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虎媽,什麼是她的成功配方?(下)
上文《虎媽,反面教材,還是學習榜樣?》中講到虎媽,用非一般的辦法讓孩子持續努力。
但是虎媽的成功,絕不是用「努力」二字就可以概括的,什麼才是她的成功配方?
至少,目前從表面看來,「虎媽「在自己的兩個女兒身上的教育是成功的。那麼,這種成功是否代表了大眾努力的方向?「虎媽」的家庭教育模式,又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複制呢?
我們來看看,除了努力以外,還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蔡美兒兩個女兒的成功?
1. 精選教育資源
作為耶魯學者,蔡美兒給女兒選擇古典音樂,最初可能是一廂情願。
但女兒學了一段時間之後,她就請了一流音樂家來測評女兒是否具有音樂天賦,得到肯定的答覆之後,蔡美兒才一往無前的,並不是一拍腦袋就決定讓孩子跟古典音樂死磕的。
蔡美兒夫婦和Sophia,畢業禮以及參軍禮
在選擇鋼琴、小提琴老師方面,蔡美兒從演奏水平、教學方法、與孩子交流的風格三個維度,對老師進行了細緻的評估,保證了女兒在學琴上不走彎路。而且,除了啟蒙時的老師,她女兒的鋼琴和小提琴老師都是世界一流演奏家。
為了讓女兒在度假途中能得到持續指導,在開個人音樂會前夕,蔡美兒甚至邀請露露的小提琴老師及其男友,按小時付費,同他們一家一起去國外度假。為了讓小提琴老師欣然前往,還給老師和男友在酒店訂了豪華套房,而自己和丈夫、孩子住普通房間。
教育講究知、行、情、意的統一,為了提升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她聘請了耶魯管弦樂團的成員來給露露做陪練,這個女孩是本科在讀學生,雖然演奏技能無法與露露的老師媲美,但熱愛音樂,頭腦聰慧,對音樂的理解非常深刻。
蔡美兒的孩子不僅僅是在進行冗長枯燥的練習,同時她們也感受到了音樂的美和深邃,在不斷取得進步的過程中獲得了自我肯定。
2. 做孩子的戰友和同盟
除了「監工」,蔡美兒還是女兒學習音樂的戰友和同盟。
蔡美兒的兩個女兒學琴都是使用鈴木教學法,這一教學法創造了無數奇蹟的最重要武器就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
在鈴木教學法的教師里,家長和孩子一起手持小提琴演奏和練習,除此以外,家長還要為孩子記學習筆記,回到家裡陪伴和指導孩子練習。
身教勝於言傳,如果家長都能學會,孩子怎麼會學不會?!
蔡美兒的鋼琴演奏水平可能不如大女兒,大概拉小提琴也不會那麼好,但在她當女兒在音樂道路上拾級而上時,她也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使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與孩子學習的進度相匹配。
小女兒露露7歲時,在練習一首需要兩手高度配合的曲子時遇到困難,撕碎了樂譜, 蔡美兒威逼利誘,用到了她想到的每一種「武器」,就在飢餓和疲倦使她搖搖欲墜之時,奇蹟出現了,露露的兩手開始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務。
霎時間,房間里,「冰雪開始融化」,露露笑著說這其實一點也不難,母女重歸於好,母親從可惡的監工,轉變為提供有力支持的戰友。
西方父母對孩子的自尊擔憂頗多,但是蔡美兒說,作為父母,最不利於保護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就是你眼看著他們在困難面前放棄努力而不作為。
好吧,她說得對,克服困難能幫助孩子習得韌性,但這不是家長拿著鞭子驅策孩子就能輕易做到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你得像蔡美兒一樣,自己先做到。
3. 隔離同伴群體
遠離同伴群體,是蔡美兒認為自己對大女兒教育成功的因素之一,卻在小女兒身上印證了其風險性。筆者也認為此舉非常值得商榷(關注青禾旅讀,看作者的同伴關係系列),我們先來看看具體是怎麼回事。
蔡美兒家有十大戒律,在美國社會被認為是嚴重違反兒童天性、大有爭議的,如下:
不準在外面過夜
不準參加玩伴聚會
不準在學校里賣弄琴藝
不準抱怨不能在學校里演奏
不準經常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
不準擅自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
不準任何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低於「A」
不準只在體育和文藝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不準演奏鋼琴或小提琴外的其他樂器
不準在某一天沒練習鋼琴或小提琴
除了要求孩子學業成績優秀、不許浪費時間、每天練琴以外,她還不讓孩子自己選擇課外活動、不許孩子參加同伴聚會。為什麼?
因為在同伴群體內,無論是興趣、審美、成績水平、行為特徵都趨於同質化。孩子一旦進入同伴群體,家長對他們的影響就日漸式微,青春期時尤其如此。同伴的一句話可比家長的十句話還管用,同伴價值觀對孩子有重大影響,如果同伴都是「及格萬歲」那一派的,孩子很可能為了被同伴接納而改變對成績的期望,蔡美兒才不要自己的孩子被「只要得了B就被父母誇讚好棒的美國孩子」(她一直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中國孩子)影響。
而課外活動小組,正是典型的同伴群體,參加體育小組的孩子,跟學古典音樂的不屬於同一群體。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蔡美兒不讓孩子自己選擇課外活動了吧?
那為什麼不讓孩子在學校演奏鋼琴和小提琴呢?
我猜想她是怕孩子在學校「顯山露水」,引人注目,尤其是不想讓孩子引起同伴群體的注意。
這十大戒律,執行起來煞費苦心。蔡的兩個女兒從小到大,都不參與同齡人活動,但由於露露的渴望過於強烈,有那麼一兩次,蔡美兒心軟了,讓她去參加了同學的聚會,回來以後,她立馬覺察到女兒的變化:為什麼人家每天只練1個小時琴,而我要練6小時?!為什麼人家可以去參加露營,我不可以?……
這就是孩子進行的社會比較,他們用來「擊敗」父母的重要技巧。儘管蔡美兒處處提防,但還是偶爾馬失前蹄。
後來,露露每逢公眾場合必然向她發難,例如大聲叫喊,說她是壞媽媽、吸血鬼,在她的同事朋友面前攻擊她、讓她下不來台……。
蔡美兒的堤壩漸漸崩塌了,蔡美兒在她的書里沉痛地寫下了自己的失敗:她不得不放棄對露露的控制權,讓她自己選擇課外活動。露露越來越少拉小提琴,退出了耶魯管弦樂團,而她本來是首席小提琴手,卻開始去打網球,從最初級的比賽打起。
當蔡美兒開始接受女兒的新愛好,並為女兒尋求更高水準的網球教練時,卻被女兒斷然拒絕了,露露說:你已經毀了我的小提琴,不要再毀我的網球。
蔡美兒用一樣的教育方式在兩個女兒身上引起的結果並不相同,索菲亞一直非常和善、成長順遂,露露卻桀驁不馴,難以駕馭。
書中記述了蔡美兒的心碎和反思:如果一切能重來,絕對不會讓露露去參加同齡人聚會。這位「虎媽」還在妄想自己的堤壩能抵擋整個太平洋。
在《虎媽戰歌》這本書的結尾處,蔡美兒認為自己對露露的教育失敗了,而我以為恰是她的懸崖勒馬挽救了她的親子關係,沒有把露露逼上絕境。
可見,虎媽如果有個野豬娃,也是不管用的,還是要因材施教。
4. 美好童年,擁抱快樂
在大家紛紛注目蔡美兒用高壓的教育方式撫養出了陽光健康的孩子時候,我們不能誤以為蔡美兒的女兒只有埋頭啃書和練琴,她們也有愉快的時光。請大家別忘了孩子的爸爸。
蔡美兒說:我在孩子的教育上並不佔有優勢,因為我有一位美國丈夫,他認為孩子的童年應該盡情擁抱歡樂。因而爸爸會帶孩子去釣魚、游泳、騎車、旅行。
美好的童年,少不了歡樂。這種美好時光,是心靈應對枯燥、糾結和痛苦的保護傘,也是形成韌性的因素之一。
5. 家務一樣也不能少
儘管信仰練琴至上、學習至上,蔡美兒從沒忘記讓孩子們承擔家務勞動,擺餐桌、刷碗、扔垃圾、除草,孩子們一樣也不能少。
蔡美兒認為勞動有助於磨練孩子的意志,她小時候就曾經在暑假裡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壘了一個石頭水池,所有的石塊都是她自己搬運的,連她父親都驚訝瘦弱的她是如何做到的。
幸福,對她而言,就是不斷地克服困難,看到自己的成就。
通過身體鍛煉和日常瑣事來磨練韌性和毅力,自古就有,無論是禪修還是悟道,師傅都讓弟子打水、掃地、伺候師傅。真正的禪意和道就蘊藏在這點滴小事中。
而今,越來越多的家長告訴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其他的都不用做。是不是反倒使孩子失去了磨練意志品質的好機會呢?!
6. 超強家庭做後盾
蔡美兒的家庭是一個典型的知識精英家族。除了蔡美兒和她丈夫,蔡美兒的父親,麻省理工畢業,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授,被譽為「非線性電路之父」。蔡美兒三妹,哈佛本科、碩士、博士,斯坦福教授。蔡美兒的婆婆,是藝術品收藏家。
這樣的家庭,在家庭氣氛、人際圈子和經歷閱歷上,都給孩子往「學霸」型發展奠定了很好的起點。
其次,智商具有高度遺傳性。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90%的人智商處於90-110之間,智商130以上的大約僅佔2%。然而,在美國的華裔社區,智商130以上、需要提供資優教育的孩子佔22%。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早期移民出去的都是知識精英,他們的孩子遺傳了高智商。
同時,我們也別忘了,韌性也有遺傳傾向,蔡美兒的女兒很可能遺傳了她不服輸、抗挫折、堅忍不拔的人格特質。
教育需要平衡
在《楊瀾訪談錄》中,蔡美兒表示,她的嚴苛,是在美國相對寬鬆的教育大環境的背景下,從家長的角度所找尋的一種教育上平衡。
因為美國的孩子並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在學校,三點放學之後的時間,可以有很多課外活動的選擇。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家長們讓孩子憑自己的喜好支配時間,更多的孩子都是選擇了閑玩浪費了很多時間。所以其實很多孩子在長大之後反而會抱怨自己的父母,為什麼在自己小的時候不嚴格管教自己多一些?
當楊瀾和蔡美兒說起當下中國孩子的學習生活時,蔡美兒驚訝地說,她不能想像,現在中國的孩子每天要從早上七八點一直學習到五六點,回到家後還要繼續做作業,她說「如果我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一定會調整我的教育方式。」
綜上所述,不是對孩子施壓、逼迫其努力就能得到好結果。各位讀者可以自行對照,是否具備仿效虎媽的條件?
如果孩子一天學習12個小時,還是成績不理想,那恐怕就不是努不努力的問題了。是不是應該從別的方面找找原因呢?
本文原載於「青禾旅讀」微信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LnUzKxjE4kWdrVxI9yA8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大家在坐飛機時有沒有遇到特別熊的孩子?
※如果朋友帶孩子來你家玩,他的孩子很喜歡你孩子的玩具,那這個時候要怎麼做?
※《我不是潘金蓮》的委屈,孩子都有過
※如何教育一個家庭富裕卻喜歡偷拿東西,總是以滿地打滾逃避學習的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