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14年,我想我應該有資格來說一說設計了

準確地說,是互聯網及移動領域等數字設計,或者整合為:用戶體驗設計。

(此處省略微不足道的簡介300字)

從99年接觸FrontPage開始,02年拿到第一份正式offer,我做了16年設計,正式上班開始算是14年。14年內我換了13份工作,最長4年,最短的2天。這些年來,什麼樣的公司、什麼樣的合作也都算見識過了,對於「工作」和「上班」這樣的詞我已經非常倦怠。裸辭之後,我一直在想還能有些什麼好玩的事情,既能確保生活質量,又能讓我去思考每天忙碌的意義,更能讓我有機會拓寬視野,而不是滿足於在之前的圈子裡指點江山。既然在此主要說設計,所以我打算把情懷和夢想這些詞擺到一邊,就說說對於設計的個人體會。

藝術家和設計師到底有什麼不同?

我在很多設計大會及沙龍上都會講到這個:為自己而創作的叫藝術家,從事商業創意的就叫設計師。藝術家的作品自己說了算,而設計師的作品,大部分時候是誰發錢誰說了算。某種程度上有些悲哀,尤其是在遇到低端客戶和沒品位的老闆的時候。但摸爬滾打有了資歷之後,設計師可以具備與客戶/老闆平起平坐的能力,甚至需要帶領客戶及老闆去突破。正如我的一位好朋友,Logicdesign的老闆薛凱說的:「客戶最初都是要做個海報,或者PPT,用在內部報告演示或者外部宣傳,但是和我們一聊,發現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很好玩,也許最初想的海報也都不做了。」

設計師要做的事情是把握客戶的商業意圖,然後去幫助他尋找表達方式。介質不重要,只要能用適當的方式把故事講精彩了,用什麼介質都是次要的。當然大部分設計師都首先被介質限制了,做網頁的專心做網頁,做海報的專心做海報,大家把稱做術業有專攻。我曾經負責微軟和中國專業設計領域的長期合作,和Frog、唐碩、ARK、eico等知名設計公司上上下下關係都還不錯,當我和他們深入溝通之後才明白,介質從一開始就約束住了設計師的創造力。

那設計到底是在幹什麼?

很多人把設計理解為Photoshop,有些工作一兩年仍未開竅的設計師也這麼以為:「Photoshop用得出神入化,就是個牛逼設計師」。看看京東淘寶那些絢爛耀眼的店招和促銷圖,百十個圖層疊在一起那麼細膩又那麼有衝擊力,我自認我這輩子都畫不出來,但我從未因為這個覺得羞愧。曾經我團隊里的不少設計師在工具的使用上都爐火純青,而我打開新版本的Photoshop早已經一臉茫然,都變樣了。

打個簡單的比方,吃飯,一定需要用筷子嗎?老外在中國吃飯時,筷子用得不好也不會被餓死。只要你有慾望,大腦總會驅動你找到合適的方法達成目的,所以只要你有想法和創意,用什麼方式,都能完成設計。Photoshop僅僅只是個工具,世界變化很快,現在Sketch早已流行起來。即使不說那些專業工具,有人能用系統自帶的畫圖板甚至是excel來完成高質量設計圖,就算你沒有電腦,一張紙一支筆也足夠你產出好的設計。我也曾經用記事本完整敲過幾千行HTML代碼,但是這種低效又偏執的傻逼行為並沒有什麼值得推崇的。

設計歸根到底是思想。初級的設計是把東西變得好看。高級的設計是把東西變得好用也好看。更深入的設計,則在內容的基礎上,提煉出觀點,然後用技術和設計方法來組織這些內容,把東西漂亮地做對——這不是我總結的,是Logicdesign的設計思維。

我說得更簡單點:電商的促銷圖畫一整天,上百個圖層,源文件幾十M;豆瓣的首頁,三四種色值,文字調好間距,留出呼吸空間,半天交出三版,源文件幾十K——而豆瓣的設計師比電商的設計師貴。

更別說前者得用高性能大內存的電腦,後者其實在5年前的2G內存MacBook Air上也能完成工作(當然他們仍舊會隱瞞事實以脅迫公司採購最新的iMac)

有國際知名設計師這麼評價豆瓣:他看過很多中國的網站,但「豆瓣是唯一一個有設計過的,文字、間距、留白都很考究」。「真實,有節制,不刻意裝飾」,豆瓣的設計總監蒙晨說,豆瓣要做的,就是把用戶想要的以最有效的方式傳遞給他們。

互聯網軟體設計和其他設計有什麼差別?

很遺憾這麼多年我基本都在互聯網IT相關的數字設計領域裡,我也很想跨界到服裝及建築設計,但隔行隔山,最終只能就自己房子搗騰一下室內設計。另外受寶馬邀請,前兩年也有機會以顧問身份參與到MINI的車載智能產品的創意設計中去。

我把互聯網IT軟體設計和其他設計籠統的分作:屏幕上的設計和超出屏幕的設計。目前真正吸引我的,是超出屏幕的東西,框在電腦顯示器和手機屏幕里的有限空間設計已經很難點燃我的熱情。這兩年的創業潮,大部分人在做的事情都是你做一個app,我也做一個app,我的比你好用一點,功能多一點,就這樣而已。國家炒得火熱的「互聯網+」概念,其實一點也不新,從我2002年做企業網站時不就是互聯網+嗎,把傳統行業的生意搬到網上,已經加了多少年了。不過智能硬體、智能家居及智能汽車倒是真正有意思能突破的方向,無形中消除掉科技和傳統產業的隔膜,讓原本僵硬存在著的東西變得活起來,這是設計的一個大趨勢。

當然即使在身邊萬物都變得智能的社會中,我還是不太喜歡為了設計而設計的行為。用豆瓣設計總監蒙晨的話來說:設計的過程就是發現的過程。好設計一定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這種規律讓人舒服、愉悅。好設計不是被「設計」出來的,因為自然規律就在那,發現它並且合理利用,獲得更多人共鳴也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微軟推出扁平化Metro Design,蘋果去擬物化設計,Google的Material Design,都是在把曾經的過度設計剝離的過程。正如我之前提到的,設計是要把東西做對,在現代社會紛繁複雜的環境中能快速準確地把對的信息有效傳遞給用戶——這才是設計肩負的責任。當然我每每看到Dribble上的精彩細膩的設計作品也都會收藏,我也十分喜歡小火等設計天才的作品,即使我對鎚子手機無感,但也仍然佩服他們對UI的極致打磨,在扁平化的年代,他們需要付出百倍的時間成本來造就一個悅人悅己的作品,這種執著非常不易。

「也許有一天我老了不能再做這一行了,那時候可能我還沒賺夠到處玩的錢,但是沒關係啊,我回頭看看我曾經做過的東西,已經足夠開心了。」這是Logicdesign的設計總監Saber和我說過的一句話,每當想到這,我多少會感到觸動,相對於那些在大廈工位上面對電腦背對指點江山的眾神加班改稿的設計師,真正在為設計勞心勞力且十分開心的設計師,總是更幸福的。

用戶體驗設計真的受重視嗎?

我工作很多年後中國才有了交互設計這個崗位,再後來情感化、可用性、Design thinking一波一波的概念教育著中國的設計群體,讓大家越來越細分垂直,越來越有方法論。用戶體驗這個說法也被各種老闆們時刻掛在嘴邊,很遺憾,我們能看清的現狀並不樂觀,用戶研究和用戶角色定義等科學的設計環節在很多公司的產品設計中執行得並不理想。即使有正確的流程,最終也會因為老闆的一己之見或者投資人的其他訴求而改變設計。大佬們在發布會舞台上總是強調自己是如何如何重視用戶體驗,但在台下,其實他們留給用戶體驗設計部門的預算、時間、話語權卻總是最少的。台上說得最多的用戶體驗設計,其實正是他們最不願意去花錢做好的地方,只能靠嘴來吹了,這就是事實。

在我前陣翻譯完成的Frogdesign創始人Esslinger寫的《Keep it Simple》中,反覆提到了設計和產品及公司高層的深入綁定,Frog把自己和蘋果緊密綁定在一起,不再是甲方乙方拿工資做項目,而是細緻調研分析用戶和市場,蘋果不再把設計放在僅僅負責美觀的位置,而是上升到公司戰略層面,這才讓蘋果得以再次成功。這本書中文命名《極簡設計》,終於在印刷了 ,下月開售。

而我們身邊,有非常多的項目負責人、或者產品經理,只是在打一份工,所以用戶體驗設計對他們來說只是給產品穿衣服的一個環節而已,如期完成不要拖後腿就行,並且能省則省。還有些老闆和創始人,憑著自己在商界的一些成功,竟也盲目自信天生懂設計懂用戶體驗,不願意把專業的設計工作交給專業的設計師,並且吹毛求疵讓設計團隊很難受。中國某家知名婚戀網站的Logo就是當年老闆親自設計的,一坨五彩繽紛的翔,讓我震驚的不是這坨翔,而是這家公司的高層們都誇它好看並煞有其事的向我介紹翔中隱含的意義。我只好承認,是我錯了,我的味蕾不懂翔。(這家前兩年已經啟用了新Logo了,老闆的品味終於進步了,一點點。)

有次我在頤堤港滿記甜品等電影開場,旁邊座位兩個中年成功男人以合伙人口吻在討論他們的創業項目。一個說這版上線評價很差,主要是美工不行。另一個斬釘截鐵地說:那就再招一個美工,兩個美工,總可以做好了吧。我實在不明白,對設計這樣無知並且不尊重的人,哪來的十足中氣去判斷錯在設計而不在自己的產品規劃(我不想用美工這樣的稱呼來替代設計師)?中國的創業圈類似的魚龍混雜多得不計其數,他們能做出什麼好東西來呢?

當然,也許只是因為他們暫時還沒有遇到好的設計師。「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都太無聊了,但是不怪他們,因為他們沒有碰到更有想法的設計師。」Logicdesign的設計總監Saber說出這話的時候極其自信。

說回來,在市場和用戶數據領導著BAT等各大互聯網平台的形勢下,幸好我們還有類似於豆瓣一類的網站,它們把設計及產品驅動放在首位,豆瓣的前前設計總監蓋磊一直是Metro Design的倡導人,他說:「頁面上的每一個間距每一條線都要有存在意義,如果你不能解釋清楚那條線段為什麼要存在,那就刪掉它。」豆瓣是非常講究信息設計的,只要出現在界面中的信息,就有它的理由,而非只是看著好看。

然而這樣的公司,少之又少。

對的設計不一定是對的,差的體驗不一定是差的?

年初我和最近勢頭很猛的某網站創始人聊到互聯網設計和時尚媒體,我說我不打算再做互聯網,更不想做電商。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我認為快速變化的互聯網對於設計師來說沒有時間打磨精品,品質不再是最重要的東西;二是電商的用戶大多沒有忠誠度,再好的設計再吸引人的體驗,也敵不過另一個網站便宜十塊錢。

得益於近年中國電腦及網路的普及、智能手機和微信的高速發展,互聯網設計相比其他行業的設計能更低成本的接近普通老百姓,所以互聯網設計成品的用戶群也是最廣大最偏低素質的。我曾經簡單地判斷認為互聯網行業的設計師相較於其他行業設計師是品味最差並且最缺乏創意及想像力的群體(比如我說京東的設計品味差應該不會有太多人反對吧)。後來漸漸明白這還是由用戶群體來決定的,普通民眾需要的就是那樣的設計,重點標紅、價格放大——那樣就夠,那樣最有效,極簡的藝術,老百姓們欣賞不了。所以即使微信的交互設計多處錯誤有悖常理,也不妨礙普羅大眾每天捧著;二維碼再丑再過分濫用,也不影響商家和普通百姓對它的熱衷——在我們的民智的面前,對的設計反倒不一定再是對的。

互聯網的各種設計,半年一年就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幾乎沒有可以流芳百世的真正傑作。現在回頭再看03年04年的淘寶網的首頁設計,毫無疑問那是一坨屎,你也許說那太久遠,那就看看09年奇藝的首頁(那時還不叫愛奇藝,08年奧運後我和我的大老闆龔宇同時離開搜狐,他創辦奇藝),也不過是一坨精緻一點的屎。互聯網更新太快導致沒有設計沉澱,我都不好意思把四五年前的作品再放進我的履歷,互聯網設計已經不再是為高素質人群服務,所以它的設計要求也從高端降到了傻子都要會用。還好軟體設計方向有一些能讓人銘記的作品,ARKdesign的創始人滕磊在Frog任職期間為Mac版本的Office設計的logo我一直非常喜歡。除了軟體,中國的網站也有優秀作品,三年前Logicdesign為亞洲動物基金做的「月熊志」網站logicdesign.cn/project/)以7.86的高分拿了AWWWARDS的Site of the Day獎項。這應該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簡體中文網站,即使三年後再拿出來看,也讓人愛不釋手。再提一下小牛電動車,token剛開始做小牛的時候,我覺得那和設計不沾邊,電動車和現代品質的生活畢竟有差距。但是如今當我看到街上的小牛越來越多,兩輪電動車都更有品質更耐看的時候,我才領悟到token做這件事情的意義。

去年底我和Logicdesign一起為崔健做了個好玩的應用,並且目前在更新下一個版本,為了老崔的出道30年演唱會等一系列活動。老崔是個很開明並且很有想像力的人,他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他說他只懂音樂,設計的決定權完全交予我們。這樣的跨界合作,並且取得完全的設計話語權,讓Logicdesign和我都非常開心。

「你知道嗎,外面的那些設計公司,賺多少錢,做多大的單子,我不是說我沒有興趣,但我更在意的是能用獨特的想法去讓客戶的產品一下子就閃耀出來。」Logicdesign的Saber對於創意和設計,有著極富感染力的執著。

所以我們應該做一些什麼事情、怎麼樣去做事情,才能讓這些多少付出了心血的作品能夠流傳下去並且影響社會呢?

《中國式體驗》是我針對目前數字及智能產品在中國的使用習慣及感受的體驗報告,不是評測,和流程冷冰的評測是完全不同的視角和寫作方式。我不做數據和資料的搬運工,也不做廠商和品牌的槍手,沒有哪篇是軟文,也沒有哪篇是一味鼓吹。當然,作為資深索粉,請偶爾理解一下。

朱宏,前微軟用戶體驗首席佈道師,寶馬MINI科技顧問

公眾號:蛋疼語錄

首發於知乎專欄:中國式體驗


推薦閱讀:

為什麼這麼多建築專業的學生會轉向 UX 用戶體驗設計
當你不能與用戶對話的時候,怎麼做用戶研究
【交互基本功】如何避免漏掉交互細節
《設計師入門與提高》課程 Live

TAG:用户体验 | 互联网 |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