勝利。
(本文史料參考美國麥卡斯藍David C.McCasland的著作《直奔金牌》,即李愛銳傳記,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
版權聲明:《境界》所有文章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來自《境界》,微信號newjingjie」,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如有進一步合作需求,請給我們留言,謝謝。
推薦閱讀:
※匡靖:大家看愛情故事,是要看同病相憐,看求而不得
※日本電影預告《破門》佐佐木藏之介和橫山裕在澳門擦出的那些火花,今晚《vs嵐》番宣哦
※講真的,我快被這些彈幕笑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