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在阿拉伯世界該咋說話?

自古以來中國和阿拉伯國家保持著友好關係,當今雙方在政治上相互支持,經濟上相互依賴,總體發展平穩順利。隨著2004年「中阿合作論壇」的成立與2010年中阿戰略合作關係的確立,中阿關係再次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但隨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刻調整與阿拉伯劇變帶來的地區秩序危機,以政府高層交往為主體的中阿關係開始面臨全新的考驗與挑戰。以敘利亞問題為例,阿拉伯主流媒體對中國立場的大量質疑之聲,反映了我國在阿拉伯世界話語體系的薄弱與不足。

如何在阿拉伯世界有效發聲,成為當前我國對阿開展公共外交、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課題。

一、中國在阿拉伯世界建構話語體系的努力

隨著中國自身國力迅速發展促使阿拉伯國家「向東看」意願不斷加強,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經貿往來實現了快速發展,合作領域不斷擴大。但經濟上的互惠與政治上的相互支持,並未能抵擋住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中東地區問題上的對中國發動的輿論攻擊,「中國威脅論」、「新殖民主義」等指控一時甚囂塵上。

這些議題雖非阿拉伯主流輿論,但阿拉伯民眾對中阿交往中不和諧因素越來越多的關注,為西方話語的誤導開闢了一定的生存空間。面對話語權在阿拉伯世界的缺失,中國開始給予重視,加大對阿宣傳力度「增信釋疑」,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

首先,在傳媒通訊領域,新華社於開羅設立地區總分社,下轄18個分社,主要負責中東國家的中文、英文和阿文新聞報道。2011年,新華社組建阿文專線,以加強中國涉阿報道的影響力。同時,中國國際廣播電台(CRI)對阿拉伯世界進行每天22小時的阿語廣播,成為阿拉伯民眾了解中國的重要渠道之一。

圖片來源:

其次,在書刊等印刷物的國際發行方面,以五洲出版社、外文出版社為代表的我國多家大型出版機構對涉阿出版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穩步的推進,出版了多種阿拉伯語圖書,涉及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外交、傳統文化等多個方面。此外,自2004年開始,《今日中國》雜誌阿語版開始在埃及發行,成為我國首家也是唯一家走向阿拉伯世界的平面媒體。阿語書刊的發行,為中國在阿自我表達,提供了新的平台與陣地。

同時,中國中央電視台於2009年開設阿語頻道,設置了不同的節目版塊,全天24時播出,信號覆蓋整個中東地區。值得一提的是,從2013年《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到2016年的《你好,中國》,CRI阿語廣播對多部中國優秀電視劇進行了阿語翻譯與配音工作,實現其向阿拉伯世界的推廣。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受眾開始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了網頁與社交媒體等新興傳媒渠道。據皮尤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自2009年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社交媒體陸續推出阿拉伯語版本以來,用戶數量迅猛增長,2012年底達到7200萬,是2010年底的4倍。為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CCTV阿語頻道、國際廣播電台、新華社、人民日報均開設了自己的阿語網站,其中部分媒體還在Twitter與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開設了官方賬號,以加強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傳播與影響力。

王毅在中阿合作論壇第七屆部長級會議,圖片來源:news.china.com.cn

二、中國在阿拉伯世界話語體系建構面臨的問題

中國在阿拉伯世界的話語體系建構現已初具規模,但國際話語體系的建構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絕非一蹴而就。當前來看,中國在阿拉伯世界的話語體系建構主要面臨戰略、現實與操作三個層面的問題。

首先,在戰略層面中國對阿話語中的價值觀因素有待進一步明晰。這既是受西方媒體的影響,更是源於我國自身對這一戰略界定的不清晰與不及時。在國際局勢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這不僅無法有效為我國落實「一帶一路」戰略起到消除疑慮、弱化單邊色彩的作用,反而更容易加強阿拉伯民眾的疑惑。

以「一帶一路」戰略在阿宣傳為例,筆者在對阿拉伯主流媒體《生活報》與《中東報》相關報道跟蹤關注後發現,對於「一帶一路」的定性,大致有「戰略」、「倡議」、「行動」、「計劃」和「項目」五種外延不同的提法。定性的模糊,客觀上為如「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等負面提法贏得了一定的響應。

其次,在現實層面中國對阿話語期望與社會現實有待進一步統一。深層次來看,話語權的獲得與話語體系的建構本質上是一種制度理想或制度安排,應是制度現實的自然結果,應該達到期望、安排與現實三個層次的統一。中國當前雖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話語權制定方面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我國媒體在對阿傳播時往往過多強調我國的發展成就,但就傳播學的新聞價值來看,成就屬於社會常態,而社會的負面因素則更加受到關注。面對西方媒體在阿拉伯世界對我國涉及問題如食品安全、環境問題、民族宗教政策等社會問題的報道時,堅持對發展成就的慣性報道使得中國話語與西方話語之間出現了明顯的不對稱現象,無法對相關的負面議題形成點對點的有效回應。

再次,操作層面,中國話語在阿落地有聲與傳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國際話語體系的建構與國際傳播除了作為一種超前的戰略意識外,更是一種具體而為的行動與方法。我國雖然已在多領域付出努力,多平台、跨媒體式地在阿進行國際傳播,然而就實際落地情況而言,還面臨諸多不足。

以Twitter為例,筆者在統計後發現,人民日報、CCTV阿語頻道、新華社雖先後於2012年在該平台上開設公共賬號,但運營至今,三家賬號的關注者數量分別只達到1.34萬、623和415人,其中不少關注者是我國穆斯林或阿語學習者。

摩洛哥卡薩布蘭卡孔子學院阿方院長阿布杜?馬吉德教授指出,中國的外宣圖書數量、篇幅有限,並且多以概覽介紹為主,這無法滿足研究中國事務的阿拉伯知識分子對相關問題在深度與廣度上的要求;同時,書刊的銷售與發行未能真正普及,外宣式的內容也無法對普通民眾構成足夠的吸引。

三、對完善中國在阿拉伯世界話語體系建構的幾點思考

為應對阿拉伯劇變帶來的國際傳播新挑戰與消除「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出現的輿論壓力,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完善在我國在阿話語體系的建構。

首先,建構共同價值,豐富話語內涵。

中國在阿拉伯劇變中拒絕軍事干預、堅持政治解決的立場,伊始遭到了阿拉伯輿論的普遍誤讀。這不禁使我們疑問,為何經濟上日益緊密的中阿利益共同體未能打消阿拉伯國家對中國懷有的戰略疑惑?對此,有學者指出,利益認同不具穩定性,相較而言,「價值觀認同是一種更深層、更穩定的認同」,「一旦形成,會有力推動國家間在各領域的互動,促使不同國家在同一事實面前選擇相同的行為和策略,並較少受到利益因素的影響。」

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在歷史上有著相似的遭遇,目前又共同擔負著深化發展、推動社會轉型的使命,這為中阿之間建構共同價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需注意的是,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在資源稟賦、發展水平、文化基礎上都存有諸多差異,只有找到具有人類普適意義的價值觀作為支撐,才有可能建構屬於我國在阿獨特的話語體系。基於上述判斷,我們可以通過依託「一帶一路」,培育包括社會發展、國際秩序與國家利益在內的共同價值,豐富我國在阿話語體系的內涵。

其次,協調統一立場,媒體均衡發聲。如前所述,「一帶一路」戰略從概念提出到規劃發布歷時近兩年,期間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該戰略在阿的定性模糊。除了外交風格因素外,我國對外傳播中政出多門、政行多門的因素也不可忽視。如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外交部等部委,在對阿講述外宣時,都各有倚重,缺乏立場上的協調統一。以美國為例,國務院作為美國對外宣傳的唯一發聲渠道, 能起到協調立場、統一口徑、統籌資源的作用,形成對外傳播的合力。

同時,在對阿報道上,媒體也應均衡發聲,避免在傳播時只倚重對成就的單一報道,造成阿拉伯民眾對中國認知的失衡。例如,俄羅斯「今日俄羅斯」阿語頻道就是值得借鑒的一個成功案例。在保證傳播俄羅斯核心價值的同時,「今日俄羅斯」仍能獲得阿拉伯民眾的廣泛認可,很大原因就是保持了話語的平衡,在批評西方立場的同時也承認本國存在的問題。

再次,藉助非政府力量,堅持本土化運作。由於阿拉伯民族國家的建構並不完善,形成了「強社會與弱國家」的政治局面,智庫、政黨、家族、部落等非政府力量往往比政府更能形成有效的社會引導。因此,可以將非政府力量納入我國話語建構中來發揮作用。

以智庫為例,就有著影響政策、塑造輿論、培養人才三大功能。2016年1月15日,配合習主席出訪中東三國,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所派團赴開羅與埃及地區戰略研究中心就中埃關係召開研討會,埃及學者高度讚揚了《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文件》與「一帶一路」戰略,為習主席訪埃發揮了先導性作用,在當地塑造了友好的輿論環境。

但需指出的是,當前中阿智庫交流依舊薄弱,探討議題宏觀,話語體系的深層次建構還有賴智庫與學者進一步走出去,為我國對阿國際傳播掌握切實的社會輿情動態,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在對阿媒體宣傳與出版物在內容與流通上出現的不適應證,既可以借本土力量發聲,如高層出訪中東,在當地主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就為推動雙邊關係起到了現場造勢的作用;又可以採取本土化運作模式,健全符合阿拉伯民眾審美趣味的內容生產體系與機制,熟悉版權、海外營銷等薄弱環節,做到對阿國際傳播的有的放矢、有效投放。

本文首發於頭條號中東研究通訊,中東研究通訊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推薦閱讀:

只有這個猶太戰神,敢孤身殺入阿拉伯陣地!地球知識局
巴爾扎尼一擲「族運」的大豪賭——伊拉克庫區「獨立公投」縱覽
從《薩巫頌》看伊朗文化
理解中東亂局根源,不可不知的部落因素
北敘利亞戰紀④:保衛羅賈瓦解放區(2013年)

TAG: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