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知因果事無奇
一、情緒失調的背後
如果沒有情緒的干擾,心理問題就不會有多大危害。比如強迫症,每天多洗幾次手多鎖幾次門本身沒有多大危害,但對這種異常行為的擔憂卻導致了焦慮等身心問題。
情緒是對外界環境評價的繼發反應,它可以來自本能,也可以由後天建立的潛意識引發。由本能引發的情緒反應一般有效且強度適中,像被嚇死這樣的事情是很少見的,除非這件事情的危害程度超出了本能的應對程度,是它從來沒處理過的。所以參加極限運動有身體健康的前提,否則遇到蹦極這樣的運動(從幾十米高處掉下來),本能就可能因為這種狀況在正常情況下發生九死一生而激發過強的應激反應。因此,本能對利弊的判斷是有依據的,事實也證明建立了這些本能模式的人類才能活下來。
但由潛意識引發的情緒反應就不同了,只要一個人「認為」某件事是有害的,就會激發負面情緒;只要一個人「認為」某件事極度重要,就會激發高強度反應。因此,當一個人的判斷出現了錯誤,那麼由此建立的潛意識就會引發沒有必要且強度不當的情緒反應。
很多心理疾病的患者也因此很難被人理解,他們常被人認為多愁善感甚至無病呻吟。但當我們仔細觀察他們的成長環境和認知建立過程後就會發現,他們的這些反應其實是「恰當」的。
很多人都提到過奇葩室友,他們的情緒反應往往是失調:一句調侃可能讓他們暴跳如雷,一件小事可能讓他們翻臉無情。有位網友提到過這樣一位室友:他總是微小謹慎、戒備重重,別人叫他幫個小忙也會拒絕。久而久之大家都認為這個人極度自私、冷漠無情。有一天,這位網友生重病在醫院掛鹽水時,這位室友卻趕來陪伴了一夜。由此他才知道這位室友的家庭非常窮困,而動輒得咎的家庭環境讓他不敢擔負任何額外的風險,別人拜託的一件小事都可能讓他驚懼萬分。因為極度害怕事情辦砸,他才推脫了所有事。而當室友們因此孤立他時,缺乏應對這種事情經驗的他只能選擇封閉自己,用冷漠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由於成長環境、社會教育、個人天賦等因素導致的認知錯誤,很可能讓我們建立了很多錯誤的潛意識反應:對原本微小的事情做出強烈反應,對原本有益的事情做出抗拒反應讓人們付出了巨大代價。最大的問題在於,潛意識建立於無數次的重複,它根基深厚且激發於顯意識之前。當一個人因為錯誤的潛意識思維而引發錯誤情緒後,後悔很可能為時已晚——當別人的無心之語引發潛意識的勃然大怒後,我們第一時間做出的反應更可能是攻擊對方而非察覺這股情緒能量並阻止它的爆發。
二、失調情緒來自錯誤思維
我多次提到過察覺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的重要性,因為負面情緒一旦基於錯誤的潛意識思維,它就可能導致更多的現實問題,讓人們疲於奔命。而理性的建立是需要苛刻條件的,最起碼也要暫時穩定的生活環境。一個借了高利貸的賭徒不可能在別人砍他手的時候去想著如何痛改前非,逃命成了此時唯一重要的事。因此,較安逸的環境是解決心理問題的好時機,如果一個人已經心理失衡到每一刻都惶惶不安,那就要利用一切相對平和的心境去完成負面情緒的審視,因為這是擺脫潛意識控制的必由之路。
大部分情況下,當我們感受到情緒時,引發這種情緒的思維過程是不可見的,否則它也不叫潛意識了。但潛意識並非永遠不可見,即使引發情緒的原因如白驥過隙,但推斷它的產生仍然是可能的:當情緒出現後,要馬上回溯剛才在想的事情。由於覺知力的缺失,我們大部分時候都沉浸在思維之流中而非超脫其上,因此忘了引發情緒的那一刻想的是什麼是很正常的。但即使忘了引發情緒那刻的思維,之前的某段思維還是可追溯的。就算整段思維都無法回憶,我們還可以根據眼之所見、耳之所聽、身之所存來推斷這些環境可能會引發的思緒。
通過多次上述練習,我們必然可以捕捉到一段完整的思維-情緒過程。此時,從強烈負面情緒開始的另一意義也出現了:對有心理問題的朋友而言,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強烈負面情緒一般都是失當的,因此捕捉到的引發它的思維模式也往往是失當的。此時,就可以進入第二步,即審視這段原本潛於意識深處的思維了。
三、原始思維的置換
比如高考前的學生常出現莫名心悸。當我們捕捉到這股恐慌情緒來自看到一家店後,就可能回溯出這樣的思維-情緒過程:這家店是書店——我經常來這裡買教輔書——高考快到了——會不會考不好——如果考不好我父母會多少傷心、我的前途就徹底斷送了——我不想這樣啊。我們看到,正是這樣的思維流激起了焦慮反應,此時情緒的出現就不再是莫名的而是有了來源。
當看清思維之後,問題變得簡單但大工程也來了,我們需要重新認識這段已經成為「我的想法」的東西,再次推斷它們的來源,重新審視它們的客觀性。比如上述思維需要重新判斷的是「考不好父母會很傷心」和「我的前途就徹底斷送了」的合理性,正是對這兩個問題的過度悲觀讓潛意識花費了太多的精力試圖「解決」它。顯然,問題不在於潛意識沒能力解決問題而是我們預設了一個考不好的前提,創造了一個沒有價值的問題,而這樣的習慣幾乎必然可以追溯到一個悲觀且強勢的母親。
之後,改變的契機出現,當每一次被植入的思維引發悲觀判斷和負面情緒後,一次次的用理性告訴自己「高考無非是把知道的知識寫出來,沒什麼不同」「我已經經過很多次考試,一開始考試就會進入正常狀態」「確實有極個別人因為情緒問題影響成績,但這樣的小概率就像被雷劈,不需要杞人憂天」。之後,客觀的分析才可能替代悲觀的判斷。要格外注意的是,不要用一些不客觀的解釋來替代思維思維,比如「高考根本就不重要」「萬一我超常發揮呢」,這樣的思維並非基於理性而僅僅是種心理防禦,迴避問題永遠是飲鴆止渴。
事實上,看到失調情緒背後的錯誤思維就可能解決大部分問題。就像上面說的那位網友,當他了解了室友,看到了他怪異反應的根源後,抵觸就消失了。即使室友仍然是那個看似冷漠無情的人,他低情商的行為也不再傷害他了。
要知道,是異常引發的未知帶來了恐懼和抵觸,而非行為本身。為什麼同樣的行為,朋友做和陌生人做就大不相同呢,因為後者附加了未知,未知會帶來各種判斷和相應情緒。看逼真的3D畫面會讓普通觀眾心潮澎湃,特效製作者就淡定多了;一個人突然猝死讓普通人驚恐莫名,醫生就淡定多了;出現異常行為讓普通人憂心忡忡,知道根源就淡定多了。
知因果則無事可奇,對束縛於心靈痛苦的人來說,看清痛苦的來源就是解決痛苦的核心。
推薦閱讀:
※我可以讓時光倒流,你信么?
※有一個負能量滿滿的媽媽怎麼辦?
※為什麼很多人要稱自己有抑鬱症?
※很喜歡和別人比較,然後就各種不如,最後就特別焦躁,如何改變這種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