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基因-運動)天生不愛動?看這裡

文章簡介:不是雞湯段子,也不是速成大法;就事論事討論「天生不愛動」,純乾貨。

利益相關:基因檢測從業者,基因科普專欄撰稿人。本文首發於光明樂跑與一脈基因公眾號,此處有部分改動。如需轉載請提前聯繫。

」生命在於運動」,這句口號人人都會說。科學家及醫生也一次又一次地告誡人們運動的好處:運動使人形體健美、充滿魅力;運動可以使人煥發青春、延長壽命; 運動可以降低肥胖風險、降低心血管病的風險、降低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中風風險、降低多種癌症的風險,等等。

然而諷刺的是,伴隨著運動的健康價值被一次次證明的,恰恰是人們的運動量的下降。為了了解人們的日常運動水平,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通過計步器追蹤了超過7000人的日常運動量。結論是驚人的:僅42%的6-11歲兒童的每日運動量達到或者超過了每天30分鐘運動的「及格線」,而隨著年齡增加,這一比例更是驟降——青少年中,不足10%的人每天運動超過30分鐘;而20-59歲成人中,僅3.5%的人士平均每天運動超過30分鐘。僅以美國為例,缺乏足夠的運動使得醫療體系每年付出超過5070億美元的代價——並且,每年仍然有超過25000例死亡歸咎於缺乏運動。

誠然,一個人是否能夠經常參與運動,取決於很多因素——生活習慣、健身設施、生活節奏、工作壓力、社會角色、身體狀況,等等。但不可否認的是,愛不愛動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天生的。即使是剛出生不久的嬰兒中,我們也很容易觀察到一些寶寶要比其中另一些更活潑好動(為他們的父母掬一把辛酸淚)。反過來,也經常會遇到無論怎麼勸都不願意去健身的親友。

那麼,究竟「天生」的成分對於一個人是否經常運動能有多大的影響力呢?

科學家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結論不盡相同——有的說環境比較重要,遺傳只佔20%;有的人說遺傳起了決定性作用,佔到92%(啥都天生了,還努力個什麼?!)。2006年,Stubbe等人對澳大利亞、丹麥、芬蘭、挪威、荷蘭、瑞典和英國的37051對雙胞胎進行研究(同卵雙胞胎擁有一模一樣的遺傳基因,而異卵雙胞胎的遺傳基因則不同。因此雙胞胎們是行為與遺傳之間關聯的最佳對象)。通過這些雙胞胎反饋的問卷,研究者發現這些雙胞胎的運動習慣,竟然有48%-71%是由遺傳決定的!(挪威除外,只有20%,個中緣由還有待進一步挖掘)並且他們還發現,儘管雙胞胎們常常擁有同樣的生活居住環境、學校環境及朋友圈,但是這些因素的影響力有限,有限,有限。。。。

Sorry,營養專家

Sorry體育老師

Sorry對我恨鐵不成鋼的另一半

在隨後的進一步研究中,為了探尋究竟哪些「遺傳因素」決定了人們是否積极參与運動。研究者通過基因測序發現一些潛在影響人們運動積極性的「位點」。這其中,PAPSS2基因上的一個變異與運動積極性的相關性已被證實——攜帶了這一突變的人士,成為「沙發土豆」的概率是不攜帶突變者的1.32倍。此外,可能影響運動積極性的基因還包括DRD1、NHLH2、SLC2A4基因及一些非編碼區域的變異。

那麼,遺傳因素是如何影響人的運動習慣呢?一些觀點認為,遺傳影響了一個人的性格特質——如謹慎、進取、自律等等,而這些特質恰恰是堅持運動所必備的。反之,如果一個人遺傳到了焦慮、抑鬱、或情緒波動的特質,那麼這些人的運動比例則更低。另一些觀點則認為,人體的單胺類神經遞質與運動後的疲勞感有著密切聯繫(這讓人不想運動),而阿片類、多巴胺類神經遞質則產生運動後的「舒爽」感(讓人更願意運動)。受遺傳作用影響,不同人在運動後產生的疲勞感/滿足感可能不同,這也使得人們對運動的積極性產生不同。還有一些人則認為心血管及其他機能更強大(無疑這也是與遺傳相關的)的人更容易從運動後恢復,因此這些人更熱衷於運動。此外,運動成績較好的人能夠從運動中激發成就感,因此更願意堅持運動——這也意味著遺傳到更好的爆發力與耐力的人士相對更願意從事運動。

討論到這裡,似乎結論頗為讓人沮喪:「不愛動」確實有一半是天生的,甚至通過一些基因檢測可以預測一個人的運動積極性。但是,不要忘記了,「不愛動」只有一半是天生的,另一半則離不開環境及自我約束。也許有人天生不愛動,但是親友的突然患病令他下定決心;也許有人天生懶散,但為了男/女朋友所期許的好身材努力健身;也許有人天生不善於運動,但在循序漸進的運動計划下逐漸找到成就感;也或者,也許有人只是需要一些同伴的推動。

「天生不愛動」也許不是借口,但也不是故事的全部。下一次面對這樣的親友(或自己)時,是否應當少一些批評和否定,多一些理解和鼓勵?對於他們來說,「動起來」也許確實要更難、更累,他們也確實需要比別人更多的鼓勵和帶領。

參考文獻:

1. Lightfoot J T.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basis for physical activity.[J].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1, 141(3):526-30.

2. Moore-Harrison T, Lightfoot J T. Chapter 10–Driven to Be Inactive?—The Genetics of Physical Activity[J]. Progress in Molecular Biology & Translational Science, 2009, 94:271-290.

3. Stubbe J H, Boomsma D I, Vink J M, et al. Genetic influences on exercise participation in 37,051 twin pairs from seven countries.[J]. Plos One, 2006, 1(1):e22.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推薦閱讀:

檢測說我腦子不正常,然而我覺得這很棒
老鐵,測個基因去!
Issue 17 食物技術革新:從古早到未來
為什麼中國大胖子數量不多?|各色基因
人生到底有幾分天註定?|五分鐘了解《基因組:人類自傳》

TAG:基因 | 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