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鄧曉芒:古希臘是個不斷追求「彼岸世界」的民族

編者按,本文節選自鄧曉芒老師於2006年11月4日在華南師範大學文化素質大講壇的演講,慧田君刊載此文僅用做學習交流分享,轉載者請註明來自經典哲學公眾號「zhexue-ht」。

我在古希臘神話中,曾聽說過這麼個故事,即一位國王在森林中打獵時抓獲一頭怪物,據說這怪物最有智慧,能預見未來,知生死。

於是國王問他:什麼是最好的事?那怪物回答說:最好的事情就是不要生下來。國王又問:那次好是什麼呢?回答:次好就是生下來以後儘早地死掉。這是一個很極端的例子。為什麼不要生下來,或生下來就儘早死?

前提就是人生不幸,而人生應該是幸福的。如果人生沒有幸福就不要生下來,不要在世界上活:後面隱藏著一個價值觀,就是說只有幸福的生活才值得過。這是一個反面的例子。

正面的例子,比如說《荷馬史詩》里講的阿喀琉斯。阿喀琉斯是《荷馬史詩》中最有名的希臘英雄,他在參加特洛伊戰爭前,有神諭說他如果參加的話,那他必死無疑,但是特洛伊戰爭只有他去了才會贏。

於是阿喀琉斯在短命的輝煌生活跟長命的無聊生活之間選擇了前者。他加入了特洛伊戰爭,去建立功勛。後來果然如此:戰爭打贏了,但阿喀琉斯因其腳後跟有一致命弱點,被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的毒箭射中身亡。

死了以後,希臘另一位英雄奧德修斯到陰間去看他,發現他在陰間當冥王,羨慕地說:「你很划算啊,你在人間獲得輝煌,你在陰間還是冥王啊!」

阿喀琉斯卻說:「我寧可在人世間當一個幫工,也不願在陰間當冥王!」人世間多幸福啊,有戰爭,有榮譽,有美色,什麼樣的慾望我都可以去追求。在陰間,陰風慘慘的,連光明都沒有,所以他寧可在人世間當一個幫工。

這是另外一個例子,就是說他認為人世間是有幸福的,他的一生是轟轟烈烈的,在人世間,哪怕他要戰鬥,有各種各樣的擔憂,有各種困惑,他都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人生是值得過的。

這跟剛才講的怪物所說的話好像截然相反。但是有一個相同的地方:他們都把人生當作一個追求幸福的場所。

如果你認為在人間追求不到幸福,那麼你就不要生下來;如果你認為在人間能追求到幸福,那麼再好的死亡也比不上在人間的生活。

由此可以看出,「古希臘人把人生看作追求幸福,不幸福毋寧死」。

所以希臘人對待人生的態度是樂觀開朗的。人們說希臘人是快樂主義者,他們成天都是不想未來,也不擔心死亡,只追求現世的幸福,自由自在地尋歡作樂,以發展他們的個性作為生存目的。

他們對祖先不太尊重,對歷史毫不關心,他們把全部的價值都放在了此生。

再比如著名的蘇格拉底,蘇格拉底之死是一個直到今天還在討論的哲學話題。蘇格拉底經常找人辯論,特別是年輕人。

他提高希臘人的思維能力,提高希臘人的理性,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就說他敗壞青年人,不敬神明,於是就把他告上法庭。法庭判決他死刑。

當時他的學生求他逃走,說已經買通了監獄裡面的看管人,外邊有人接應,也很容易。但是他不逃跑。不逃跑的理由是什麼呢?很怪。

他說我現在巳經七十歲了,正好是死的時候了。如果再過幾年,隨著年紀的增大,舌頭也笨了,思維也不靈活了,跟人家辯論也辯輸了,那時候再死,有損於我的名譽!(笑聲)

而且像他這樣一個講究理性的人,有義務以身作則服從法律的判決,以這樣的方式從容就死,可以樹立一個完美的人的形象。

雖然法律對他的判決不公,他仍然要服從法律,不要因為自己覺得這個法律判決不公,就以非法的途徑逃避法律的懲罰。

所以他說,在我今天這樣的成就下,正是結束生命的最好時候。對於個人來說就好像一場人生的戲劇,最後要落幕,要划上一個輝煌的句號。

他最後對他的弟子們說:「你們到全雅典去問一問,有誰比我蘇格拉底生活得更幸福!」

可見他是把他的死以及他一生當作一個藝術品在那裡打造,在那裡雕琢。應該怎麼死?應該獲得最高的榮譽而死。所以他的死有人說是以身殉道,有人說是大義凜然,但其實他跟我們中國人講的那種仁人志士還有所不同。

「他是立足於個人幸福,只有這樣的死法,才最符合自己的幸福觀」。所以,他是個人主義的,雖然他對於國家法律抱著一種神聖的觀念。

到羅馬時代,情況有所變化。就是說人間的幸福,已經被壓低到最起碼的水平,人們對此已經不再抱很大的奢望了。

雖然羅馬時代是一個奢侈享樂的時代,但是也是一個充滿著危機的時代。那些帝王、貴族、大臣們,享盡了人世間的歡樂,但是說不定哪一天就成為階下囚,甚至是掉腦袋。人人都覺得自己命運難保,生死未卜。

所以在羅馬,誕生了三個不同的哲學流派,他們認為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精神上沒有痛苦。這是當時對幸福的理解,就是「不動心」。

這三派,一個是斯多葛派,這一派的哲學家們主張一個哲人要做到「不動心」,怎麼做到?

就是要用一種堅強的意志克制住自己的情慾,對於情感的生活表示蔑視,用理性、用邏輯來規範自己的生活。

這種理性和邏輯他們認為是世界的命運,所以一個理智的人要按照宇宙的邏輯、宇宙的理性來生活。「願意的人命運領著走,不願意的人命運拖著走」,總而言之你得走。

所以不如愉快地走,按照必然性,按照命運的規律,去做我應當做的事,剋制自己的感性的衝動,這樣才能達到「不動心」。他們認為德行本身就是幸福。至於感官的幸福,他們認為那是微不足道的。

所以這一派人被後人稱之為禁欲主義,有點像中國人講的「存天理,滅人慾」。但是這種禁欲主義還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幸福主義。他們認為道德本身就是幸福,這種對幸福的理解跟古希臘人不一樣。

和它相對立的一派就是伊壁鳩魯派。伊壁鳩魯是一個感覺論者,他認為人生就是要追求感官的幸福。

後來人把這派稱為幸福主義或者享樂主義,他要追求感官的享樂,但是他的幸福仍然主要是精神上的,肉體上當然也要沒有痛苦,但是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沒有紛擾,不動心。

伊壁鳩魯本人是享樂主義者,但不是縱慾主義者。他認為「縱慾並不是享樂,縱慾會帶來痛苦」。

真正的享樂主義就是適當地享樂,要適中,要有一點節制。當然不像斯多葛派所講的那種節制,節制到沒有任何感性的享樂。他主張適度地節制,以便更多地享樂。

那麼這兩派在人生觀方面,用同一個「不動心」升華出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觀。

在對待死亡的問題上,他們也表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斯多葛派的創始人芝諾,據說他活了七十二歲,最後是上弔死的。他有個弟子,比他活得還久,活了九十八歲,最後是絕食而亡(笑聲)。也是自殺。

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按照他們的理論,整個世界是由邏輯、由「邏各斯」控制的,這被稱之為命運。整個世界是邏輯構成的,那就很簡單了!

我們所看到的大千世界,五彩繽紛的現象,在斯多葛派看來都是微不足道的,唯有現象後面的那些邏輯才是真理。而邏輯翻來覆去變不出什麼花樣來,不過就那幾套規律,所以他們有一句名言叫做「太陽底下沒有新東西」。

後來基督教也吸收了這樣的說法。為什麼沒有新東西呢?看起來好像是新的,外表很時髦,衝擊著人的感覺,但實際上背後是千篇一律。

所以他們認為人活在世界上,其實活到七八十歲啊,就夠了,你已經把邏輯理解透了,那你活了一輩子就相當於活了好幾輩子,就相當於永恆了。

這個世界沒有新東西嘛,永遠都是這樣周而復始,按照邏輯的程序,不斷地重複,所以你活到了七八十歲,也應該活膩了,沒有什麼新東西,那還不如死掉。所以他們的自殺,是有他們的道理的,也不能說完全是失常。

與此相反,伊壁鳩魯就是另外一套風格,伊壁鳩魯雖然主張享樂主義,但是由於他一生貧窮,所以他也享受不到什麼東西。

據說他死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差不多要死了,叫他的僕人來,放了一浴缸溫水,坐在澡盆裡面,要他的僕人給他斟了一杯葡萄酒。

把那杯葡萄酒喝了以後就非常平靜地死掉了。這是另外一種風格,他認為他這一輩子很划得來,該享受到的,都享受到了。這是他們這兩派完全不一樣的風格。

第三派就是所謂的懷疑派。懷疑派既不贊成斯多葛派的理性,也不贊成伊壁鳩魯的感覺,他們認為理性和感覺都不足以把握真理。那麼有沒有真理呢?

他們認為真正的真理就是不要對任何東西發表任何意見。你如果想保持你的真理的話,不要做任何判斷,你就能保持你的「不動心」的狀態。感覺的東西動搖不了你,理性的邏各斯也嚇唬不了你,你就可以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他們的代表人物是皮浪。這個人是一個很怪的人,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就是「不信邪」,什麼都不信。你講的道理他一概不信。他活到九十歲了,人家認為他應該休息了,但是他還去參軍!(笑聲)

跟隨亞歷山大去遠征波斯,遠征波斯的途中又不安分,他還去刺殺一個州長(笑聲)。結果被逮住,就是這樣被處死了。

這個人確實是不信邪,有很多關於他的傳說,比如說他跟弟子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突然就用自己的頭照著牆壁撞上去,被他弟子拉住了。他就不相信這個牆能撞死人(笑聲),他就要試試看!

還有一次,他站在車道上,馬車賓士而來,他就站在那裡不動,看這個馬車能不能把他壓死(笑聲)。但也是被他的同伴拉開了。

有一次在海上航行的時候遇到風浪,很多人都很驚慌,「這個船要沉啦!怎麼辦?」皮浪若無其事地看著船上一頭豬在那裡安靜地吃食。他說,哲人就應該像這頭豬一樣,(笑聲)不為所動,這才是哲人的境界。

所以這是一個不信邪的人,但他這個不信邪好像看起來非常冒失,好像很慘烈,要以性命相拼。拼什麼呢?要證明他的懷疑,要證實他的「不動心」。

他的「不動心」實際上還是這個心在動,他總是在求知,他這種懷疑實際上是一種求知的態度,要證實自己的懷疑,你們如果不信我就去試一下。

所以儘管不動心,但他內心有一種想要超越現實世界,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尋找真理的衝動。

因此在懷疑派這裡開始有一種西方精神的分裂,「就是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開始拉開距離」。黑格爾把它稱之為「苦惱意識」,就是開始有了靈肉相分。

現實世界是一個世俗世界,而彼岸世界是一個信仰的世界,是不可以用任何現實的東西來加以理解的。

今日「慧田哲學人公號」的題圖為:「馬泰拉古城」。義大利是個神奇的地方,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綿綿不斷高潮迭起,也總能讓人驚喜,比如這座歷史古城馬泰拉。位於義大利南部的山上,整個城市都是石灰岩山崗,隨處可見的古老洞穴,當地居民便以此地貌為基礎,打造出非常具有特色的居住房屋。

Via:慧田君編|有異議請私信其微信「cc2cc-net」
推薦閱讀:

蘇格拉底的臨終辨詞
如何評價希帕蒂亞?
亞里士多德《物理學》第八章第四節的兩個問題?
如何評價柏拉圖的理念論?

TAG:古希腊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