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中醫經方的世界:太陽證入門

我不知道自己有多久沒有感受陽光了,每天不到7點就擠進鐵皮罐頭般的公共汽車裡,接著在醫院的診室中一呆就是一天,大多數時間與陽光無緣,因為我每天一下班,太陽早已落山了,或者我上的是晚班,一覺醒來已經是黃昏,然後我開始置身於黑夜之中,與那些痛苦的人同在。

但是我沒有忘記朝陽,因為我是在山區的郊野長大的,我現在閉著眼睛,依然能夠體會到朝陽升起時的感覺。那個時候地平線上朝陽已經冒頭,那光線並不酷烈,清涼的風貼在我的臉上,萬物開始蘇醒,露珠一顆接一顆被點亮,然後身旁的樹木花草都被染成金色。我也被染得金燦燦的,但是那光照不進我的臟腑,透不入我的骨頭,我依然覺得有些冷,我的耳邊,眼前,都是風,無窮無盡的清風。

大地屬陽,有風,陽光只能停留在人的肌表,灼燒不了血肉、臟腑和骨頭,這就是我對太陽初起的理解。

理解太陽初起,是理解「太陽證」的一把鑰匙。

經方派醫家是怎麼認識太陽證的呢?日本漢方醫學家山田正珍認為傷寒論中的「太陽」並不是指經絡學說中的「太陽經」。日本古方派多從此說。清代醫家柯琴認為,太陽證是以表證為主的一組症候群。民國醫家陸淵雷贊同此說,他進一步補充到凡正氣充足,抗病力強者,為陽,正氣力弱,抗病力弱者,為陰;病情屬實熱者為陽,虛寒者為陰。當代醫家胡希恕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認為,這個太陽證就是表陽證。

現在讓我們回到《傷寒論》原文:

條文一: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這一句是太陽證的提綱。

什麼是「脈浮」呢?就是「脈位表淺,輕取應指明顯」,它提示「病位在表「。

伴隨著「脈浮」的出現的是「頭項強痛而惡寒」。「項」是指脖子的後部。這個「強」讀jiàng ,在這兒是「不柔順」的意思。「頭項強痛」指從頭到頸,緊繃繃的,不柔順且痛。「惡寒」,就是畏冷,怕冷。

上述癥候反應,就是太陽證總的特點。

條文二: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條文三 :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這段條文說的是太陽證中兩個重要的亞型。前一個是「中風」證,後一個是「傷寒證」。這兩個證啊,在共同具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這些特徵的情況下,各有不同。

在此我繪製了一張圖,大家可以看看這兩個亞型彼此的特點:

從條文上看,中風證是發熱,汗出,惡風,脈緩。

傷寒證是或已發熱,或未發熱,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

在這兒出現了,「脈陰陽俱緊」五字,何解?我曾經談到過,陰陽是概括,天與地,火與水,晝與夜,上與下,生與死等性質相反的事物的一種方法。所以,我們如果將「浮取」稱為陽,那麼相對的「沉取」就是陰。

所以「脈緩者,名為中風」,這一句正確的翻譯方法應該是,輕取時感覺「脈緩」,重按時也感覺「脈緩」。這個緩不是「慢」的意思,它是緊的反義詞,就是「松」的意思。這個脈啊,輕取呢浮而軟,深按呢,還是浮而軟。你診脈,光取寸口脈覺得不全面,那麼用遍診脈法也可以。

名為中風,名為傷寒,這個「名為」兩字也很有意思。「名為」就是命名的意思,不是說它的病因就是「風」或者「寒」。

無論「中風」還是「傷寒」只都是對某類症候群的癥狀與性質的概括。不是只有外感六淫才會出現「中風證」,「傷寒證」,萬病都有可能出現「中風證」,「傷寒證」。一旦出現這兩種證型,那麼就應該用與之「對應」的方劑。後面我們將會談到,與其對應的方劑就是「桂枝湯」類方,和「麻黃湯」類方。

最後用簡單的一句話給這篇文章做個總結:

何為太陽證?

病位在表,病性屬陽就是太陽證。

(寫作《步入經方的世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您對這個系列感興趣,敬請關注作者,這不僅僅是對作者的鼓勵,而且也方便您及時閱讀這個系列後續的作品)


推薦閱讀:

這是18個最經久不衰的好設計,裡面一定有你還在用的!
"知戲子而不知將軍"這句話什麼意思?有背景故事嗎?
如何看待熊逸在得到APP開設《熊逸書院》專欄?
有哪些可供合法下載小說的網站?
哪些影視和文學作品看完 / 讀完讓你有了「這個時代配不上這樣的作品」的觸動?

TAG:中医 | 经典 | 中医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