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理與現代心理諮詢的比較研究 | 朱建軍
佛教心理調節的方法與現代心理諮詢的比較研究
文 | 朱建軍在沒有現代心理科學、也沒有心理諮詢技術的古代,當人們面臨心理問題和困擾的時候,宗教是他們求助的對象之一。宗教也確實可以起到調節人們心理的作用。在中國,影響最大的宗教非佛教莫屬,而在佛教的實踐中,人們採用過一些非常好的心理諮詢技術。雖然佛教和科學有許多不同,但是,佛教中有許多經驗很值得心理諮詢工作者研究並借鑒。這也是我們發掘本土文化資源的一種有益的方式。佛教的理論博大精深,典籍數量浩如煙海,研究起來很困難。作者在本文中將從小處入手,分析用佛教的方法對一個人進行心理調節的很具體的個案,並與現代科學的心理諮詢進行比較,我想會對心理諮詢領域的從業者有所啟發。這個個案就是在《了凡四訓》這本書中所描述的,雲谷禪師對袁了凡進行心理調節的過程。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寫給兒子的四封信。雖然這本書很短,但是其中可以分析的內容極為豐富。限於篇幅,本文只分析《了凡四訓》的一、二兩部分,而暫不討論三、四兩個部分。 選擇這個個案的原因有三:一、這個個案描述很詳細、具體。二、這個個案的處理非常成功。三、《了凡四訓》一書對中國人的影響很大。一、心理調節過程簡介
了凡自述曾經遇到一個算命很準的人,算他未來的事情一一應驗。於是袁了凡就有了一種「順天應命」的人生態度,認為一切都是註定,不需要刻意追求。 有一年,他到棲霞山拜訪了雲谷禪師。雲谷禪師發現他心很靜,可以很長時間沒有妄念,問他是怎麼回事。袁了凡說: 「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我要妄想也沒有用,所以我也沒有什麼妄想」。 雲谷禪師說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修養內心,增進品德,就可以改變命運,並引經典作為證明。 袁了凡告訴禪師,按算命的說,他自己考不上進士,而且沒有兒子。 雲谷禪師問,「你自己想想,你能考到進士嗎?應該有兒子嗎?」 袁了凡想了很久,說「不應該」, 並指出他自己性格上有很多缺點,性格急燥,心胸不開闊,不能容人。有時還仗著聰明來壓別人,任性,說話不注意。以及太喜歡乾淨、脾氣不好、冷漠、說話多、喜歡喝酒、喜歡徹夜常坐,不保養身體等。他認為這都說明自己德行不夠,所以不應該有福氣。雲谷禪師先肯定了袁了凡的說法,隨後說, 「你今天既然已經知道自己的錯誤,就可以改正。…… 務必要積德,務必要寬容,務必要有愛心,務必要愛惜身體。 從前的種種,就像昨天的你已經死了。以後是一切,就像你是今天剛出生。(和過去一刀兩斷)這就是你精神生命的再生。……」 袁了凡相信雲谷禪師的話,誠懇接受了他的教導。在佛前做了懺悔,並且表露心愿。先求能考中進士。發誓要做三千件善事,以報答天地祖宗。 雲谷禪師給他一個「功過格」。(一個表格,用來填寫自己做的善惡事情)讓他每天記錄自己做過的事情。做了善事就記錄上去,加一個數;做了壞事就減一個數。還教他一個「准提咒」,以保證有效果。他說, 「……凡是祈禱的時候,都要無思無慮才能夠感應。孟子說到短命和長壽的學問,他說『短命和長壽是沒有區別的』。本來短命和長壽是區別最大的,但是在不動念的時候,什麼是短命?什麼是長壽? 具體分析,豐收和歉收也是沒有區別的。這樣才可以確立窮和富的命運。背運和順利沒有區別,這樣才可以確立背運還是順利。短命和長壽沒有區別,這樣才可以確立短命和長壽的命運。在人世間,生死是最重大的事情。短命和長壽是根本的命運區別,一切其他命運都和這個總的命運有關。 提高自己的修養,等待命運轉變。這就是積德祈天。 什麼叫『修養』?就是有什麼缺點,都要想辦法消除。 什麼叫『等待』?就是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期望。 能做到這一點,就達到了『先天的境界』,是真實的學問啊。 你做不到沒有雜念,但是只要你念准提咒,做到不記數,不間斷,很熟練,念咒的時候不是刻意在念,不念的時候也象是在念,念頭很穩定不雜亂的時候,就靈驗了。」 從那天起,袁了凡每天都提醒著自己。感覺生活和過去不同了。過去是放任自己,而現在是時時警覺。就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不敢做不好的事情,害怕得罪天地。遇到別人恨他詆毀他的時候,也能有肚量寬容了。 他做了一本空表格,起名叫「治心編」。每天做的事情,大大小小都有記錄。看自己做的善事有多少。後來,他的性格大大改善,而命運也越來越好。二、雲谷禪師的方法分析在我看來雲谷禪師的心理調節,大致有這樣幾個階段。在每個階段中,都有一些值得借鑒的方法。1.激發動機 心理諮詢師都知道,一個人能否改變,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他有沒有改變的動機。沒有求治動機的來訪者,或者來做心理諮詢但是並沒有下決心改變自己的來訪者,在心理諮詢中的收益是很有限的。 雲谷禪師說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修養內心,增進品德,就可以改變命運,並引經典作為證明。這就是在激發袁了凡改變自己的動機。心理學研究中有公式,動機大小和結果的效價、達到結果的可能性成正比。改變命運,是袁了凡希望的結果;引經典中的話,是為了讓袁了凡相信能達到這個結果。這樣,動機就可以大為增加。 在現代心理諮詢的初始訪談中,心理諮詢師都比較重視咨訪關係的建立,也比較重視對來訪者問題的診斷,對來訪者的動機也有評估,但是,卻沒有重視如何加強來訪者的動機。我們也沒有創造多少激發動機的方法。我認為這是一個不足。2.應用面質促進自知、懺悔
「你自己想想,你能考到進士嗎?應該有兒子嗎?」 這是面質。促使袁了凡反省自己,找到自己性格的缺點所在。 當然,這次簡單的面質能有很好的效果,也是因為來訪者有一個很好的特點:真誠而不自欺,勇於面對問題。 自知是改變的基礎。有充分的自知,則來訪者的改變是一個主動的行動。沒有充分的自知,則這個過程更多是心理諮詢師對來訪者的矯正,來訪者比較被動,則效果自然不能和主動的自我改變相比。 而雲谷禪師的這次調節,更重要的是指導袁了凡用了懺悔。目前,懺悔在心理諮詢中應用很少。但是在我看來,懺悔對心理的改變過程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袁了凡在下面主要應用的方法,只是一種行為自我管理的方法「功過格」,這個簡單的方法為什麼能有很好的效果?我認為正是因為有前面的懺悔作為基礎。有痛切的懺悔,才有大決心改變自己。 自知和懺悔是相互結合的。自知是明白了自己的心理問題。而在懺悔過程中,我們可以具體找出這個心理問題如何表現在過去的一件件事情中,並且,我們有了一種不願意再做錯事的決心。有了自知,在以後做事情時,我們可以更清楚這樣做是對是錯,可以讓我們以後少做錯。但是,過去做錯的事情還在潛意識中對我們繼續產生著影響,這個影響只有靠懺悔才能消除。懺悔就是用今天有的自知來清理過去所做的事情,並重新評價這些事情,使潛意識中尚未改變的舊內容得到改變。 讓我用一個比喻來說明自知和懺悔的不同作用——假設有一個人眼睛壞了,但是他還是天天記日記。他自己以為寫得也還整齊,但是明眼人都發現他的日記上的字一行行都重疊了。有一天他眼睛好了。這天之後他寫的日記真的很整齊。但是如果他不去清理過去的日記,過去的日記上的字就還是重疊的。因此他需要重新整理過去的日記。這裡所說的「眼睛壞了」就是沒有自知,「眼睛好了」就是有自知,「日記」就是他潛意識中的內容,而「整理日記」就是懺悔。 在心理諮詢中,目前尚沒有一種合適的「懺悔」技術,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領域。3.肯定和指導 雲谷禪師先肯定袁了凡的自知,隨後指導他改變自己的行為。 這一段很重要的話是, 「從前的種種,就像昨天的你已經死了。以後是一切,就像你是今天剛出生。」 如果沒有這段話,則在改過的過程中,袁了凡有可能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由於對過去的行為產生後悔,使自己的情緒受到消極影響,還有總想過去的錯誤缺點,則會產生「改起來太難了」、「自己問題這樣多,什麼時候能改完」的想法和畏難情緒,甚至造成破罐破摔。而「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的說法,可以讓袁了凡放掉過去的包袱。 雲谷禪師的這個方法讓我聯想到了另一個人的事情。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大陸有一個著名的農業榜樣鄉叫大寨。大寨的領導叫陳永貴。陳永貴曾經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大寨人當時很窮,許多農民都欠了「生產隊」的錢,但是還不起。陳永貴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決定免除這些人的欠款。 有人問「怎麼可以把這些人欠集體的錢就這樣免了,集體受損失怎麼辦?」 陳永貴回答說:「就算你不免,這些人也還不起。而且他們想到自己欠著這樣一大筆債,似乎永遠也還不清,那裡還有勁頭去勞動?如果我免了他們的債務,他們心情愉快,反而會努力勞動——以後反而有可能創造出足夠還債的財富來。」 在佛教看來,我們過去由於無知、貪婪等惡習,每個人都做過很多錯事,這些就彷彿是「債」。「債」多了,心理壓力太大,人反而沒有信心改變自己。雲谷禪師的「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和陳永貴的「免債」是一樣的,都是為了使人增加信心。4.運用「功過格」調節行為 用「功過格」記錄做的事情,這和現代行為治療的自我管理方法是一樣的。 這樣的方法,可以避免袁了凡不能堅持改變,記錄所做的事情本身也可以說是對所做的好事的一個強化。 這樣的行為自我管理,可以把一個人在認知層面的收穫,轉變為行為上的新習慣。這個過程如果不經歷,則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對方在認知層面知道怎麼做是對的,但是由於習慣影響,行為上還沿襲過去的舊方式。 懺悔是清理過去錯誤的認知在記憶中的影響,而「功過格」則是清除過去錯誤的認知在習慣上的表現。這兩者性質上是相同的,作用的層面是不同的。前者是在「情景記憶」層面,後者是在「條件反射」層面。 雖然這個做法和行為療法很相似,但是有一個根本的不同——行為療法中來訪者是不自覺的,而這裡來訪者是自覺地改變自己。我的經驗表明,這個差異會對效果產生巨大的影響。
5.用「咒語」調節意識 運用咒語在現代科學家看來是一種迷信,但是在我看來卻不然。雲谷禪師明確地說明了,念咒的作用不是尋求某種超自然的「神力」,而只是為了讓袁了凡做到「無思無慮」、「沒有一絲一毫的期望」,從而讓他能夠達到「先天的境界」。咒只是一種調節意識狀態的手段而已。一般人是做不到無思無慮的,但是如果念咒,則咒語會佔據這個意識,使其他的思想沒有機會出現,從而達到最接近無思無慮的狀態。 那麼為什麼要達到這樣的意識狀態呢?這正是東方最高明的地方。雲谷禪師對「祈禱」的解釋中有三個要點:一是無思無慮,二是「不二」觀,三是積德祈天。如果能「無思無慮」,就可以在心中做到「壽夭不二」,就可以在積德時不期望報答而能夠做到安心等待,這樣就會有最好的效果。雖然他的解釋是宗教體系中的,和科學有所不同,但是我認為我們可以認可他所採用的技術,並以科學的觀點加以新的解釋。 交互作用分析理論等心理諮詢學派都發現,在潛意識中人有一個關於自己生活的「劇本」,或者說關於自己的生活將是什麼樣子的藍圖。它是由人過去的生活所塑造的,並決定著這個人未來的生活。潛意識會引導著這個人按照這個「劇本」生活,假如這個「劇本」是悲劇性的,「劇本」會隨時給他悲劇性的心理暗示作用,則這個人會不自覺地按照這個悲劇性的方式生活。潛意識中的「劇本」體現在心理的感受上,我們會覺得彷彿是一種「宿命」。 改造了這個「劇本」,一個人的命運就會改變。而這個劇本並不容易改變,它是心中盤桓很久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很大的心理力量。而雲谷禪師的方法是,先盡量讓一個人做到「無思無慮」。 現實生活中雖然不可能說「短命和長壽沒有區別」,不能說「緊張和放鬆沒有區別」但是在「無思無慮」時,來訪者心中就可以平等對待「壽」、「夭」,平等對待「緊張」和「放鬆」,不去區分它們,這樣,在心裡它們就是無分別的。我們只是「就它們本來的樣子看它們」,這也就是馬思洛所說的「存在認知」。 在這樣的心態下原有的心理暗示,原有的「劇本」都很容易改變。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心中的「劇本」,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命運也隨之改變。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試做解答。 假設一個人原來的「劇本」或心理暗示是「我會短命」,當他有思慮時,當他對短命和長壽有分別的時候,他試圖改為「我會長壽」,潛意識中這個新的願望會和舊的「劇本」或心理暗示「我會短命」相衝突。他的意識中說「我要長壽」,而潛意識則說「可是我命定會早死,我會短命」。這兩者就會產生衝突,潛意識中的內容會保護自己而不輕易被改變。 但是,如果我們先做到了看「短命和長壽沒有區別」,則新的自我暗示「我會長壽」和舊的「我會短命」就沒有衝突,新的自我暗示就很容易,進入潛意識層面,和舊的共存。隨著新的被一再重複,而且因為新的和舊的被看作「沒有區別」,則新的就可以取代舊的。隨後,我們離開無思無慮狀態,而我們的「劇本」和心理暗示也已經改變為新的內容「我會長壽」了。「短命和長壽沒有區別,這樣才可以確立短命和長壽的命運」,道理就是這樣。 在積德時不期望報答而能夠做到安心等待會有最好的效果。這也是類似的道理,如果我們急於得到好的報答,我們就會不自覺地對別人進行心理控制,而這反而會破壞我們行為的積極方面——我們幫助別人而心中不期望別人報答,這是一種純粹的利他行為;利他行為可以使我們的性格更善良。而如果我們期望報答,這就不是純粹利他行為,而且我們也許會採用某種方式暗示別人,讓別人報答自己;這樣的做人方式會使我們的性格更加虛偽、功利、自我中心。 運用念咒的手段,而目標是讓意識達到無思無慮,這是亞洲傳統中非常有特色的方法。6.袁了凡的行動和效果 袁了凡的行動是,在行為層面做善事並做記錄,在意識層面「時時警覺」等,效果是他的性格大大改善,而命運也越來越好。 袁了凡還總結了自己的經驗,提出了改變自己性格缺點的要點。 「第一步,是要發羞恥心。想像古代的聖賢。他們是人我也是人。為什麼人家是百世的師表,而我卻沒有出息……世界上值得羞恥的事情,莫過於此。 第二,要發畏懼心。天地在上,鬼神是難以欺騙的。我的過錯雖然很隱蔽,但是騙不了天地鬼神,他們都能看見。 第三,要發勇猛心。人們不改過,大多是因為因循苟且和退縮。我們應當發奮振作,不要遲疑、不要等待。對待小的過失要像肉里的刺一樣,趕快剔掉。大的過錯就像毒蛇咬著指頭,趕快要砍掉,不要耽誤時間。 有了這三個心,有錯誤就能改。過錯就像春天的冰被太陽一照,就會融化了。」 這三個「發心」,都是對自己的動機進行激發的很好的方法。 他還指出堅持的重要性:「在明處需要好朋友提醒,在暗處需要鬼神證明。一心懺悔,晝夜不鬆懈。一星期不見效就二星期,一個月不見效就二個三個月。最終必會見效。」 對性格改善後,會有什麼表現他也有一些總結。 「有的人覺得心曠神怡,有的人覺得有了智慧,有的人覺得對繁雜的事情很容易解決。有的人遇到仇人,仇人對自己好了。有的人夢見吐出了髒東西。有的人夢見以往的聖賢來引導自己。有的人夢見在天空飛翔。有的人夢見幢幡寶蓋。各種各樣的好事情。都是過錯消除的象徵。」 「過失太多的人在改了一段時間的過之後,也會有效果。但是表現出來的是,心神發昏、記憶力差、無緣無故的煩惱。有的見了君子就感到很慚愧,有的不喜歡聽正確的言論,有時候幫助別人反落埋怨,有的做噩夢,甚至有的會有心理障礙。這都是表明以往的過錯太多太嚴重了。發現這個現象,更要奮發圖強。棄舊圖新。千萬不要放棄,誤了自己。」
三、袁了凡提出的改過層面和心理諮詢方法的比較袁了凡提出:「要改過有不同的層面。有的是從事上改,有的是從理上改,有的是從心上改。工夫不一樣,效果也不一樣。」1.表層是從事上改 袁了凡的例子是:「比如,以前我殺生,如今我戒了不殺。以前發火,現在我不發火了。這是從事上改。這個方法是外在的強制,非常困難。而且病根除不了,東邊壓下去西面又冒出來。這不是徹底的解決方法。」 我認為這個方法和行為療法有異曲同工之處,所謂在事上改就是改變行為。這固然有效果,但是正如心理動力學對行為療法的批評一樣,這樣做有可能解決不了根本。
2.中層是從理上改 袁了凡的例子是:「善於改過的人,在戒這件事情之前,先有想明白道理。比如……我以前好發火。就想『別人有不足的地方,其實他很可憐。是他做錯了事情,我何必生氣?沒有什麼可以生氣的嘛!』 再想天下的真豪傑不會自以為是,也不會總批評別人。事情不如意,都是因為自己的品德不夠好,不能感化對方。我要想想我自己這方面的問題。這樣,別人誹謗詆毀自己,都是我磨練自己的機會。我要把這當作考驗高興地接受,有什麼值得發火的呢? 還有,我聽到別人說我壞話不生氣。就算他的壞話像火光衝天,也不過是燒空氣,燒到最後也會自行消滅。」 他調節自己的憤怒情緒,是靠改變對事件的看法。把事件看做是「別人令我生氣」,就會憤怒;把同一個事件看作「這是我磨練自己的機會」,就不會憤怒。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方法和「合理情緒療法」、「認知療法」很相似。
3.深層是從心地上去改 袁了凡的解釋是:「不用把好色、貪圖名聲、愛財、易怒等種種過錯一一去找出來。只要一心做善良的人,好的念頭在,邪念自然就不會污染你。正如太陽一出,鬼怪自然沒有了。這是最純正的精華,是真傳。 過錯是心造的,也要用心來改。如同砍一棵毒樹,可以直接砍它的根,不需要一個枝一個枝的砍;一個葉一個葉的摘。……心一動,馬上就覺察,一覺察就沒有了。」 這裡實際上有兩個具體方法:一是保持好的念頭,讓邪念沒有機會佔據心靈。二是隨時覺察自己的心念,避免無意識中做錯事情。 後者和格式塔療法中對「覺察」作用的態度類似,而心理動力學各流派也都隱含有「自我覺察會帶來心理健康」的思想。前者則在現代心理諮詢中找不到對應的方法。 4.各層次的諮詢之間的關係 袁了凡說:「做不到這樣(從心地上改),就用道理來消除。用道理消除不了,就在各個事情上禁止。在深層次做得好的人,如果在淺層次的工夫也做,這是很好的。在淺層上執著,不能了解深層次的,這就是太笨拙了。」 不同層次間的心理諮詢的關係,他的說法我個人完全認同。而且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有淺無深作用小,有深加淺則連淺也有大作用」。如我個人認為行為療法是比較淺的方法,但是我認為如果和某種深的療法結合,行為療法則是一種非常有作用的方法。沒有領悟的行為矯正效果不徹底,而在有領悟的情況下如果做行為矯正,那對於鞏固領悟、對於把領悟融化到習慣中非常有意義。兩種療法結合後,我相信效果將遠大於這兩種方法的效果之和。 雖然作為佛教傾向的書籍,《了凡四訓》中有些內容(如轉世的信仰等)和現代科學不相容。但是其中有很多可供心理諮詢借鑒的內容。投稿郵箱或版權合作:psyheartpress@163.com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1、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 2、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
推薦閱讀:
※為什麼跟一個人相處久了就會莫名的討厭他?
※如何評價石勇這個人?
※我不想和人說話,不想和人接觸,總覺得自己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被排斥感,?
※沙盤遊戲為什麼能夠治癒心理、發展心靈?
※【「斐樂蒙」學習俱樂部】碎片化時間學習/陪伴式體驗/各國名師一整年,東方心理全新學習圈子等你加入