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是書單,這是一篇陶瓷書籍的讀後感

混知乎這兩年,被私信問的最多問題有兩種。第一種基本是「瓷碗到底有沒有毒?」,提這種問題的人,都是大衛體謨的信徒,堅定的懷疑主義者。無論你怎麼解釋,投毒犯的嫌疑都是洗不清的,難怪蘇三說,景德鎮里無好人。

第二種是喜歡瓷器的朋友,問題大概是「學陶瓷應該看什麼書」或者「請開一份陶瓷書單」等等。這要求看似合理,其實不然,因為每個人對瓷器的出發點和訴求是不同的,自然不會有一份適合所有人的書單。

子孟子云:人之所患在好為人師。我覺得開一份書單,讓別人按圖索驥,是違背生物多樣性的自然法則的。而且現在網上許多書單,比如「國學十大必讀書」之流,感覺作者一共就看過十一本書,然後挑出十本推薦給別人,還能贏得一片喝彩。不過總要回應一下第二種問題,所以選出我認為比較重要的書,分別點評幾句,如果能對初學者買書有一點幫助,就是萬幸。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中華書局

這是我推薦給朋友最多的書,當屬瓷器入門之首選。馬先生是老玩家,作家出身,曾任《青年文學》的編輯,學問好,文筆好。此書的好處是足夠簡略,速度快的人幾小時就能看完。而且都是要點,陶瓷的源流和品類都有介紹,還穿插著各種掌故段子,有趣。此書依據百家講壇的講稿整理而成,和視頻對照觀看,相得益彰。

這本書以官窯為主線,把政治對瓷器的影響講的很透徹。不過對民窯著墨不多,瓷器外貿和中西交流也很很少提及。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往往只介紹主流觀點。馬先生還寫過一些介紹瓷器的書,比如《瓷之紋》《瓷之色》《茶當酒》等,裝幀都不錯。

《中國陶瓷史》硅酸鹽協會主編,文物出版社

陶瓷聖經,做瓷器的和玩瓷器的,幾乎人手一本,許多人都把書翻爛了。這本書調集了當時所有精英級人物,比如葉喆民、馮先銘、朱伯謙等等,還有許多部委、研究所參與。這個豪華的作者陣容只能在計劃經濟時代出現,現在是不可能的了。除了以下幾點不足之處以外,這本書是完美的,權威的。

一,大概是時代的限制吧,書里幾乎就沒有從美學的角度研究陶瓷,而審美是陶瓷最重要的價值。二,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的陶瓷,一筆帶過。實際上遼金陶瓷業很發達,對後世影響很大。三,此書出版於1982年,以後一直重印,但從未修訂過,後來的研究成果和考古發現都沒有收入書中。四,還是時代的限制,書里只有二十頁彩圖,而且清晰度很差,不利於初學者。

下面還要提到兩個版本的陶瓷史,就都是全彩印,有大量高清圖片。說到圖片,網上找的相當不靠譜,百度汝窯,出來的八成是低劣的仿品,搜卵白、祭紅一類,也是驢唇不對馬嘴,初學者一定要小心。幾個博物館網站上的圖片質量高,但速度太慢,還不能下載。

《中國陶瓷史》葉喆民著,三聯書店

葉喆民是陶瓷研究的泰山北斗,世家子弟,楊萬里的高足。可以說此書彌補了協會版陶瓷史的不足,加入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而且有的研究由作者本人參與,比如汝窯的窯址就是葉先生髮現的。

葉先生主張「即識真偽,亦辨美醜」,書里很大篇幅介紹了中國陶瓷審美的發展脈絡,對古瓷器上的題字的文學性也有精闢的分析。這本書省略了化學成份、器形演變等枯燥的內容,印刷精美,有一千多張高質量彩圖,可讀性高。如果愛好者只買一本陶瓷史的話,應該是這本。

《中國陶瓷史》方李莉著,齊魯書社

隆重介紹我的女神,方李莉教授,她的陶瓷史是幾個版本中最深刻的,上帝視角,高屋建瓴。方先生是景德鎮人,多年研究陶瓷,又跟隨費孝通先生學習人類學,後來又遊學歐美。所以她有兩個身份,陶瓷學家和人類學家。

偉大導師維特根斯坦教導我們,不要問意義,問使用。大概一件器物的意義,並不在它的自身,而是在它與人的關係、它被人所賦予的功用和地位之中。我們研究陶瓷,研究的並不是那一塊硅酸鹽化合物,而是陶瓷所承載的實用、審美和象徵功能,歸根結底,我們還是要透過陶瓷去審視人類自身。方先生就是用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寫這本陶瓷史的,闡釋瓷器和中國哲學、文化和中國人藝術化的生活方式之間的關係。

方李莉還用大量筆墨介紹了中國瓷器海外貿易的歷史。過去中國出口的瓷器,就像現在的好萊塢電影一樣,還輸出價值觀。而且這種輸出不是單向的,中國瓷器還一直在吸收西方的技術和審美趣味,頗有全球化的意思。方教授還有許多著作,比如《景德鎮民窯》《瓷城舊事》《藝術人類學》等等,字字璣珠。

《中國古陶瓷圖典》馮先銘著,文物出版社

馮先生是大家,1947就開始在故宮工作,後任陶瓷組組長。可惜馮先生在這本書的編撰過程中去世了,最後是由耿寶昌、葉佩蘭等人完成的。這本書是辭典類的工具書,詞條收的很全,可惜都不夠深入,而且圖片太少。類似的還有一本《景德鎮陶瓷詞典》,作者石奎濟,篇幅更大。馮先生還有一本《中國陶瓷》,也是陶瓷史,篇幅小,圖少。

《明清瓷器鑒定》耿寶昌著,紫禁城出版社

皇皇巨著,古董研究者必備之書。耿先生是民國古董店學徒出身,後來入故宮任研究員。這本書在他講課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按年代的順序,從胎釉、款識、紋飾、器形四個方面講解瓷器,全面細緻,博大精深。書里還有許多圖表和手繪圖片,可以當作一部明清瓷器的百科全書。唯一的遺憾是,這是一部斷代史。

《古陶瓷鑒定學》毛曉滬著,社會科學出版社

毛曉滬是馮先銘的學生,資深專家。這本書也是講古董瓷鑒定的,但視角與《明清瓷器鑒定》不同,從生產工藝和鑒定手段的角度去講瓷器,有許多方法論的探討,還講了儀器鑒定和作假手段。注意,如果誰想看幾本書,然後去收藏古董瓷,會死的很慘。毛先在這本書里寫到:你對著《中國陶瓷史》去收古董,人家照著《中國陶瓷史》去做假古董,你怎麼能不上當?

說說古籍吧。元朝有蔣祈的《陶記》,是最早的瓷器專著,明朝一本也沒有。明代筆記里偶爾提到瓷器,都是難能可貴。比如《萬曆野獲》里有句:「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就被摘出來廣為傳誦,以證明雞缸杯的珍貴。其實這話是孤證——孤證不立。袁宏道寫過一本《瓶史》,我以為是寫瓷瓶的,興沖沖地買來看,原來通篇是「獨抒性靈」一類的矯情文字,不愧是公安派。

清到民國,出現了瓷器的四大名著。為什麼叫「四大名著」呢?因為找不出第五本書。分別是朱琰《陶說》、藍浦《景德鎮陶錄》、陳瀏《陶雅》、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不推薦初學者閱讀,其因有三:一,古人不知科學,現在看來很簡單的化學變化,被他們寫得玄之又玄;二,許多是筆記體,結構散亂;三,因為時代的限制,錯誤比較多,甚至出現一本書前後矛盾的情況。唐英,雍正和乾隆的督陶官,締造了陶瓷史的最高峰,他有許多奏摺、筆記、碑記,現在有結集出版,很有意思。

說到紫砂,明代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是最早寫紫砂的書,光緒時還有本《茗壺圖錄》,作者蘭田奧,好像是日本人。當代的紫砂書籍,首推徐秀棠大師的著作,《紫砂入門十講》《中國紫砂》《宜興紫砂珍賞》,後兩本書已經買不到了,二手書炒得非常貴。青年學者楊子帆的《紫砂的意蘊》,品格清奇,好書。

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新技術大量運用於陶瓷生產。石膏注漿坯和機壓坯取代了大部分手工坯;天燃氣窯取代了煤窯和柴窯;長石釉取代了石灰鹼釉;宜興紫砂出現了模具壺和手拉坯壺。這些都是顛覆性的工藝變化,非常重要,如果你能分辨出來注漿坯,就能看穿市面上80%的假古董。但是,除了大學陶瓷系的教材以外,我沒有見到一本書里介紹這些新工藝。So,子孟子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推薦閱讀:

中世紀法國利摩日的陶瓷藝術
搪瓷涅槃史
如何購買當代瓷器?
都知道毛主席拯救了全中國,但是不知道毛主席讓這個城市起死回生
來梳理一下【國家寶藏】里瓷母的釉

TAG: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