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億美元僧多粥少,能分給Uber中國的可能寥寥無幾
一大早Uber就跳出來炫富,沙特給Uber投了35億美元。甚至有觀點指出(不發Uber中國的員工),既然Uber CEO Travis Kalanick(TK)此前提到中國已經「燒」掉10億美元,那麼本次來自沙特的35億美元,可以夠Uber中國燒3年呢。
這個說法好天真,如果Uber真要這麼做,沙特能同意么?事實是,Uber不僅僅要照顧全球出行市場,還要布局無人駕駛,能分給Uber中國的多少呢?
更關鍵的是,如果持續陷入價格戰中,Uber之後的融資之路會越來越坎坷,而此前大半年,Uber的頹勢已經相當明顯。從2015年10月,Uber啟動了G輪融資,其本意要按照700億美元估值,但歷時8個月,Uber最終取G輪融資計劃的下線625億美元成交。當然,不管多麼艱難,好歹這輪融資是結束了。
雖然有35億美金的進項,但是Uber現階段要花錢的地方更多。其融資的主要賣點是,全球出行業務以及無人駕駛。可惜,Uber全球業務在很多地方都陷入泥淖,比如中國、印度、東南亞,連美國大本營都正被Lyft抄底。
而在全球範圍內都處於起步期、需要大量燒錢的無人駕駛業務,Uber面臨的對手更加強大,如果不能在短期內取得優勢,之後的路會越來越難走。
所以說,Uber目前依然在「僧多粥少」的階段,恐怕能分給Uber中國的錢並沒多少,尤其是在其燒錢了十幾億美金,依然換取多少份額的情況下。
全球市場急需補給
去年10月開始,Uber啟動新一輪融資,希望按照700億美元的估值進行融資。在此之前,Uber像一飛衝天的大鳥,而700億美元的估值,也代表其向上飛翔的軌跡。
但在G輪融資期間,其向上的軌跡並不能再延續,反而有了平緩甚至下滑的趨勢。2016年第一季度,美國普信集團(T. Rowe Price Group)減計了Uber的投資,將Uber的估值調減了6%。而去年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著名估值專家Aswath Damodaran更是炮轟Uber估值,稱其僅值234億美元。
估值受損的重要原因是,Uber希望進軍全球市場,但是進展卻非常不順。此前,Uber全球擴張之旅像「空軍」,快速進入一個新的市場,低價盤活司機和用戶,然而挾民意跟當地政府對抗。依靠這種「閃電戰」,Uber在2014年進入全球45個國家,200多個城市。
作為Uber的本土對手,Lyft在美國開拓了200多個城市,業務增長翻了3倍。在紐約的業務增長了14倍,舊金山市場份額達40%,德州首府奧斯汀的業務已經超過50%。
Uber在印度市場投入10億美元之後,印度的本土競爭對手Ola依然佔有超過70%的市場份額,服務遍布上百個城市,是Uber的4倍,Grab也繼續領跑東南亞市場,市場份額超過75%。Grab CEO陳炳耀對《南華早報》表示:「在亞洲所有主要市場,處於領先的都是本土公司,這不是一種巧合。」
滴滴的發展更為迅猛,其近期平台日訂單已經超過1400萬單,其中專車快車超過1000萬,覆蓋400多個城市,佔據了超過87%的市場份額,且資金充足。
在市場份額嚴重落後的現狀下,即使維護現在的情況,而不是謀求更多份額,Uber依然需要持續投入下去,這35億美元需要分撒在各個區域,而幾乎沒有翻盤希望的中國顯然不會是追加投入的重點。當然, Uber要花錢的地方遠不止這些。
無人車領域面臨更多彪悍對手
在全球打車市場遇阻的前提下,Uber下一個概念無疑是無人駕駛。然而無人駕駛本身正在發展比較關鍵的階段,Uber面臨的對手也更多、更強。
科技行業的谷歌、蘋果、特斯拉都在研究無人駕駛,傳統的造車公司通用、梅德賽斯、大眾等都在進行這個領域的準備。只要相關行業,沒有公司願意承擔錯失無人駕駛行業的風險。
在這個領域,Uber布局也比較早,在2015年與卡內基梅隆大學成立了研究中心,2016年5月挖到了福特的工程總監,今年6月Uber無人駕駛汽車上路。當然,同期谷歌無人駕駛已經在路上跑了100萬公里。
在谷歌投資Uber的時候,業內以為雙方會在無人駕駛領域進行合作,而從發展來看,雙方明顯在各做各的,競爭明顯大於合作。
來自舊金山一位無人駕駛領域的研究人員透露,Uber與谷歌的關係比大家認為的更差,原本預期的戰略投資已經成為純財務投資。除了Uber自己另起爐灶做無人駕駛之外,外媒近期有報道,谷歌通過waze已經上線了拼車業務。由此看來,Uber在無人駕駛領域的燒錢力度並不會比開拓全球市場更少。
至於蘋果,別忘了蘋果剛剛投了10億美金給滴滴。
對於Uber來說,全球業務代表現在,無人駕駛代表著未來。每一處都需要資金投入,每一處都是「燒錢」大坑。而對於正在大力度燒錢卻無望改變市場格局的Uber中國,顯然應該無暇顧及了。
推薦閱讀:
※滴滴,別道歉,我不想聽。
※又融資又合併,巨頭滴滴先定了一個的小目標
※辣手摧花優步後,原來滴滴去做婚戀市場了
※滴滴若用打車券償還小藍單車押金將再傷害用戶 市場格局難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