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瘋狂的理想主義者,創造了德國新電影的超凡成就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號:論戲書影(PictureWriter)

在外人眼裡,沃納·赫爾佐格是一個瘋子。

他迄今為止製作了四十多部電影,藝術成就最高的是相隔十年的兩部作品:《阿基爾,上帝之怒》和《陸上行舟》。這兩部作品是德國新浪潮時期最非凡的成就,並給其帶來了巨大的聲譽。如今我們談論德國電影,或者談論整個世界電影史,赫爾佐格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偉大」的名號,早已加冕在他頭上。

沃納·赫爾佐格出生於1942年,原名沃納·斯蒂佩提克,赫爾佐格是他的藝名。十二歲的時候,他與母親遷至慕尼黑。三年後,他寫出了第一部電影劇本。進入大學的那幾年,他用偷來的一部35mm攝影機,自學成才製作電影。青年時期的赫爾佐格就顯露出了浪漫理想主義的冒險精神,常常在世界各地旅遊。遊歷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給赫爾佐格後來的創作生涯奠定了基礎,對其作品的風格產生了極大影響。

1967年,赫爾佐格製作了自己第一部長片《生命的標記》。他在這個作品裡,將自己對人性的反思和歷史的無情鞭笞融入到殘酷的黑白影像中。故事講述的是一n名負傷的德國士兵被安排在一個遙遠的希臘小島療養,他的妻子負責看守一個廢棄的軍火庫。在此期間,士兵因殘酷惡劣的環境和自身的狀態,導致水土不服,進而n引發了精神崩潰。他不僅開始試圖殺死妻子,還燃起了炸掉軍火庫的念頭。他開始反對軍隊的命令,進而反對太陽和宇宙,最終否定一切。在釀成大禍之前,士兵們n登島逮捕了他。

赫爾佐格在處女作里便彰顯了他驚人的藝術才華。91分鐘的寓言故事,鏡頭平實生動,大量的廣角、跳切和手持攝影令整部作品呈現出紀實性的質感。不僅在視聽層面上如此,影片的手法也是自始至終對準主人公內心崩潰的過程,卻從未對其進行評判,客觀至近乎冷漠的地步。

通過《生命的標記》,我們輕易便能捕捉到赫爾佐格鮮明的個人特質。他善於將人的異化、瘋狂和侵略性進行鞭辟入裡的展示。如果說故事片和紀錄片之間最初有一條界限的話,那麼赫爾佐格就是將這個界限模糊掉的人。雖然他最著名的幾部作品,都在闡釋一種幻滅的靈魂——偏執、瘋狂、殘忍無處不在。但他並沒有刻意放大故事中的戲劇性,反而總是以冷靜的長鏡頭,大景別和歌劇式的表演,令影片的氣質介乎虛實之間。

1970年,赫爾佐格製作了《侏儒也是從小長大的》。這又是一個富有寓意的極端故事。這次鏡頭聚焦了一群社會邊緣人群,影片找來了大量真實生活中的侏儒演員,描繪他們在侏儒教養學院里發生的暴力故事。這是一則反抗式的寓言。孤獨、叛逆、仇恨與爭鬥充斥其間。赫爾佐格再次使用了類似於紀錄片式的表現手法,細膩地描繪著侏儒們格格不入的生活狀態,客觀記錄危機的積累和爆發的過程。由於拍攝前期他正在生病,因此憤懣、執著與激進更為明顯,當然,這種個人烙印在以後會成為他最鮮明的標籤。

在《赫爾佐格談赫爾佐格》一書中,他將這部電影評價為:《上帝之怒》與之相比簡直太小兒科了。並說「從德國最早的神話故事到瓦格納再到《鐵皮鼓》,德國文化中始終充斥著侏儒和小矮人。電影中的侏儒不是怪物,我們才是侏儒。他們都是比例勻稱,可愛又美麗的人。」

我們可以看出,赫爾佐格是典型的作者型導演。他的作品總是有著對信息流嫻熟的控制,並且鮮少是政治正確的。這種創作思路正反映了德國新電影時期,青年一代創作者的集體特點。赫爾佐格的電影主題,以及其所映照到表層的電影技法,背後都有著深層的歷史淵源。

當時,沃納·赫爾佐格與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維姆·文德斯、沃爾克·施隆多夫等人一樣,都是在傳統德國電影的廢墟中崛起的青年導演。德國電影在二戰結束後百廢待興,在經歷了短暫的鄉土電影和浮誇、空洞的娛樂片後,進入六十年代,德國迎來了新的一輪社會動蕩。至此市場的突然崩潰,導致電影產業面臨著生死存亡的時刻。

二戰給德國電影造成的負面影響無疑是劇烈的。第三帝國時期,電影成為了政治宣傳的重要手段,對符號肆無忌憚的濫用,讓德國電影遲遲不能擺脫納粹政治的陰影。在世界範圍內,人們也一度對德國電影持懷疑和否定的態度。這預示著德國電影即將迎來一場重要的變革。

於是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一批青年德國電影人決心與傳統的德國電影分裂。儘管在初期,一些德國新電影保持著對歷史的延續,但最終對那段特殊歷史的嚴苛拷問,對混亂過去的反思,戲謔的諷刺成為主流思潮。

他們如法國新浪潮和英國新電影運動那樣,反抗權威和傳統,提倡作者電影,使用先鋒的藝術技巧。那個時代的德國,在分裂的狀態下,思想意識極其複雜。他們力圖讓德國電影擺脫政治宣傳工具的污點身份,進而湧現出了一批具有深刻意識形態和高度表現力的新穎作品,《時代》雜誌後來評價,德國電影是那個歲月里「歐洲最具活力的電影」。

在這種浪潮下,出現赫爾佐格這樣的電影人,也就不會太令人意外了。在當時不破不立的德國電影產業中,偏激的劇作,執著的鏡頭,不可調和的主題,先鋒的結構成為德國青年影人努力追求的形式。這意味著擁有可誕生偉大藝術家的土壤已經形成。儘管如此,赫爾佐格仍顯出了其另類與獨特的一面。

是時候闡述文章開篇的那句話了:在外人眼裡,沃納·赫爾佐格是一個瘋子。

如果對藝術電影或電影史有些了解的人,應該知道赫爾佐格常常被看做電影界的浪漫主義者、空想家、冒險者、偏執狂和流浪者。他不計一切的投入拍片,對作品面貌近乎原始的激進追求,導致許多時候他不得不四處奔波籌款。在《陸上行舟》得以拍攝之前,赫爾佐格有四年的時間處於電影生涯的艱難期。而或長或短的經濟危機和凄涼境況,在赫爾佐格的人生中屢次出現。

但是,無論面對著何種困難,赫爾佐格的下一秒極有可能就會扛起攝影機,開始在泥濘中前行。人們可以否定他的一切,但無法否定他對電影的熱愛。在這個固執的藝術家耳邊,也許常常會聽到「你瘋了!」「拍個電影有必要如此犧牲嗎?」的論調,但赫爾佐格總是會不顧一切地投身到拍攝中。

他的作品總是探索著拉康的他者性,並對此進行確認。這種指向外部的思考也為作品帶來了一種獨特的矛盾。作為德國新電影的幹將,赫爾佐格分裂傳統德國電影,與過去進行抗爭的方式就是,讓作品的著眼點向外界偏移,表現出對他國文化和原始形態的熱忱,從而對西方文明與打著理性主義旗號的侵略史進行尖刻批判。

這一點在《阿基爾,上帝之怒》與《陸上行舟》中都有著完美的體現。兩部作品分別為1972年與1982年完成,拍攝過程都極為艱辛。在這兩部作品中,赫爾佐格的御用演員:克勞斯·金斯基都進行了出色的狂放式演繹。與赫爾佐格一樣,金斯基也是一個固執的狠角。兩部電影在拍攝時都有各種瘋狂的幕後花絮,比如沃納與金斯基之間不斷的爭吵,比如對印第安人強迫式地徵用成群眾演員等。

《上帝之怒》描述了16世紀的西班牙冒險家唐·洛佩·德·阿基爾,帶領一支冒險隊,深入原始的亞馬遜叢林,尋找傳說中的黃金城的故事。這是一次帶有殖民性n質的探險,在龐大茂密的亞馬遜河流域,阿基爾的探險隊屢次遭受危機,最終覆滅。為了拍攝這部電影,赫爾佐格與4個世紀前的阿基爾一樣,帶領攝製組深入原始n叢林,進行著在外人看來毫無必要的,極為艱苦的拍攝工作。期間也是同樣經歷了多重艱險。

《陸上行舟》講的也是一個比喻殖民的故事。白人歌劇迷,菲茨傑拉德,為了讓秘魯小鎮的人們聽到自己的偶像——卡魯索的歌劇,決意要在小鎮中建立一座歌劇n院。為了籌得資金,菲茨傑拉德接受了當地橡膠大亨委派的任務:駕駛一艘輪船去亞馬遜叢林深處收割橡膠。在穿過某個區域的時候,菲茨傑拉德不得不讓巨輪上n岸。於是我們看到了人類電影史上最震撼的一幕:無數的印第安人在指揮下,牽引著一艘白色巨輪穿越茂密的叢林和起伏的山地。為了保證菲茨傑拉德的壯舉真實可n信,赫爾佐格百分百進行實景拍攝,真的把一艘巨輪弄上了岸,並僱傭大量人力,拉到了山的另一邊。

兩部電影都有著瘋狂的幕後故事,也都讓影片具有濃烈的史詩感。它們都利用了極端機位和戲劇性角度,以及大量壯麗的長鏡頭來營造紀錄片的質感。它們都在宏偉的原始叢林中實景拍攝,為了展現宏大的場面,不惜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克勞斯·金斯基相當於扮演了兩次同樣情感內核的人物,而這個人物顯然是赫爾佐格自己的化身。兩部電影都將原始的自然風貌一覽無遺地進行史詩級呈現。從主題上來說,二者代表了赫爾佐格的他者性特點——將異國的奇觀式歷史纖毫畢現。同時,二者的相似之處還在於表達了一套多元的主題——對殖民主義的激烈抨擊,對西方文明史的揶揄諷刺,對殖民者狂妄自大、天真傲慢的批評,以及一系列的對立:人與自然的對立、人性與歷史的對立,野蠻與文明的對立,原始與現代的對立。

因此,《阿基爾,上帝之怒》和《陸上行舟》,兩部有著太多共同點的赫爾佐格電影,因其不惜代價的拍攝方式、完美的藝術效果和啟示錄般的深刻意味,成為了電影史濃墨重彩的一部分。

縱觀赫爾佐格一生的故事片,塑造的儘是瘋野叛逆的夢想家,狂熱的浪漫主義者,或處於社會邊緣的異端分子。而這恰恰都是他自己人格的寫照。在那些故事中,這些人物要麼最後趨於毀滅,要麼向現實妥協。這也暗示著赫爾佐格對自我的一種危機認同意識,以及對現實的一種悲觀主義思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的人生就是一出傳奇史詩劇,其中蘊含的那種不合時宜的偏執,常常能在他的作品中被觀察到。

拍完《陸上行舟》後時隔一年,赫爾佐格拍攝了《綠螞蟻做夢的地方》,繼續從經濟層面書寫殖民者的荒唐夢。而《卡斯帕爾·豪澤爾之謎》、《非洲黑奴》和翻拍版《諾斯費拉圖》也都成為了他的代表作,被永遠銘記。進入新千年,這位老人的作品力度下降了很多,去年的《沙漠女王》實乃一部失敗之作,讓他過於看起來有些晚節不保了。

唯有在紀錄片領域,這位凜冽的老者仍保持著出色的作品質量。也許這位電影鬥士對抗了大半生,終究累了。也許他的視野曾緊盯著那個時期,忘記了如何邁出趕上新時代的步伐。無論如何,沃納·赫爾佐格曾經創作了如此華麗的經典,被譽為「德國新電影四傑」之一,我們不會忘記他的狂想與偉大。

聲明:

本文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演繹、建立鏡像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任何違反本聲明的行為均屬於非法行為。

非盈利用途須在保持文章圖片完整性、完整標註作者信息(與作者本人聯繫以取得詳細信息)和文章來源的前提下,徵得作者同意後方可轉載。盈利性用途,須提前聯繫作者,在完整標註作者信息的前提下,徵得作者同意並支付相應稿費後方可轉載。

————————————————————————————————————

本人原創內容均首發於公眾號:論戲書影(PictureWriter)。包括影評、樂評、遊戲心得、文學鑒賞、隨筆雜談及小說等原創作品。 若想看到更多我的文字,就請盡情關注吧~~


推薦閱讀:

TAG: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