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與後榮格學派「自性觀"

榮格與後榮格學派自性觀文 | 陳燦銳、申荷永

摘要

自性(Self),是心理分析的核心概念。本文對榮格與後榮格學派關於自性的論述進行梳理,重點闡述了榮格理論中自性的特性與動力、諾伊曼的自我——自性軸說、福德漢姆的自性發展觀和建構主義的自性觀。在此基礎上,本文從研究方法、治療對象、治療方法三個方面比較分析這些學說差異的原因。最後,簡述自性對心理治療的意義。

1. 引言

自性的概念與理論,是榮格與其他深度心理學相區別的標誌。在榮格分析心理學中,榮格把自性視為心靈的中心與整體。自性自然而然成為他整個學說的核心概念。在榮格心理學中,表達和現實自性完整性的過程就是自性化,而自性的體驗是一種類似宗教性或神聖的體驗,它為個體提供了人生的方向與意義。

斯坦因在《榮格心靈地圖》中指出:「自性不僅是榮格理論中最基本的特色,同時也是巔峰之作。因此,我們需要準備工作,才能完全掌握它的意義與重要性。」榮格逝世後,即使有其他心理分析理論家對榮格的理論做了較大的發展和改變。但是,在自性理論的整理上,很少有心理分析家願意去改變榮格的自性理論。Samuels在其《榮格學者與後榮格學者》一書中,把後榮格學者對自性、原型、人格發展所強調的不同程度,分成了經典學派、原型學派和發展學派。其中,經典學派最重視自性。可見,自性在榮格心理學中的地位。

由於經典學派與原型學派關於自性的理論與榮格本人的觀點比較接近。所以,在後榮格學派的自性觀點中,本論文主要介紹發展學派和建構學派有關自性的觀點。

2. 榮格的自性觀

2.1 榮格自性的經歷

在《回憶夢思考》中,榮格講述了他的自性經歷。他在四十到五十歲期間,內心經歷如同精神分裂症病人,體驗到大量分裂的幻覺與情感。這些體驗最初強烈而深刻,然後慢慢變淡。在這期間,榮格堅持繪畫象徵自性的曼荼羅

最後,他夢見自己在英國的城市菲利普出現。他在某個雨夜與一群瑞士的朋友們走在當地的街道上,不久他們遇到了一個形狀如同車輪般的十字路口。好幾條街道從這個車輪輻射出去,而交叉路口的中心則是一廣場。廣場的中央是一個圓形的水池,水池的中央是一個小島。雖然四周很黑暗,但中心的安全島卻顯得十分明亮。安全島上只長了一株樹開滿了紅色鮮花的木蘭。他的同伴似乎看不到那棵樹,而榮格卻被它的美麗所征服。

榮格根據這次夢的經歷,他在後來的《回憶夢思考》中寫道:「通過這個夢,我明白了,自性就是方向與含義的原則與原型。其治療性作用就存在於其中。對我來說,這種頓悟暗示了通向這個中心,因而也就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方法。有關我本人的神話的第一點微細跡象也從中產生出來了。」

2.2 榮格自性的基本觀念

榮格關於自性的論述散見於《榮格全集》許多論文裡面,《愛翁》、《超越功能》、《金花秘密》、《自性化的個案》、《論曼荼羅象徵》等作品較為集中論述他關於自性的觀點。

榮格的自性概念可以從四個方面加以理解:整合性、秩序性、中心與完整性、神聖與超越性。

2.2.1整合性

自性的整合性是指心理對立面之間的整合,主要的內容:意識與無意識,心理類型的優勢功能與劣勢功能,自我與阿尼瑪(阿尼姆斯)以及人格面具與陰影等之間的整合。自性的整合性的機制是榮格提出的超越性功能

超越功能起源於意識與無意識間的張力,它旨在於幫助二者的統一。之所以稱為「超越」是因為它能夠在意識與無意識兩極間自由運動。榮格在《論超越功能》的論文中寫到:「對立兩極的雙方的相遇,誕生了充滿能量的張力並創造了一個活生生的第三者——不是根據排中律得出的邏輯上的死產,而是在超越兩極對立的運動,引向新水平的誕生,新的境界。超越功能以一種連接對立面的品質展現自己。只要對立面被分離—自然是為了避免鬥爭—他們就不起作用或毫無活力。」

超越功能與自性的關係可以這樣理解:藉助超越功能,自性指導著自性化。因此,自性的目的在於實現心靈的完整性,而超越功能可以整合意識與無意識、人格面具與陰影、個體與集體的對立,從而現實心靈的完整性。

2.2.2秩序性

自性的目標在於心靈的完整性並給心靈指明了方向——即自性化。自性的秩序性是在整合性的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眾多對立面整合後和諧有序的狀態

榮格與弗洛伊德分裂後,很長一段時間失去了方向,整個人處於精神分裂的邊緣。他自發畫曼荼羅以保持內心的平衡與秩序。榮格在《夢回憶思考》中寫道[3]:「當我開始畫曼荼羅時,我便看出,一切東西,我一直在走著這所有道路,我一直在採取的所有步驟,均正在導向回一個單一點——也就是說,導向那個居中的那個點。事情對我變得越來越明白,曼荼羅就是中心。它是一切道路的代表,是通向這個中心,通向自性化的道路。」

曼荼羅是自性的典型象徵。繪畫曼荼羅具有如下功能:整合意識與無意識的衝突、預防與修復內心分裂、領悟生命意義以及明確人生方向的功能。榮格也讓他的病人畫曼荼羅,從而整合他們內心的紊亂,建立內在的秩序感。榮格在《論曼荼羅象徵》中寫到[5]:「曼荼羅經常出現於心理紊亂的狀態下。他們畫曼荼羅的目的在於減少心理紊亂,實現內心秩序,雖然病人在意識層面未能意識到這點。然而,他們所表達的正是秩序、平衡與完整。病人經常強調,通過畫曼荼羅,他們獲益良多或心情得以平復。」

2.2.3 整體性與中心性

榮格從關於自性的夢的經歷領悟到,自性既是心靈的整體,也是心靈的中心。

在《分析心理學的兩篇論文》中,榮格寫到:「意識與無意識相互補償所形成的心靈完整性,這就是自性。根據這個定義,自性超越意識自我,它不僅包括了意識,也包括了無意識。」自性作為心靈的整體性,經常用四方體或曼荼羅的意象來表現。榮格說:「曼荼羅象徵所有對立面的統一,它包含陰陽雙方,也包含著天堂與地獄。曼荼羅是永恆平衡的狀態。」

在榮格後期的作品中,榮格認為自性是心理的整體,也是心靈的中心。榮格在《心理學與鍊金術》中寫到:「我把這個中心稱為自性,它應該被理解為心理的整體。自性不僅是中心,但也是包含意識與無意識的整體。自性是這個整體的中心,正如自我是意識的中心。」

2.2.4 神聖與超越性

自我意識是個人意志、覺察與自我肯定的基礎,具有適應社會功能。榮格認為,自我如同衛星,圍繞著自性轉動。自性包括自我,在《心理類型學》中他提到:「我把自我(ego)與自性(Self)二者作了區分,因為自我只是我的意識的主體,而自性則是我整人的主體,因而它也包括了無意識心理。在這個意義上,自性將是一種保護自我的要素。」

當個體體驗到比自我更為核心的自性存在時,就會體驗到自性的神聖性。自性經常以象徵著比自我更加優秀的人物出現。榮格在《愛翁》中指出,「比自我人格優越的人物,像是父母、叔舅、國王、皇后、王子與公主等,是自性可能的象徵。也有象徵自性的動物意象,如大象、馬、牛、熊、魚及蛇。這些是代表個人部落與民族的動物圖騰。集體要比自我人格更為偉大。」

因此,自性的神聖性常常與宗教意象聯繫在一起。榮格在《愛翁》中指出:「正如我已經強調的,在實踐中,自性或完整性自發的象徵是很難與神的意象相區別。」在夢中或處於冥想狀態時,自性原型可能會以上帝、佛陀、超人或智慧老人等這樣的形象出現。但是,榮格告誡我們不要混淆神的意象與上帝本身。榮格說:「心理學不做超自然的申明。心理學僅在心靈的完整性象徵上與神的意象相吻合,但是神的意象不能被證明就是上帝本身,或者用自性去替代上帝。」

3. 後榮格學派的自性觀

受到自身經歷和他所治療的病人(主要為中年危機的病人)的影響,榮格對自性的理論主要集中在對個體後半生自性的發展。因此,後榮格學派的心理分析師主要從早期自我與自性的關係進行探索,其中建構主義的觀點最具代表性。

3.1 諾伊曼的自性觀及其發展

諾伊曼深受榮格影響,使用跨文化神話比較的方法來研究人類自性的發展。不過,諾伊曼主要的興趣是論述個體早期的自性發展。在他的理論框架中,早期的母嬰關係是自性與自我的關係的基礎,這就是自我——自性軸說

在《意識的起源》中,諾伊曼認為自我意識是從最初的統一無分別的自性中湧現出來。最初統一的自性以咬尾蛇為象徵。自我與自性的關係正如嬰兒出生時,被母親的存在所圍繞。嬰兒早期的自性由母親提供。在兒童早期,母親意味著身體、兒童的自性甚至是整個世界。隨著兒童自主性的增加,兒童從母親那裡獲得了自己的自性(內部的自性逐步發揮力量)。嬰兒經過植物階段、動物階段、整合階段,自我力量不斷強大起來。

該學說認為,自我一旦從自性分離出來就不屬於自性。自我與自性成為成了一對矛盾。而在榮格自性理論中,自性超越自我,是心靈的全部。所以,Warren Colman認為諾伊曼的自我——自性軸理論,誤把無意識等同於自性。因為,嬰兒早期的自性的確處於無意識狀態,但是當自我從無意識中分離出來後,對立的雙方為意識(自我)與無意識間的對立,而非自性與自我的矛盾。因為,此時的自性已經不是以前的無意識狀態,它既包括意識(自我)也包括無意識,它是一個整體。

雖然諾伊曼的理論存在著邏輯推理上的不足,但它彌補了榮格自性理論中缺乏個體早期自性理論研究的不足,並且系統構建了自性與自我之間的動力關係。諾伊曼的努力客觀上也溝通了心理分析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客體關係理論(特別是克萊茵、維尼科特的學派)。因此,它深刻影響著後榮格學者關於自性的理解和認識。

在諾伊曼的理論中,存在著這樣的公式:無意識=母親=自性。Weisstub發展了諾伊曼這個公式,提出了自我為陽性原則,自性為陰性原則的觀點。她認為,自我具有二元性、分裂和對立的特點,而自性用無所不包的圓或者容器來象徵其完整性。自我是男性原則表現為英雄和解構,自性是女性原則表現為女英雄和重構。根據這樣的原則,Weisstub從一般的區別,心理經驗的模式、表現的意象三個方面比較了自我與自性的差異。

3.2 福德漢姆的自性觀及其影響

福德漢姆是後榮格學派發展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論同時受榮格與克萊茵學派的影響。他認為在榮格的自性模型,存在三個比較大的問題:

問題一,榮格在其作品中強調自性既是心靈的中心又是心靈的全部。這個觀點犯有邏輯推理錯誤。

問題二,如果是自性是心靈的全部,自我是自性中的一部分,那麼作為局部的自我不可能觀察到全體的自性。自性永遠只是一個不可知的客體。

問題三,榮格認為自性只有在中年危機時才呈現。但是如果自性是原型,則兒童甚至是嬰兒也應具有自性。這與榮格理論中自性僅出現在後半生的觀點相矛盾。

如何解決榮格自性理論所存在的矛盾,這是福德漢姆所關心的問題。同時,在臨床實踐中,他一直希望回答兒童的自性是如何發展的這一問題。雖然,諾伊曼的自性理論對這一問題做出了回答,也對他有一定的啟發。但是,他認為諾伊曼的理論也存在不少的問題:

問題一,所使用的材料來自神話、宗教而非臨床個案。神話是用成人的語言寫成,它與兒童直接的語言和內心世界有所差異。資料的來源就影響理論的科學性。福德漢姆指出,理論的建構應該建立在臨床第一手資料上。

問題二,從原型的角度分析母嬰關係,並用神秘參與說明嬰兒的無意識與母親的大母神原型之間的互動。該取向過於強調原型層面而忽視作為現實個體的母親對嬰兒的影響。

問題三,把嬰兒的心理等同與人類早期的心理。福德漢姆認為,二者存在比較大的差異,不能直接等同。

福德漢姆運用克萊茵的遊戲治療方法治療兒童心理問題,並從中觀察兒童自性的發展過程。在榮格和諾伊曼等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自性發展新的理論,並且比較成功地處理榮格自性理論所存在的矛盾。下面闡述福德漢姆自性的主要觀點。

為了解決榮格自性理論中自性既是中心又是全部的矛盾,福德漢姆提出用原初自性與中心自性來化解。原初自性是指嬰兒出生後,意識與無意識處於統一尚未分化的狀態。原初自性具有整體性,是心靈的全貌。福德漢姆在其作品中寫到:「原初自性是一個身心的統一體,是一種 『空的』現象。原初自性可以說是『空卻包含所有』的概念。」 Gordon對該概念理解如下:「是一個簡單的全體……是有機體所有潛能的集合。這個有機體正等待著在解體與重構中運作並實現自我。」

中心自性是指當嬰兒的自我從原初自性分裂後,依然處於無意識中並且起著組織心靈作用的原型。福德漢姆指出:「中心自性原型,超越和整合對立面。」 他還指出:「中心自性是全部自性的一部分,可以被內射,投射,可以同化其他無意識內容,認同自我,是宗教體驗與中心自我的源泉,並在無意識中其補償作用,直至將自我整合至自性中。」

此外,福德漢姆提出自性動力概念以建構自性發展理論。自性動力是原初自性從混沌狀態分裂出自我並形成中心自性的動力。福德漢姆提出,解體與重構為自性的兩股動力。自我是通過解體的力量從原初自性中分離出來。自性解體的功能是讓嬰兒分辨出自我與非自我,快樂與痛苦的力量。自性的重構是自性整合經驗形成整體的力量。比如,當嬰兒處於飢餓時,飢餓感迫使嬰兒去尋找乳汁,打破其混沌狀態而經歷新事物,這就是自性解體的力量;而當嬰兒喝足乳汁後,休息的時,大腦會對新的經歷進行整合,這就是自性重構的力量。

福德漢姆認為,自性的發展(即自性化)就是這兩股相互平衡的力量在推動著。自閉症的兒童就是他們的自性難以解體,而人格處於一種封閉的狀態。他認為,這是由於自性在嬰兒時受到了創傷,以至於未能分化,福德漢姆把這種自性的功能受損稱為自性的非解體。

3.3 建構主義的自性觀

榮格、諾伊曼、福德漢姆都假設有一個先驗或生而有之的自性原型。受哲學思潮的影響, 以Zinkin和Eisendrath為代表的建構學派認為,自性必須在人際關係中獲得和發展。

Zinkin對榮格的自性理論提出一個疑問:自性究竟是被發現還是被造就?按照榮格的觀點,自性是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型,人生而有之。自性是被個體所發現。但是,自我為自性的一部分,因此自我不可能發現包括自我在內的整個自性。榮格也強調自性如同康德所說的物自體,本身不可知,它只能通過象徵加以理解。按照這個邏輯,怎麼能夠保證被象徵的對象就是自性呢?顯然,這個問題無法回答並且存在一定邏輯上的問題。

Zinkin認為,這種非科學的觀點應該用較清晰的語言加以修正。他提出可從下面三個方面來理解自性:

第一,不存在先驗的自性原型。無論自性是被發現還是被創造,自性都不是天生的。

第二,自性是一個過程,人永遠都不可能達到完整。但是人總有機會體驗到自己更為完整的時候。

第三,自性離不開語言,離不開文化。自性必須在人際溝通中不斷建構。離開語言,離開文化,就沒有自性可言。

建構主義學派的另一位代表Eisendrath則從榮格的經歷發現,榮格喜歡把他自己奇怪的、不為他人所理解的幻想歸因為整個人類所共有(如集體無意識、原型等)從而獲得心靈的治癒。Eisendrath認為在臨床的治療中,沒必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來證明集體無意識的存在而獲得安心。在諮詢互動中,讓病人覺得他的幻想可以被分析師所理解的這種處理方法,最簡便也更容易讓人接受。

榮格在其著作中經常把心靈、人格與自性等同,這種表述經常造成了臨床理解的混亂。Eisendrath認為榮格所說的自性是一種素質。該素質具有心靈自組織的功能,能使心靈傾向達到整合的狀態。此外,自性又是一個原型。Eisendrath認為所謂的原型是指超越文化和個體差異,而作為原型的自性具有四種特性:一致性、連續性、動力和情感模式。

一致性(coherence)是指把個體的複雜主觀經歷整合成為一個整體,並保持內部與外部的邊界清晰的素質。

連續性(continuity)是指個體有能力覺知在其成長的過程中,自我是不斷變化又有具有連續性的能力。

動力(agency or eficacy)指把自己的行為知覺成為受自己支配的經歷。

情感模式(affective relational patterns)指在成長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而產生的人際關係的特點,如依戀。

她舉榮格在《回憶夢思考》中的結語來說明自性由上面四個特點組成的特性,自性是充滿矛盾且存在於每個個體身上主觀感受的集合:「這就是老耄,也是一種限制因素。然而我心裡還是充滿了各種東西:植物啦、動物啦、雲彩啦、晝與夜、熱的永恆啦等等。我越是對自己感到拿不準,我與萬物有著密切關係的感覺便在我身上愈益強烈。」

4. 幾種觀點差異的原因

4.1 研究方法與興趣的不同

在研究方法上,榮格和諾伊曼主要使用神話、宗教、鍊金術的文獻方法來研究自性;而福德漢姆和建構主義採用臨床觀察法來研究個體的自性。

由於方法上的差異,導致了研究的重點與興趣的不同。榮格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證明自性原型的存在和自性的功能。他通過出現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圈的自性意象來證明這個觀點。諾伊曼深受榮格的影響,著重從原型的角度來研究自性的發展。而福德漢姆和Zinkina等人基於臨床個案的研究,他們重點想理解個體的自性是發展的動力,發展過程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如何治療這些問題。因此,他們對自性的發展與功能更感興趣。

4.2 病人構成的差異

病人年齡階段的不同,影響了他們對自性的理解。榮格接觸的病人以中年危機為主。這些病人大多事業有成,適應良好。他們主要的問題是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面對內心真實的感受。榮格認為人的前半生以發展人格面具並且適應社會為主,而後半生主要的任務是發展自性成為自己。因此,榮格的自性觀主要集中在個體後半生的發展上。

諾伊曼是作家而非諮詢師,他沒有實際接觸病人。因此,他以神話文獻為主來研究人類的起源,主要是研究嬰兒的自性與大母神的關係。

福德漢姆在英國兒童中心工作,接觸大量的兒童案例。在兒童的心理治療過程中,福德漢姆獲得了兒童自性發展的第一手資料。為了獲得對嬰兒自性發展的資料,他還對出生不久的嬰兒進行系統的觀察。因此,福德漢姆的自性理論主要為兒童甚至嬰兒自性的發展。

Zinkina等為心理分析師,他們的病人有成年人也有兒童。他們重視諮詢中分析師與病人的關係,特彆強調移情的作用。因此,他們強調自性離不開人際與言語的作用。

4.3 治療的方法的不同

榮格主要採用夢的分析和積極想像等方式與病人工作。他的病人給他報告他們所做的夢,或通過積極想像所畫的畫。為了發現和解釋其中所蘊含的意義,榮格運用擴充技術將這些作品與神話傳說、宗教意象、鍊金術相聯繫。這種工作方式決定了榮格採取比較宏觀的視野來研究自性,而對個體自性的發展比較忽視。

福德漢姆深受克萊茵遊戲治療的啟發。他使用遊戲治療與兒童做諮詢,並試圖分析兒童在遊戲中所呈現的自我與自性的關係。遊戲心理治療,讓福德漢姆對個體自性的動力,解體與重構有了系統而深刻的認識。

Zinkin等人雖然也使用經典的心理分析方法(夢的分析和積極想像),但他們更強調以移情分析為主的工作方式。移情涉及到分析師與被分析者的關係,也涉及到被分析者與其他重要他人的關係。因此,他們更加註重從關係的角度來理解自性的建構,而比較排斥宏觀上把自性看成一個原型的觀點。

5. 自性對臨床的意義

自性具有整合功能,而心理癥狀往往與隔離、分裂、衝突有關係。如果在治療的過程中,來訪者的自性得到彰顯,那麼就有可能被治癒。這是榮格與後榮格學派一致認可的觀點。

那麼,怎樣才能讓來訪者的自性得以彰顯?榮格指出,只要個體集中注意力與溝通內在無意識,就能夠感受到自性的力量。榮格在《金花的秘密》中寫到:「當人全心全力投注某事物時,生命可直覺到作為個人獨特存在之自性。而當本來自己想在這些畫上展現時,無意識會強化對生命全心全力、投注奉獻之態度。」Moss在《曼荼羅的存在——發現洞察的力量》指出,當個體把注意力鎖定在當下(NOW),就能進入心靈的核心獲取自性的能量,從而提高直覺能力與洞察力。

從具體治療方法上,曼荼羅繪畫治療、沙盤遊戲等比較流行的榮格式藝術表達性治療方法,具有彰顯自性的功能。蘇珊?芬澈發展和推廣榮格的曼荼羅治療,在其著作《曼陀羅的創造天地》中,她寫到:「曼荼羅喚起了自性的影響力、次序及人格整體結構的基礎模式;它支持維繫你我的生命網。我們借著曼荼羅的創作,創造出屬於自我的神聖空間、庇護地火集中力量的中心。」

沙盤遊戲的創始人卡爾夫在其開山之作《沙盤遊戲》中寫:「只有當人們可以成功地顯現自性之後,自我才可能因此得到完全的發展。……我通常會在治療的過程中,讓孩童的自性有機會彰顯出來。在這當中,我會嘗試著透過移情起作用來保護孩子的自性,並穩定它與自我的關係。」卡爾夫指出,在諮詢師所營造的自由與受保護的氣氛(足夠好的母親),通過來訪者與諮詢師的移情而激發來訪者的自性。藉助移情而彰顯自性,從而獲得整合心靈的治療效果。這個觀點綜合了榮格與建構學派的理念,為大多數心理分析師所接納。

在心理分析的理論和臨床治療實踐中,自性的彰顯不但可以起到治療心理創傷、心理疾病的功能,而且還有助於認識自我,自我實現的功能。該理念與人本主義、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非常接近。自性所引領的自性化,是意識與無意識、自我與自性的整合,是一種高度整合完整的心理體驗。這種整合的境界也與中國文化所追求的和諧、天人合一的文化傳統相接近,具有文化契合性。

(本文刊載於《心理學探新》2011年第05期,經作者授權刊出,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及轉自微信公眾號: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

? 近期課程 ? (點擊可查看詳情~)8月中旬 |【國際心理分析師培養項目】心理分析專業「2+3」項目之三年課程簡章(6月前報名享其他免費課程)

投稿郵箱或版權合作:psyheartpress@163.com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1、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 2、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

聯繫電話:020-87354983

(工作日10:00----18:00)

諮詢微信號:psyheart2

官方QQ群:128276987


推薦閱讀:

尤利西斯和父親的長成丨李孟潮
【文化心理學】十字紋,明堂與曼荼羅 | 陳燦銳
卡爾·榮格 「你所抗拒的會一直持續下去」怎麼理解?
如何評價榮格的《紅書》
弗洛依德和榮格誰的逼格更高?

TAG:荣格 | 心理分析 | 心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