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文大燜鍋:JDE論文速遞 貧者愈貧

圖片來源:news.xinhuanet.com/

論文鏈接:The Poor Get Poorer: Tracking RelativePoverty in India Using a Durables-based Mixture Model

這是論文大燜鍋的一篇推送

由Sudeshna Maitra教授撰寫的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最新論文「The Poor Get Poorer: Tracking RelativePoverty in India Using a Durables-based Mixture Model」提出使用基於耐用品的混合模型來鑒別消費階級結構的方法。既有文獻大多基於支出來度量消費。然而支出數據的獲取常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並且難以避免調查時的回憶偏誤(recall bias)問題。對此,作者採用更易獲得且更準確的耐用品擁有情況(durables ownership)來衡量消費水平,並採用混合模型來探究印度貧困階級的動態結構演變。

本文使用印度1993-94和1999-00全國抽樣調查數據,以期考察在90年代印度自由化改革中貧困人口的發展情況。數據詳細記錄了每個家庭的消費習慣、消費支出以及擁有的耐用品種類及數量。作者在分析中使用了分屬於3個類別的11種耐用品,整理得到每一家庭擁有這11種耐用品的種類總和。基於此可以將所有家庭劃分為下層、中間、上層三個等級。作者假設不同等級的家庭之間擁有耐用品的概率不同,但同一等級之內的家庭擁有不同種類耐用品的概率相同。於是,每一等級之內的家庭擁有的耐用品種類數目服從相同的二項分布(binomial distribution)。而每一家庭屬於哪一等級的概率等於該等級人數佔總人口的比例,於是可以建立每一家庭擁有耐用品種類總數的概率函數。

基於上述數據與模型,作者利用最大期望估計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 EM)對似然函數進行估計。模型中每一家庭屬於哪一等級的估計係數表明下層階級的規模從1993-94的30%下降為1999-00的20%,但模型中每一等級擁有耐用品概率的估計係數表明下層階級的耐用品擁有比例從5.6%下降到2.6%。這反應儘管貧困群體規模在縮小,但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發生了顯著的下降。

綜上所述,本文利用基於耐用品的混合模型劃分出印度的貧困階層,並探究了貧困人口的動態演變。本文有兩方面的貢獻:一是豐富了利用財產數據來度量消費的相關文獻,並論證了混合模型相較於傳統方法的優勢;二是為充滿爭議的印度90年代貧困發展情況提供新的證據。

廣受歡迎的知乎專欄「論文大燜鍋」每日推送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及自然科學期刊最新內容。本帳號由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陳碩副教授及其團隊負責。歡迎媒體及學界與我們展開內容合作,聯繫郵箱paperexpress@sina.cn。

推薦閱讀:

水土不服?過於高大上的Netflix恐將痛失印度機遇
幹了這碗恆河水,來世還做印度人 | 地球知識局
在路上,我所認識的那些「日本朋友」和「韓國朋友」
小澤的土澳日常(二):聊聊悉尼大學IT院印度老師「分裂中國」事件

TAG:贫困 | 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