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思維死角
有一樣東西極大地影響了我對自己的認知:我對自己已經看過的內容的態度。
如果讓你重新讀一本舊書,你會像第一遍讀它的時候去讀嗎?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會,我也是,一開始我也認為何必強迫自己重新去讀呢?但是今天我重新思考「作者視角」和「讀書的主動性」這兩個概念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我原先討厭再去看書看第二遍,是因為我的「打開方式」不對——為什麼有些人能看書看很多遍都不膩,那是因為他們用了更加主動的「讀書方式」,即站在作者之上的視角去看,往往能夠看到第一遍看不到的東西——第二遍看書,如果還是像海綿吸水那樣去看,誰都會去看膩,關鍵是有的人看到了第一遍看不到的東西,這是我之前從來沒有想到過的。這種感悟,使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改變認知,真的能直接影響習慣。
我是天生的喜新厭舊者,我很少看我已經看過的東西,每當看到那些東西,我都會覺得特別無聊,然後便快速跳過。今天早上的這個感悟對我的觸動特別大。一直以為,我都以為自己是一個「open-minded」的人,特別是我看到身邊有些不可理喻的人,我覺得我比他們應該好多了。就像我看到我父親的固執一樣,他經常用電視新聞里看來的各種詐騙手段教育我,結果換了個頻道就被電視購物給騙了好幾百,還蒙在鼓裡覺得自己撿了個大便宜。
大多數時候,我和你們一樣,隨手拿起手機或者翻閱網頁,任憑作者在那內心萬馬奔騰,書寫著他自己的大徹大悟,而我自是巋然不動,覺得已經瞭然於心,甚是有種「朕已閱」的感覺。但實際呢?我們都很明白這種「附答案的習題」帶來的錯覺,「問題視角」和「答案視角」是完全不同難度的遊戲。在作者的心中,他知道有一個什麼樣的問題,他遇到過、感悟過,而讀者呢,往往是在百般無聊的狀態下,毫無意識地拿起手機隨手看到的,有時候覺得很有道理就點個贊表示一下認同,對於點過贊的答案,誰還會再去看呢,更別說厚厚的一本書,重新再讀一遍那該有多折磨。
我不得不承認的是,以往我認為的那個「思想開放」「充滿了接納」的自己,卻是如此封閉——我不知道的是,在我的思維角落和深處,隱藏著許多我看不見的死角。哪怕在面對新問題的時候,我覺得我自己已經保持了足夠的思維開放,但是在「模稜兩可」的認識里,多數情況下,我都沒有耐性再去深入了解一遍。問題的關鍵是,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對於什麼是「模稜兩可」我們卻完全不能想像。
道理的理解,往往是快速的——但是「正確運用判斷力」識別出理論所對應的情境以及「產生強烈的感悟」卻只是發生在「對概念有更加清晰的限定、編碼」和「意識層級較高」的人身上。
(問問你自己,你真的明白什麼叫「意識層級較高」嗎?其實它只是「學習、思考更加主動」的近義詞而已。理解的每一次推進,都有賴於建立新的「連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