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電影?劉冠軍用了一個十年捫心自問
「行+」 系列人物專訪是如戲幾位同事做的一個內部項目。
在做主營業務(編劇經紀)的過程中,我們見到了大量優秀卻又不為人知的影視從業者。他們的睿智、經驗、對世界的看法經常令我們感嘆不已。因此,我們希望將這些人記錄下來,嘗試用一個平白直述的方法將他們的經歷與內心,那些值得我們反覆品味的思考展現給儘可能多的朋友。
我們希望與優秀的同行一起成長。
「行+」主編---薛瑾安
本次採訪對象:劉冠軍
劉冠軍,2003年參與制作欄目有北京電視台《第三隻眼睛》、中央電視台《人民子弟兵》《贏在中國》《創意星空》、天津電視台《幸福到家》等。
以下正文:
2003 年,劉冠軍進入北京電視台「第三隻眼睛紀錄片工作室」。這一年,紀錄片市場已經開始沒落,紀錄片的節目形態也沒有今天那樣精緻。《第三隻眼睛》欄目的播出彙集了中國當時最頂級的紀錄片工作者們創作的作品,包括張以慶、渠陸軍、冷冶夫等人。劉冠軍在這裡做編輯,拍一些素材,做剪輯和整理工作。2005 年 8 月,他進入中央電視台軍事部,《人民子弟兵》欄目,這個欄目是最早的軍事節目之一。期間他採訪過一些部隊、武警等系統裡面的比較傑出的人,拍成紀錄片。但作為軍事節目,在創作方面非常受限制。2006 年《贏在中國》開創了中國真人秀節目進入千家萬戶的時代,在此浪潮下,劉冠軍進入真人秀領域,參與制作了電影頻道的《創意星空》、天津衛視的《幸福到家》等真人秀節目製作。2016 年,網路劇的時代來臨,歷經紀錄片、真人秀的磨練,劉冠軍開始了大投入、大製作網路劇的導演工作。
- 不斷跨行嘗試做事,如何定位自己?
「劉」積累閱歷,閱歷是我們見不同的人、經歷不同的事兒,然後經歷過這些事之後,就明白了自己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多看一些角度新穎的紀錄片,多聽一些充滿人文關懷的表達,多學習一些每一個層次、領域內別人正努力的事業,會發現我們所掌握的東西變多了,會發現我們和任何人都可以聊到一塊,這就匯聚成了一股力量,變成了我們對於生活的一個新的感悟。因此片子做到最後,任何片子做到最後,一定不再是做技術,不再是「術」的層面。
多年從業,我們也僅僅能做到術的一面,只是把所有的技巧整個去融合,變成了自己的一套「語言體系」。我的語言體系跟他的語言體系是不一樣的,我掌握了一套我自己的語言體系,我用我的語言體系去看這個世界,去表達我自己的一些觀點,然後用我的片子去呈現出來,可能到未來,再過個 20 年,可以摸到一個「道」的程度。「道」的程度就是說,像斯皮爾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等,他們就達到了。尤其是斯皮爾伯格,他做片子已是一種使命感。但現在我們還不具備,我們現在只是具備用技巧去呈現我們自己思想的一個方式。
- 做「紀錄片」的平台還不錯,這不央視就出了「舌尖」,為什麼當時不再堅持?
「劉」我認為做紀錄片的人要有點情懷,紀錄片在於表達自己的思想。如果你僅僅地去追隨或者去迎合,我覺得對我們來說,就沒什麼意思。所以做紀錄片,需要批判和表達,去呈現一種有思想的東西,但是後來發現這個領域在中國是很難的,我們基本要做的就是歌頌和記錄,很難做到去批判和反思。當然也有人,不顧規則去拍一些有表達的地下紀錄片,但這不是我想要的,還是想做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影片。
《舌尖》、《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很好,我的一些朋友都是其中主創,他們很辛苦,作品也很優秀,但有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紀錄片再做,也只是一個小眾的作品。在我想像中,片子你還是要給更多的人去看,因為只有這樣,片子才有傳達力。所以,後來做了真人秀,現在真人秀也到了一個比較極限的狀態,以拼明星、比投入的市場,很難真正的有所作為。一直以來,在我思想中,最終有傳達力還能自我表達的最好方式是電影。從業十多年後,我去電影學院進修了編劇,本想做電影,但對於像我們這樣,還沒有過任何電影方面的經驗,而電影一般投資都好幾千萬,基本上不會給你一個年輕的導演去做。於是,我正在籌備一個網劇,完全以電影的方式去運作,儲備一些知識,為未來做電影去鋪墊。
- 等到自己做了,先練練手,那如何看待網路劇呢?
「劉」現在其實是一個野蠻生長期,每一個行業當資本大量介入的時候,第一步一定是野蠻生長。所謂「野蠻生長」就是資本來了之後並沒有那麼多優秀人才的供應,基本資本抓住哪個就是哪個,可能一下子就拉了一筆錢。但是起碼現在這個市場很好,會有有好的片子出來,會出來的。
最早的網劇那時候看都不敢看,我們隨便拍一個紀錄片都比某些網劇好看,現在好了很多。早期,基本上網劇導演都是小導演,大多初次自己去操持這麼大的一個項目,會不成熟,包括整個團隊組建。也許他想法很好,但是下邊的執行力不行,可能美術方面不行、道具方面不行或者攝影方面不行…但通過幾部戲的磨合,有的人拍了第一部戲,他已經看到市場的反饋,再去籌備第二部戲,籌備第三部戲,尤其那種很有天分的導演,他會成長的很快。網劇的優勢是接地氣,更熟悉大眾喜歡怎樣的題材,這也是為什麼投資遠低於《羋月傳》的《太子妃》,網路影響力遠遠大於前者。但弱點是經驗、團隊組建、投入成本等,但隨著市場認可度的提升,成本正不斷增加,這也給了年輕導演成長的機會。在好萊塢,真正知名的導演都在 40 歲在 50 歲之間,很少見好萊塢導演 20,30 歲成名,因為這樣的年齡不容易犯錯。現在的網劇慢慢地隨著一批人接著一批人淘汰,大浪淘沙嘛,有一批人會出來。在網劇裡面拍的挺好的導演,未來他們可能也會再拍大電影,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可能存活的只有那幾個,十個人左右吧,希望我也是其中一員。
- 網劇和網路大電影都有好有壞,都是網生內容的一個入口,都在經歷「大浪淘沙」,那您為什麼沒有選擇網路大電影?
「劉」成本,因為我認為要拍一個還不錯的網路大電影,應該要六百萬到七百萬這麼一個成本,我才可以說「我可以拍一個電影」,它可以達到我想要的效果。如果做不到,那我們就寧可去做一些另外的,因為我特別想拍電影,為什麼我第一部戲我不敢做電影,因為我覺得心目中電影是一個蠻有位置的東西,我不願意一下子去把我心目中那麼神聖的一個東西就毀掉。我看到好多人拍電影,拍的太爛了,就是覺得那樣的人對電影不尊重,覺得特別可怕。因為你都這麼不尊重它,那麼糟蹋它…所以我很希望通過幾部網路劇,真正找到自己特別擅長的一種「敘事語言」,包括一種鏡頭敘事方式,包括整個團隊的建設。等我們整個團隊都很成熟了之後,我們一定要去做「電影」。
現在網路大電影市場很好,但感覺道路有些偏,看了好幾個網路電影,都帶有不少色情的段落。吸引人、接地氣,並非只有裸露的色情,依靠精彩的故事依舊可以具有吸引力。網路大電影是年輕導演未來走向院線電影很好的出路,但首先還是必須按照電影的流程去運作,而不是賺些快錢。
- 那您網劇的故事怎麼樣?
「劉」因為這是我的第一部劇情片,我在給編劇們開會的時候,我一直強調的就是,我們要做一部自己喜歡看的劇。我們在寫這個劇的時候,都會問我們自己,喜不喜歡看?如果你自己都不想看,那憑什麼給別人看。另外一個考慮是市面上不太有的,有創造性的世界觀設定的,我們希望可以通過一個架空的歷史去做一個混搭的故事。現在,有人都問我「你拍這個網劇是古裝片還是現代片?」我說都不是,我們有些造型是古代的,有些是現代,他們第一反應就是穿越。其實也不是,我們拍的是都市劇奇幻劇,是一個架空的故事。
- 「如戲」它有自己的一個世界觀?
「劉」對,一個架空世界觀,然後一個純虛構的世界,有古裝、有現代,它是蠻混搭的一個東西。第一是市面前上沒有,第二是現在的中國其實就是一個「混搭」的狀態,特別好玩。比如北京,潘家園旁邊就是高樓大廈,它有古代建築和現代最潮流的建築,「大褲衩」、古典的有故宮、天壇…那為什麼不能在劇中出現混搭的狀態,讓傳統的更傳統,現代的更現代,變成一個蠻有趣味的世界。我們做了一個從來沒有人做過的東西,我們和一個演員去聊,他認為很新鮮,從來沒有遇到過,蠻有趣。
- 用一句話講這個故事,是什麼?
「劉」三個夥伴一起成長的故事。裡面有勵志,有熱血,其實大量地借鑒了二次元的一些敘事形態。日本好多這種,它形成特別完整的一種敘事方式,幾個人一塊成長,《海賊王》、《死神》、《火影》,它其實都是固定的敘事方式。從故事形態上,它們是完全一樣的,只是它的世界觀不一樣,就形成不同的故事,熱血、勵志、友情,然後尋找自我。我們那個故事也是類似。
- 以後還堅持做導演?
「劉」「導演」是一方面,未來可能做監製,這麼多年我還是喜歡技術,因為我技術出身。像卡梅隆,當然做成卡梅隆很難。我特別佩服卡梅隆,卡梅隆每出一個片子,他都會從技術領域去推翻大家對於電影的一個認知。《阿凡達》直接就把 3D 給帶起來了,包括他早期的那些特效之類的,就完全推動了「特效領域」的發展。其實我很希望未來可以做成類似卡梅隆這樣的一個導演,但是我認為在中國特別特別難,我希望未來,資金足夠、經驗足夠的情況下,可能通過 20 多年的時間,真的可以做到類似像卡梅隆那樣。
我們通過技術手段去改變現在電影的敘事系統、視覺系統,讓它形成一個和電視不太一樣的影視體系。因為現在影視體系,VR 是一個開口,我覺得電影方面不是從以前的 2D 到 3D,再到現在 IMAX 3D ,未來當然還是希望能夠通過一種嘗試,或者說也可能是 VR,也可能是另外一種方式,讓電影變得有點不同。「不同」是指原來電影還有那樣的一種形態…
- 要做導演,什麼最重要?
「劉」兩個詞,一個是「表達」,一個是「控制」。前者是說怎麼去表達自己,後者就是把握什麼東西。比如現在給一個年輕人說這些,他一定說「這東西太簡單了我什麼都能弄」。但是真正的導演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掌控力在什麼地方,有些東西你跟我說,我會知道這個事兒我能碰還是不能碰。如果我可以做,我會明確可以給你做到一個什麼樣的層次,我給你說的一二三,大概的層次在哪兒,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導演對自己的最重要的認知。
- 國內導演有比較喜歡的嗎?
「劉」拍《唐人街探案》的陳思誠、拍《火鍋英雄》的楊慶,拍《解救吾先生》的丁晟,我認為這幾個導演就是新一代導演。現在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時期。所謂「黃金時期」就是類似美國七八十年代,誕生了斯皮爾伯格,誕生了喬治·盧卡斯一樣,未來我們也會產生一個大勢,誕生中國電影的又一個黃金時代,而且是在我們可見的範圍之內一定會。
國內老一輩的導演正漸漸退出主流市場,他們也許依舊有著影響力,像斯皮爾伯格,後期拍的《戰馬》《林肯》等影片,票房並不高,但他在美國電影市場有著絕對的影響力。未來,老一輩導演更應該做些有表達力的作品,而不是和年輕導演比較票房多少。因為他們對於事情的掌握、對於鏡頭的語言使用,尤其像張藝謀對於色彩的應用,我們的確無法企及。然而現在主流市場拼的不是這些,而是如何符合年輕人的這個潮流,如何順應和影響當今的流行趨勢,為什麼現在大家都批判這個不好,那個不好。是因為有些電影已不符合主流人群的口味。
- 剛入行的導演怎麼辦?
「劉」對於剛入行的人,還是要盯緊一個領域。導演分很多,有紀錄片導演、演播室導演、真人秀導演、電視劇導演、電影導演,未來還可能會更細化。每個領域都對分工,對個人素質有著不同的要求,如紀錄片導演重在表達思想,電影或電視劇導演是對團隊的掌控力,從一個領域跳入另外一個領域,其實就等於重新開始,特別累的,我經歷過。
如果,不確定自己的能力可以先用前兩年的時間去嘗試,嘗試各種各樣的東西,找一個自己適合的路。然後用兩年的時間去打磨這個領域具備的基本技巧,隨後選擇在某一個領域待上十年,十年之後我們才可以說,我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東西」了。推薦閱讀:
※暢談開發和運營背後的故事 -- 專訪 Via 開發團隊 #Android
※黃海:做編劇,我們是認真的
※數字遊民訪談:12年126國 | 中國大陸週遊世界第一人 - 洛藝嘉
※創造深淵阿比斯的男人——《來自深淵》作者初訪談
※你如何評價《今夜不設防》這個訪談節目?
TAG:人物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