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衷和願景

我對培訓有一個思想轉變的過程。我以前對培訓是看不上的,覺得外語培訓最多培養一點興趣,培養不了人才。曾經有個朋友因為韓劇想學韓語,我勸她不要去,我說如果學外語如果達不到應用水平,那維護成本是很高的,如果不維護,那就會退步到ABC。我那時候覺得外語培訓不能使人達到應用水平,最後的努力都會付諸東流,沒有太大的意義。我想做有意義的事情。我固執地認為只有外語專業才能修成正果,或者說,外語專業都不一定能修成正果,何況培訓。直到後來我認識了梁同學、孫同學和尹同學。

有個寒假經同事介紹,梁同學和孫同學來我家裡學習德語,教學過程十分順暢,60個小時,他們學完並達到了A1級別。我以前只知道個人專註的時候能達到心流狀態(mental flow),現在發現教學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學生的心流狀態。我很想知道如果持續下去會達到什麼效果,可惜放假後他們去北京上學了。我對這兩位學生念念不忘,還有好多教學理念和教學想法想在這種集中強化的條件下實踐出來。命運就是如此神奇,第二個寒假梁同學介紹了尹同學過來,我們幾乎每天上課,一次兩到三個小時,59個小時酣暢地結束了A1,接下來又用70個小時開心地結束了A2。B1教學的時候我在計划去上海,於是只教到了第八課,還有兩課沒講完。走的時候我們心情都很沉重,我給了他一些繼續學習的建議,並且感嘆他的接受能力特彆強,三個月比很多人學一年都強,尹同學因為沒有橫向比較,連連說自己學的時間太短了還有太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我給他介紹了德語語伴,一對在長春的年輕德國夫婦,Antje和Sven,他們見了兩次面後,Antje他們根本不敢相信尹同學只學了三個月德語,要知道Antje本身就是德國的德語教師。更誇張的是,後來Antje和Sven非要我教他們漢語,這是後話了。

這兩次家教使我的思想產生了重大轉變,我對德語教學有了更多的思索和探究,以前我學語言學和教學法的時候看到學界普遍認為「一年就可以學會一門外語」,對這種說法將信將疑,現在我對此確信不疑,因為這不僅理論上是現實的,在實踐上也是可行的。作為大學德語教師,我非常了解德語專業設置的弊病,在同濟大學教德語培訓班的經歷,尤其是自己做家教的經歷,這一切使我覺得外語培訓是有必要的有價值的,再後來我得知德國沒有中國大學這種外語專業設置,學外語靠培訓,一切突然變得豁然開朗起來:中國大學的外語專業前兩年就是外語培訓,只不過師資和生源相對穩定而已。前兩年的弊病在於效率太低,後兩年的弊病在於內涵嚴重不足;外語培訓也可以培養人才;一年就可以基本掌握外語,那麼理論上只有同聲翻譯、外語教師、外語科研和文學翻譯才需要現有的外語專業那種培養方式;外語培訓是正道,中國需要「正規軍」進入外語培訓行業,外語培訓是很有意義的大有可為的。於是,我就投身了這個行業,辭職創辦了達赫德語學校。

一年就可以學會一門外語,決不是說只有極少數天賦異稟的人士才能達到,這在理論上是一個普遍現象。有人可能會認為,很多人學英語那麼多年沒學好,進而會對傳說中更難的德語一年就能學會這種觀點本能地排斥。其實學習不能光看年頭,得看有效的學習時間。如果教和學的理念錯誤,教學設置也不合理,再加上仨月打魚倆月曬網,學不好學不會,是非常符合邏輯的,後面的年頭是徒增歲月而已。

說到一年學會一門外語,有必要提一下「歐洲共同語言標準」[1]。歐盟委員會在2001年頒布了「歐洲共同語言標準」,以便外語教學有一個共同的參考標準。歐洲內部交往頻繁,也有相當多的人學外語達到了近乎母語的水平,他們很清楚學習外語有哪些共同規律,整個進步過程是怎麼樣的,所以歐洲共同語言標準(以下簡稱「歐標」)比其他分級方法要科學得多,揭示了掌握一門外語的一般過程,具有極大的教學指導意義。歐標以語言交際能力為中心,把語言能力分為6級,大致可以理解為:A1家庭,A2日常,B1旅行,B2上學,C1工作,C2母語,隨著水平的提高,交際能力一圈一圈擴大。其實母語的能力提高和應用範圍擴大也是這麼一個過程。另外,因為歐標科學合理,中國的對外漢語考試HSK也由原來的9級變成了和歐標完全對應的6級。

從上圖也可以看出,為什麼去德國上大學要求考德福(TestDaF),德福考試院標稱的語言水平是B2/C1,通過德福說明具備用德語上學學知識的能力。那麼,達到這些等級分別需要多少課時呢?歐盟委員會雖然沒有給出標準,但是歐洲各國的權威機構給出了一些參考[2]:「德國之聲」認為達到A1大約需要上課75學時,達到A2需要上課225學時,達到B1需要上課400學時;「劍橋語言評估」、「法語聯盟」和「德國之聲」都認為達到C1隻需要800-950學時。如果達到C1算學會,那麼即使以最大值950學時計算,按平均的培訓班學習強度計算,一年學會德語綽綽有餘!

歐洲標準是為少數異能人士制定的嗎?當然不是。如果一個標準只適用於極少數人,這個標準就基本沒有意義。那麼為什麼這麼多人學了1000學時甚至更多也沒有感覺把德語學會呢?這得說說影響外語培訓效果的因素。海量的人因為認識不足而沒有學好,實在太可惜。我經常發現大量的學生表現出對外語學習嚴重的認知誤區,無論怎麼演講,寫多少文章,在課上怎麼苦口婆心,都收效甚微,似乎怎麼扳都扳不過來,英語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影響似乎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很可惜,絕大多數人接受的英語教學模式都是錯誤的。我在這裡不是要故作驚人之語,也不是要提出什麼新外語學習方法。科學只有一種,正確的理念只有一種,科學如果錯了,它會修正為新的版本,但是並不存在多種科學。

德語怎麼算學會呢?隨心所欲?這個標準不靠譜,如果外語很強,會發現其實母語也做不到隨心所欲。漢語想到什麼,就能用德語表達出來?這是個巨坑,往這個方向無法學會外語。具有揭示性的標準是:在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各種場合都知道德國人在相應的情況下一般是如何表達的並且能夠恰當地表達出來。如果以此為標準,就會明白「積累」和「模仿」是學外語中最重要的內容,積累是為了模仿。其實我們的母語不就是這麼學會的嗎,不僅模仿語音語調,還模仿語用和篇章,甚至模仿表達風格。那麼,我們學外語直接模仿各種場景下的表達行不行?可以,但是不可行,模仿幾句日常用語還行,但是如果不能理解和分析中間的成分,那就像鸚鵡一樣了,句子是無窮無盡,記不勝記的。成年人學外語和幼兒學母語的過程不一樣,這裡先不分析。所以,我們需要語法。注意:我們學語法只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要積累和模仿的內容,學語法是理清一些大規律小規律,以降低記憶量。這才是正確對待語法和語言的態度,學語法不是為了掌握隨心所欲造句的法門。如果是前一種態度,會把語言學活,逐步擴大表達範圍;而如果是後一種態度,會把掌握語法作為主要目標,語言學習的過程就變得異常痛苦,處處是困難。

明白「積累」和「模仿」的重要性,就會明白學外語得反覆重複「理解——記憶——熟巧」三個環節。

我們通過邏輯和語境來理解需要學習的材料,在此基礎上藉助語境能很好地記憶,而理解和記憶只是基礎,語言是技能,必須達到熟巧才能鞏固住理解和記憶。為什麼騎自行車不會忘記呢?很多人說是運動記憶,不會忘。其實應該這樣思考:騎自行車是個很簡單的動作,學會的人都經過了大量的訓練,練會之後一般還進行了大量的應用。這個類似於學德語的顫音,發小舌顫音也是個簡單的動作,學會的人都經過了大量的訓練,練會之後也進行了大量的應用,發小舌音也忘不了。廣播體操也是運動,但是動作很多,練會之後需要反覆應用,不然會遺忘。外語遠比騎自行車和廣播體操複雜得多,外語是思維和聲音的雜技,但是原理是一樣的,需要反覆地訓練——練會——應用。很多學生學外語的時候滿足於理解和記憶,沒有訓練的意識,也就幾乎不做任何熟巧訓練,學習環節是不完整的,打折扣的,一個個單元下去,一個個級別過來,學習就越來越吃力,越來越難以為繼。

「懂」和「會」是兩回事,說白了就是「眼高手低」和「訓練有素」的區別。熟巧訓練是為了練會,一點一滴地點亮技能樹,一點一滴地把德語用起來。德語學習中最廣泛的現象是:課上理解得還挺好,但是記得模模糊糊,回去不花功夫,更別說什麼熟巧訓練了。

長期這樣下去,只積累理解和記憶(還是模模糊糊的),慢慢地理解也變得模模糊糊了,於是覺得是自己記憶出了問題,偶爾發奮學德語的時候怎麼學呢?背單詞,背單詞,背啊背,陷入背單詞的泥潭。

問題的根源出在「語法翻譯法」和「應試思維」上。我和這倆貨鬥爭了大半輩子,一邊絕望,一邊繼續鬥爭。什麼是「語法翻譯法」呢?就是默認會了語法背了單詞就能學會外語,覺得想一句漢語再用語法把單詞串起來是核心的能力。這樣的課堂看起來是這樣的:講語法,講語法,講不完的語法;練習主要是語法和翻譯;課文處理基本靠翻譯;聽力基本是放錄音走過場;連貫的口語表達教師本身就沒有,學生更沒有。就口語來說,有的時候也不能怪老師,因為很多時候學生的狀態是這樣的:只想記筆記,抄點不會的新鮮的,只想學語法,一講到語法就豎起耳朵聽,不想練已經理解的,覺得口語訓練是浪費時間,一說做表演,千萬個不願意,諸如此類。我們學外語的目標不是「聽懂,說出來,寫對」嗎?很多同學不是這樣,他們的目標是語法聽懂,不是對話聽懂文章聽懂;語法和課文不懂了他們會很焦急,聽力滯後了,口語說不出來,不著急。真正掌握外語的人會明白,聽力和口語是應該最先突破也最容易突破的,只需要注意從最開始就把「理解——記憶——熟巧」三步做好,A1達到A1該有的聽說讀寫水平,一級一級才能達到C2聽說讀寫的水平。而受「語法翻譯法」影響的同學默認聽力和口語是很難的,似乎是要先學完所有語法和單詞再來練聽力和口語。換個角度看:聽力和口語都沒有循序漸進地有效練習,這能好得起來嗎?

那麼什麼是「應試思維」呢?就是以考試為導向,不是追求應用外語本身的樂趣和成就感,而是追求刷單詞刷題的成就感,追求先把考試過了再說。最典型的情況是:教材只求學完學過,在語法和辭彙的道路上拚命往前沖,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神化德福培訓和德福考試。默認學習路線是:弔兒郎當地學完幾本教材,再認認真真報個德福班。我很奇怪,為什麼這麼多學生不願意踏踏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在教材體系中提高語言水平,考前自己做一下考試方面的準備,非要把德語學得稀碎,明知道自己欠缺太多,卻像抓救命稻草一樣一個德福班接一個德福班地上?

如果教學得法,任何學習初期都應該是突飛猛進的,比如德語:A1和A2階段是突飛猛進的,B1是提高很快的階段,B2是平緩前進階段,C1階段很難感覺到前進,C2是一望無涯的精進階段。A1-B1階段的基礎如果不厚實,這輩子的外語水平也許就止步於B1了,不能用外語來上大學(B2),工作(C1)和寫作(C2)。而如果學習中斷太久或者沒有應用起來,外語水平會不斷倒退,甚至倒退到ABC。

網上總有很多問「如何自學XXX」的,有相當一部分人對自己的自學能力充滿信心,包括年輕時候的我。他們(或者說我們?)把「自主學習」和「自學」混為一談了,人需要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自學是非常不靠譜的一種方式,因為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反饋,所以事倍功半;學習的過程中沒有高水平及時有效的引導,自己意識不到一些問題的存在;外語需要長期的循序漸進的聽說反應刺激,這是自學完全無法做好的。教師在帶學生的過程中生怕學生不懂,半途而廢,誤入歧途或訓練強度不夠,這樣都不斷有人掉隊,何況自學。我知道為什麼有很多人不願意接受培訓,因為他們覺得外語不外乎「語法翻譯法」,那樣自己也能搞定,雖然慢點兒。無數本來可以學好德語的同學,因為這樣那樣的錯誤認識而沒有學好,實在令人唏噓。

我們的願景是,把大眾從錯誤的痛苦的教育模式中解救出來,使世界符合其應有的秩序。我對我們團隊的成員都要求學習德語,對德語教師還要求學習其他語種,一是培養同理心,二是用事實證明一年是可以學好一門外語的。當然,我們會用更多學員的成功證明這一點。

文章很長,堅持看完不容易。我特意「賦詩」一首,就當彩蛋了:

滿紙荒唐言

演唱:群星

西臨獨逸,

以觀滄海。

馮唐難老,

德語易修。

我欲乘風歸來,

又恐明月溝渠,

天涼好個秋。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一生何求?

夕陽西下,

滿城盡帶黃金甲。

[1]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2]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推薦閱讀:

如果你認為would僅僅是will的過去式?那就大錯特錯啦!
我剛到智利,這邊的人都是講西班牙語的,想快速的學習西班牙語,或者有什麼軟體可以幫助我學習西班牙語的?
請問是不是沒有把音標學好就不能接著繼續走了?
過了初級階段怎麼學習法語?
請描述一下你的非常規外語學習方法/經歷?

TAG:德语 | 德语学习 | 外语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