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入朝

【註:這是第二篇《何進篇》第二章整合版】

一、何進封官

其實在熹平四年(175年),何進已經參與了一次朝廷的重大活動,相關史料在《水經注?卷5》:(首陽山)上有夷齊之廟,前有二碑,並是後漢河南尹廣陵陳導、雒陽令徐循與處士平蘇騰、南陽何進等立,事見其碑——這件事就是祈雨事件。

本年初,天下大旱,平縣【平縣屬司隸河南尹。】處士蘇騰夢見自己登上首陽山,並有騎馬的神仙陪同,夢醒之後,蘇騰就把夢境的事啟奏朝廷。

於是,靈帝劉宏下詔組織朝廷官員及地方各級官員陪同登山,到首陽山上的夷齊廟【夷齊廟供奉伯夷、叔齊。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武王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此後,百姓將他們當作抱節守志的典範。】祭祀祈雨。

《五行志一》劉昭注引蔡邕作《伯夷叔齊碑》:熹平五年,天下大旱,禱請名山,求獲荅應。時處士平陽【「陽」字衍,見《水經註疏·卷5》熊會貞注】蘇騰,字玄成,夢陟首陽,有神馬之使在道。明覺而思之,以其夢陟狀上聞。天子開三府請雨使者,與郡縣戶曹掾吏登山升祠。手書要曰:「君況我聖主以洪澤之福。」天尋興雲,即降甘雨。

這個官方的祈雨團的團長大概是中郎將堂谿典,其餘人有:河南尹陳導,雒陽令徐循,平縣處士蘇騰,南陽郡人何進。

范書《靈帝紀》李賢注引《東觀記》:使中郎將堂谿典請雨。

按《水經注》中的名單順序,何進掛名在末尾,職位空白。可惜書中提到的碑文並未留存下來,我們無法了解更多相關信息,只能從《水經注》上看出,何進頂多與蘇騰平級,可人家是「處士」。

「處士」是指 「沒有當過官的士人」,雖然此時何進也沒當過官,但其出身屠戶,肯定不算「士人」,也夠不上「處士」的稱號了。

聯繫次年何皇后生下劉辨,我們似乎可以推定:因為何皇后懷孕了,且甚得劉宏歡心,於是這項祈雨活動,劉宏特許何進搭上順風車,好混點名聲。

這次祈雨活動最終是求雨成功,完美落幕,何進也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場政治秀,這是他踏入官場中的第一步。

次年(176年),何氏生了劉辨,母憑子貴,何氏因此被封為貴人,何進也被征入朝廷,擔任郎中【郎中:九卿光祿勛下所設最基層的郎官,官秩為比三百石。】,再升遷為虎賁中郎將【虎賁中郎將:九卿光祿勛下所設中郎將之一,掌管南宮虎賁軍,官秩為比二千石。】,還被派出擔任豫州潁川郡太守,從此官運亨通。

范書《何進傳》:(何進)異母女弟選入掖庭為貴人,有寵於靈帝,拜進郎中,再遷虎賁中郎將,出為潁川太守。

二、何進的度量

光和三年(180年)十二月,何皇后登上皇后寶座之後,朝廷還加封了她的家族,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嘛。時任潁川郡太守的何進又被征入朝廷,官拜侍中,後來又擔任將作大匠、河南尹,同時何皇后的另一個同母異父的哥哥何苗也被征入朝廷,擔任越騎校尉。

范書《何進傳》:光和三年,(何)貴人立為皇后,征(何)進入,拜侍中、將作大匠、河南尹。

《袁紀·卷24》:(何皇后)異母兄進為河南尹,進弟苗越騎校尉。

光和四年(181年)六月,因為何皇后的父親何真早死,所以朝廷追封何真為「車騎將軍」,「舞陽宣德侯」(「宣德」為謚號);何皇后的母親(何進的繼母)也被接入宮中居住,封為「舞陽君」(這就是舞陽君的由來);

自此,何氏家族成為東漢王朝新的外戚。何進也明白,必須要在朝廷之中建立自己的人脈關係,才能在複雜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存活下來,何進的夢想不止於此。

光和四年(181年),也就在何氏家族進入上層建筑後還不久,何皇后就做出了一件差點讓家族覆滅的事。

皇帝劉宏新寵的王美人剛剛生了一個兒子(劉協),由於嫉妒,何皇后派人將王美人毒殺。事後,劉宏龍顏大怒,執意要廢掉何皇后,幸而中常侍張讓等人力挺何皇后,磕頭求饒,末了還出錢安撫劉宏,這事才算了結。

范書《皇后紀》:帝(劉宏)大怒,欲廢后(何氏),諸宦官固請得止。

范書《何進傳》:(張讓曰:)先帝(劉宏)嘗與(何)太后不快,幾至成敗,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財千萬為禮,和悅上意。

以下為腦補場景:

危機過後,死裡逃生的何進多半會找何皇后談心:妹妹你可知道「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啊?!你要再做這種蠢事,我和你都會死無葬身之地的!你也不想步宋皇后的後塵吧?所以那個小孩(劉協)你就不要再有想法了,好好撫養劉辨便是。記住,你是皇后,劉辨是長子,其他女人再生多少個兒子也超越不了劉辨的地位。公公們都會幫你的,而我,一定會和朝廷世族搞好關係。

總之無論歷史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劉協後來能在何氏集團的陰影中平平安安地活下來,肯定是有這樣的策略規劃。

中平六年(189年),劉辨登基後,封劉協為勃海王,後改封陳留王,並未遣其就國,而是留在身邊。「八月政變」時,劉協和劉辨一同落難,又一同回宮,可見兄弟二人親待。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劉辨被董卓使李儒毒殺。三年(192年),李傕、郭汜掌權,想要舉李儒為侍中,劉協憤恨下詔回道:「李儒之前擔任弘農王(劉辨)郎中令,逼迫殺害我哥哥(劉辨),實在應該加罪!」

《袁紀·卷27》:李傕舉博士李儒為侍中,(劉協)詔曰:「儒前為弘農王郎中令,迫殺我兄(劉辨),誠宜加罪。」

再有,李傕劫掠潁川郡時,獲得劉辨生前的妻子唐姬,賈詡將此事上報劉協,劉協十分傷感,派侍中持節封唐姬為「弘農王妃」,將其保護起來。

范書《皇后紀》:及李傕破長安,遣兵鈔關東,略得(唐)姬。傕因欲妻之,固不聽,而終不自名。尚書賈詡知之,以狀白獻帝(劉協)。帝聞感愴,乃下詔迎姬,置園中,使侍中持節拜為「弘農王妃」。

上述種種,都反映出劉協和劉辨之間的手足之情,早已沒了出生時留下的殺母之恨。

第二個故事。

時間推移到了中平元年(184年),這個所有三國迷都熟知的年代。因為黃巾之亂,諸多的三國英雄都將在本年登場,而本文的主角何進,也迎來了人生最光輝的一頁。

因為黃巾之亂,劉宏進行了戰時人事調整:何進被提拔為大將軍,負責雒陽周圍的防備,而實際是負責整個河南尹地區的防備工作。

何進也不負眾望,把工作做的很認真,抓了馬元義,揪出了兩個埋伏在皇帝身邊的內奸——中常侍封諝、徐奉。因此,何進封為慎侯。

話說何進當上大將軍時,司徒楊賜派掾屬孔融去送賀貼。結果門衛不及時通報,孔融則奪下賀貼,打道回府,末了留下一份彈劾自己的信,棄官而去。范書《孔融傳》的原文是:

楊賜遣(孔)融奉謁賀(何)進,不時通,融即奪謁還府,投劾而去。

這故事可能是范曄從《孔融家傳》中摘錄而出的,按其本意,是為了突出孔融「不畏權貴的高風亮節」,實際上這種曲筆暴露了很多問題,初看史書的朋友很容易被誤導,不如我們來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① n為什麼門衛不及時通報?

分析:首先,門衛不可能和孔融有仇,所以若是一對一的情況下,門衛也沒有理由為難孔融。最符合人情道理的情況就是:當時來道賀的人太多了,門衛則按順序通報,沒有給孔融開後門,而孔融也不願意排隊等候。

② n為什麼孔融不願意多等一會兒?

分析:孔融乃孔子後人,孔氏家族的名人,漢末士大夫中的翹楚;反觀何進的屠戶身份,大家也可想到,多半是孔融的「潔癖」所致。

③ 那孔融為什麼要接受這個任務呢?

分析:孔融是被楊賜所徵辟。孔融不好拒絕。

范書《孔融傳》:(孔融)辟司徒楊賜府。

所以說,真實情況應該是這樣的:

孔融本意是不願去送賀貼,認為有失身份,但又礙於楊賜的面子又不得不去。孔融到了河南尹府門口(可能大將軍府尚未建成),發現道賀的人太多,需要排隊。門衛又不肯讓孔融優先辦理,甚至雙方爆發衝突,孔融一怒之下,乾脆奪回賀貼而回。

故事的後續是:河南尹府的官員向何進報告此事,並提議:「要不要派人把孔融給幹掉?」而又有其他門客提出:「孔融是天下名士,殺了他,天下士人將沒有一個人會歸心於將軍您,不如對孔融以禮相待,這樣可以展示將軍的廣闊胸懷。」

范書《孔融傳》:河南官屬恥之,私遣劍客欲追殺(孔)融。客有言於(何)進曰:「孔文舉(孔融)有重名,將軍若造怨此人,則四方之士引領而去矣。不如因而禮之,可以示廣於天下。」

何進聽從了後者,主動舉薦孔融返回朝廷為官。而孔融回家後,估計氣也消得差不多了,終究也還是給了何進一個面子,返回了朝廷。

我們都知道,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必須具備「拋開私人感情,理性選擇符合政治需求」的能力。而何進,他具備這樣的政治水平。

三、何進與楊賜

接著前文的故事,我想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麼司徒楊賜會向何進道賀。我告訴大家答案是:因為何進拜了帝師楊賜為師,楊賜與何進有師徒關係。

原來,從何進入朝為官的這些年裡(176-185年),何進為了把何氏這個寒門變成世族,努力提高自己身份,而拜入楊賜門下。

或許有人會把楊賜的人品拉低,認為楊賜招何進為弟子恐怕是皇帝劉宏下達的政治任務。

我要說的是:楊賜的人品可不是蓋的。當年(178年)跟蔡邕在金商門應對時,中常侍王甫等人想套楊賜的話,楊賜毫不客氣的回敬了他;後來,除了蔡邕和他,其他人都不敢寫宦官的壞話。當然,結果蔡邕被判流放;楊賜則被罷了官,因為他是帝師。

漢末,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都是朝廷的名門望族,但是在汝南袁氏中,袁隗還有巴結宦官的記載;袁紹和袁術都有好奢侈的記載,所以在後世華嶠【華歆之孫】在《後漢書》【華嶠《後漢書》已失傳,又稱《漢後書》,本文從眾取《後漢書》之名。】上說到:「東京楊氏、袁氏,累世宰相,為漢名族。然袁氏車馬衣服極為奢僭;能守家風,為世所貴,不及楊氏也。」——這就是對弘農楊氏的評價!

范書《袁隗傳》:時中常侍袁赦,(袁)隗之宗也,用事於中。以逢、隗世宰相家,推崇以為外援。

最後放出史料:《全後漢文·卷78·太尉楊賜碑》:於是門生大將軍何進等,瞻仰洙泗公喪之禮。——這是楊賜碑文中的一段,記載了何進參與弔唁恩師的活動。

楊賜是於中平二年(185年)逝世,這裡再說些題外話,講講楊賜最後兩年(184-185年)的時光。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黃巾之亂開始時,楊賜時任太尉。三月,朝廷已經在安排鎮壓黃巾軍的事,且宣布解除黨錮。當時,很多士人趁機彈劾宦官,認為黃巾作亂的根源是宦官集團的腐敗所導致的。

楊賜對劉宏的某些政策不滿,則在四月份被免職。史書上並未說明「忤」了劉宏的哪些「旨意」,因此我們只能推測,可能也是因為彈劾宦官相關。

范書《楊賜傳》:(楊)賜被召會議詣省合,切諫忤旨,因以寇賊免。

而朝廷官方的解釋是:「以寇賊免」,因為楊賜是太尉,身居其位,黃巾之亂就是說明他「失職」,所以將其免職。

後來,劉宏前往南宮,查閱了前幾年大臣們的奏章。劉宏這才看到前幾年(181年),楊賜帶領眾大臣(張濟、劉寬、劉陶等)上書給劉宏的奏章,其中就提出「太平道危害社稷,必須整治張角」,而當時劉宏自己卻只顧著在西園享樂,根本就不當成一會兒事。

劉宏再去看自己以前讀過的儒學經典書籍,看到老師楊賜在上面為自己耐心做的註解,劉宏既感動又慚愧:明明是自己冤枉了老師楊賜嘛!劉宏旋即下詔,封楊賜為臨晉侯,封邑一千五百戶。

范書《楊賜傳》:後,帝(劉宏)徙南宮,閱錄故事,得(楊)賜所上張角奏及前侍講注籍,乃感悟,下詔封(楊)賜臨晉侯,邑千五百戶。

而楊賜得到賞賜後,卻謙虛的上書答覆:「當年檢舉太平道還有張濟等人的功勞,如今只有我一個人封侯,我愧不敢當。」劉宏讚歎之餘,又給其他三人封了鄉侯,再提拔楊賜為廷尉【廷尉:九卿之一,負責刑法。】。

這回楊賜又推辭:「我的專長是儒家,法家我是外行,所以請陛下另請高明吧。」最終,研究再三,劉宏給了楊賜特進【特進:位在三公之下的名譽散官。】的稱號。

楊賜基本上就算養老了,一直到次年九月,可能是楊賜病重,劉宏又下詔任命楊賜為司空,大概是想用三公的名望為師傅討個喜氣,希望其病癒,但天不遂人願,沒過多久,楊賜終究還是病逝了。

劉宏得到楊賜逝世的消息,手拿奏章,忍不住流淚,並穿素服,三日不上朝,以示追悼。

楊賜的葬禮辦的非常隆重,劉宏對待楊賜葬禮的待遇超過之前的橋玄、袁逢、劉寬等人的葬禮。

第二年、第三年楊賜的忌日,劉宏還組織朝廷官員緬懷悼念,追思恩師的教誨。

《全後漢文·卷78·太尉楊賜碑》:帝乃震慟,執書以泣。

《全後漢文·卷78·太尉楊賜碑》:(中平)三年九月甲申,小祥,會如初;(中平)四年九月戊申,大祥,公卿尚書三台以下,會如小祥之禮。

綜合起來:在當時,楊賜是個人品與聲望近乎完美的名臣,如果要說他會遷就劉宏的意思而去收何進為門生,這種情況發生的幾率我看是微乎其微。而反過來說,何進也絕不是什麼儒學大家,他也僅僅是楊賜的門生。

nn至少可以說明,何進把轉換身份當成一件重要的事來做,而不是目光短淺的只顧享樂,與貪腐成風的宦官打成一片。何進也基本具備了楊賜門生的素質。
推薦閱讀:

結怨陶謙
何擔「義」字?
皇甫堅壽的名是什麼?
荀彧為何是魏臣?

TAG:三国志书籍 | 后汉书 | 何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